复制贝多芬有感范文400字

醒婷 1158分享

完整部复制贝多芬,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你是否看过这部作品?看完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复制贝多芬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1

影片主要讲述年仅23岁的音乐学院学生安娜获得与贝多芬共事的机会,她希望借此机会提升自己的音乐水平。但贝多芬脾性有点古怪、直率、固执,两人在相处过程中出现的不少矛盾。虽然如此,与贝多芬共事的过程,安娜还是学到了很多,尤其是对音乐的领悟方面。在贝多芬临终前,安娜终于看到了贝多芬眼里耳里的音乐。

之前思考过一个问题,什么是美?为什么大家都会喜欢和享受贝多芬的《欢乐颂》、舒伯特的《摇篮曲》,到底这些曲子有什么共同的神奇的元素在里头?我们这些常人能不能通过学习应用这些元素,从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音乐或是美好的事物?我对音乐几乎一窍不通,按理性分析,恐怕我分析不来,而如果真是有这个东西,为什么经典的曲目只是这些,未见超越?感性地说,我会认为这所谓的美,是一种心境,是爱的流露,要作出这些的作品,首先要先做好“人”,盲目的“复制”,复制不出第二个贝多芬,世界上也不需要更多的贝多芬,但需要更多活生生的富有精神、富有活力的灵魂。

影片中,贝多芬在创作第九交响曲,那些音符,不像是从他的脑里拼凑出来,它们源自大自然,贝多芬经常到附近的自然区寻找灵感,他坦诚地打开心扉,打开五官,不加评价地聆听自己的声音,音乐自然而然地出来,根本不需要所谓创作,他只是作为上帝的手,把音乐以我们看得明听得懂的方式写下来。这让我想到哲学课上讲到的柏拉图的理念论,他提出了两个概念,理念世界与可感世界,认为理念先于并独立于个体事物而存在。这就是说,这些美妙的音乐、优秀的建筑,其实本来就已经存在于理念世界里,就看我们是否感受得了、认识得了。像贝多芬的音乐,其实可以说不是他创作的,他只是比我们更敏感,更早地听到然后写下来而已。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扮演这个上帝之手的角色,比如那些根本不热爱大自然,不去观察,不懂感觉的人,肯定听不到上帝的声音。或许这就是感觉力。在那些有关灵修相关的书里,不少有提及到打开五官,去感受这个世界。

见识不同的人对影片会有不同的感悟,李欣频提到这部电影的时候,她写道,通过这影片让她想到如何回到创作的源头,由此会想到一幅画、一部话剧、一餐美食是如何诞生的。(《打造创意版自己》)这是很好的创意练习。作为一名策划人,我们就是要学会如何讲故事,教受众如何去感受。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2

我们一直按照一条原本就存在于那里的线条,奔跑。跑得越快,灵魂落的越远。我们想要改变一些什么,却感到孤单、无助、失落。我们说,我做不到。当我们想要脱离既定剧本或跳开思考的旧轨迹时,有一点像是自己溺水却想拉自己头发上岸,是一样困难的。李欣频的方法之一是,假想自己的脑壳如果换进了别人的脑,他会怎样思考我的人生?会怎样应用我现有的资源,发挥出我自己没发觉的潜能?

在读了李欣频的推荐后,开始看《复制贝多芬》。在此之前,听过很多次贝多芬的音乐。只是当音乐而听。听听就过的那种音乐。导演在电影当中安排了足足10分钟来重现第九交响曲的首演。我不是音乐家。我不懂这些众多错落有致的音符。我只是学着别人的模样,闭上眼睛。想象自己的脑,就是贝多芬的那颗。感觉这么多的音符是怎么升起、怎么组合、怎么演奏,他的情绪又是怎样的起伏。细腻的感觉那些上帝的语言。然后,眼睛潮湿了。那种感动,震撼,找不到一个词可以清晰具体的去形容。

原来,我可以懂的。可以被吸引的。当然,也是可以突破与改变的。安娜最初打动贝多芬的是,她修改了他的乐谱。她说,那是他原本的意思。她只是帮他做了。复制。进入。或者,这是我们离开既定剧本的最佳途径。住进你所希望成为的偶像脑壳里。看看他们的行为及思考模式。

在这部影片中,主人公不断提到“key”。就像我们人生的基调。考上大学才行。有钱才好。这样那样才是人生。贝多芬告诉安娜,放弃调子,放弃有头有尾的概念,让音乐自己活出来,不要摆出严谨的规则,这会挡住音乐的流动与呼吸。贝多芬是上帝做亲近的伙伴,或者,他本身就是上帝。上帝只是借用他的手来谱写这些语言。这是他与上帝的对话,自然流淌,毫无修饰。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3

