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生物 > 生物教研 > 教学设计 >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

文轩0分享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5篇

为保证事情或工作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开展,教案无论是哪种结构,都必须围绕中心内容,教案的艺术性就是构思巧妙,能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能学到知识,教师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日你就将停止教学。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物理优秀教学课件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精选篇1)

一、教材分析

该内容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的一个探究活动,也是学生学习生物学以来接触的第三个科学探究,是本章第一节“种子的萌发”的重点。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有了一定的认识,而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进一步综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的同时,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并且通过学生自己的探究活动,能够描述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但对于学生而言,此探究活动有较大的难度,一是因为距前两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比较长,二是要探究的条件不止一个,要设置的对照组也不止一个,等一系列困难。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学习情况,我拟订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说出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能力方面:

(1)通过参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掌握对照实验这一方法,培养设计对照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探究,学会控制实验条件,检验不同的环境因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通过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使学生认识到生命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树立生态学的观点,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是本课知识重点。

2.设计对照实验是本课技能训练重点。

(三、)难点:

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是本课难点。

二、教学策略

根据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内容标准,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能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体验科学过程与科学方法,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的要求,本堂课安排的研究活动的重点为“实验方案的设计”同时,按照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需要,本堂课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先安排设计种子萌发必要条件的实验方案,再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探究影响种子萌发的其他条件。

另外,“种子的萌发的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需要若干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本堂课的做法是在课内完成探究活动的方案设计、交流、确定等,而在课后去完成管理、观察、记录、整理数据、得出结论等工作;再在另外的课上进行交流讨论。既不加重学生课外负担,也较合理地利用了课堂时间。

三、教学设想:

基于以上的教学策略,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利用课件1创设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1)观看课件1,欣赏奇花异草图片---(奇花异草由种子萌发而来)(2)明确主题,明确学习主题: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利用课件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启学生思维,集中学生注意力,并能创设问题情境。

第二环节:作出假设

提问课前布置的问题:如果给你一些种子你希望把它们播种到什么样的环境中呢?学生通过课前请教长辈、查找资料等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教师

引导点拨,作出假设:种子的萌发可能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有的同学还提出阳光、土壤、肥料等)。

明确本课探究重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

第三环节:制定计划

讨论提纲,制定计划:参照提纲(演示课件2)和课本的方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制定实验计划。

(一、)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空气、温度的探究方案。

(1)个人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分析课本的方案,复习设计对照实验的要点: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①出示讨论提纲:提纲主要依据课本92页讨论题设计。

②演示课件3,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

种子:大豆、菜豆、绿豆、小麦、水稻、芥菜子

器皿:罐头瓶、培养皿、酒瓶、盘子、塑料桶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

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针对种子的萌发需要水、种子的萌发需要空气、种子的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这三个假设开展探究,每名同学作为大组成员之一,针对本组研讨主题,参照讨论提纲,自主设计实验方案。

③鼓励学生不要局限于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也可以利用自己的材料用具进行实验并用简图画出实验装置。

(2)小组讨论方案。每个大组内部分成若干小组(以4人为1小组),各成员在自己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小组讨论,修订计划,推出最佳方案,准备小组间交流,讨论结果。(3)小组交流。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教师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设计出简便易行的方案。组织学生间的交流与自评,参与互评。学生修订、完善计划。(4)小组再次讨论方案。(5)再次小组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在以上工作完成很好情况下,进行如下设计:

(二、)设计种子的萌发需要其他条件的探究方案。

演示课件4,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图:

材料:泥土、餐巾纸、粘土、棉花、滤纸、清水,牛奶、洗涤剂、醋等。

提示学生:你还想知道哪些条件对种子萌发有影响吗?

鼓励学生针对自己感兴趣的条件(种子萌发是否需要光照?糖、洗涤剂、牛奶对种子萌发有什么影响?等)设计对照实验。

对有创意的给与肯定,不科学的帮助分析原因,鼓励改进或重新设计。

(4)总结全课,提出课后探究要点。评论中让学生明白:

①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时,实验条件中除了要研究的问题外,其他的应该保持一致。

②实验材料的选择要避免偶然性和减少误差,实验要有共性。

针对本堂课的难点是对照实验的设计训练,通过出示讨论提纲、课件展示教师提供的材料用具图等指导学生设计,突破难点,组织和引导同学设计方案;在协作性小组活动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工作,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给予各个小组报告他们的工作及其成果平等的机会,所以多次组织小组内、小组之间的交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修订、完善计划。

第四环节实验探究为课外活动,第五环节得出结论和第六环节表达和交流在下节课中完成。

设计这节课,我力求做到:通过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口,引导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让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学会生物学实验的一般方法,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探索科学的乐趣。

在整个教与学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只是平等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单纯的教,而且也通过与学生对话被教,而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整个教学过程是师生平等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虽然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在对学生科学方法的训练上侧重训练设置对照实验,但“教师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时不仅应让学生参加科学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动,也应该让学生有机会参与若干完整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所以设计以上环节的活动,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自尝试和实践,并进一步加以指导和鼓励。

讨论提纲:

1、你想探究的是什么问题?

