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鼓楼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醒婷 1158分享

钟鼓楼写于改革开放初期,叙事及议论部分有很强的政治色彩。这是一部值得一看的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钟鼓楼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钟鼓楼观后感1

时代的步伐既然迈进得这么快,它所来不及清扫的旧时代积垢必然显得更加触目惊

心,问题确实在于你要有历史的眼光,冷静、沈著地去对待这些东西。

书中以薛家的婚宴为中心,向外散开叙述了涉及到的人,而这正是生活的表现,中心之外又是一个中心,我们的生活总是掺和进了别人的生活。

书中的人物也是形色各异,这都是有着各自的遭遇,薛纪徽的敦实,荀兴旺的务实,踏实等等。这些都跟自己的人生经历分不开。

然而詹丽颖是一个特例,无论生活给了他什么样的遭遇,她始终没能改变自己的性格,这并不能说明是好还是坏。可见改变一个人的性格得有多难,不但得走过,还得思考过。无疑詹丽颖这个好心人是吃亏在性格上的。

痛苦的遭遇并不是财富,对痛苦的反思才是财富。

这话才詹丽颖身上看不到,而在海奶奶,张奇林,荀兴旺,薛永贵,薛纪徽身上是展露无疑的,对自己人生遭遇的反思,才会有后面的阅历

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是平等的,但是每个人对待它的态度各异,然而也就有各异的人生了。

书中还有一个人物,荀磊,少年就是专心读书,在那个纷乱的年代,这点犹为可贵,但并不是体现在这个人的才华,而是在他的家庭中,对于父母,对于将来的伴侣他怎么面对,父母倾向杏儿这样务实的农村女孩,而冯婉姝这样的知识女青年跟上一代的代沟怎么面对,荀磊该做什么样的抉择,会选择杏儿吗?这是一个问题。

书中的生活描述很贴近,这是一天的北京生活。

另外,我没见过北京的四合院,所以对四合院的描写我并不能理解到位,将来有机会参观之后,再来阅读一遍,或许会收获更大。

所以,还是得走万里路。

用生活所得去读书,用读书所感去阅读。

钟鼓楼观后感2

“人生也真有意思,没长大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一块儿玩,一块儿闹;越往大长,差别就越显,人跟人就竞争上了;可到了老了的时候,瞧,就又能差不多了,又一块儿玩,一块儿聊......”这是出自《钟鼓楼》的一段经典语录。听惯了“有些人含着金汤匙出出生”、“有些人一出生赢在了起跑线”、“有些人出生就在终点处”等等略显消极而又现实存在的“负能量”话语,这段出自《钟鼓楼》的经典语录,倒让人有了想要一览为快的想法。

首先看下作者简介:刘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笔名刘浏、赵壮汉等。曾任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主编、中国作协理事、全国青联委员等,并加入国际笔会中国中心。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而闻名文坛,其长篇小说《钟鼓楼》曾获得茅盾文学奖。20世纪90年代后,成为《红楼梦》的积极研究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进行系列讲座,对红学在民间的普及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长篇小说《飘窗》。

《钟鼓楼》是当代作家刘心武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85年11月。《钟鼓楼》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发生在北京钟鼓楼的故事,通过12个小时的时间,描写了社会各个阶层的丰富的生活场景,充分展示了80年代的北京生活和社会变革,个人的悲欢离合相互交织构成了北京市民的生活图,揭示了在人生的舞台上的不同人生,体现出空间感。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只知这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心中觉得大抵是现代文学作品里广受好评的“那些作品”的其中一本,未细想,未了解,未细读,未深究。但当我拿到纸质版的《钟鼓楼》,翻开目录看到“并非开头(从100年前,到1982年12月12日)/0.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不过读读也无妨。”“第一章卯、第二章辰......”多么可爱的作者能说出这样可爱的话。“这一段完全可以跳过去不读”,好像在告诉读者这一段没什么价值,可省略跳过,也似乎在说这一段的文笔没什么可呈现给读者的。可后面笔锋一转“不过读读也无妨”,又在侧面告诉读者“我其实肚子里还是有墨水的,不妨读读这一段”。往下看的目录是时辰,一本书竟然以时辰做目录这是怎样的刻意的安排?一本三十万字数的书竟是描写一天中的十二个小时,也就是六个时辰?六个时辰如何能写这么多的字数?如何安排,如何构思,篇幅如何,作者得有多大的文字功力?能在十二个小时的时间维度里写出三十万字的作品?并且让这三十万字的作品成为受作家群里万众瞩目的茅盾文学奖的作品之一?这些问题在我翻到目录的那一刻涌现了出来,也引起了我对这一作品的好奇之心。

