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旗下讲话尊重演讲稿-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晴恩 1172分享

  尊重,是一种修养,一种品格,一种对别人不卑不亢、不仰不俯的平等对待,一种对他人人格与价值的充分肯定。任何人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完美无缺,假如别人在某些方面不如自己,我们不能用傲慢和不敬去伤害别人的自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国旗下讲话尊重演讲稿!

  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尊重和帮助在日常生活随处可见,但要说哪个更重要,这不是让人“绞尽脑汁”的问题,估计每个人都会认为尊重比帮助更重要。

  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的个体,都希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如果我们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不尊重他人,他人会认为是一种施舍,就会产生无形的伤害。

  有一次,我们班同学都在写作业,安静到极致了,一枚绣花针落在地上都能听见声响,可是A同学打破了这美好的安静——B同学在写作业时不小心写错了一个字,为了保持作业的美观整洁,就低声细语地向A同学借橡皮,令人感到意外的是:A同学竟然把声音提高了“八度”,“烦死了,给你!”并且在给的同时还使劲一“扔”,像是极不情愿的样子,此时的B同学显得非常难堪……B同学虽然借到了橡皮,但无形中也受到了伤害。

  成语“嗟来之食”的意思是“喂!来吃!”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是:周朝时,齐国有一年发生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财主准备了一些食物放在路边,等候受灾的难民来吃,不一会儿,就有一个饥民走过来了。黔敖就冲着他喊道:“嗟!来食!”那饥民睁大了眼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今天这副样子的!”黔敖立即给那个饥民道歉,但那个饥民坚决不吃,终于饿死了!

  是啊!黔敖这种带有轻蔑地吆喝着施舍的食物,谁会吃呢?

  可见我们要用尊重的态度去帮助他人,如果不是用尊重的态度去帮助他人,只会让他人感到这是一种施舍,同时也会给他人造成一种无形的伤害,这种帮助说白了就是一种怜悯。

  在古代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之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里的水,廉洁的人不接受侮辱性的食物。”

  遇到困难有人主动帮助是一件好事,遇到困难有求他人,他人愿意帮助是雪中送炭。乐于助人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但我们在帮助他人时,态度一定要热情,一定要以尊重为前提。

  另类的尊重

  “上帝”,不知是哪个朝代诞生的名词?也不知是哪位文人墨客给取的?也许没人说得出来吧?照字面的解释应该是“天上的皇帝”,不可否认“皇帝”这两个字起得还是蛮有艺术感和霸气的。

  大家可能觉得我起这个标题很狂妄,很不地道。声明一下,我可没有一丁点不尊重佛教的念头,我也是生长在佛教盛行的潮汕地区。至于我为什么起这个标题,请大家看完全文,以免引起崇尚佛教的信徒的共愤。

  上帝,天上的皇帝,跟人间的皇帝不一样吗?不都是为了苍生?不都是为了黎民百姓?人们常常把顾客比喻成上帝,是因为顾客来光顾让你赚钱让你有经济能力改善生活甚至享受高质量和高品味的生活,所以要像对待上帝一样的心态去服务客户,去尊重,去容忍,去微笑,去强颜欢笑,去吹捧等等等等。我觉得对用这种方式对待客户是无可厚非的,只要客户开心,自己又有钱赚,那不是皆大欢喜吗?

  而对于佛教信徒来说,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可以带来任何人们想要的一切,唯一要做的就是去尊重他,去供奉他,求好运,求幸福,求财利,求婚姻……反正能想到的都可以去求。

  我不然,我从不这样做也从

  不这样想,我更愿意把上帝看成是自己的儿女,因为我永远相信儿女是父母亲最大的动力。说白了,上帝就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慰藉,而我需要这些东西。同样的,我也会去爱这些东西,人只要有了这些东西那我相信离幸福一定很近。因而我把上帝看成儿女,去接受他赋予的精神、动力和慰藉。

  因为像爱儿女一样爱上帝,所以我从不供奉,从不跪求,从不把上帝当上帝。

  学会尊重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但想被尊重,首先就得先去尊重别人。常言道“你敬我一尺,我还你一丈”,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你与别人初次见面时,你应该主动问好,对方也会以礼相待,对你一见如故。一个人能得到别人的尊重,无疑是人生的一种肯定。无论什么人,当他深切地感受到别人的尊重,就会激发起一种强烈的尊严感和责任感。可以这么说,对一个人充分的尊重,就是对他人格的看重和价值的认可。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尊重他人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特别是有些人把金钱和权势作为衡量一个人是否该受尊重的标准,那些高官、款爷被敬若如神,而一些低收入者,如下岗工人、清洁工等受到歧视。这种思想与资本主义社会的“金钱决定一切”的观点又有何异呢?如果不尽快摒弃这种观念,会严重阻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同样,谁自重,谁就会得到尊重。马克思说“你希望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你就应该怎样对待别人。”

  愿我们的生活多一点尊重这种调料,那我们的社会生活将更加有滋有味!

    热门标签

    466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