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案 > 高三 >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舒洪0分享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5篇

每个历史老师都要重视历史基础知识教学,转变教学思想,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精选篇1

课程标准: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一、教材分析

《宋明理学》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三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二程、朱熹、陆九渊、王阳明主要思想,掌握理学和心学的内涵,体会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春秋战国---西汉儒家思想的继续和发展,又是第四节课明清之际儒学发展的铺垫,在本专题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说出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说出理学和心学的内涵。

2.能力目标:

(1)通过宋明理学学习,学会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通过小组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思维的严密性。

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 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 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炎祖国文化宝库增益新的内容的人生理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

难点: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前两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有了深入的学习,基本掌握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和发展历程。但是本课思辨性较强,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讲述理学和心学的内涵,应让学生看出对前代儒家思想的的继承和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宋明理学,初步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六人一组,全班分十组。课前分工,包括组长1人资料员3人记录员1人、发言人1人。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了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精选篇2

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兴起和发展、影响以及重要的代表人物,共分三个部分:宋明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学生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

三教合一的历史背景 理学 程朱理学 理 格物致知 存天理,灭人欲 《四书章句集注》 陆王心学 发明本心 致良知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 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

能力与方法

识记三教合一的表现、宋明理学两大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理解理学兴起的背景、理学的概念、格物致知的含义、理学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比较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关于世界本原的看法、求理方法的异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比较历史知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及其发展脉络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正确认识宋明理学及其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通过结合社会背景和思想渊源来分析宋明儒学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一定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状况的产物,培养学生全面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分析宋明理学在历史上的深远影响,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形成对传统思想文化批判继承的意识。。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尤其是宋明理学博大精深思想体系,了解中国古代的优秀思想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重要主张

难点:宋代理学兴起的背景、程朱理学的哲学思想、正确评价宋明理学。

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解分析为主,以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师生的交互讨论为辅。

教学用具:

采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探究

要求每个历史学习小组利用网络收集三教合一的含义,理学的概念,程朱、陆王的主要思想,各组进行讨论、归纳,准备上课交流。

带着老师事先设计的问题预习课本,思考课后的习题“阅读与思考”和“自我测试题’’

二、导入新课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要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到底指哪些?其主要代表的儒学到底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其中处于重要发展地位的宋明理学到底有哪些内容?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宋明理学?由此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三教合一_____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之一

1、“三教合一”历史的背景

(1)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

(2) 儒学出现了危机

2、“三教合一”表现

(1) 互相吸纳渗透

(2)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学、道学或三教兼修

(3)儒学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1、1)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

(1、2)儒、道、佛“三教合一”

(1、3)新儒学面临的问题

(1、4)宋代的“重文”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2)程朱理学的形成

(3) 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3、1) 理学的概念

(3、2) “理”的概念;

(3、3 ) 把握“理”的途径:格物致知

(4)程朱理学的影响、统治地位的确立、评价

2、陆王心学的发展

(1)陆九渊心学兴起的原因和主要思想

(1、1)原因:对程朱理学认知方式的否定

(1、2)主要思想:“心”是天地万物的渊源;“发明本心”以求理;

(2)王阳明心学兴起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2、1)原因:程朱理学失去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社会动荡不安

(2、2)主要思想:“致良知”,良知就是天理

3、宋明理学的影响和评价

(1)影响:宋明理学对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影响

(2)评价: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宋明理学的积极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解并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师生互动

三教合一--------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的之一

课堂设问一:三教合一的背景是什么?

提示:魏晋以来佛教和道教的传播;儒学的发展出现了危机。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课堂设问二:佛教和道教为什么会迅速传播?儒学为什么会出现危机?

提示 :社会的动荡不安;佛教的因果轮回和道教的修炼养生的思想;儒家的三纲五常思想受到怀疑。

课堂设问三:三教合一的表现有哪些?

提示:三教相互吸纳渗透;许多知识分子兼修儒、佛或三教并修;儒学深受佛道哲学的影响。

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三教图的图片和相关文字资料,并提出相关问题。

提示:三教合一;儒学的发展受到佛道哲学思想的影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三教合一的背景和表现的理解。

(二)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的兴起和陆王心学的发展

1、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课堂设问一:宋代理学兴起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提示: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尖锐;儒、道、佛“三教合一”;新儒学面临的问题;宋代的“重文”的国策和科举制的完善。

课堂设问二:什么是理学?宋明理学有哪两大流派?

