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课件 > 七年级 >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舒洪0分享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5篇

历史学是人类对自己的历史材料进行筛选和组合的知识形式,作为一名历史老师你知道如何准备一份课件吗?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精选篇1)

一、东周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征

公元前770年,东周建立。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战国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二、春秋五霸

1、诸侯争霸的实质

教师首先出示有关西、东周变化的对照表名称土地兵力财力物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周王室直接管辖从镐京到洛邑方约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辖的军队多达14万人以上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东周东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辖的土地有方约600里的土地,往后越来越少。最后只有方约百里的土地。

平王东迁后,还有3万人。后来逐渐减少到只剩下几千人了

直辖的人口所剩无几,财力、物力、兵源减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强大的诸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学生通过此表格的分析,对东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东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诸侯的地位变化的理解。教师提问:诸侯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教师应进一步指出: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丧失了"天下共主"的资格,反而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诸侯争霸的热闹场面一场接一场地出现了。周天子,虽然名存实亡,但是周天子过去享有的,却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所朝思暮想的。于是,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土地、人口、贡赋,为了获取周天子过去享有的政治特权和经济特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争当诸侯首领—霸主。这是诸侯争霸的原因,也是诸侯争霸的实质。

2、春秋五霸

教师应引出春秋初期,一些较大的诸侯国,不断进行兼并战争,谁战胜了就召开各诸侯国会议,迫使大家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先后起来争霸的有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历称为"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种说法。)同时让学生在春秋列国形势土上画出"五霸"(实际应该为7个国家)的相应位置。

3、齐桓公称霸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提出:齐桓公为什么能够首先称霸?

⑴齐在山东,得渔盐之利,富庶,为东方大国。

⑵齐桓公善于用人,任管仲为相。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齐国实现国富兵强。

⑶齐桓公依仗实力,有管仲谋略"尊王攘夷",发展齐国势力。(东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义,仍具有号召力。因此,一些强大的诸侯就利用王室这个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了顶峰。

4、晋楚争霸

教师先作介绍:晋国出动的兵力约2万人,楚国出动的兵力约4万人,结果却是晋胜楚败。所以,城濮之战在我国历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解释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的来源。)"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有什么相同之处"关键要让学生明白齐、晋之所以可以成为霸主,其根本原因是两个国家的君主都进行了改革,使国家得以强壮。(吴越争霸:建议教师指导学生自己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5、争霸战争的作用

教师提问:这么多争霸战争,会给社会和人民带来什么影响?估计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战争的破坏性,但对于战争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恐怕回答的不会很到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春秋开始的时候诸侯国林立,由于争霸战争到春秋末期只剩下为数不多的一些大国,这能说明些什么问题?(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发言。

三、战国七雄

教师首先出示《战国形势土》边指图边向学生介绍战国七雄,建议教师按方位向学生介绍七个国家即齐楚秦燕赵魏韩,东西南北在中间。教师再提问:请同学对照《春秋列国形势图》后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国家是春秋时就存在的,而哪些国家是战国时新出现的?在学生正确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次指出:其实除了新出现韩赵魏之外,此时的齐国也与春秋时期的齐国有所不同了,教师讲解"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事件。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和长平之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把握,但是一定要强调长平之战的作用,即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对抗秦军的进攻了。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精选篇2)

江南地区的开发

一、西晋的兴旺和内迁的各族

1.西晋: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结束了三分天下的分裂局面。

2.内迁的各族:从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316年,内迁的匈奴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二、淝水之战

1、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都城建康(建业、建邺、建康都是今南京),史称“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前秦王苻坚用汉人王猛为丞相,励精图治,统一黄河流域。

3、383年,苻坚征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灭东晋。秦军前锋与东晋军队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获胜。(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4、南朝: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结束了东晋的统治。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宋齐梁陈),总称“南朝”。

三、江南经济的开发

1、原因:

