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热点资讯 > 七夕微信撒狗粮限定状态上线

七夕微信撒狗粮限定状态上线

金梅0分享

七夕微信撒狗粮限定状态上线_最新

大家知道吗?今天是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民间传统的七夕节,也是我们自己的情人节。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七夕微信撒狗粮限定状态上线,供大家参考,快来一起看看吧!

七夕微信撒狗粮限定状态上线

七夕微信撒狗粮限定状态上线

为了方便大家表达“爱意”,微信在今天提升单个红包的额度上限,微信普通红包的单个金额上限由200元上调到520元,“520”限定红包只有今天00:00-23:59有效,过了今天24:00,“520”红包就会下线。

据悉,推出“520”红包是微信历年来的传统惯例,每年在较为特殊的节日时,微信都会做出这样的临时调整,如“2月14日”“5月20日”“七夕节”等。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有律师友情提醒,情侣之间互发红包,尤其是520元、1314元等这类特殊金额红包,可能被认为具有特殊含义,属于赠予,分手时不能主张返还。

除了“520”红包,微信今天还上线了两款节日限定状态,分别为“吃狗粮”和“撒狗粮”,两款状态仅限今天使用,换上后24小时内有效,用户可在微信-“我”-“状态”来选择这两款状态。

七夕的来历

唐朝时皇帝与妃子在七夕时节夜宴,而宫女们则拜天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是广为流传,长久不衰。

在宋元时期,七夕乞巧则是特别隆重,城中还设有乞巧市。

到了七夕前夕,乞巧市上人山人海,车水马龙,都快堪比春节了,这也表明古人十分的重视七夕。

之后就有了牛郎织女的神话爱情故事,被融入了乞巧节,之后乞巧节还会有未出阁的姑娘仰望天空,祈祷自己也可以找到一个如意郎君,成就一番美满婚姻。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

七夕节的风俗习惯有很多,比较流传的有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兰夜斗巧,种生求子,为牛庆生,晒书晒衣,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七姐诞等。

七夕节的起源

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女神话。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对牛郎星、织女星的记载。东汉时,传说天帝为媒,让牛郎与织女成婚,但玉帝又令西王母以银簪划河为界,规定每年七月七牛郎才能借鹊桥同织女相会,民间据此传说形成了七夕节,并且一直保留下来。

每逢七月初七,也是魁星的生日。因为魁星左右着文人的考运,所以读书人又把七夕节称为魁星节或者晒书节。在这一天拜祭魁星,是星辰崇拜的具体表现。

七夕节是中国农耕社会传承下来的重要节日之一,除汉族外,满、朝鲜、壮、侗、苗、畲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但有些少数民族对这个节日有其自称,如满族称之为祭星节,鄂伦春族称之为祭月亮等。

七夕也来源古代人们对时间的崇拜。七与期同音,月和日均是七,给人以时间感。古代中国人把日、月与水、火、木、金、土五大行星合在一起叫七曜。七数在民间表现在时间上阶段性,在计算时间时往往以七七为终局。旧北京在给亡人做道场时往往以做满七七为完满。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在日语中尚有保留。七又与吉谐音,七七又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在台湾,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七夕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87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