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阅读教学方法心得

学俊1252分享

有时候,文章的主题句可能会出现在段落的中间或结尾,需要运用略读法快速准确地找到它。今天小编在这里整理了一些快速阅读教学的方法心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高效速读训练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阅读是与文字同时产生的,有了文字,就有了阅读。几千年来,我们的祖先就积累了丰富的读书经验。这些经验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强调精研细读,很少把阅读速度做为阅读的标准要求到议事日程上来研究。古人虽然也有关于“一目十行”的记载,但那只是少数才子们的事。而新的技术革命的形势,向人们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信息剧增的时代,人们的阅读速度必须提高,否则,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要学会自学》中说“同学们在校学习期间,学会读书与学得必要的专业知识是同等重要的。”其重要性表现在“知识剧增”,使我们的读书面临三个挑战:一是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时间的挑战;二是呈几何数膨胀的信息对人们接受能力的挑战;三是大量新知识对人们理解能力的挑战。据统计,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的知识以几何级数增长着,若把1750年时人类的知识量计算做2倍的话,1900年时增长到4倍,1950年增长到8倍,1960年时增长到16倍。这就是说,人类的知识量由2倍上升到4倍时用了150年,由4倍上升到8倍时用了50年,由8倍上升到16倍时则只用了10年。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说:“一位化学家如以每周阅读40小时计算,光是浏览世界上一年内的有关化学方面的有代表性的论文和著作,就需要48年。”再以文学为例:英国伦敦出版了一部《世界文学著作目录》,它有754卷,57.72万页,重达两吨半(引自《光明日报》1983年2月1日)。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每一个人如何驾驶自己的生命小舟,如何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崭新课题。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终身教育局局长保罗·郎格朗在他的报告《学会生存》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就是说,在信息时代,面对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如果不能高速度、高效率地学习,甭说建设四化,治国平天下,就是连“生存”也难以保障。将来不管传递信息的手段多么先进,阅读,始终是人们获得信息、知识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培养自己高速度的读书能力,不能不成为每一个中学生面对的迫切任务。

这是从知识激增的形势来看中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迫切性。

其次,从小的形势看,高考、中考给我们派下了新任务。自从84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现代文阅读”测试题目以来,等于为中学语文界敲响了警钟: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适应升入高一级学校的要求,参加高考亦感到力不从心。许多学生因题目多,文章长而做不完,大大影响了考试成绩,为此,中学生必须设法尽快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以高考为例,2002年北京卷,卷面字数为12696字;其中阅读题8188字;答题书写字数400多字;作文书写是:不少于800字;书写总量是1200字。即在2个半小时内,要阅读8000多字,思考后答题,连作文共需写1200多字。这八千多字,按千字文计,是八篇左右;这1200字按800字一篇文章算近两篇作文。这个阅读量与书写量是平常语文教学速度的几倍呢?大概是10课时也完不成的任务吧!)

再以中考为例,1988年上海市中考语文试卷阅读量是1500字,1989年是1800字,另有作文。若按两篇千字文阅读量,一篇800字作文量计,学习完成这样的量大概也要6课时吧!可见,从中学生应付中考高考的角度,也必须培养快速高效的读书能力。

再从语文课现状来看,尽管近些年来,中学语文教改一直呈现着蓬勃发展的趋势,不少老师在诸多方面积累了不少新经验,探索出不少新路子,但对大多数学校来说语文课不景气的局面还是十分普遍的,尤其到了高中理科班,对语文已甚不重视,老师费力,学生惜力,老师忙得团团转,效果却不一定明显。“少慢差费”的舆论,尽管老师们并不服气,但也时不时地在默认着。但,多快好省的道路在哪里?有没有一条效果好,师生都省劲的路子可走呢?

现在的形势,是逼迫我们师生必须找到一条新的路子,否则,将被时代所抛弃。这个问题与我国农业生产形势有许多类似之处。我记得,在五十年代,我们的老家(潍坊)亩产不过50公斤左右(丘陵地区还少)。当时我国五亿人口,已感到“吃不饱”的问题严重威胁着我们。现在,我国同胞已超过十三亿,耕地面积又在逐年减少,倘找不出一条迅速发展农业生产的路子,十几亿人就要挨饿。前几年,从电视里看到,北京市已在逐步建立亩产吨粮村。今年要发展到100多个;南方有的省区正在向亩产吨粮乡、亩产吨粮县发展。一吨等于1000公斤,是50公斤的20倍啊!然而这已是现实。从我听到的措施,除落实党的农业政策之外,科学种田,是个关键因素。比如选用优良品种可增产百分之一二十,甚至更多;薄膜覆盖,培育幼苗可增产多少;提高复种指数,可增产多少;兴修水利,充足的化肥可增产多少。这样一项项的先进技术,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亩产吨粮的现实。倘若在50年代,要说亩产吨粮,那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就在“大跃进”的1958年,记得那亩产稻米1500斤的数据,还是“浮夸风”的结果。看来,关键的关键,是能否掌握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掌握了它,就可以做出惊人的成绩。