提示: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设计意图:理解并掌握“理学”的概念,了解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

两大流派_____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程朱理学的兴盛

(1、1)程朱理学的形成及其代表人物

课堂设问:什么是“理”?程朱理学是怎样形成的?其代表人物有哪些?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是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程颢、程颐发挥了突出的作用,朱熹是集大成者。“二程”和朱熹

情景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程朱理学代表人物的图片,并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点的感性理解。

(1、2)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课堂提问一: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有哪些?通过何种途径把握“理?

提示:理是世界的本原和天下万物都要遵循的普遍原则;格物致知。

课堂提问二:格物致知与实践出真知有何区别?

提示:两者都强调通过对外界事物的考察和实践研究来求取真理。但是在对于所求得的“理”的认知方面,两者又有区别。理学家讲求的“理”,作为万物的根源而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格物致知”要获得的,是这一先验性存在并且亘古不变的“理”。而“实践出真知”要取得的是一种与实践并行并展的真理性知识,并不固定而是出于发展之中。即格物致知认为“理”是先天存在的,接触世间万事万物是为了加深对“理”的体验和理解;实践出真知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得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就是说这一理论并不是先天存在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设计意图: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历史事物的异同点,培养学生对比、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区别客观唯心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精选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三教合一”、宋明理学出现的社会历史背景;说出宋明理学各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及其历史地位。?

2.过程与方法:从课本提取信息,探究历史问题;通过比较综合归纳,探究历史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文化的互补可以促进思想文化的发展;一定的文化体现着一定的政治经济;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批判继承。?

二、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发展阶段宋明时期理学兴起的背景;宋明理学的两大流派: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宋明理学的历史影响和评价。

重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难点:理解理学与心学的异同;正确评价理学和心学的历史地位。

三、学情分析

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历史学习,积累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和认识历史的能力,但由于本课理论水平较高,较多概念理解难度较大,加上学生对宋明理学了解较少,因而学习有一定困难。因此引导学生课前做好一些准备工作,如上网搜索资料、查阅相关思想哲学书籍、根据老师事先布置的教学问题去预习,这对本课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四、教学策略

采用讲授法、引导讨论法、问题探究式等教学方法,通过教师讲授与学生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回顾归纳从春秋战国到北宋之前儒学的发展过程。

形成——发展为大宗——“焚书坑儒”——复苏——“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宋代儒学复兴运动中诞生的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也称新儒学。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在本课学习中,要求同学们思考的问题有: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由此导入。

【讲述内容】

一、三教合一(提问式一带而过)

1、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独尊地位被动摇。

【合作探究】1:儒学地位动摇的原因是什么?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家思想产生怀疑;

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对儒学的冲击。(P12第一段)

2、隋唐时期三教合一,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3、儒学复兴运动的掀起

(1)先声——韩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们

二、程朱理学

1、理学的概念

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的义理。他们建立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称之为“理学”。

【合作探究】2:宋代“理学”兴起的社会条件:

1)宋代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文轻武,倡导尊儒读经。

2)宋代农业、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进步。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科技文化发展的结果

3)从魏晋至唐,儒、佛、道三教长期论争和融合奠定了基础。

2、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

程颢(chéng,hào)、程颐(chéng,yí)、朱熹。

3、程朱理学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学(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万物只有一个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这是理学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

②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认为“理”不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则,也是人类社会的最高法则。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体现,是不可改变的。认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体现在社会上是儒家的道德伦理,体现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张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谓“格物致知”原出于《礼记·大学》,《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为前提。所谓“格物”就是指“即物穷理”。“格”字有二义,一是“来”的意思,格物也就是“达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穷至”、“极至”的意思,所谓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穷理。对于“物”,可训为“事”或“理”。程、朱主张就世间万事万物而体认天理。格物穷理,是教人从待人接物的具体事情中去体认道学家所讲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础,致知则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致”,有推致和穷尽两重意义,这和“格”字的意义相近。致知是指通过格物达到对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学——朱熹理学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与三纲五常的紧密联系,提出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伦、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合作探究】3: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有什么启发?

