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试题 > 高三 >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李金0分享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高三阶段,注定是精彩的一页。高三会教给我们奋斗,每个人都有无尽的潜力,每一个人都有无穷的提升空间,不经过一年血战,也许我们永远发现不了自己身上蕴藏的能量。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高三下册历史复习试题及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

B.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

C.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D.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

2、“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统治体制的变革是其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映其体制变革的一项是()

A.设通判监督地方长官

B.中央分散相权、强化皇权,削弱地方、强化中央集权

C.挑选精兵强将,充实禁军

D.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3、归纳历史阶段特征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宋朝具备的历史特征有()

①机构重叠,权力分散,繁复而低效的政府

②城市繁荣,商品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兴起

③以文治国,文官制度完善,书院教育发达

④科技文明居历代之首,古代科技发展的黄金时期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A.促进民族融合,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专制制度,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仕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提高专制政体

5、明初制度,京官三品以上乘轿。其它官员骑马;到了明代中期,士大夫“始骑马”,不久“皆乘轿”;而到明代后期,一般的读书人都可以乘轿出行。这反映了明朝()

A.科举制推动知识分子地位的提升

B.士大夫率先奢靡的行为影响深远

C.经济繁荣促进了交通工具的改善

D.礼法观念松驰带动社会习俗变化

6、“他们因在日常生活中接近皇帝而受到宠信,又由于皇帝对外朝官不放心而有意识地把商议军国大事的权力和部分执行权交给近臣掌握。”

据此判断“他们”是()

A.内朝成员B.三省长官C.内阁大学士D.军机大臣

7、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后,规定:“元老会议检查每一个人的谋生之道,惩罚没有行业的人”,“全家迁来雅典从事某种行业的人可以归化为雅典公民”。

这些规定()

A.使债务奴隶重获自由

B.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石

C.有利于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

D.有利于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

8、梭伦废除了以城邦公民人身作抵押的所有债务,以财产多寡为标准重新划分城邦公民的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作为行政机关。这些措施()

A.调整了公民内部不同阶层的利益关系

B.推动了雅典民主政治建设走向顶峰

C.体现了机会均等、公开、公平的原则

D.实现了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的设想

9、伯里克利对“梭伦改革以来历经一百多年的规定做了重大的、实质性的修改”。

这一修改主要体现在()

A.“解负令”B.参与公民大会的资格

C.选官的范围D.陪审法庭陪审员的资格

10、雅典把损害公民利益的人流放国外但不得动其财产。其中渗透出的基本原则与古罗马法律原则相符的是()

A.不告不理的原则B.民主集中的原则

C.人人平等的原则D.保护私有财产的原则

11、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共和国颁布《十二铜表法》,其中的十个法表主要是由贵族编订的并为其利益服务,在引起平民强烈不满后,才增编两表,虽然《十二铜表法》并没有给平民带来多少好处,但法典的编撰却被认为是平民的胜利。

这是因为()

A.是在平民主导下诞生的

B.奠定了“万民法”的基础

C.体现了罗马公民的意志

D.限制了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

12、恩格斯说,以罗马法为蓝本的《拿破仑法典》.不愧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他还说,“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

恩格斯的这一论述表明()

A.罗马法是罗马帝国的统治支柱

B.各国法律的制定都参考罗马法

C.近代欧洲立法深受罗马法影响

D.罗马法是资本主义性质的法律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两汉时期,在边疆设立了众多郡县和属国,又在辽阔的西北边疆地区设立西域都护府,管理民政、军政等事务。为了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唐王朝确立了军镇屯戍制度,大的军镇兵力多则数万,少则数千。唐朝政府安排边疆民族子弟学习汉族文化,并将众多汉文经典书藉颁赐给边疆民族。元代,在边疆设立了宣慰司,“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任用大量土官,因俗而治;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清代,雍正皇帝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乾隆皇帝表示:“蒙古、汉人,同属臣民。”清政府对蒙古等少数民族的上层采用封爵、给俸,实施年班朝觐和联姻政策。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二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提要》中说道:“吾人既欲实行民族主义,当以美为模范,以汉人之文明,另造一五族混合之新民族。如满蒙等怀疑及于并吞,则并以平等待遇加之。平等待遇之先,须先之以调和,则须弃汉族之名称,另造一民族名称,曰‘中华民族’。”孙中山的民族观后来成为南京国民政府制定边疆政策的主要依据。国民党在历次大会的宣言、提案及重要讲话中,对边疆的范围均有涉及。1929年,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蒙藏与新疆之决议案》提道:“随此数地人民之方言习俗,与他省不同,在国家行政上,稍呈特殊之形式,然在历、地理上,及国民经济上则固同为中华民族之一部,而皆处于受帝国主义压迫之地位者也。”该提案将新疆与蒙藏列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并突出了蒙、藏、新地区在国家行政中的特殊地位。

——摘编自王德《中国传统民族边疆观念的演变与近代民族边疆观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治理边疆的措施与特点。

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古代相比南京国民政府边疆治理理念有哪些发展,并说明其发展的原因。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巴达作为希腊的城邦,其面积也不过相当于今天北京市的一半,而雅典面积相当于北京市的七分之一,其他小邦则仅相当于现今中国的一个乡镇的大小。

