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快速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

梓荣 1172分享

  对高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试题,一些同学总是感到似懂非懂,既费时间,又没把握。这里就给大家介绍四种可以比较准确而又比较迅速的解答文言文阅读试题的方法。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快速准确解答文言文阅读,一起来看看吧!

  一、 代入法

  答题时将各备选答案所提供的义项代入原文,检察其是否符合上下文构成的语境,是否能将原文意思讲通。比如:

  例1. (2009全国Ⅰ卷第8题)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为政清静,不严而肃 肃:恭敬。

  B. 会兴辽东之役 会:适逢。

  C. 所在征敛,人不堪命 堪:忍受。

  D. 动之军法从事 动:招致。

  将上面的四个备选答案代入原文,不难发现A、B、C三句与上下文都可以顺畅衔接,只有D项若翻译成“招致”“之军法从事”则不通顺。于是可知D为正确答案。原来,这里的“动”是“总是,常常”的意思。

  例2. (2009年安徽卷)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延余两人坐 延:邀请。

  B. 降跽谢过 谢:感谢。

  C. 过立恭宿别 过:拜访。

  D. 而乐无加乎此 加:超过。

  同样,只需将上面所列的四个备选答案代入原文,立刻会发现如果将B项提供的义项“感谢”代入原文后,不能理顺原文,于是可判定正确答案应为该项,其中的“谢”应该是“认错、道歉”的意思。

  例3. (2009年山东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

  B. 待公而食信而见疑

  C. 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D. 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且为所虏

  此题虽考查的是文言虚词,但也可适用代入法: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不少句子都在课本中学过,只要将课本中较熟悉的意思带入原文中的句子,再结合原文语境进行推断,不难知道,A 项第二句中的“者”在课文《劝学》中学过,相当于“……的人”,若将其代入第一句,与上下文不符(这里的“者”表提顿语气,不译)。 B项中的第二句的“而”在《屈原列传》中学过,表转折,相当于“却”;若将其代入第一句,就讲不通(此句的“而”表修饰,相当于“地”)。C项中第二句的“以”在《六国论》中学过,相当于“因为”,属介词;若将其意思代入第一句也与上下文语境不符(此句的“以”,表目的,相当于“来”,属连词)。只有D项,两个“且”均为副词,相当于“将要”,故断定正确答案为D。

  二、 对应关键词语法

  运用此法时,要将题干中的关键词同所给出的文言语句对照,检查这些语句是否体现了关键词的意思。此法适用于回答下面这种考查筛选文中信息能力的试题。

  例4. (2009年全国Ⅰ卷第9题)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魏德深深受百姓拥戴的一组是()

  ① 常为诸县之最 ② 皆�[欷流涕,语不成声

  ③ 未尝辄敢出门 ④ 诣阙请留德深

  ⑤ 以贵乡文书为诈 ⑥ 诣使讼之,乃断从贵乡

  A. ①③④ B. ①⑤⑥

  C. ②③⑥ D. ②④⑤

  解答此类试题,先要准确理解题干文句的含义,注意其中的关键词;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不符合要求的选项一般有两类:一是将别人做的事或说的话说成主要人物做的或说的,致使陈述对象不一致;二是答非所问。排除法是做此类题目较简便快捷的方法。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是“深受百姓拥戴”,据此考查各句:① 表明魏德深管理属下有方,约束官吏,不是表明“深受百姓拥戴”(可排除A、B);③ “未尝辄敢出门”是滑人赵君实害怕魏德深,表明魏德深治理有方和他的严厉,也不是表明“深受百姓拥戴”(可排除A和C),于是可判定正确答案为D(这里要注意的是,⑥ 的“乃断从贵乡”看似表明“深受百姓爱戴”,但其主语是“两使”,因而不能说明百姓爱戴)。

  例5. (2007年重庆卷第10题)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的一组是()

