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

志豪 1172分享

  历史是延伸的。历史是文化的传承,积累和扩展,是人类文明的轨迹。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分享的是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你们。

  初中历史教案篇一

  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1.重庆谈判 2.挺进大别山。

  难点: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战局发生变化、由守转攻时机成熟

  教学过程

  【导入】

  直接导入本课,提示学生内战发生在国共之间,并板书,请出本课虚构设计人物“张铭”进入本课

  【活动】一、重庆谈判

  多媒体展示图片:

  图片一:抗战胜利,人民庆祝活动

  继续播放:

  图片一:美国援助国民党的军事装备

  图片二:美国教官帮助训练国民党军队

  图片三:美军在塘沽登陆

  图片四:美国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

  问题:

  (1)这些图片反映的历史事实是什么?

  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蒋介石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

  (2)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

  把中国变成他的殖民地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通过真实的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帮助蒋介石抢夺抗战胜利果实的事实。

  【讲授】一、重庆谈判

  问题1、蒋介石既然已定下内战的方针,为什么还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蒋介石打了什么如意算盘?(多媒体出示材料)

  蒋介石提出谈判的主要原因是争取准备内战的时间,欺骗国内外舆论。其真实意图是:一方面,如果毛泽东去了,就可以利用机会准备内战,并诱使共产党交出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以实现他的“军令统一”的目的。

  问题2:如果你是毛泽东,你会不会去参加重庆谈判?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可以有多种判断,但是要讲清楚原因)

  多媒体出示图片:

  图片二:毛泽东离开延安飞赴重庆

  教师总结:中国共产对局势有清楚的认识,知道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但还是决定去。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和图片并结合教材,通过讨论得出多种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假设法让学生感知毛泽东会不会到重庆谈判。

  通过真实的图片和材料让学生了解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原因。

  【讲授】一、重庆谈判

  多媒体出示图片

  图片一: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抵达重庆,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

  图片二:毛泽东与蒋介石在重庆的合影

  问题3、重庆谈判最大的成果是什么?

  签定了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图片三:“双十协定”原稿影印件

  教师讲述:重庆谈判签订的“双十协定”是以国共两党协商的方式产生的一个正式的文件,有利于人民,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在人民面前表现出和平的诚意,在国民党统治区和各民主党派中扩大了影响。如果国民党破坏协定,发动内战,就在全国、全世界面前输了理,失去了人心。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教材和图片并结合教材,通过讨论得出多种结论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引入当时的历史。师生共同讨论、探究

  蒋介石邀请毛泽东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本质,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

  【讲授】二、全面内战

  教师讲述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国共两党力量对比

  问题1:面对敌强我弱的形势,中共采取了怎样的对策?

  多媒体出示图片

  图片:毛泽东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

  1947年3月,蒋介石军队对陕甘宁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中共中央决定撤离延安,在国民党占领延安后,他们得意地说:当年毛泽东在瑞金,被我们打的长征,跑到陕北,现在在延安,又被我们打得被迫长征了。

  教师总结: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当时在陕北的解放军只有2万多人,众寡悬殊,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材料,让学生去探究历史真相,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共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中共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

  【讲授】三、 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导语:1947年8月8日,刘邓大军突然甩开敌人,分三路向南疾驰,开始了千里跃进的壮举。8月8日涉过了黄泛区(黄泛区宽约八.九十里,积水污泥没膝)

  8月23日,解放军以无比的英勇杀出一条血路,用木板、高粱秆等做渡江工具,刘伯承不顾炮火,亲临先头部队指挥所,终于打破了蒋军的堵截,胜利渡过了黄河。

  多媒体出示图片

  图片一: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图片二: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图片三: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问题1:为什么选择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突破口?

  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了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刘伯承也说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优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的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问题2:(1)“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的战略部署指的是什么?

  (2)“敌人胸膛”指的是哪里?

  (3)这一战略部署有什么意义?

  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教材回答。

  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其他各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图片和图表给学生最直观的展示,使学生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会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初中历史教案篇二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把握历史特征——战略决战。

  2、认识三大战役的历史作用: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国家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国家统一的历史作用。

  3、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识别的使用历史图表。

  4、通过分析和比较历史史实,归纳得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必然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军队优劣势、强弱势、成败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归纳出蒋家王朝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培养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历史史实,归纳综合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毛泽东等领导人把握机遇最终夺取革命胜利,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使学生认识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活动一

  候课时播放歌曲《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

  提问学生:刚才放的歌曲叫什么名字。

  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以什么为标志?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进入新课学习。

  【讲授】活动二

  一、三大战役

  1、背景

  根据《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指出从内战开始(1946年6月)、战略进攻开始(1947年6月)到战略决战开始(1948年8月)双方的兵力对比。