材料二公民大会时间长短不定,处理例行公事仅一个上午,较大议案可能要拖一天,如战争与和平问题,常需开多次会议才能确定。

材料三克利斯提尼时期:制定“陶片放逐法”,在公民大会上,凡公民认为某人的行为有损公民利益,就把他的名字写在陶片上,如写名的人数超过6000,就意味着多数通过,那个人就要被流放国外10年。伯里克利时期:五百人会议通过抽签从10个部落中各选50人组成,共500人。陪审法庭由十个部落从3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中选举产生,每部落各选600人,共6000人。

材料四如果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则债权人有权拘禁债务人,甚至可以给债务人戴上脚镣。在拘禁债务人60天后,双方未达成和解则债权人可以连续3次把债务人牵至广场集市出卖。如果第三次没有出卖掉债务人的,或者没有人为债务人代为清偿和提供保证的,那么债权人就可以把债务人卖到外国甚至是杀死债务人。如果债权人是多数的,就由债权人对债务人的肢体进行分配。

1.材料一反映了古代希腊城邦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雅典民主政治顶峰时期的公民大会的职能。

3.材料三中抽签选举的方式有什么优势和缺陷?

4.读材料四,判断它可能出自哪部法律?

答案

1.C

解析:根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这一时期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联系所学可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各诸侯国国力增强,分封制遭到破坏,主要原因是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

2.B3.D4.C5.D6.A

7.D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梭伦改革在手工业方面的措施,有利于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从而推动雅典经济的发展,因而选择D选项。材料未涉及债务奴隶,排除A选项;材料反映的是经济方面的改革内容,B、C项与题意不符。

8.A

9.C

解析:伯里克利时代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故选C。“解负令”是梭伦颁布的措施,故排除A。只要是公民,就能参与公民大会,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B。公民都可以成为陪审法庭陪审员,梭伦时期也是如此,故排除D。

10.D

11.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罗马法由习惯法发展为成文法,使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平民利益,因此是平民的胜利,D正确;《十二铜表法》是在平民和贵族矛盾激化斗争的情况下产生的,并不是平民主导的,A错误;奠定了“万民法”基础是公民法,B错误;《十二铜表法》实质上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故C错误。

12.C

13.1.措施:设立不同的机构以加强行政管辖;派驻军队,完善边疆防御体系;实施宽松的文化传播政策;逐渐弱化华夷之别;制定笼络和安抚少数上层的各项政策。

特点:具有历史继承性,在继承中创新;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始终在“大一统”思想的指导下推行边疆政策。

2.发展:认同边疆民族与汉族的地位平等;强调边疆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将治理边疆与反帝斗争相结合;强调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原因: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族观的影响;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增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14.1.小国寡民。2.是权力机构,管理内政、外交、军事防务,对战争与和平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3.优势:相对公正、公平;劣势:可能会使素质不高的人参与政权,导致国家权力滥用。

4.《十二铜表法》

高三历史的复习的方法

1.精编练习,适量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在一本书开始复习之前,对每节的习题精选工作(使用的参考资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精选专题练习上,我坚持抓基本、抓重点、抓难点、抓热点、抓易错点的原则,精选一些思维含量较高,具有启发性和典型性又能反馈基本知识的各种类型的练习题(包括近几年的某些高考试题),自己重组题,进行适量定时的训练(章节训练、单元训练、月考),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又能掌握和提高解答各类题型的方法和能力。

2.及时讲评,启发提高。

我坚持每做必交、每交必改、每改必评的原则,对每次书面训练和检测性习题考试都及时进行评讲分析,针对学生在审题、解题中存在的思路或方法上的缺陷加以指正,使学生在讲评中受到启发,从而提高解题的能力。

高三历史如何快速提高

因为高中的历史并不是单纯的死机硬背,更需要的还是理解。要不间断的做好复习、温习。反复地看书,在反复中提高。书才是最根本的。离开书本谈能力是不现实的。在读每一节的内容时,要想想在一个历史事件之前之后都发生了些什么事,它们之间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能够说明什么历史道理。也可进行历史事件间的横向纵向的比较。例如,某两场政变或两种政策之间有什么异同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异同,说明了什么。

分析异同点也很简单,无非就是从背景、性质、影响等几个固定的版块去想。经常这样思考,对不同的历史现象,我们就可以较准确地分析出它们的实质,无论碰到什么题都能迎刃而解。这是读书时要注意的问题。书本决不仅仅是读过即可的,光记住一些时间、地点、事件是没有用的,最重要的是要学会用历史思维去思考去研究,去探索事件背后的东西。相信你不久就会发现,历史是越读越有味的。

其次,做题当然也很重要。做题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再回顾再思考的过程。现在的历史题,单纯考知识本身的已经很少了。往往都是考你对某一事件的分析。这就需要用到读书时积累的那套功夫,此外也有一些技巧。例如做选择题时,常常碰到一些诸如问“根本原因”、“实质”之类的问题,这通常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方面去分析。只要是有关于这几方面的选项,一般来说就是正确的。


    68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