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热点资讯 > 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

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

嘉欣1142分享

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什么原因)

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这个问题,不晓得朋友们都知道吗?咱们一起来看看以及了解下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什么原因),希望您能喜欢!

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

周朝为什么可以统治将近八百年(什么原因)

自从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公天下变成私天下,每个朝代的开国者都希望万世一系,但是没有一个朝代做到的。从历朝历代的统治时间来看,西周的确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享国791年,共传国君32代37王,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中得享国祚最长的朝代。

虽然公元前771年镐京陷落,西周灭亡,但紧接着周平王东迁,历史进入了东周时期,看似中断,但周平王也是姬姓嫡子后裔,周天子的血脉并没有断档,直到战国末年秦人灭周,周朝才算彻底终结。

这么长的统治时间,到底是靠什么维系的呢?

其一、西周初年实行的分封制,周天子将全国的土地进行分配,除自己直属的一部分土地外,其他全部分给同为姬姓的后裔,同时规定诸侯们有义务拱卫王室安全,这就保证了一旦周王室遭到威胁的时候,众多诸侯必须派兵勤王,谁违反了约定,就会遭到其他诸侯的群起攻之。

当任何一诸侯国无法强大到压倒性优势之时,他是不敢对周天子之位有非分之想的,因而就算是东周时期,王室衰微,也没有哪个诸侯国敢堂而皇之的攻打周王室,一直到战国后期,秦国崛起,已经强大到能分秒灭掉其他任何一个诸侯国,周王室才有了覆灭的可能。

其二、西周初年一套礼乐制度的约束,据说这是西周初年周公旦整理出来的一套具体可操作的礼乐制度,虽然周礼涵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其最核心的就是通过国家的意志来加强周人血亲联系和维护宗法等级秩序,保证上至天子,下至周朝百姓都不僭越自己的等级,在自己等级范围内行使各项礼乐内容。

事实证明这套礼乐制度行之有效,对各诸侯国君主影响深远,形成了“尊王”的传统,所以才有了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提出了“尊王攘夷”这一历史事件,虽然周平王东迁,导致周天子威信下降,但是在这套礼乐制度的约束下,齐桓公不愿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僭越君臣界限,只要能证明自己诸侯第一,天下盟主就足够了。

其三、在西周分封制的前提下,周天子虽然名义上拥有天下所有土地,但是实际上他只能直接控制一部分领土,其他土地则由姬姓子孙掌握,这些姬姓后裔们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呼风唤雨,大权独揽,可以说在自己的封国内就相当于一个“周天子”,而且这是西周初年就已制定好的制度,连周天子都不能干预这项制度。

既然诸侯们能够在自己封国为所欲为,为什么还要冒风去觊觎周天子之位呢,显然没这个必要,搞不好赔了夫人又折兵。

当到了战国末年的时候,周王室的威信基本无存,其实力也相当于一个二流的诸侯国,再加上西周礼乐制度的动摇(诸侯僭越天子之礼已不是新鲜事),西周王室已经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当出现了一个强大压倒性的大国秦国之时,离周王室的覆灭也就不远了。

关于周室衰微的原因是什么

国家根本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西周的宗法分封制本身,随着血缘关系不可避免的日渐疏远,建国时的血浓于水与君臣恩情,早已被十代上下的代际变化所稀释,这是周王朝的统治系统的致命bug,只会积重难返,无法彻底改良。这一致命弱点给霸业模式的代兴提供了政治上的空间,这个空间也可以理解为西周政治的实践漏洞。

西周末年统治阶级政治权威的败落

周厉王的腐败无道,周幽王的昏聩无道,相继给西周权力的顶层带来了动荡的半个多世纪,造成了周王、周公召公为首的世卿贵族间的致命的合作裂痕,以及周贵族与民众因争利而产生的离心离德,使得西周王族的信望一落千丈。

周幽王被犬戎攻杀之后,西岐宗室对太子(平王)、申侯充满厌恶,拥立了幽王之弟携王,受到虢国支持的携王,与受到秦晋郑支持的平王相互攻杀,一方面耗尽了周朝的宗室力量,一方面贬损了周王室在诸侯心中的权威。

政治制度的漏洞以及权力顶层的动荡,为诸侯争夺霸权提供了机会和名义。潘多拉的魔盒就此打开,幽王被讨伐以及平王东迁的背后都不乏各个伊洛河朔贵族势力的干涉、煽动与各自拥戴,东周以后,郑庄公逞着周王在郑国封国附近,经济依赖性强,甚至都出现了对周王的反讨伐,甚至还射了周王。威严扫地,不崩才怪。