这本书的惊喜在我看来是整体结构,采用时辰来分章节,许是刻意为了与《钟鼓楼》的“钟”相呼应,这是我第一看到书籍有这样的分法,也是我的无知愚昧、见识短浅。整篇小说的故事,到底只写了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里的所有人在这一天的生活状况。每一个时辰也就是说每一个章节两小时中是一段故事,每一段故事描述某一个人。其次是时间跨度,这本小说故事所在的时间跨度并不像我们常见的那么大,许是我的阅历不足与知识浅薄所认为的。在我所知的大部分小说的时间跨度较大,有上百年的,也有几十年,再短也有两三年的,而这本《钟鼓楼》却只有短短的一天中的一半一一十二个小时、六个时辰。与其他作品相比,这本书的时间跨度已是可以说非常短了。虽然这本书里也有穿插描述以前的事情,但仍是在以人物回忆过去的形式出现,主题仍为一天中发生的事情为主导,从而写故事的情节。然后是这部作品的写作手法:写实主义。从大多数平民的角度来写北京市民社会的生活,让大多数人觉得这就是我们的生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北京市民的生活,这就是符合中国那个时代背景下的生活。我们知道大多数小说写的人物总是具有某些传奇色彩或者英雄感的正义满满的“大人物”,久而久之也会让读者产生审美疲劳。而《钟鼓楼》并没有这么写,反其道而行之写了许许多多的北京那个四合院里小市民的具体的生活细节。敢于写一些平庸的人,并只写些平庸的人,并且绝不神化任何一个角色,这是这本书的亮点所在。当然一本作品里不可能说所有人物都是小市民阶层,里面也有写政治人物,如:江青,但并没有写丰功伟绩,仍是一些平凡的事迹。所以说《钟鼓楼》是一本写平凡人物的平凡故事的作品。说到“平凡”,在第三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中的《平凡的世界》,其表面上写平凡,实际上里面的人物却并不平凡,例如:少平少安的生活事迹,在那个年代里,这并不平凡,是带有一定的传奇色彩的。《钟鼓楼》是写北京胡同里的一个四合院所发生的故事,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老舍先生。老舍先生善于写北京四合院里发生的故事。老舍先生的《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作品早已构成了一个北京市民社会的文学世界,许多作家也加入到了描绘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行列之中,如:邓友梅把破落的八旗子弟不同的人生展示了出来,发掘出了北京独特的历史文化情致。又如:苏叔阳、陈建功等在对北京市民当代生活的描绘中,表现出对北京市民的精神气质、性格心理的准确把握。而刘心武的《钟鼓楼》的特别在于他既不像老舍先生那样是一个旧北京市民灰色人生的批判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当代北京市民社会生活的描绘者,而是在对当代北京市民生活的描写中,沉淀着丰厚沉重的历史内容,剖析了市民社会生态群落,展示了传统的文化积淀与现代化事业发展的矛盾冲突。最后,这本书的开头让我觉得好奇,它的结尾也让我惊喜起来。小说的结尾作者的处理的非常有意思,是一个开放性的结尾,通过作者的几个问题来结尾。让读者根据自己的经历和对小说的解读来对作者的提问进行自己的回答,来给小说续写读者自己的结局。也许你现在已经有了答案,也许你现在还没有答案,甚至可能一直不会有,但都不会影响你在合上书本的时候进行短暂的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目的所在——在整本书的阅读之后,把作者拉入作品中。这个开放性的结尾与中国人喜大团圆的结局不同,可就是这样独出心栽的设计,让这个作品更有其魅力。