对我们学习的启发是:首先在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程颢、程颐 朱熹(集大成者) 理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先理后物;

“人伦者,天理也” 理之源在于天理;

“存天理,灭人欲” 认识论“格物致知” “进学则在致知”,“穷理格物”,掌握天下之理,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 明道德之善,

不求科学之真 客观唯心主义 4、程朱理学的在当时产生的影响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设计理念】

1.历史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

2.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设计上从学生较熟悉的内容和较形象直观的图片和诗词入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彰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深入感知探究的过程,所以在由学生引出问题之后,让学生探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以疑激学,巧设悬念,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中探索新知,并且在不知不觉中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一种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在《历史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是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它的演变过程是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更新和调整的过程。宋明理学是这一过程中的重要阶段。本课上承魏晋儒学的危机和唐宋三教合一的潮流,下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们对理学的反思和批判,在教材中具有突出地位。

【学情分析】

经过一年的高中历史学习,学生们已经基本具有了一定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初步的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经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初步对儒学的发展有了一定的认识理解。但是因本课内容初中教材未涉及,且侧重对较抽象理论的阐发,内容相对枯燥晦涩,部分内容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的哲学知识作基础,所以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趣和难以理解。

【课程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明理学兴起的原因,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通过设计问题,拓展资料,联系实际,启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探究,加深对宋明理学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感受理学中积极有益的精神价值,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的各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本课难点。

确定理由:宋明理学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掌握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是准确说明儒家思想在宋明时期发展的前提和基本条件,也是落实课程标准要求、实现知识能力目标的保证。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水平,会有一定的难度。

突破策略:教师提供大量的资料,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并由教师做总结归纳,体现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互动探究。另外,用列表的形式归纳不同阶段中,代表人物思想的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理学的基本特征。并与此前已归纳的儒学的基本特征相比较,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发展趋势的了解。

【教学设想】

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践,预设教学方案:引入历史→探究历史→感悟历史,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理解“宋明理学”这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竭力将趣味性、通俗性、知识性、教育性融为一体,为学生提供一种唯有通过历史这个学科的学习才能获得的体验和启迪,引导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读懂历史,提升独特的学科智慧的发现与欣赏能力。

【教学流程】

一、引入历史

1.思考:宋代理学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严密体系,又称新儒学。结合所学内容思考:宋明理学产生的时代背景是什么?它的发展过程怎样?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相比,出现了哪些变化?你怎样看待这种变化?

2.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2. 出示人物图像:“二程”、朱熹、王明阳等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SHAPE MERGEFORMAT

介绍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南宋诗人、哲学家。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继承了北宋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他给我们留下许多名句,如“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活到老,学到老”、“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等等。

[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构建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教学。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新旧知识同化的过程,因此,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对新内容生长点的找寻与把握。]

二、探究历史

1.理学兴起的背景

(1)儒学的衰落和佛道两教的兴盛

展示:杜牧《江南春》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著名诗句,再讲解梁武帝萧衍的故事。

问:为什么在汉代确立正统地位的儒家思想,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却出现了这种情况?

生:董仲舒为了迎合汉武帝的“大一统”,对儒学进行改造,得到汉武帝的认可,采纳董仲舒的建议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且采取措施推动儒学发展,全面肯定新儒学思想,起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生: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割据混战,加上道教和佛教的冲击,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儒学面临困境,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自两汉儒学统治地位确立后到魏晋南北朝以及后来的隋唐在佛教、道教的冲击下儒学不再是唯一,出现了危机。同时思考这种现象对中国的文化格局会产生什么影响?导入“三教合一”

(2)唐宋时期的“三教合一”

讲解“三教合一”时,展示“泰山红门宫” 和三教图,由学生回答哪些人物或故事属于儒、道、佛三教的。

“红门宫”东有佛,西有道,南有孔圣人,“儒、释、道”三教合一,共存共荣。

设计意图:三教合一是理学兴起的重要背景,但三教的含义、合一的表现及与理学兴起的关系,是学生难以明白和理解的内容,这两个例子使学生对三教合一有了一个最直接、最深刻的认识,这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东西来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兴趣。

2.理学内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1)理学的含义

这是本课重要的历史概念,是学生必须明白的内容,但教材介绍的过于简略,所以教师在补充一定材料的基础上给学生讲解清楚。

(2)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及主张

问题引领:

= 1 GB3 ①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各有哪些?请介绍他们的故事和各自的主张。

生:程朱理学代表人物有“二程”和朱熹。

生:“二程” 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人伦道德、尊卑等级都是“天理”, “仁”与万物俱生。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观点主要有理气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成的,理先于气而存在;心性论:心统性情,人们应该克制自己的感情,让道德理性来支配和指导行为;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生:陆王心学代表人物是陆九渊和王守仁(王阳明)。