2、课后你将立即实施本计划,在此前提下,你认为选择什么样的种子比较好?

3、每一组应当有多少种子?每一组只有一粒种子可以吗?

4、实验探究时需要哪些材料工具?(请你思考如何使用)

5、你准备怎样设置实验对照组时,实验对照组提供什么样的环境条件?对每一个实验组的处理,除了所研究的环境外,其他环境是否应当与对照组相同?

6、实验中应如何操作?实验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7、明确分工组长:主持讨论每一个问题,作好分工

讨论内容记录员:简单记录讨论结果,准备大组交流

实验主操作人:负责实验的操作,其他人辅助

观察记录员:负责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2、请设计实验方案,并用简图或文字书面表达出实验设计思路。(比一比,看谁的方案最优秀,看谁的记录最精彩!)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精选篇2)

1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概述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通过阅读分析,养成良好的自学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学习,更加关注我们周围丰富多彩的节肢动物,趋利避害,更好地生活。

2学情分析

探究式学习方法、提问法、分析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学生分析法等等。主要是突出学生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探究式学习,突显重要感念。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软体动物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4.节肢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

1、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2、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节肢动物与昆虫之间的关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教学导入

教学导入(3分钟)

教师活动:

1.出示谜语:“没有手,没有脚,背着房子到处走,有谁把它碰一碰,赶紧缩到房里头”,请同学猜一下这是什么动物?

2.利用PPT展示几种常见软体动物的图片,并让学生进行识别,让学生想一想,这几种动物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是否有相似性?

3.教师进一步指出:这些动物尽管在形态,结构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是它们却都属于软体动物。

为什么它们都属于软体动物?它们之间有哪些相同之处?它们的存在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实验观察和生活实例找到答案。

学生活动:

学生回答是“蜗牛”。

观察、思考、做出假设。

活动2【讲授】教学内容

(一)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15分钟)

教师活动: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结合书上12页图片,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明确双壳类的结构及其功能。

提出思考问题,供小组讨论:其各结构与生存环境有何关系?

1.贝壳的作用是什么?

2.靠什么结构运动?

3.靠什么结构呼吸?

4.缢蛏如何获取食物?

学生活动:

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1.依据经验推测其具有保护作用。

2.靠足缓慢运动。

3.用鳃呼吸。

4.推测:在吸水和排水过程中摄取食物。

(二)常见的其他软体动物(10分钟)

教师活动:

在观察双壳类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书上13页石鳖、蜗牛和乌贼的图片, 提出思考问题:

1.石鳖贝壳是什么形状?它靠什么运动?

2.蜗牛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是什么形状的?它靠什么运动?

3.乌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贝壳有什么特点?它是如何捕食和运动的?

在PPT上补充这三种动物的结构图片,教师给出适当地补充,学生在进行对比观察的同时 完成表格。(表格附后)

使学生通过比较,了解软体动物之间的相似和不同,通过对其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

学生活动:

观察、思考,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思考、分析、判断、填写表格。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5分钟)

教师活动:

1.教师指导学生比较表格中三种动物的相同点。

2.提示学生这些相同点就是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

3.通过主要特征提升出类群名称:正因为它们具备了这样的特征,它们才都属于软体动物。

4.板书: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学生活动:

通过比较、归纳、概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它们的身体都很柔软,都有外套膜,都有外壳或被外套膜包被的内壳。

(四)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6分钟)

教师活动:

阅读教材13页相关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自由发言,归纳、总结软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水产养殖:贝类富含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低脂肪。

2.药用:鲍的壳(石决明)、乌贼的壳(海螵鞘)、珍珠粉。

3.螺壳和珍珠是很好的装饰品。

4.有些软体动物也对人类有一定危害,如钉螺。

学生活动:

阅读、讨论、记录、交流。

课堂小结(1分钟)

教师活动:

通过观察和比较,我们认识了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也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某种动物是否属于软体动物。作为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都有丰富的多样性以适应其生活环境。

学生活动:

倾听、回忆、认同。

活动3【活动】板书设计

第三节 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第1课时)

一、实验:观察缢蛏的内部结构

二、常见的动物:

常见的软体动物 石鳖 蜗牛 乌贼

贝壳数及保护 8个覆瓦状排列的贝壳;保护 一片;保护 有退化的贝壳海螵蛸;支持

有无外套膜及其作用 有,保护 有,保护 有,保护

身体是否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身体柔软

足的种类 腹足 腹足 腕足

三、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

四、与人类的关系

有益:养殖业――食用、药用、工艺品

有害:疾病传播

活动4【练习】随堂练习

练习题

(一)软体动物

1.软体动物体外有贝壳,贝壳内的身体柔软,目前已知软体动物有 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 大类群。

