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扼杀掉宝宝的数学思维

梓荣 1172分享

  数学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从1数到10,或是1+1=2那么无聊,应试教育,让我们对数学思维的理解变得非常片面。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是什么扼杀掉宝宝的数学思维,一起来看看吧!

  数字和计数

  这也是通常咱们能理解到的最直观的数学概念。

  一般到了2岁左右,宝宝会进入数字敏感期,你会发现,他突然就开始喜欢数数(尽管不一定数的对)。

  妈妈们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多给宝宝提供一些练习的机会。

  但是这时候我们最多循序渐进的培养宝宝数数的意愿,却不要苛求宝宝知道数字的意义。

  他可能会从1数到10,但是当你伸出3根手指头问他,他可能回答是5 。

  事实上,2岁的宝宝基本只能明白数字1和2的概念,3岁之后才能真正明白每个数字代表的真正数量。

  很多妈妈都不甘心在数学这项技能上落后,或是怕上了幼儿园跟不上,所以只是片面的追求宝宝能数的数量。

  其实没有基础的死记硬背,是最扼杀兴趣的,这个阶段宁可不教,也不能瞎教。

  当然强化数字概念一定是有意义的,也是数学启蒙的基础,妈妈们可以融入到生活中,让数数“活起来”。

  上楼梯的时候,吃饼干的时候,给宝宝系扣子的时候,所有可以数数的机会都可以拿来强化宝宝的记忆。

  认识形状

  认识形状是学习几何的基础。

  1岁之后宝宝可以认识不同的形状,正方形、圆形、三角形……但是如果你以为学习形状是酱紫:

  那就太单调啦,只是这样教的话,只能教出一个固定性思维的宝宝,但是数学思维中,发散思维比固定思维更重要。

  只要是善于观察,生活处处是几何。

  宝宝的书是长方形的,小脸盆是圆形的,小奶酪是三角形的,甜筒是圆锥形的…..

  别小看这些形状概念的归类,这能为日后宝宝学习搭建、构建空间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

  打个比方,当宝宝想搭一个冰淇淋的时候,她首先会调动记忆库,想一下冰淇淋的形状,下面一个小圆锥,上面一个小半圆...

  只有归纳出形状的类别,他在进行搭建的时候,才能“有目的”的去寻找适合的形状。

  认识平面与空间

  上学学数学的时候,几何好的人,一定是空间感超强的人,这点我深有体会。

  当年我看几何题,盯一会儿就能在让它在脑海里立体起来,然后再加辅助线之类的就显得很容易了。

  但是后来我才发现,这件事很多人都觉得很难。

  我帮很多同学讲过题,我发现有的人,不管怎么提醒,她真的是根本就没办法把平面上的几条线想象成立体的啊,我当时也是有种恨铁不成钢的心啊,怎么就空间感这么差哩?

  当年我们班上人少,我也没见过什么市面,不如你们今天留言跟我念叨念叨,莫非这也是项超能力?

  又扯远了,一谈数学我就忍不住得意忘形,不过不用羡慕嫉妒恨,再透露一个秘密,当年文综C妈3科加一起都没及格,也属于那种怎么都点不透的榆木疙瘩。

  可见老天爷是公平的,你不能啥都想要,对伐?

  不管你当年的立体空间感如何,只要你愿意,宝宝的空间感培养还是不太难的。

  生活中很多不起眼的游戏其实都能锻炼宝宝的空间感。

  早教中心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彩虹伞教具——利用头顶上上升下落的彩虹伞让宝宝感知空间变化。

  其实,在家里玩的话,用床单也可以代替,爸爸妈妈带着宝宝钻进床单下面,爸妈用手顶住床单,和宝宝一起在床单下感受黑暗、空间受限制的感觉。

  同样的还可以感知物体的空间。

  比如把海洋球朝罐子里丢进去,还有之前在精细动作训练里提过的两只杯子,一空、一满、做倒米、倒水练习。

  在这些过程中,宝宝能明白,相对的空间中,物体是受限的:

  把海洋球扔地上的时候它会滚远,但是丢进罐子里,便不会滚跑….