我们的阅读也是这样。几千年来,人们很少谈及阅读速度、效率问题,以为似乎只有精研细读才是唯一正确的方法;只有精研细读,才能理解得准。今天有人提出要使阅读速度,阅读效率成倍提高,似乎就是异想天开。果真是这样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一旦我们摸索到了有关的规律,人们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是可以在短期内成倍、甚至几倍地提高的。

那么,都有哪些规律可寻呢?

首先,根据我们已有的理论和实践证明,要解决阅读能力迅速提高的问题,单纯在阅读本身内部找出路是不够的,要站得更高一点,跳出阅读本身的小圈子,看看影响、规定着阅读能力的都有哪些因素,从而找到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的途径。

譬如,中学生阅读速度慢仅仅是由于阅读能力低吗?诚然,阅读能力低的同学都是阅读效率低的;但是,阅读效率低,完全是由于阅读能力低造成的吗?大量实践证明,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同一位同学,有时他的阅读速度就快、效率就高,有时就慢,就低。这是与他的时间观念,有没有紧迫感有直接关系的。为什么有的学生平日读书总是那么慢,读过去几遍而无印象,而一到考试前突击,效率就突然高了呢?在这里时间观念起了很大作用,倘使我们利用青少年的特点--竞争心强,追求上进,把阅读训练搞成比赛形式,强化训练,就会增强时间观念。时间观念增强,阅读速度和效率就会得到相当大的提高。譬如北京铁五中一位学生,原来每分钟阅读效率是15字,经过训练后,达到290字,成十几倍地提高,就是利用了学生的这种竞争心理,调动了其非智力因素,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这是利用心理学上的有关原理,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

再如,在教育学上有个“定势”原理。“定势”虽然有消极作用,容易框住人们的思想,如果我们避开其消极因素,用在培养阅读能力上,却也十分见效。当你第一次与老师见面时,上第一堂课时,若给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会长期地起作用,你偶而有缺点,老师也就看不出来了。是因为老师按照定势走老路。我们在快速阅读训练中把阅读过程设计为一定的步骤,使之形成定势,久而久之,在阅读中走熟路,就会对规定的程序中内容敏感,理解快,而对其他内容可以略读甚至不读,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假如我们规定的程序内容能包括一般读书甚至科研所需要的内容,这样提高的阅读速度阅读效率就有相当大的意义。--这是利用教育学原理,似乎和阅读本身也并没有多大关系。

又譬如从阅读和思维的关系来看,同一个人阅读速度快呢,还是思维速度快?一般来说,未经速读训练之前,一个人的阅读速度是低于思维速度的。这是因为眼睛对于文字材料是逐字逐句扫描的,在大脑中,要等接收到许多文字信息之后,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而思维活动却是从一个概念到另一个概念跳跃式进行的,实际上经过的时间极短。因而,在阅读过程中,大脑这个信息装置常常处于停机待断的状态。当眼睛对阅读材料扫描的速度过慢时,就会造成信息中断,在大脑中难以形成完整的概念和图像。如“快 速 阅 读 训 练 是 一 种 行 之 有 效 的 训 练 方 法 。”这18个字一个一个读完后,在脑子里才形成一个完整的判断。在逐字读时,大脑的信息装置是停机待断的。而如果训练速度能与思维速度一致起来,阅读速度就能加快了。

--这里涉及思维学的一些原理。

再譬如,人的眼睛是由角膜、虹膜、水晶体、网膜等组成的;外表大体为球形。来自外界物体的光线经过角膜以及水晶体的折射后,在网膜上成像,使神经细胞受到刺激而产生视觉,当人的眼睛注视某一物体时,依靠它外部肌肉的牵动,能够自动地使该物体在眼里成像。人的眼睛的视场角一般可达35°,而视场角两侧6°~8°的范围内也能清晰地识别物体。在其它部分则比较模糊,这就是所谓的“余光”所看到的物体。人在阅读时,如果书本在离眼睛33厘米处,可以清晰地分辨约4.6厘米一行的字或符号。一般读物在4.6厘米内可容纳12~13个字。再加上人的视场角是一个立体角,它不仅可以辩认横向的字或符号,而且对纵向也同时产生视觉。这就是说,对于正常视力的人,不经任何训练就本能地具备一眼至少分辨出7~8行,每行12~13个字的文字或符号的功能。再加上“余光”的分辨能力,数目还要多。