最后讲讲这本书中的一些人物。人物的塑造是通过小小的细节与人物的回忆等表现出来。书中描绘的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数十个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这也给了读者一个启示:人生的路要如何走在于你自己,该怎么走也在于你自己,该如何对待路上的荆棘与鲜花仍在于你。书中有爱情,有价值观。慕樱在两次离婚后依然对爱情的渴望,以及杏子,张秀澡,荀磊等年轻人对事业对爱情对世界的看法也反映了不同的人生际遇、不同的人生追求、不同的生活氛围对他们的影响。书中的人物在十年____动荡之后的都有自己的烦恼,也都有自己对生活的一切期许。但人的本性在漫长岁月中形成的如既定的秩序,封闭的安静美,以及对变化的观望思想却变得相对的更为缓慢。正如书中所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你可以比较轻易地涤荡繁缛的迷信习俗,却很难消除存在于人们内心中的原始迷信心理。看似简单的人物塑造,传达出这么多深刻、难以言喻出的内容。把那个时代的背景交代了出来,也把作者的态度隐喻的表达了出来。小说中并没有对这些人物做出任何的褒扬或批判,以善解人意、宽宏的精神,在客观上描绘小说中人物的生活百态。在历史厚重与时间的流逝中,对历史进行了反思,着重揭示了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矛盾冲突与交融,突出当时市民的生活与心理境况。小说在各种人物的心理演化过程中揭示了作者对历史的反思。

“鼓楼在前,红墙灰瓦。

钟楼在后,灰墙黑瓦。

钟鼓楼高高地屹立着,不断迎接着下一刻、下一天、下一月、下一年、下一代。”我们终究抵不过时间的流淌,静默的钟鼓楼再也不能炫耀时间了,可它把时间清晰的刻在了自己的身上。正如书中所说“然而有一点却是可以确定的——除非发生某种难以预料的灾难,北京的钟鼓楼将成为社会历史和个人命运的见证而永存。”

钟鼓楼观后感3

最近,把刘心武先生写的《钟鼓楼》又翻了出来,于是就又复习了一遍。从前看这本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感受,现在已记不得了。如今以人到中年的心态再来欣赏,仍是颇有感触。一本好书,就是这样可以让不同年龄的人都乐于欣赏,且各有不同感触。

这本书的写法是与众不同的:以北京城钟鼓楼脚下的薛大娘一家为其小儿子薛纪跃办喜事为线,按照从卯时到下午申时的顺序叙述了北京城里各种普通人在80年代初的生活。其折射出的时代和地域气息是显而易见的,一幅幅画面就那么清晰的呈现在大脑里,仿佛在看一部电视剧,让人对于北京人的日常生活有如身临其境。可以说看完这本书,你也就是个北京通了。但我却从中体会到另一番滋味。

书中描述薛大娘家从早晨到下午办喜事的一系列琐事以及由此牵扯出的各色各样的人物,细致描述各个人物的处事性格及生活悲喜,有一些地位稍高的人物,但多半是小人物。无论大人物也好,小人物也罢,悲喜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每个人对待这些悲喜的方式却大不相同,因而人生的道路也各有各的走法,其最终的结果自然也不一样。

现实中,很多人在感叹生活不如意,尤其是跟谁谁比起来就特别的不如意。于是这种不如意藏在心里怎么也挥之不去,成了一种心病。这心病到了一定程度时就会来个大爆发,会产生出让人意想不到、瞠目结舌的事情来。童年时的同学日子比自己过的好,且有趋势越来越好,相比起来自己就寒碜多了,往往偶遇时不免觉得难堪和自卑,便觉得自己太不幸福,没有好父亲,没有好丈人,没有好丈夫,没有好儿女之类的,简直一无是处。这种心态平时也没什么大不了,但当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一下触动了心里的这种痛时,往往让人崩溃而做出无法挽回的事情。很多人因此走上犯罪道路,也有很多人产生出不如了此残生的想法。