  只要把水倒进有空间的杯碗里,它就不会到处流动。

  等宝宝可以帮忙做家务之后,教他收纳与放置。

  宝宝把鞋“放进”鞋柜好么?把筷子放在“碗上”?把画板垫在“纸下”… …在大一点时,可以增加难度,吃完饭把碗盘“放在洗碗糟里”。

  这些不都是小小的空间感建立的过程么?

  成人世界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孩子来讲,都如新大陆般神奇。

  另外,玩具也是很好的锻炼空间感的选择。

  用积木搭一座小房子,磁力片建一辆小汽车。

  现在的孩子真的挺幸福的,我记得小的时候我爸给我培养空间感,还要靠剪纸。

  比如让我认识从平面到立体是酱婶滴:

  现在呢,人家娃娃们的教具都是酱婶滴:

  妈呀,这就是年代差啊!

  眼睁睁的见证从平面到立体,不就是传说中的,见证奇迹的时刻么?

  对比概念的确立

  2岁后的某一段时期,宝宝会非常热衷于对比概念。

  比如大小、高矮、轻重....

  CC有个阶段疯狂的让每类事物都一较高下:

  吃饭的时候,指着我的碗说“你的大”,指着自己的碗说“我的小”;

  进了电梯间,指着高个子的叔叔说,这叔叔高,指着稍微矮一点的说,这叔叔矮,一路我跟C爸尴尬的也是恨不得钻电梯缝的。

  只是暗自庆幸,幸好她还不会辨美丑。

  当妈妈们发现宝宝有这个意识的时候,就可以多选择一些东西主动让宝宝进行对比,并从中学习各种概念:大小、高矮、轻重、胖瘦、多少....

  在她最感兴趣时候锦上添花,总能事半功倍。

  分类和逻辑推理概念

  1岁之后,宝宝就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指令了,他们会按照你提出的要求来做简单的推理。

  比如积木接龙的时候,可以一块正方形,一块三角形,交替排列;或是玩串珠的时候,红黄两色交替串,这就是最早期的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的前提,是分类概念的清晰。

  他需要先明白,哪类是正方形、哪类是三角形,哪类是红色,哪类是黄色。

  平时可以多让宝宝做收纳和归类练习。等分类概念明确了以后,可以增加一点逻辑推理的难度。

  比如,妈妈问宝宝,能在装画笔的盒子里拿出那套小石头的蜡笔么?

  宝宝的逻辑解读模式就是“小石头蜡笔”—在大画笔盒子里—大画笔盒子在收纳柜里——收纳柜在CC房间里。

  再比如一些人物关系。我带CC回姥姥家的时候,路上就会重复问她人物关系,姥姥家在哪?都有谁?小表弟的太姥姥CC要叫什么?上次回去送你积木的那个是大舅姥姥还是二舅姥爷?姨姥姥家的哪个小表妹叫什么名字来着?

  这类小问题不仅能让宝宝把家族人物理得门儿清,关键时刻显得情商很高之外,还能训练她的推理和由此及彼的能力。

  

  其实,数学思维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单一和无趣,生活中很多小游戏都跟数学有关。

  "学数数"只是其中的一方面,而且是最不重要的那一方面。

  实践证明,所有能死记硬背的功夫最多只能支撑到初中毕业,真正能让孩子走的远的,还是最初的兴趣和动力。

  所以,不管你有没有做对过,至少千万别错把宝宝的数学兴趣扼杀在死记硬背123的无趣里,到最后反过来怪宝宝为什么对数学无感。

  养育是一场细水长流的坚定,唯有它,争不成朝夕之间。

  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引号,就是最事半功倍的养育。

    热门标签

    5925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