电影开场,随着贝多芬的那首降B大调大赋格,进入电影故事的叙述。让我感受深刻,有一种紧张感,贝多芬的音乐是多么的振奋人心,让我激动不已。而且,看完整部影片,我觉得它就是一部灵魂的乐章,因为贝多芬的音乐实在是太棒了,跟他这个古怪的人一点都不一样。

在《复制贝多芬》中这部电影中,对贝多芬的古典音乐进行了大量运用,确确实实地让人从精神上去领悟贝多芬,领悟灵魂的跌宕所产生的艺术,给我一种震撼。

影片开头就非常巧妙地用充满象征与艺术感的画面诠释了音乐。暗蓝的画面里,奔跑的少年与不断掠过的面孔进入视野,女主角安娜的脑海里开始浮现贝多芬死前开创的赋格曲。

没有音乐,只有依次出现的女人,男人,马车,乡间小路,马车内部的人们,和各式各样的音响。这一切就像乐队演奏前每个声部的调音准备。

安娜对面坐着一个中年女人,一个老女人,和一个女人怀里的婴儿。这三个人就像一个主题——女人的三个阶段。对应这个主题的是一段低沉的中提琴独奏,也是整个赋格曲的主题——生命、时间、灵魂、上帝所赋予和收回的一切。

这时,画面切到一个拉小提琴的放养男孩。小提琴声立即响起,镜头接着掠过安娜身边的男子。这时,出现了与女人的对立面——男人。尖锐的小提琴插入和缓的中提琴,男性的进入象征着赋格曲中的对题。然后镜头掠过车轮,树杈,有着木质感的大提琴也加入队伍。镜头掠过田间,掠过疾驰的道路,掠过隐约的合唱声。安娜沉浸在音乐里,不同的面孔穿插着飞逝的景色,声部在追逐、遁走,主题和对题在各个声部轮流出现,此时的画面已然是为了音乐而存在。

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贝多芬的音乐贯穿影片始终。这音乐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的传奇,也在演员之间、观众与影片之间形成一架通往灵魂深处的桥梁。安妮在看手稿时挥动的手指和贝多芬作曲时挥舞的双臂,背景响起第九交响曲的乐声,激昂澎湃中,角色之间达到了灵魂的交融。

整个影片的高潮,是长达十分钟的第九交响曲,闭上眼睛感受音乐的力量,令人热泪盈眶。

从这部电影中,我也看出了这样一位贝多芬:他对身边的人嘲弄,挖苦,毫不在意。当安娜因为说错一句话而向贝多芬道歉的时候,他咆哮到,不要道歉,反击!对他的侄子,他却相当溺爱,他苦心栽培自己的侄子,希望将侄子培养成音乐家。

正是贝多芬的这种无情的嘲笑权贵,抗争命运,全然心中没有世俗的性情,才让他的音乐,打破规范文雅之限制,与任何人都截然不同,他的灵魂喧嚣在他的音乐之中。激情和思想的迸发,让我赞叹不已。

而且,从电影的另一幕中,他毫不留情的打碎安娜的情人所设计的大桥模型,对安娜说道:"这是完全没有灵魂的作品,我这么做是在帮他"中,也可以窥见贝多芬的艺术观。正是因为他在他的音乐中倾注了灵魂,所以他的音乐才能持久的闪耀光辉。并且,我觉得他是用心用思想在创作音乐,所以他才能够创造出如此惊世作品。

以上是感受贝多芬,其实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贝多芬,以及他的古典音乐,还可以看见影片中一些角色的精神品质。安娜给我的感触最深刻,她为了完成自己的的梦想,能够坚持下去,和音乐大师学习,并且逐步成长。我觉得她坚韧的精神值得学习。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4

电影开场,清晨,野外上怀揣着各种心事人们以不同的神态开始又一天的作业了。一阵急促的马蹄声带来一段引人入胜的乐曲(贝多芬 降B大调 大赋格曲),这些人们和事物们的姿态就那么恰如其分地、被安排好似的配合着那段乐曲的演奏。此刻,音乐成了大家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就在身边的东西。它这表现仿佛是要让人对这个世界着魔。我们真的可以把世事万物的变化都想象成是有音律节奏的东西。

天才多是一个顽童,而同样也单纯可爱。音乐史上,贝多芬正如此。

天才也需要付出努力,他能令人着迷的,除了音乐作品,不能忘记的还有他那份对音乐极致追求的执迷。

一直以来,我不大多理解音乐指挥的奥妙所在。我以为每个演奏音乐的人都该有自己对音乐的忠诚和理解,音乐都该来那个演奏人的内心,所以不需要别人来指挥,但看到贝多芬(即管不是他)这么感情投入地挥舞着指挥的双手,随着音乐和声的高低起伏,我也被感染到了一点什么。因为这场音乐除了该来自每个演奏手的内心,更多的是来自指挥官的内心,他才是这场音乐的主人。

当贝多芬告别作(第九交响乐 《合唱》)里的《欢乐颂》那一段人声合唱与乐器合奏在舞台上响起,诚然震撼,让台下所有人敬佩和感动着迷。最后另一段曲的高潮的时候,为表现演奏现场有多么的震撼,导演连把电影的摄影镜头都一起带动了。

我十分欣赏在贝多芬表演完后停下的那一刻,当所有听众都起立鼓掌,电影外的你我却只有听到贝多芬喘息声的那一幕。导演对这一幕的安排可见别有用心。电影里多少懂这音乐的人激动地掉眼泪了。

试想一下,如果上天给了你一样创造的天赋,却把你用来直接享受这份天赋的技能带走时,是否也会自问“Is he a loving God?"