而且,平王东迁后为了搞垮携王派,将关中西部让给秦国,把关中东部及晋西南让给晋国,给了两国君主自行做大的机会,王室则丧失了整个关中与崤函古道的兴胜之区,徒留河洛之地的半块王畿,王室实力自然是要大减的。

周遭外族的强势与入侵

在夏商周时代,周围的非华夏族类非常强大,其强弱盛衰与秦汉以后的北患极为相似:中央的政治军事衰弱,就会直接引来周围夷狄蛮戎的强盛与入寇,再加上夏商周时代一相是华夷杂居:华夏族在交通要津与肥沃之地,耕耘着农业、经营着城郭(此即古书中的国人);非华夏族,则在广大的交通网络、青铜农业以及城邑贵族政治编织的网络中保持着游牧状态(晋国内外的狄、巴蜀楚三国本身、齐国东边的莱夷、淮河一带的淮夷、燕国内外的东胡、中原一带的嵩山狄)。

所以一旦周王势弱,没有有长城捍卫的周朝华夏,就面临相当危险的窘境,并会随着各种因素的搅局,而加速恶化。这也为东周早期春秋五霸的出现提供了最大的口实与实际需要。

总之,周王权的衰落是源自其制度缺陷本身的难以遮掩、难以回避,且在内外动荡中不断激化并最终崩盘的结果。

为什么周朝以前 “后”曾指帝王

在上古时代,尤其是周朝以前,“后”是指帝王。电视剧《武媚娘传奇》正在热映,大家知道,武媚娘后来成为唐高宗的皇后,而不论是唐朝,还是其他朝代,皇帝的正室都叫“后”,妃嫔住的地方叫“后宫”。然而,在上古时代,尤其是周朝以前,“后”却是指帝王。

《说文解字》曰:“后,继君体也,像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发号者,君后也。”《白虎通》解释:“后者,君也。”《左传》中的名篇《崤之战》有一句这样的话,是蹇叔给儿子送行时说的:“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意思是说在崤的南边,是夏朝君王皋的墓地,这里的“后”就是指帝王的意思。东汉学者郑玄在解释《诗经》里的“商之先后”时称:“后,君也。”

众所周知的神箭手后羿,其中的羿是指他的名字,后是指他的身份——君王。

而周朝以前帝王的配偶都称为妃,不能称为后,一直到秦始皇时期,才有皇后这个说法。

周朝为什么会礼崩乐坏

西周末期是“礼崩乐坏”发生的第一个导火线时期,此时的礼乐只是受到了局部的破坏,而到了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的程度便开始逐渐加深,特别是在战国后期,整个礼乐制度已被破坏得面目全非。

礼崩乐坏是一个逐渐的、缓慢的过程。

周的农业十分发达,种植的粮食品种繁多,基本包括了后世所有的基本品种,而铸造、丝织等其他方面也很发达。经济上发展,政治上稳定,于是周王朝建立了一整套的礼乐制度。

在周朝,统治阶级大致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四个阶层,各个阶层在使用的音乐和舞蹈方面,以及仪仗队等各个领域,方方面面都有明确的规定。

对于各种乐器使用权利的规定也是严苛的,有些乐器只有天子可以享用,诸侯大夫如果享用便是越礼,而对于乐器乐师的数量同样也有着严格的限制。

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天子势衰,诸侯国之间兵戎纷乱,社会矛盾激化,违礼、僭礼之事层出不穷,礼制的权威遭到严重的挑战。

虽然礼与乐在一定程度上有破坏和变质,但并没有完全崩坏,失去作用。礼乐制度经过了两次大的摧残和动荡之后,在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遭到了极大的崩坏。

由于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土地经常赏赐给诸侯,周王室实际控制的土地就越来越少了。诸侯各国则通过战争、开辟荒地等手段,使自己占领的疆土不断扩大。

各国的诸侯觉得自己的实力已经不能与他们的权力相适应,为了使自己达到实力与权力的统一,各国逐渐走上了争霸之路。首先,郑庄公向周王室权威发出挑战,郑庄公偷偷派人割了周王室的麦子并且不再定期朝拜周天子。

郑公的做法明显违反了《周礼》对诸侯的规定,诸侯各国有义务向天子进贡。而后周王室却又在“繻葛之战”中败北,从此周天子威信扫地,王室逐渐衰微。

西周作为礼乐制度最为强盛的阶段,礼与乐都为当时的国家、社会以及人民带来了相当大的便利。随着王室的逐渐衰微,各诸侯国的势力不断增强,最终在春秋战国时,礼乐完全崩坏。

礼的崩坏使周王室再无权威之力,各诸侯国可以随意扩展疆土,周王朝对诸侯国失去制约,原本统一的社会管理体系出现混乱。而乐的破坏更为严重,可以说这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次大浩劫。