⑴东汉末年以来,大量的北方劳动人民纷纷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⑵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⑶南方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⑷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南方得到了迅速的开发。

2、表现:

⑴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

⑵大片荒地被开垦成为良田。

⑶江南种植水稻,开始使用绿肥,牛耕和粪肥也得到推广。小麦的种植也推广到江南。

⑷东晋南朝时,长江中下游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福建、广东等地也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江南开发前:司马迁在《史记》中载: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江南开发后:《宋书》中这样记载:江南地方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精选篇3)

第 20 课 活动课 秦始皇功过的辩论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

应掌握知识的要求。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要求]

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据;

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

[活动目的]

秦始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一生中做过很多事情,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通过小品、讨论的形式,进一步认识秦始皇的是非功过。

[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1课时

[课型]活动课

[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秦始皇相关多媒体、各种相关资料

[授课过程]

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面对迎面而来的千古一帝,你有什么看法?

一、找一找和议一议

首先,我们要把全班同学按你们各自的意愿分成政治家组和暴君组两大组,各大组再分成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小组,分头搜集材料。政治家组的同学,要想尽办法搜集有利于秦始皇的材料, 以论证他是个杰出政治家;暴君组的同学则要寻找秦始皇的暴政材料,以论证秦始皇是暴君。

其次,我们要把找到的材料在组内互相交流,并把它们—一制成小卡片。方便我们在讨论课上使用。再推荐胆子大、口才好的三位同学作为组的讨论代表。

二、说一说

你准备好了吗?你想在同学们面前,施展你的口才吗?来吧,参与我们的讨论课,来。

(1)营造环境气氛:请书法好的同学在黑板写上秦始皇是杰出的政治家还是暴君,教室四周贴几张同学们亲手画的秦始皇漫画像,桌椅摆成两大组面对面坐的形式,讨论代表席摆上政治家暴君字样。

(2)讨论课:选举小主持人,由小主持人主持讨论。大家讨论时要互相尊重,每位代表有三分钟发言时间, 同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补充时间不超过一分钟。

(3)最后有请老师或同学为讨论课做归纳总结,为同学们指明客观认识历史人物的方法;指出大家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表扬敢于创新,能提出不同于传统观点的论点的同学。

三、写一写 (课堂小结)

通过对秦始皇的讨论,你学到什么?你能正确认识自己吗?

请你拿起笔来,参照下表,把你对自己生理、心理、社会和理想等方面最

感兴趣的话题,以我是……为题,写一篇小文章,向同学介绍自己,好吗?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精选篇4)

第12课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一、政治措施:“推恩令”的实施:

1、背景:西汉初,诸侯王势力强大,各自独霸一方;地方上豪强地主与官府分庭抗礼。两股势力导致社会秩序混乱,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2、措施

★★汉武帝“推恩令”中分封诸侯跟西周分封制的区别:(1)一个是减少诸侯国的土地,削弱诸侯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2)一个是给诸侯分封土地,加强诸侯实力,分散中央权力。

二、思想文化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三、经济:统一铸造货币,盐铁专卖

四、汉武帝巩固大一统措施的作用 :汉武帝时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课堂小结: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大一统的表现或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

(2)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在长安兴办太学。

(3)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统一调配物资,平抑物价。

(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评价汉武帝:

(1)汉武帝统治时期,采取一系列措施:①政治上: 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势力;建立刺史制度,监视地方官吏、豪强,加强中央集权;②经济上:中央统一铸造五株钱,实行盐铁官营和专卖,增加财政收入; ③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中央集权空前加强;4对外关系:派张骞出使西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加强西域和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

(2)汉武帝是我国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

★★议一议:人们为什么总把“秦皇汉武”并称?