--这是说,从生理条件上看,倘能充分利用大多数人都具有的这一生理条件,是可以大大提高阅读速度的。

诸如此类,跟阅读速度和效率直接或间接有关的因素还有很多,如果我们都能掌握其规律,用之于阅读,岂不是还有相当大的潜力吗?

据国外信息,在美国、前苏联、日本等发达国家,盛行一种快速阅读法,对政府官员,各行专家进行快速阅读训练,脱产集中训练十周(两个多月),阅读速度可以提高一倍。英法等国设立了一些快速阅读研究机构,速读训练班等,颇受欢迎。

1986年,香港大学教育学院欧阳汝颖女士在北京讲学时,也介绍了她在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的情况、经验。

从此,我们可以初步得出一个结论:人们的阅读能力(包括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是可以提高的。是大有潜力的,实现快速阅读是完全可能的。

近几年来,我们借鉴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和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快速阅读法(各国做法不尽相同,但道理是相通的),综合运用了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语言学等学科的有关原理,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设计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训练程序,经过反复实验,觉得是可行的,可以说打破了“一目十行”只是少数人的“专利”的神话。所有同学都能成倍(或者接近于成倍)地提高了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的事实说明,在探索培养阅读能力这个新课题上,潜力还是很大的,前景是广阔的!

例如,我搞的第一轮实验,从1985年9月至1986年年底,历时一年半左右,实验班级是高中文科班。每周用一节语文课集体训练,辅之以一定的课下作业(练习),实验结果,全班平均阅读速度提高了两倍(由278字/分钟提高到975字/分钟;)阅读效率提高了四倍(由159字/分钟提高到862字/分钟)。当时还没有训练用的现成材料,现选现编现印,方法也不成体系,自然是比较艰难的。

第二轮实验: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借鉴了国内外一些传统的读书方法和国外已盛行的快速阅读法,总结提炼出五种训练方法,按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设计成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训练程序,编辑成《高效阅读能力训练》一书(分初中、高中两本),由中国铁道出版社正式出版做为训练教材。用此训练教材在一个理科班集中训练了一个学期(方法同上),出现了喜人的局面,全班平均阅读速度可达1200-1300字/分钟,有五六位同学经常保持在2000字/分钟以上,个别可达3000字/分钟以上,一半同学过了“千字关。”

再以我校初二年级为例。他们集中训练了三个月(每周用一节早自习,30分钟),平均阅读速度提高一倍多。由每分钟平均300字左右,提高到每分钟700字左右。部分学生过了“千字关”。

山东莘县大张家镇中学,张宪奇老师在初二实验,三个月,集中训练说明文阅读,阅读速度平均提高一倍多,不少同学提高了两倍、三倍。

1989年北京市教育局教研部举办了快速高效阅读研习班,各区县参加研习的老师,边学习,边实验,都出现了可喜的成绩。只要坚持训练的,两个月、三个月即见明显效果。这里面有省市重点校,有一般校,还有“撮底儿”校,无一不见效果。

据此,我们可以说,快速高效阅读法无论在文科班,还是理科班;无论是高中还是初中;无论是重点校,还是一般校;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只要坚持训练均有效果。而且似乎初中比高中效果更好,差生比好学生效果更显著。

从学生反馈上来的信息来看,不仅可以迅速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效率,而且往往是出乎他自己预料的。

例如北京铁路二中的张伟同学说:

“快速阅读初进入我的头脑,使我感到新鲜好奇,当听到快速阅读的奇效时,又简直难以置信。(所谓“奇效”,是指国外集中训练两个月,速度可以提高一倍)。

“实践是伟大的,我通过实践终于感到了快速阅读的功力。记得以前我读小说时,常常是盯住一页看上好几分钟才能翻一下,效率极低,有时自己都感到太慢,有些烦了,就盲目地翻上几页,空过去。结果,看到了什么呢?记住了什么呢?不用再说了。