高三历史宋明理学教案精选篇5

[摘 要]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一直是教与学的双重难点,但本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课标和教师用书的指导,在参考若干教学资料之后,笔者对本课做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宋明理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人民版《宋明理学》一课,是新教材必修三中的教学难点之一,其难度笔者感觉可以归纳为“难讲,难懂,难体会”三个方面。“难讲”表现在教师本身对于宋明理学的了解也比较有限,如果不提前做大量准备工作的话,只靠教材难免有“现学现卖”之嫌;“难懂”表现在本课所包含的一些哲学思想内涵较为深刻,而学生又没有储备足够多的材料足以支撑对这些哲学观点的理解,学起来容易“找不着北”;“难体会”表现在本课的历史背景和哲学观点距离学生太远,学生不能很好地与教材和教师产生知识共鸣,学起来兴趣不高。

但《宋明理学》一课,既是全书重点之一,又是本专题的核心,对于文化史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笔者拟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本课的教学思路作一粗浅的探讨,敬请方家指正。

一、专题整体分析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一专题,在《教师教学用书》中的“本专题是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精华的概要讲述,学生在学完本专题后,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的主要脉络有清晰的认识,并能结合各个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归纳。” [2]P2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这一板块的内容,学生通过初中教材的学习,只能形成对儒学很简单的认识,甚至形成“儒学等于孔子、等于论语”等错误的认识,根本无法将儒家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联系起来,更不要谈分析其演变过程了!而在本专题学习完毕之后,还要与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必修三的“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等专题进行比较学习,更是难度的提升。

二、本课教学思路及其重要性

《宋明理学》一课中讲授的宋代、明代理学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离学生的距离无论从时间还是空间上来看都很遥远,几乎没有任何印象和概念。由于教材衔接的缺陷,无论初中教材还是高中教材,之前学过的课程中只有极个别知识点能够给本课内容的学习提供支撑,直接造成学生现阶段所掌握的资料太少甚至不掌握任何资料,使本课的学习几乎成为空中楼阁。既然本课的课标要求为“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2]P14高考考纲对于本课的要求为“宋明理学” [5]P138,所以笔者认为,本课在讲授的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两大问题:首先,如何将之前学过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与本课的哲学思想联系起来,让学生理解“思想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其次,如何灵活运用学生现有的、十分有限的哲学理解和思辨能力,结合教师通俗化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朱熹、王阳明等哲学家的哲学观点,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体会宋明理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所处的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本教材的教授时间普遍是高二上半学期,而同时期政治课教授的内容是所谓的“文化领域”,基本的哲学内容学生还没有接触过,刚接触本课的学生好比一张白纸。白纸的好处是教师可以从头开始为学生这幅画卷做一个好的开端,而无需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但白纸的劣势也在于此:这个开端只能凭借教师一人之力完成,由于学生没有知识储备,对学生的引导效果必然不会太好。所以,本课内容学生容易学得一头雾水,但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作为本专题核心就会出现偏离,前后的知识的连续性会遭到破坏,进而严重影响到本专题的整体学习效果。

三、本课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标题:专题一 三 宋明理学

学情分析:经过高一对政治史和经济史的学习,学生基本上对专门史这种编撰体例做到了基本适应,初步掌握了一定的史料分析能力。但由于学生现阶段掌握的关于本课的资料太少,而且分析和语言表达能力尚需锻炼,由于本课内容本身的原因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所以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去探究和理解本课的哲学思想,是教学设计的核心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观点;分析宋明时期儒学的新发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学术观点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学生结合教材内容的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加深对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认识;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分析宋明理学与传统儒学的异同,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宋明理学及其代表人物相关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重点、难点: 宋明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既是本课重点又是难点。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比较多,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头绪多而乱,容易混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列表形式加以区分。也可以各有详略,重点介绍一两位思想家的观点,使学生形成深刻印象。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问题引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复习:同学们,之前的学习中我们已经知道了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是儒家思想。在先秦和汉代儒家都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什么样的思想呢?(生甲:春秋时期是孔子,儒学的开创者,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和礼,要求德治;教育思想有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生乙:战国时期有孟子和荀子,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还有性善论、仁义礼智等;荀子认为天行有常,人道有为,还认为人应当不断学习进而把握礼)(生丙:汉代有董仲舒,主要思想有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独尊儒术)

(二)新课导入:本课我们共同来学习必修三专题一的第三节:《宋明理学》。所谓理学,本质上还是儒学,但他是儒学发展之后的究极形态,汉代董仲舒将儒学变成了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宋明理学将儒学维护专制统治的功能推向顶峰。