  根据《中国共产党大典》里的一段话,要求学生阅读后,得出找出解放战争两年多后,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并指出我军将国民党军队分割在哪五个战场?。

  根据《战局概况》,指出我军将决战地点选在:东北地区、华北地区和长江以北。

  2、辽沈战役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想一想,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东北为突破口?大家可以通过讨论解决。

  [学生讨论]……

  [教师提示]大家可以从兵力对比;敌军态势;我军态势;战局延伸等方面去分析。回答首战东北的好处。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认真观看下面的一段视频,注意解说词。

  [学生观看]……

  结合《辽沈战役示意图》,回答: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和战果。

  3、淮海战役

  [教师引导]辽沈战役结束后,淮海战役开始。请同学们认真观看这次战役的视频,注意解说词。

  [学生观看]……

  结合《淮海战役示意图》,回答: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和战果。

  [教师引导]这次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说过: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回答: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起了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4、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进行时,东北解放军入关与华北解放军一起发动了平津战役。观看相关视频。

  [学生观看]……

  结合《平津战役示意图》,回答: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和战果。

  [教师引导]这次战役中北平是以和平手段获得解放,为什么要这样做?

  [学生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5、意义

  引导学生根据视频里的解说词归纳三大战役的意义。

  [教师过渡]三大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惨败,他们又玩起了国共“划江而治”的新花招。这样会造成国家分裂,所以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百万雄师过大江。

  二、百万雄师过大江

  1、渡江战役

  [教师讲述]观看相关视频,认真听解说词。

  提问学生:刚才视频中合唱的是什么歌?

  指导学生看毛泽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解放南京

  在书本中找出解放南京的标志性意义。并且回顾旧知,说出南京国民政府建立的时间和它代表了什么阶级的利益。

  观看《渡江战役形势图》,加深对此战的印象;并指出常熟于1949年4月27日解放。

  3、历史作用

  [教师引导]渡江战役有什么历史作用?指导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归纳。

  [教师引导]我军仅用三年的时间由弱变强,打败了国民党军队,原因何在?指导学生讨论。

  从共产党和国民党两方面回答此问。

  并得出结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教师引导]国共两党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经历了两合两战,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史实。

  得出结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到目前为止,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提问学生:2015年11月7日发生了两岸统一大业的一次巨大突破,请问是什么?

  根据《习马会面》图片,知道学生阅读马英九写的话。指导学生齐声朗读《展望未来》的内容。

  【总结全文】

  根据图片《十大元帅》,要求学生指出:哪些元帅参加了本课四次战役的指挥。

  课后习题

  1、为了加快解放战争的胜利, 1948年9月人民解放军首先发动了( )

  A.平津战役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渡江战役

  2、“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军事行动发生在( )

  A . 北伐战争时期 B. 红军长征时期 C. 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3、 “最后一碗米饭用来做军粮,最后一尺布用来缝制军装,最后的老棉被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到战场上。”这首流行于解放战争期间的民谣最能够说明( )

  A.解放战争爆发的原因 B.解放战争的进程 C.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D.解放战争的影响

  4、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不包括(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共一大召开 D.蒋家王朝的灭亡

  5、反帝反封建是近代中国人民斗争的双重历史任务。下列重大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

  ①北伐战争 ②渡江战役 ③武昌起义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②④ B. ①③④②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6、以下正确反映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是( )

  A.五四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B.新文化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C.新文化运动 土地革命 国民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D.五四运动 国民革命 土地革命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片: 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 图片:解放军冲进总统府时总统办公室的台历

  材料二 “总的原因是蒋介石发动的内战是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反对中国民族独立和中国人民解放的反革命战争。在军事方面来说,就是我军制定了正确的军事原则,广大指战员很好地执行了这些正确的军事原则。另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站在我们这一边……” ——毛泽东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指出人民解放军是哪一年打败蒋介石?打败蒋介石的标志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说说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

  (3)国民党失败,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由此你想到一首歌或一篇古文的一句话是什么?

  初中历史教案篇三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情况;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简述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分析近代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采用情景创设,激发学生兴趣和学习历史的积极性;通过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运用发展的观点和历史纵向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方社会工业文明的传入使中国的社会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这些变化客观上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同时这些变化是以我们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深渊为代价的,进一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发展观和社会进步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新式交通和通讯工具的出现,文化生活的变迁,社会习俗的变化。

  教学难点:

  近代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最近央视拍了一部历史剧《社会生活的变化》,该剧一经播出,观众反响热烈,收视率一路飙升,这部电视剧主要讲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在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个方面的变化,剧情是围绕着祖孙三代人的经历展开的,了解剧中人物。

  人物介绍:

  张人骏(1847-1927),1868年考中进士,历任漕运总督、山西巡抚、两江总督等。

  张制夷(1866-1940),张人骏之子,商人,从事玉石买卖。

  张启燊(1892-1967),张人骏之孙,毕业于两江师范大学(现南京大学),后留校做老师。

  新授:

  (一)寻找变化、初步认知

  在了解了人物之后,我们一起熟悉当时的社会背景,学生看书,找找当时社会上出现了的新事物、新变化,用笔把关键词圈出来。

  学生自学教材,对课本做一个整体感知,找出近代中国出现的十二个新事物,新变化,并用笔圈出。

  (二)感受变化、记录变化

  1、交通通讯

  (1)1868年秋,张人骏要去京城赶考,千里迢迢,他该如何前去呢?马车、轿子、木船、骑驴等。

  (2)到了京城,他要告知苏州的家人平安到达,又该怎么办呢?写信、信鸽。

  (3)1908年,张制夷从上海到昆明去收集玉石。他有没有比他爸爸更好的选择呢?火车、轮船。

  看视频:找找视频当中说到的中国的两条奇怪的铁路,找找铁路的名称、奇怪之处。

  看剧照:找出四种新式交通工具、一种传统交通工具。

  (4)到了昆明,又有哪些新的方式,跟家人报平安呢?电报、电话。

  小结一:记录变化:近代交通工具——火车,轮船;近代通讯工具——电报、电话。

  2、文化生活

  (5)1905年,张制夷前往京城做生意。想起父亲当年的遗憾:未能把京城风景带回,与家人一起欣赏。他会有什么好方法呢?照相。

  (6)在北京,制夷偶遇到了一件新鲜事——活动照相,看京剧大师在画上表演。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定军山》。

  (7)1912年1月2日, 70多岁的他辞官在家,依然关心国家大事,他想了解昨天的大总统上任的事,他该怎么办?报纸。

  (8)看完报纸,他随手又拿起了一本书,这是近代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出版的书籍,这个机构是什么?商务印书馆。

  小结二:记录变化:文化生活——照片、电影、报纸、出版机构

  3、社会习俗

  (9)那天,老爷子以前官场上的朋友,现南京市长来拜访他。在交谈之际,老爷子那激进的孙子张启燊回来了,老爷子一见他,气就不打一处来。这个孙子是怎么惹恼了老爷子?

  看视频,结合时代背景,猜猜孙子会做什么事情惹恼了老爷子。剪发、易服。

  (10)老爷子气的不仅是小孙子的打扮,更气的是孙子带回的女朋友与他心目中的人选相去甚远,这是为什么呢?服装:剪发、易服、不裹小脚。没有礼貌:称市长为先生、行握手或者鞠躬礼。

  小结三:记录变化:剪发辫、易服、废缠足、改礼节。

  (三)探究变化、分析原因

  (11)历经这么多的变化老爷子感叹道:这辈子经历的种种变化其实挺好。你知道问“好”在哪里么?

  交通通讯方便快捷;生活丰富多彩,人民民主平等。

  (12)电视剧的最后老爷子陷入了沉思:为什么这一时期社会生活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①伴随列强入侵,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②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的推动。

  (13)那一年,老爷子带着儿孙回安徽老家祭祖。遇到了很多困难,他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这又说明了什么呢? 农村没有新式交通工具、习俗未改变等。城乡差别大。

  (四)畅谈变化、延伸拓展

  从交通通讯、文化生活、社会习俗三方面谈谈现在跟近代又有何不同。通过讨论学生感受到变化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进步,也学会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五)游戏:大家来找茬

  通过历史情景剧,找错误,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熟练运用。

  情景:清末民初

  一天,小明接到的外公的电报,说要从昆明做直达火车到上海来看探亲。于是小明一家去火车站接外公,随后用数码相机照了张全家福,留下了纪念性的一刻。下午,全家一起去电影院看了《定军山》,妈妈对男主角雄浑的声音大加赞赏。晚饭过后,小明拿了份上海最著名的报纸《扬子晚报》与外公一起阅读,但报纸上很多字小明不识,外公让小明查艺文印书馆出的字典。这时隔壁邻居王阿姨家吵得很厉害,开门一看,原来是王阿姨要给女儿缠足,女儿不肯,王阿姨还威胁她,如果不缠足,以后就嫁不出去了。


八年级上册历史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2.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5068儿童网

3.关于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4.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5.八年级上册历史重点知识有哪些 - 5068儿童网

6.八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 - 5068儿童网

7.初中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知识点大总结 - 5068儿童网

8.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总结 - 5068儿童网

9.八年级历史知识大全集 - 5068儿童网

10.初中八年级历史知识点归纳 - 5068儿童网

    热门标签

    99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