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高中历史的思维-备考必备

梓荣 1172分享

  在高三历史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应对高考改革,是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也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教育改革战略工程,而逆向思维在高三历史教学备考过程中对历史兴趣的培养和高考的备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如何培养高中历史的思维-备考必备,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历史;备考;教学;逆向思维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凸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强调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全面发展。”[1]而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引导学生主动获取、探究知识和思考问题,就成为一线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尤其是在高三,尤为重要,笔者认为逆向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我们开展历史教学,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

  何谓逆向思维?它是指和正向思维方向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思维过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倒着想”或“反过来想一想”,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我们历史教学中,很容易按照固定的思维去思考问题时,形成思维定势,是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历史已经发生,我们需要的是从历史中获取经验教训,《增广贤文》曰:“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显然,在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选择地引进逆向思维的方法,对改变学生的定势思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也有益于启迪和挖掘学生潜在的智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此,必须加大对传统的教育教学的改革力度,让它更具活力,健全起来,尤其是在新课标理念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轮教学复习过程中,正确处理教材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中,或多或少有逆向思维能力方面的训练,但是普遍存在不够突出,重视不够,教学方法不得体等现象,并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而历史教学的逆向思维不仅需要有生动、形象,丰富的感性材料,还需要学生自我逆向性创造思维的密切协同配合才能达到教、学的交融,使学生自我逆向性创造思维与教师的能动地运用逆向求异思维教学密切协同配合,课堂教学收效甚佳。通过逆向思维激发学生创造灵感的教学过程,我们发现这种思维具有凝聚、交融,互补和反馈等多种功能。

  在这个新课标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是逆向性思维的客体,更多的是起协调和引导作用,而学生则是逆向性思维的主体,具有能动性和参与性等特性,二者必须相互联系、互为制约,方能构建和谐课堂,只有这样才能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历史的教育艺术奥秘就在于要赋予正在掌握知识的人一颗战士的灵魂”,“在青少年的理智和心灵面前,揭示历史过程,应当不只是把它当作客观规律,而且也当作善与恶的斗争,当作人们在其中充满爱憎喜悦的斗争阐发。我们竭力使历史过程作为鲜明的、充满人的激情、思想、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们冲突揭示在学生的意识面前。”[2]教师成为将一堂历史史实课变成一堂展现历史的真实客观性的关键所在,当然学生的主体作用也必须成为教学过程中参与的主体。

  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对教材的灵活处理,也是逆向思维训练的关键之一,比如说在复习《汉代思想大一统》这一专题时,我们分析董仲舒的观点“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时,学生都能从当时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大环境出发知道这是董仲舒等迎合汉武帝的需要,也是儒家学说适应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发展产物。因此,如何作出客观性的分析,似乎没有一定的尺度,实行起来似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很容易忽视了“天人感应”对君权存在一定的限制,如果我们采用逆向思维进行教学,提出反问,如果汉武帝过于独裁,作为平民的董仲舒该如何面对?学生通过讨论发现问题的焦点在于两次假设的前提是董仲舒的阶级属性的不同,在结合相关材料“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就能得出它不仅仅是迎合君主统治的需要也在一定程度上有限制君主滥用权利的作用。这样在历史教学引入这种训练,生动形象的还原历史,更比我们老师硬生生的告诉学生知识要点的效果要好,同时也能提高我们学生提炼材料的信息的能力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

  二、采用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逆向思维的基础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过程和情意过程的统一。”[3]因此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加强他们的认知就成为教师课堂改革的重点,一方面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利用必要的幻灯、多媒体等进行直观教学,借用形式多样的材料如图片、图表或者视频文件等,使学生的多种器官协同参与思维活动,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提高思维的兴趣和效率。而这些幻灯片和多媒体等可以更加逼真地展现某个事物、某个历史事件、某种活动的全貌,可以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正向思维清晰明了,也为学生进行逆向思维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另一方面,通过使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也可反向呈现某些活动或过程,有利于学生的逆向思维的进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比如在复习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历程这一专题的时候,笔者就广泛借用了纪录片《大国崛起》,在复习中国近代化过程中时通过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来辅助复习,让学生从直观上对资本主义大国的崛起和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有了最直接的感观,也让学生在枯燥的高三复习中找到了历史学习的兴趣。

  三、在习题训练教学中,强化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训练

  现行高考试题均采用的是新情境新材料,如何处理材料以帮助学生顺利作答成为一线教师在教学中时刻需要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帮助学生理顺题目的逻辑顺序养成良好的答题习惯,才能保证学生思维活动的展开。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次测试卷进行例题示范,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在习题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讲解一些与学生原有认知相冲突的范例,可以打破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开拓学生逆向思维的思路。例如:我们在探讨19世纪中叶后,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这对中国最主要的影响的时候,学生很容易形成惯性思维,认为其影响就是中国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学生抓住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这几个关键词而得出错误的结论。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到19世纪中叶,从人类文明进程角度思考问题,可知人类历史在矛盾运动中曲折发展,但其不可逆转的进步趋势,决定了文明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可以知道在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文明逐步取代封建主义文明的过程,也是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成为社会主流的过程,因此,对中国当时最大的影响就是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过程。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种逆向思维的训练既使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又串联了有关知识,使学生学会用其所了解的历史来解决其还尚未知道的新问题。

  其次,一题多变,学会变题,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在我们平时的历史试卷中有很多习题,只要改变某些条件,或将条件和结论相互对调,或将已知和未知相互对调,就可以变成一道全新的试题,也能训练学生逆向思维。这样做,既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又可以活跃逆向思维的思路。如例题: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发明与发现有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传入欧洲并对“近代世界”产生深刻影响的科技成就的时候,不同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如造纸术和印刷术主要是对西方人文思想的传播产生影响,而指南针则对新航路的开辟和资本主义确立其对世界的统治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等。因此,只要我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那么教学效果将更加明显。

  再次,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结论去思考问题,实行反向推理。寻找所需的已知条件、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来解题。这样做,培养了学生反向推理来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也能促进学生更好的提炼材料的信息。如我们在探讨世界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趋势的时候,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概括。很明显,政治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分析得出政治发展趋势是指从专制走向民主,从人治走向法治,而经济角度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农业发达,而近代工业发达,可以得出结论经济近代化的过程是逐步实现工业化的过程。而西方思想的发展是从古希腊的人文哲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此思想发展的趋势是逐步理性化和科学化的过程。

  总之,古语说得好,“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要我们高三一线教师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全方位学习历史,用逆向性的发散思维反思历史,历史的教学将更加生动有趣,既能提高教学效果又能应对新课标下的高考,何乐而不为。

    热门标签

    5965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