来看这幅《三教图》,图中三人分别是谁? (生:孔子、老子和释迦牟尼)说的没错!此三人坐而论道,有这种情况在现实中存在吗?(生:不存在,因为这三人处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此图为明代丁云鹏所做,这是一幅想象作品,你们懂的。

那么这幅作品反映出的,正式本课要讲的“宋明理学”的形成背景。

既然说《三教图》能反映出宋明理学形成的背景,我们能从图中看到哪些信息呢? (生:三个人分别代表三种思想,孔子代表儒家、老子代表道家、释迦牟尼代表佛教) 为何作者要让不可能坐在一起的三个坐在一起呢?(生:作者认为三种思想有共同点)

大家认为这几位同学说的对不对?三个人代表三种思想,说得没错,但我要纠正的是,图中的“老子”所代表的的并非道家思想,而是道教思想;作者让这老哥仨坐一起,想说的是当时三教并存并逐渐融合的情况。

这三种思想中,儒家思想为孔子所创,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成为官方正统思想,这个无需多说。道教思想产生于东汉,相传为张陵所创,后来张陵在道教中被奉为张天师,道教思想脱胎于道家思想,主要讲究修身养性、炼丹服药、追求长生不老,奉老子为最高教主,称作太上老君。佛教产生于印度,释迦牟尼所创,西汉时传入我国,主要讲究因果报应、生死轮回、追求来世幸福。三种思想在中国并存并互相影响。

(三)新课讲授:那么三教并存和理学的产生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要先从魏晋时期儒学的困境说起。

一、儒学的困境与复兴

儒学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具有什么样的地位?大家再看《三教图》中谁的位置最显眼啊?(生:孔子)为什么呢?(生:因为儒家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正统思想),不仅是当时,从汉代“独尊儒术”到新文化运动之前儒学基本上一直是正统思想。

那么既然是正统,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为何又会陷入困境呢?(生:道教和佛教的冲击)说得好!那么这次困境是儒学发展中首次遭遇困境吗?(生:不是,这已经是历史上儒学第二次陷入困境,上一次是秦代的“焚书坑儒”)没错,然后汉代学神董仲舒让儒学原地满血复活,并且与当时的土豪汉武帝做了朋友,让儒学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但是问题在于,三教并存的局面在东汉初年就已经出现,但是儒学受到严重冲击却是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原因是什么?(生:佛教和道教在那个时候才流行)这里没有说到根本。我们都知道“文化是当时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佛教和道教在魏晋时期的流行一定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依赖的是皇权的支持。东汉末年分三国,皇权被严重削弱,依赖皇权支持的儒学的权威性必然削弱。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大分裂、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分裂必然带来战乱,百姓在物质追求方面得不到满足必然就会追求精神满足。当时的儒家、佛教和道教,哪个能给百姓带来精神满足?显然是佛、道。有此可见,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虽然让其成为了官方正统思想,但是却没有深入到百姓心中,没有成为社会信仰。佛、道两教在百姓中的快速传播使儒学失去了群众基础,所以受到严重的冲击。

唐代杜牧曾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如此多的数量可见当时佛教的范围之广,影响之大!

我们可以将“儒学的困境”总结为:在东汉末年到魏晋时期,儒学权威性被削弱,遭受了佛、道两教的严重冲击,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毕竟儒学依旧是正统思想,众多从小读《论语》、《孟子》长大的儒生们面对这种情况,简直不能忍!所以他们掀起了一场儒学复兴运动。

根据我们刚才的分析,大家想一想当时的学者复兴儒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生:因为儒学的困境主要是佛、道两教造成的,所以儒学应该在理论上和佛、道两教展开辩论,扩大影响!)说得好,采用论战的方式!还有同学要补充的吗?(生:我认为佛、道两教之所以能冲击儒学,主要是因为信徒众多,而儒学受众面太小。所以儒学要想复兴就要增加受众面,深入到百姓心中,成为社会信仰!)补充的很到位!大家别忘了那个年代读书不容易,可是当和尚、当道士与读书与否没有直接联系,所以儒学的门槛太高导致受众面太小。其实简单说就是儒、佛、道这三家在争夺用户群的问题。儒学要想复兴,就必须争取到更多的用户!