在贝多芬看来,音乐是上帝的唇语。创作需有来自心底的寂静,于寂静中寻找关键音符间的寂静。每个有梦想的人,需要以追求和创造来将之实现。而关于追求和创造的执着,“如果我们做不到,我们就一无是处了。”

“Your gift is from God, use it to serve him.”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该有自己的天赋,不需要让自己成为别人。 影片最后,安娜的背景,在朝阳光下,向着大草坪走远,这是另一个独立神话的延续……

看这部电影,真的真的让人享受而陶醉。它值得收藏反复观看,或仅听也行。致爱丽丝,欢乐颂,卡农等流传至今的曲子都有出现在影片里。

复制贝多芬观后感5

电影是一个导演通过影片想要表达思想的方式。我不能说某个电影怎样恶劣,或许只是某个导演的表达方式我不能够理解。这是我对电影的一个理解。

《复制贝多芬》他想要表达什么内容,宣扬何种精神。无非是通过贝多芬来讲述了他后半生的部分的经历,表达了他对音乐的执着和狂热。如果把影片放到一个时代里去品味也许也会收获颇丰。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弥漫着金钱和权位的硝烟。人们追求高雅,于是有影片里那位穿着红色衣服的“大人物”,他的角色也许是代表着当时一类人群对音乐的态度,在贝多芬最后的一场音乐会开场时,他与安娜的对话也能够表达出这位天才的些许无奈和嘲讽。 普通的人群也向往着那些主流人群推崇的“高雅”,于是影片里贝多芬的那位老邻居也出现了,她会在贝多芬去散步时享受那宁静的时刻,却不肯搬家离开这位“吵闹的”邻居,因为她说,她是贝多芬的邻居。她能够听到未开场的音乐。脑海中浮现着影片里贝多芬说的一句话,大概意思是,上帝对每个人都在说话,只是对他说的话声音太大,震耳欲聋的声音,所以他失聪了。这位天才的音乐家,并没有像主流人群那样,去教堂里祈祷,祈求上帝的眷顾,把上帝当做神灵一样信奉。所以他是安娜姑妈那些人们眼中的异类。但是,他却无时无刻的诉说着自己和上帝的交流,他的音乐是上帝的耳语,他的音乐是沟通上帝与心灵的桥梁。所以,贝多芬会把马丁的桥梁模型砸烂,这便是他对艺术的态度。他是人们眼中的异类、怪胎,也是他们眼中的音乐家,可是当贝多芬创造了他们不能够欣赏或者说不会欣赏的 音乐时,他们也不过对这位天才拂袖而去。所以,所谓的怪胎这样的评价,也是对贝多芬所追求的音乐的不理解。我想这也是这位天才的孤独和怪异的原因。至于,安娜在影片中的作用,我想她也许就是一个天使,来拯救这个沦陷在现实之中的天才,来修缮这座与艺术天堂和现实世界相连接的桥梁。所以,在影片中贝多芬在酒馆里对老板说了那样的话。

尽管对贝多芬的了解只是停留在“音乐家、天才”等等这样的词语,但是影片中所表现出的贝多芬,也许给了我们对这位人们眼中的“天才音乐家”的更多思考。

其实,贝多芬厌倦了这些来自那些主流人群的称谓。他对安娜大吼着不要奉承,他喜欢安娜的坦诚。

在教堂里下跪的那个场景,也许只是一个流浪在山谷之中的孩子找到了一个伙伴。他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倾听内心的人。而不是那些只会鼓掌或讽刺的人群。

结尾,是贝多芬的向往。

如果说,贝多芬如人们评价的那般“色”,但是影片里他却没有对安娜有何过分举动,如果说让安娜去洗净身子是挑逗,不如说,那只是一次灵魂上的洗涤,洗干净了他在现实沾染的灰尘。

贝多芬用灵魂和自己钟爱的艺术在对话,每一个音符,都是他的诉说。


复制贝多芬有感范文400字相关文章:

左右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让生活充满爱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最爱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一本好书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信仰有感范文400字

百家讲坛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百年孤独有感范文400字

勇士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小小的我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鸦片战争有感范文400字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189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