幸福是什么,幸福从何处来。这样的问题人人在心里都自觉不自觉的问过自己,也有许多哲学家试图研究出一个结果来。但哲学家们的答案未免太过公式化和单一性,并不适用每个人的身上。各人的幸福还是自己才能体会和解释的。总是看到别人的风光和自己的寒碜,又如何找到幸福!要知道,即便是那些我们看来十分风光的大人物们,其内心的痛苦又怎么是我们能理解和体会并接受的呢。而自己所拥有的一些东西,也未必不是那些风光的人所短缺并十分羡慕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某某富商常年做生意,拥有家财万贯,我们就可能羡慕他的生活富足,无忧无虑。可是他的妻子也许并不这么想,没有丈夫常常陪伴的她觉得自己很不幸福;他的子女也许也不这么想,从小到大很少看到父亲的孩子也许常常看着大街上悬挂的计划生育的宣传画怔怔发呆。

我理解的幸福,正如一则公益广告所说:父亲很忙碌,母亲很辛苦,我很努力,我们一家很幸福。

钟鼓楼观后感4

刘心武的大作《钟鼓楼》,就像吃了一碗老北京炸酱面一样,其实说喝一碗老北京豆汁更贴切一些,可惜我没有喝过,是没敢喝,让人真真切切、痛痛快快的体会了一回北京风情。

故事的主体内容很简单,讲述了薛大妈的二儿子薛纪跃结婚当天发生的事情,以时间为主线,从早晨薛大妈起床开始筹备到晚上客人们散去,一天内在这个北京的一个普通的四合院内发生的一切,通过四合院内的每一个人的经历逐一展开,展现了北京的风土人情,旧貌新颜。

故事中所涉及人物众多,每个人个性突出,性格鲜明,通过不同人以各种形式的接触,展现出各个阶层人的面貌。虽然人物众多,但并不凌乱,每个人背后的故事,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血肉。

虽然薛大妈努力的想要把儿子结婚的事情做得尽善尽美,尽可能的想的周全些,但往往事与愿违,总是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差错。每个人的一生都希望自己更顺利一些,我们在祝福别人的时候也会常说一切顺利、一帆风顺呀什么的,但是做起事情来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阻碍,让我们走些或大或小的弯路,我想,这也许正是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吧。

作者在作品中多次提到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富有了逻辑性哲理性,使得作品本身提高了一个层次,是作品更加耐读、耐人寻味。

其实这种作品形式并不陌生,与前面读过的《额尔古纳河》、《尘埃落定》有相似之处,都是通过一个故事,展现了一方风土和很多不为人所知的民风民俗。

去过很多次北京,走在大街和胡同里,吃了南北菜和地方小吃,看着格式新建筑和文化古迹,通过这些能深刻的感受到北京的文化底蕴,永远有看不完的景色和听不完的故事,和哪里都不同,这就是北京。读这本书的时候,那首何勇的钟鼓楼总是萦绕在而耳旁:

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

这里的人们有着那么多的时间

他们正在说着谁家的三长两短

他们正在看着你掏出什么牌子的烟……

钟鼓楼观后感5

钟鼓计时,岁月鸣史——读刘心武的《钟鼓楼》与何勇的《钟鼓楼》

对钟鼓楼一直有个情结,倒不是因为刘心武的这本《钟鼓楼》,而是因为何勇的一曲《钟鼓楼》。

对何勇的《钟鼓楼》的情结,倒不是因为在二十多年前,才上初中的我就听懂了何勇对钟鼓楼那份无助与无奈 ,而是因为里边的一句歌词。

那时候,大我三岁的哥哥,每天早晨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音响,我则往往在窦唯、张楚、何勇、郑钧的歌声里醒来。

我不是很喜欢重金属,不喜欢嘶吼,但是很喜欢男声那种安静地忧郁与哀怨,看似颓废却又____真诚。

我那时候也分不清谁是张楚,谁是何勇。但是一曲《钟鼓楼》却是非常喜欢的,尤其喜欢前边一大段三弦的演奏。不知道我哥是从哪里录过来的磁带,现在回头看,当时自己听的就是魔岩三杰在红磡演唱会上的现场版。

那时候家里还没有VCD,我一直也没见过《钟鼓楼》的MV,自然也没有见过演唱会现场版的视频。

其实这首《钟鼓楼》里,我能记住的歌词,除了第一句的“我的家就在二环路的里边”,就是后来的一句“说着明儿早晨是谁生火做饭,说着明儿早晨是吃油条饼干。”