“通过快速阅读训练,我发现有一般磁石般的力,一下抓住我的全部思维。我的眼飞快地在文章上掠过,字、词、语句,清晰地出现在我的眼前。眼睛盯住中间,余光只在四周一扫,便已略知大意。于是一篇文章瞬间已在心中了。短短的时间内我一下掌握了不少东西。”

李立新同学说:

“一次语文考试,六张卷子,其中两页都是一篇课外的现代文,我翻来复去地读,等答完这道题后,一看表,把我吓坏了,还剩15分钟,我的古文部分还没有回答。结果匆匆忙忙答完就收卷了。事后我分析之所以感到时间紧,就是因为我的阅读速度太慢。

……

“通过速读训练,我不仅提高了阅读速度和效率,而且改变了我的学习方法,使我养成了很快地集中精力去干一件事的好习惯,改变了我原来的慢性子。从而使我的各科学习的成绩都有较明显的提高。”

以上事实,完全可以说明:中学生中进行高效阅读训练,是可行的,而且是深受同学欢迎的。

汉字速读优势

形意互见

文字既 “以形表音”又 “以形表意”,利于。

汉字,是以象形文字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字形与字义的联系非常紧密。

形声字由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此外,象形、指事、会意三种字都可以成为形符或声符来组合新字,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的基本手段都是拼形,组装的图形,是一种视觉信息。视觉信息比听觉信息更丰富,传递更迅速、更准确,更适合人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图形的又一优点是形象性强,易于激发读者的联想,易于激发读者左右脑并用,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互相促进,不仅适合快速阅读,而且有利于快速理解和记忆。

汉字可让人们在阅读中因形见义,也可以因义知形。这决定了让人们阅读时看到文字直接在大脑中理解意义,不必经过声音转化过程,靠听觉言语中枢进行理解,这为加快阅读速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语素文字, 构词能力强,常用字集中

汉字是一种语素文字。

语素是语音和语义的最小结合体,是语言的原材料,是不能单独使用的纯粹的备用单位。

汉字和语素有相当强的对应关系,90%的汉字对应于汉语的一个语素,一个字代表一个音节,既是书写单位又是意义单位,构成一个认知单元;而且没有语法上的形态变化,易于形成整体性认知。

汉字的绝对数量相当大,较全的字典收字达50,000多个,但基本的常用的则不足总量的十分之一,即4,000个左右,这些基本汉字(即常用汉字)的构词能力相当强大。《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56,000多个词就是由这4,000个左右汉字(语素)进行组合而构成的。因此,人们只要掌握4,000个左右的基本汉字的语素义,就可以对绝大多数的合成词的意义达到无师自通。

据1976年~1977年国家出版局等单位主持进行的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查频统计”表明,在抽查的2,000多万字的出版物中,所用到的汉字共有6,335个,其中最常用字、常用字、次常用字三级合共2400个字。这2,400个字出现次数累计占总字次数的99%以上。

汉字这种语素与文字关系紧密,构词能力强,常用字特别集中的特点,也为快速阅读过程中快速理解文意提供了良好的便利条件。

拼形文字, 同音异义字差别明显

汉字中,大量的同音异义的语素,用不同形状的字来表示。例如“袋”、“岱”、“贷”、“黛”、“玳”、“待”、“怠”、“逮”、“傣”、“呔”等字。不管形旁或声旁相同与否,汉字同音的语素从字形上看都是有明显区别的,阅读中绝不会发生混淆,这给阅读带来相当大的方便。

这样,我们在阅读汉字组成的文章时,完全可以摆脱读音的限制,直接靠视觉来辨析字义和理解文字内容。这正是速读之所以能单凭视觉中枢来感知和理解阅读材料的关键。除文字个体的外部轮廓差异明显外,汉字这种方块字的宏观系统和轮廓内的结构系统也十分健全,即使存在一些形近字组,完全可凭借清晰的宏观背景和内部结构,来判读形近字而避免混淆。

书写形式便于整体认知

汉字是方块的图形文字,以式样不同的基本笔画,按一定的数量(如几点、几横、几竖等等),一定的度量(如笔画的长短、出头与否、封口或不封口等等),一定的空间配置(如左右、上下、内外等等)构成一些偏旁部首或其它结构单位,且由这些单位按一定的布局,组合搭配成字。