这次复兴运动从唐中期持续到北宋,咱们先说唐代。

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有着怎样的思想?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唐代的儒学复兴运动有哪些代表人物?(生:韩愈和李翱)韩愈有的主要思想是什么?(生:激烈的反对佛教和道教,宣称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提出儒家的“道统”思想)大家有没有觉得哪里别扭?(生: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这里别扭,儒家是仁,道家是道,二者为何混为一谈?)的确别扭!但是韩愈是故意的!谁能说说自己的理解?(生:韩愈意在用儒家的仁来压制道家的道)正解!咱们刚才说了要想复兴儒学就要争夺用户群,怎么能让用户不信道教而信儒家呢?就要让用户觉得儒家比道教好!所谓“道统”就是道的统一点,最高的道,可以理解为“桶”,儒家的“桶”可以把道教的“道”装进来!你有的我也有,你没有的我更有!快到桶里来!(生:你才到桶里去!)(笑……)

李翱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提出必须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同样道理,孔子有“道”吗?没有,但是这里这样说是为了压制道教。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儒家在逐渐吸收道教的思想。

到了宋代,复兴运动走向高潮! 北宋的士大夫们主要提出哪些思想?(生:他们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批评唐代政治,指出其根本弊病是不重儒家的纲常伦理,致使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最终导致唐末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他们认为,要巩固中央集权,实现长治久安,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

“尊王攘夷”是指维护王权防范少数民族侵略,当年齐桓公就靠着这个口号当上了春秋第一任霸主!这里再提“尊王攘夷”矛头应该指向的是佛教和道教了。宋代批评唐代女后专政、权臣跋扈有没有道理?(生:有,武则天、杨国忠、李林甫等)尤其唐玄宗强行把自己的儿媳妇改成自己的媳妇,这种乱伦行为在宋代士大夫们眼中这简直就是畜生!而唐代最后也亡于藩镇割据,藩镇是唐代设立的用来守卫边塞的特殊行政区划,大多出现在边境,藩镇的长官称“节度使”,掌握有藩镇内的军政财等大权,相当于“土皇帝”,掀起“安史之乱”的安禄山曾经是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引发叛乱。在宋代士大夫眼中这是不遵守君臣伦理导致的。

唐代灭亡的教训历历在目,宋代统治者当然不想重蹈覆辙,而士大夫们提出要避免分裂就要加强中央集权,就要复兴儒学,也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和时代要求安定的潮流。

儒学复兴运动取得那些成果?(生: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士气随之大变,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分为逐渐形成。)忠孝、廉耻这些不正是儒家所强调的吗?所以儒学复兴运动至此取得辉煌的成果,理学也应运而生。

儒学复兴的实质是儒学也要像佛、道两家一样,不仅有官方正统地位,还要成为社会信仰,成为人们心中唯一正确的、包含宇宙万物及人间社会的信仰体系。

董仲舒的“独尊儒术”与唐宋的儒学复兴运动二者有什么共同点?(生:吸收了其他思想)很好!董仲舒改造儒学吸收了法家和道家思想,唐代韩愈改造儒学吸收道教思想。另外一个共同点是都争取了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在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政体下,无论哪种思想,必须要获得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才能快速发展,董仲舒和宋代士大夫们都从维护专制统治、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出发争取了当时的统治者。

儒学复兴所需的必备的条件可以总结为:吸收其他思想使儒学符合当时的时代潮流;争取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儒学复兴的成果是从先秦的民间思想上升为汉代的官方正统思想再上升为宋明的社会信仰。

二、北宋五子

方才说到理学在儒学复兴运动中孕育而生,是儒学的究极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维护专制统治。理学的开创者是北宋五子,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思想呢?根据材料,小组讨论一下。

(切换幻灯片,展示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分组讨论)

好,来验收一下大家讨论的结果。(生:周敦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建构了关于万事万物的衍生规律,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从而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周敦颐大家熟悉,《爱莲说》都学过吧!周敦颐也是一代大儒,历史上尊称为周子。周子结合《周易》解释《太极图》和韩愈说儒家的仁义是最高的道是一个道理,使儒学融合道教思想同时打击道教思想。

(生: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邵雍历史上尊称为邵子,周子和邵子都在试图用“理”来解释宇宙规律,把“理”上升为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规律。

(生: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天、道、性、心这些概念大家知道就好,这里请大家注意张载开创了“气学”,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材料,主要有金木水火土五中存在形态,都是看得见摸得到的,所以我们可以把“气”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而“理”就是意识。张载认为有“气”才有“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书上说张载属于唯物主义的代表。

(生:程颢程颐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天理的核心“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我们在遇到一些不符合常理的事时常会说“天理何在”!“天理”即是万事万物必须遵守的规律,天理的核心是仁,仁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将天理与儒家思想划了等号。

    77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