我一直对“油条饼干”这句词耿耿于怀,总觉得“饼干”在这里用的不搭调,但是多年来自己也想不出既押韵又合适的词。料想何勇当年作词的时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了。初中住宿以后,被迫听摇滚的机会少了,我自然也没有再关注过那些被哥哥膜拜的摇滚歌手。

看完刘心武的《钟鼓楼》,对书中老北京钟鼓楼附近的民生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闲来无事,又搜了很多关于何勇的《钟鼓楼》的资料来看,心生感慨。

还是先说说刘心武的《钟鼓楼》吧,这本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品,在结构上还是非常新颖的。全书描写了1982年12月12日一天时间里,在钟鼓楼附近的一个四合院里的居民的民生民态。从早晨五点开始,到下午五点结束,每个时辰为一章节, 以薛家的一场婚礼为主线,引出了整个四合院每一个成员的过往与现在。

虽然大家都同生活在一个四合院内,但每个人物的家庭出身不同,成长经历不同,脾气秉性自然也不尽相同。

作者在对人物内心、对话描写的同时,又贯穿了描写了老北京的语言、饮食、建筑等文化。我从小生活的地方因为离北京并不太远,对书中用到的很多语言,又生出很多亲切感来。

看完刘心武的《钟鼓楼》,再看何勇的《钟鼓楼》歌词,发现他们描述的老北京的生活是非常相似的。这也难怪,刘心武的《钟鼓楼》描述的是七八十年代的北京,而这也正是从小生活在钟鼓楼附近的何勇的童年及少年时期。

如今再看何勇《钟鼓楼》的MV,看到城市拆迁中推倒的院墙漾起的灰尘,听到音乐中隐约着“东方红、太阳升”的旋律,五味杂陈。

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无论书中的钟鼓楼还是歌中的钟鼓楼,都静眼旁观。

何勇在歌中表达的,既是对儿时美好生活的回忆,也是对城市化建设进程的抗议与无奈。然而谁也无法阻挡时间的脚步,无法阻止历史成为历史。

这有点像红磡演唱会上,何勇的父亲手持三弦,何勇肩挎吉他。不管是变革还是传承,上一辈有上一辈的人生,这一辈子有这一辈的人生。

面对变化,抗衡或许不是最佳的选择,而正确的选择该是什么呢?

何勇一边质疑着“是谁出的题这么的难”,其实一边也给出了我们“正确答案”——“钟鼓楼吸着那尘烟,任你们画着他的脸” 。

在变化面前,钟鼓楼任人打扮。

肩负了元、明、清三代都城报时中心的钟鼓楼明白,时间一去不复返,每个人每件物都承载着历史赋予它们的使命,这种使命是它自身的命运,使命的演绎是历史进程的脚步,使命的完结便构成了过往的历史。

红磡演唱会上,何勇的父亲何玉生身着长衫、稳坐如松,何勇则穿着海魂衫戴着红领巾、如醉如痴,

窦唯气定神闲、笛声悠扬。台上的演员、台下的观众、甚至听着翻录磁带的我和哥哥,当时的状态都已成为今天的历史。

我用一个半天的时间翻完了何勇的新浪微博,了解了二十多年前曾经陪伴过我少年岁月的几位摇滚歌手的现状,看了一遍又一遍《钟鼓楼》的MV和红磡演唱会的现场视频,当听到何勇说“今后的历史会证明这一切” 的时候,倒想到了《钟鼓楼》作者刘心武在扉页上留下的一句话:

“谨将此作呈献——

在流逝的时间中,

已经和即将

产生历史感的人们。”

钟鼓计时,岁月鸣史。愿我们都在岁月长河中,不忘过去,不畏将来,不枉当下。


钟鼓楼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相关文章:

八佰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最好的我们》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上下五千年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堂吉诃德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高中巴黎圣母院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信仰的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宝莲灯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蜗居》观后感600字范文5篇

《丝绸之路》观后感600字范文集5篇

    相关文章

    20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