末代周天子为何躲高台逃债

“债台高筑”一词的典故来源,实在是中国一段荒唐与苦涩的历史。

典故出自《汉书•诸侯王表序》:“有逃责(债)之台。”唐代颜师古注:“服虔曰:周赧王负责(债),无以归之,主迫责(债)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唐朝房玄龄等著《晋书•食货志》对此也有记载:“王赧云季,徙都西周,九鼎沦没,二南堙尽,贷于百姓,无以偿之,乃上层台以避其责(债),周人谓王所居为逃责(债)台者也。”

这段历史讲的是战国时代周赧王的故事。周赧王,姓姬,名延,东周第25位君主,也是东周最后一位君主,在位59年。周赧王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当时秦国日益壮大,不久就要收拾周朝,周赧王忧心忡忡。这时,楚国派使者请周赧王以天子名义,号令各国协力攻秦。姬延大喜,命令西周公签丁凑起了一支五六千人的军队。可是,缺少武器、粮饷,周赧王便向境内的富户筹借军资,付给他们借券,答应周军班师之日以战利品偿还。

公元前256年,周赧王命西周公为大将,率领五千军队伐秦,并约六国诸侯到伊阙会合一起出击。不料,等了3个月,除了楚、燕两国派了些兵来以外,其他四国的兵马都失约不来。这样,总兵力不过几万,远不是几十万秦兵的对手,西周公只好带着自己的人马无功而回。西周的富户见周军回来,纷纷持借券向姬延讨债。他们从早到晚聚集在宫门外,喧哗不止,声音直传入内宫。周赧王愧悔不及,又无可奈何,只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避债。周朝人将这个高台称为“逃责(债)台”。

堂堂周天子何以落到狼狈讨债境况呢?其实,这是周王朝灭亡的一个前奏曲。西周时期的周王室,无论土地、人口、军事、经济力量都是最强大的,各诸侯国都认真地奉周王室为天下共主。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一些诸侯国发展起来,周王室的力量却逐步衰微,已是昔日黄花,没有了往日的辉煌。主要表现为以下一些特征。

一是版图缩小。周平王东迁初期,周王室尚拥有以成周为中心的方六百土地,还可堪称“小康”。然而,这种境况,周平王的子孙却不能维持下去。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借道于虞国灭掉虢国,是周王室盛衰一大变局,关中的大片土地即不能为周王室所有,只能局促在东部的数百里间,从而降为二等诸侯国。直至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所拥有的土地,东西已不足二百里,地位更加下降。

二是财力穷困。东周王室土地大为缩小,收入锐减,财力穷困当是自然之理。其实,周王室到处“乞讨”索求的窘况,在春秋初年就显露了出来。周平王死后,继位的桓王无力置办丧葬用品,于是派人向鲁国索求。周襄王时没有乘车,也派人到鲁国去讨。周襄王死后,为置办丧具开销,又派人向鲁国要钱。王室地盘小,财力弱,诸侯国与王室的地位自然颠倒了过来。

三是天子权威迭落。东迁以后,周王定期到全国各地视察考核诸侯政绩的“巡狩”再没有进行过,诸侯也不朝见天子“述职”了。按照旧礼制,诸侯新君王继位的“请命”和“受命”仪式也没有了。在诸侯的争霸斗争中,周天子只是被用作霸主号令诸侯的旗号,他们打着“尊王”的旗帜,实际是为了“尊”他们自己。更有甚者,郑庄公公然开着军队抢割周人麦谷,同周王对攻,并射箭击中周桓王肩头。对这个“大逆不道”行为,却没有一位诸侯国站出来表示谴责。

四是诸侯僭越礼制。战国时期,周王室权威微弱。各诸侯国内的贵族纷纷起而打倒国君,新的贵族起而为诸侯。这些新贵族先在国内夺取了政权,后又称“王”,向天子的目标进军。从此,周天子独专的“王”号丧失,成为一个小诸侯国君,而诸侯却都成了名符其实的大国“天子”了。

五是王室内乱不断。战国时期,小小的周王室发生分裂,分成东周和西周两个小国。周赧王即位(公元前314年)后,东周和西周实行分别治理,各自为政并互不相统属。毫无力量的周赧王又从成周徙都西周王城,只是寄居于西周君下。西周和东周这两个小政权,后竟至互相攻伐,兵戎相见。

六是宗法制度崩坏。西周时期的王权,是和宗法制度上的“大宗”“小宗”紧密相结合的,被称为“王纲”。进入春秋以后,东迁后的周王朝力量削弱,而诸侯国力量强大起来,诸侯与周天子间大宗、小宗的关系就动摇了。宗法制度的破坏,使得固有的社会秩序崩溃。

    84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