汉字这种特点,避免了拼音文字呈线形分布的弱点,在平面之内笔画的组合样式富于变化,文字学家认为:“汉字字形多姿多彩,各有各的模样。阅读时,字形差别比较明显,视觉分辨率较高,有益于提高阅读速度和节省视力”(高家莺、范可育、黎锦昌编著《现代汉字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汉字的视觉优势突出,这一点在运动状态下尤其明显。高速公路上的警示牌,汉字映入眼、脑极快,识别准确;这是因为,从视觉生理上看,汉字正方形的轮廓,与人眼睛的视网膜中央小凹的视物聚焦广度比较匹配,阅读时可以减少水平扫描和回视,便于形成视觉整体性,给快速阅读提供了便利。

复脑文字, 认读充分发挥大脑两半球功能

根据大脑两半球精神机能分担论,阅读主要是由大脑皮层的言语视觉中枢、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运动中枢协同活动的结果。

研究发现,和言语有关的中枢定位于大脑的一侧半球,其中大约98%的人(右利手者)在左半球,只有2%的人(左利手者)在右半球。如果言语视觉中枢或言语听觉中枢发生病变或受到损伤,患者就会发生失读症或失语症。

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使用不同的拼音文字的人,用汉字在治疗失读症过程中取得满意效果的事实,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汉字能充分发挥大脑左右两半球功能,用左半球识记字音字义,用右半球识记字形,有利于挖掘形象记忆的巨大潜力,符合人类思维从形象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规律。

此外由李德成主编的《阅读词典》认为,在阅读汉字时,可能有双重神经通路。一条神经通路与拼音文字相同,是以语音听觉表象为中介,对语音、语义进行综合处理的。另一条是汉字特有的,是不以语音听觉表象为中介的。

汉字认知除了“语音转录”(形--音--义)方式外,还有一种“相对独立的‘形--义’联系方式”,这是汉字信息处理的特点和优点。正由于汉字是一种接近于人的内部语言的再编码文字(不同于拼音文字是外部语言的再编码),所以便于“意会”。加上汉字是语素字,在阅读汉字构成的文章时,人们通过单字的外部轮廓能立即感知字音和字义(或字义范围),并在文字信息的引导控制下,能在瞬间完成联字成词的小过程,完成对词义的感知,这也就大大简化了“解码”(理解语义)的过程。

意合,其言简意赅,意会神摄

汉语语法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根本特点,就是汉语语法的特殊性—意合。

汉语是词根语,较少形态变化,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因此词语的结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而更多地是受语义因素的制约:无论是词组合成句子,还是单句组合成复句,首先考虑的因素往往是语意的配合,而不是语法形式的使用,只要几个负载着重要信息的关键词语在意义上大致搭配得当,就能言简意赅地达到交际目的,这几个词就可以组合在一起,这就是所谓的“意合”。

汉语语法的这一特点,使它结构独特,灵活多变,颇多隐含,着重意念,其意合性、灵活性和简约性是其它语言所不能比拟的,利于阅读中运用意会的方式感知和理解,对于加快阅读速度有很大的便利。

意会,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主体认识客体时不用经过严密精细的逻辑分析和推理过程,可以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客体所包含意义相互联系和作用,直接获得对客体的整体认知理解。

把意会这种认知方式运用到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就成为一种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过程中不必对每个词语的意义明确精细地了解,运用意会认知即可。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才算是真正进人的层次。这和前一个层次(基础阅读)相当不同,也跟自然而来的下一个层次(分析阅读)大有差异。但是,就像我们在第二章所强调的,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累积的。因此,基础阅读是包含在检视阅读中的,而事实上,检视阅读又包含在分析阅读中,分析阅读则包含在主题阅读中。

事实上,除非你能精通基础阅读,否则你没法进人检视阅读的层次。你在阅读一位作者的作品时要相当顺手,用不着停下来检查许多生字的意思,也不会被文法或文章结构阻碍住。虽然不见得要每句每字都读得透彻,但你已经能掌握主要句子与章节的意义了。

那么,检视阅读中究竟包含了些什么?你要怎样才能培养检视阅读的能力呢?

首先要理解的是,检视阅读一共有两种。本来这是一体两面的事,但是对一个刚起步的阅读者来说,最好是将两者区别为不同的步骤与活动。有经验的阅读者已经学会同时运用两种步骤,不过此刻,我们还是将二者完全区分开来。


快速阅读教学方法心得相关文章:

文学类文本快速阅读教学的心得3篇

3篇文学类文本快速阅读教学心得

最新2021快速阅读心得方法

快速阅读的方法训练总结

如何进行快速阅读教学

小学课文快速阅读方法的教学技巧

2021优质快速阅读方法总结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技巧

快速阅读训练

    1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