  A. 夏麦已枯,秋禾未种 户口消耗,军伍空虚

  B. 库无旬日之储,官缺累岁之 俸差役频烦,科派重叠

  C. 冗食太重,国用无经 更有织造内官,纵群小掊击

  D. 鬻贩穷民所在骚然 事关内廷、贵戚者,动为掣肘

  本题题干中的关键词语有三个:“直接表明”、“民生维艰”和“吏治混乱”,考查时要认真根据这三个词语“分别”审视。A项中的“夏麦已枯,秋禾未种”直接表明的是“灾荒”,没有直接表明“民生维艰”,“户口消耗,军伍空虚”也没有直接表明“吏治混乱”;B项的前句表明的是“库”和“官”,后项表明的是“赋税”,都未直接表明“民生”和“吏治”;C项前句表明的是“国”,未讲民生,后句表明的是“内官”,不是全部吏治;只有D项合乎要求,是正确答案。

  三、 比照法

  将备选答案中的有关内容与原文的有关内容进行比照,特别要注意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发出“动作”的人物或主体,事件发生的已然或未然等等。此法适用于下类题型:

  例6. (2009年全国Ⅰ卷第10题)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德深很有才干,历任多种职务后升职主持贵乡政务。其时朝廷纲纪败坏,官吏贪污受贿,民不聊生;只有贵乡生产生活一切照常进行,百姓没有受到骚扰。

  B. 魏德深善于人性化管理,体恤下情。邻城打造兵器,聚集在官府,官吏督责,尚不能成功;而贵乡则约束官吏,避免百姓劳苦,官府安静,一直像无事一样。

  C. 魏德深受百姓欢迎,又能震慑奸猾之人。他到馆陶,百姓见他如见父母;而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他后来将回贵乡,贵乡吏民互相庆贺。

  D. 郡丞元宝藏忌妒魏德深的才能,令他率领武阳籍士兵在家乡附近作战,想利用军士的恋家情绪使军队溃散。但魏德深极得人心,士兵们全都不忍离他而去。

  解答此类题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人物、事件以及文中人物的观点态度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要重视选文细节处的理解,选项中每一个意思都要在文中找到对应的地方,注意排除把“无”说成“有”和“曲解意思”的干扰。仔细对照原文,可发现C项所说“奸人赵君实与逃窜之徒,只能躲藏流亡”是错误的。原文中的“逃窜之徒”是指四处流亡的人,他们并没有与赵君实在一起。一般来讲,此类题目在设置错误项时,典型的做法就是把两件事或两个人物混在一起,或把属于这件事的内容说成是另一件事的内容,有的甚至是无中生有,解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例7. (2009年山东卷第12题)下列对原文有关的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 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 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 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对照原文,可发现D项的“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的说法明显有误。有关原文是:“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子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卫嗣公只是揭露了“关市”接受贿赂的做法,并没提到要罢免这位关市。

  四、 按点检视法

  此法主要用于翻译文句题。此时,要站在较高视角俯视试题,察看命题者设置的扣分点有哪些,然后再据此一一翻译。有时,对扣分点的寻找,还不妨参考该题所给分值进行考虑。比如:

  例8.(2009年全国Ⅰ卷第11题)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与郡丞元宝藏深相交结,前后令长,未有不受其指麾者。

  (2) 馆陶众庶,合境悲泣,因从而居住者数百家。

  一般来说,翻译题扣分点的设置,大多在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方面。在本题第(1)句中,古今异义词“交结”、古代专有名词“令长”、含通假字的“指麾”等词以及虚词“相”和“者”都是扣分点(“相”译为“相互”,“交结”译为“结交”,“指麾”即“指挥”,“者”即“的人”);第(2)句中,“庶”、“合境”、“从而”、“居住”为古今异义(“庶”译为“老百姓”,“合”译为“全都”,“因”译为“于是”,“数”译为“几”),此外还有虚词“因”(译为“于是”“因而”)。两句应分别翻译为:(1) (赵君实)与群丞元宝藏互相往来,结交密切,先后来到馆陶做令长的人,没有不受他们指挥差遣的。(2) 馆陶境内的老百姓,全都悲伤乃至下泪,于是跟随他到贵乡居住的有几百家。

    热门标签

    59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