(1)都是我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君主;

(2)都采取了创新的制度来巩固中央集权;这些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且对封建社会历史起了推动作用;

(3)“秦皇汉武”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的象征。

第13课 东汉的兴亡

一、建立:刘秀称帝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2、东汉建立: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二、兴盛;光武中兴

1、光武中兴出现的原因(中兴措施):

①释放奴婢;

②减轻农民的负担,减轻刑法;

③合并郡县,裁减冗官,加强对官吏的监督,惩处贪官污吏允许北方少数民族内迁。

2、影响: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三、衰落: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1、原因:东汉中期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太后临朝;

2、特点: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恶性循环。

3、影响:动摇了东汉统治,东汉王朝走向衰亡。

四、打击:黄巾起义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朝政腐败,灾荒连年,社会动荡。

2、概括:184年,张角领导农民起义爆发。

3、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4、规模:人数多,地域广,时间长。

5、影响:沉重打击了东汉统治,是东汉衰亡的直接原因。

第14课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

一、张骞通西域

1、西域:指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今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

(3) 意义:了解了西域的情况,以及他们想和汉朝往来的愿望

3、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1)时间: 公元前119年

(2)目的:为了加强与西域各国的联系

(3)意义: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张骞二次出使西域

★★联系所学的历史、地理知识,设想一下在“开西域之迹”的过程中,张骞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哪些优秀的品质?

(1)恶劣的自然环境,两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张骞的优秀品质:具有坚强的意志,不畏牺牲,不怕艰难险阻的精神,忠于祖国、信守承诺、不辱使命。

二、丝绸之路

1、陆上丝绸之路(以主要运输丝绸到西方而得名):

(1)开辟时间:汉武帝时

(2)路线:长安——河西走廊——西域——中亚——西亚——欧洲的大秦。

(3)商品:中国的丝和丝织品运出,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

(4)地位: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

(5)意义:促进了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贸易与文化交流。

2、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时):中国东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岛——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孟加拉湾沿岸——印度半岛南端、斯里兰卡

三、对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护的设置:

(1)时间: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

(2)设立的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其管辖范围包括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一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2、东汉班超出使西域:东汉的班超73年出使西域,97年派甘英出使大秦。

★★注:汉朝时中外交往的大事:昭君出塞、张骞出使西域、班超经营西域。

★★当今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有:嘉峪关、敦煌莫高窟、楼兰古城遗址(新疆)、秦始皇兵马俑(陕西西安)

七年级历史下册课件(精选篇5)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一、造纸术的发明

1、纸的发明:西汉时期懂得造纸基本方法——缺点:质量差、产量低

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为文化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1)造纸原料:树皮、破布、麻头、旧鱼网。

(2)蔡侯纸的特点: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3、造纸术的贡献(或意义):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中国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二、医学:张仲景和华佗(都是东汉末年)

1、张仲景(医圣):写有《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2、华 佗(神医):发明麻沸散、创造五禽戏。

三、史学:历史巨著《史记》

1、作者:司马迁

2、主要内容:《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3、地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4、鲁迅对《史记》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评价《史记》:

(1)史学成就:《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2)文学成就:《史记》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生动,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四、宗教:道教和佛教

1、道教:东汉后期产生于我国本土的宗教。主要教派有张角创立的太平道和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2、佛教:西汉末年传入;为中国文化注入新的因素。

★★结合当时社会情况,说说百姓信奉佛教的原因?

佛教教义,使其得到统治者的提倡和扶植。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佛教主张众生平等,迎合了贫苦民众渴求生活平安的愿望。加之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这推动了佛教在中国传播。

★★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文化之所以昌盛的原因是什么?

(1)国家统一; (2)经济发展;

(3)各民族共同创造;(4)中外交往頻繁 。

第16课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

(2)作战双方:袁绍 与 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

(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 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

(2)作战双方:曹操 与 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

(2)曹操骄傲轻敌;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评价曹操: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

(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 曹丕 称帝,定城 洛阳,魏国建立;

(2) 221 年, 刘备 称帝,定城 成都,蜀国建立;

(3) 222 年, 孙权 称王,定城 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2、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683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