2.常见的软体动物有 、 、 、 等。由于它们的身体外面有两片大小相近的石灰质贝壳,因而称为双壳类。

3.软体动物中除了双壳类以外还有很多,如 、 、 等。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 。

5.软体动物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2.昆虫的外骨骼不

1.下列关于蜗牛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蜗牛生活于水中营底栖生活

B.蜗牛对农业生产有害处

C.蜗牛的腹足肌肉发达

D.蜗牛的身体表面有一个贝壳

2.昆虫的外骨骼不具有的作用是( )

A.保护内部柔软的器官

B.支持内部器官

C.防止体内水分散失

D.感受外界环境的刺激

3.蝗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有蜕皮现象,原因是( )

A.外骨骼不能随身体生长而长大

B.有利于进行气体交换

C.蜕掉原来的外骨骼使运动更灵活

D.减轻体重,有利于运动

活动5【测试】课堂小测试

1. 河蚌外套膜的作用正确的是: ( )

A.保护身体内部柔软部分 B.参与呼吸和形成贝壳

C.能使贝壳开和闭 D.保护内部和形成贝壳

2. 下列动物中不属于软体动物的是: ( )

A.扇贝 B.海蜇 C.田螺 D.乌贼

3. 有关河蚌体内珍珠的形成,下列哪项叙述正确: ( )

A.由外套膜分泌的珍珠质包被异物形成的B.由贝壳外层细胞分裂形成的

C.由斧足上的细胞分泌的粘液形成的 D.由闭壳肌的分泌物包被异物形成的

4. 下列哪一特征不属于软物动物 ( )

A.身体柔软 B.身体分节 C.身体有贝壳 D.有外套膜

5. 下列哪种动物在捕捉食物时,使用触手 ( )

A.水蛭 B.乌贼 C.扇贝 D.海蜇

6.蝗虫的呼吸器官是 ( )

A.气门 B.气孔 C.气管 D.肺

7.蝗虫在生长过程中必须蜕皮的原因是 ( )

A.外骨骼不能生长 B.外骨骼损坏,需形成新的外骨骼

C.表皮细胞老化、死亡 D.蝗虫的形态在发生变化

8.在无脊椎动物中,能飞行的是 ( )

A环节动物 B昆虫 C鸟类 D鸟类和昆虫

9.身体分节是节肢动物的一个特点,下列不属于节肢动物的是 ( )

A虾 B蟹 C臭虫 D蚯蚓

活动6【作业】课后作业

教材上的相关课后练习

答案:1、(1)X (2)X

2、A

3、腔肠动物----身体表面有刺细胞 扁形动物--------身体扁平,有口无肛门 线形动物------身体不分节,体表有角质层 环节动物--------身体分节,运动器官为刚毛或疣足 软体动物---------身体表面有外套膜 节肢动物--------身体和附肢都分节,有外骨骼

4、相同点 :均能保护动物内部柔软的器官

不同点:软体动物的贝壳在保护动物的同时,也限制了动物的运动能力;昆虫身体和附肢的外骨骼分节,可使动物的运动更加灵活,外骨骼还可减少体内水分的丧失。

5、繁殖能力强;体表具有保护功能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分节,运动更加灵活;感官器官发达;昆虫的呼吸系统完善,适应陆地生活;体形较小,对空间和食物的需求较小,利于在有限的空间内容纳更多的个体。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精选篇3)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致同学们之后的第二节课,在第一节课中学生们认识了学习生物的重要性,接着学习生物的特征是自然而贴切的,同时它是后面学习调查生物及生物分类的基础。让同学们在常见的生命现象层面上了解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教学目标

①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②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表达能力。④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重点: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②难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思路:

从学生身边熟悉的事物开始提问,引导学生分析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生命。然后利用大量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并对照教科书的描述内容归纳生物的共同特征:①除病毒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②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③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④生物体都有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现象;⑤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⑥生物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教师准备

①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实物、图片。②教师准备与课程相关的挂图。

学情分析

初一的学生朝气蓬勃,热爱大自然对,新奇的事物充满好奇,希望探索其中的奥妙他们学习生物的起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通过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一些浅显的认识,对生物本质的认识还不够,应该认识到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也是不同的,尽最大努力让所有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

教学策略

通过预习学生从调查身边事物开始,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推理,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学习背景,将启发引导与学生的观察思考相结合,同时结合现代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两个物体,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从而获得有关生命的基本知识,再通过学生容易混淆的知识达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引入特征的例子,让学生根据已有得对生命的特征认识的'知识去判断,从众多的生物事例中归纳出生物的共同特征,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对生命特征进行探讨,主要是引入一些常见的例子进行集体讨论,师生对话,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学生的主动学习的地位。

学法:

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讨论、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能够从特殊到一般,从普遍到特殊的认识规律。

教学设计:

(一)设计预习提纲,以问题的形式在课前发给同学们:

1你家里有哪些生物?

2机器人和钟乳石是生物吗?

3什么是生物?

引导学生在家里进行观察,培养对本节课的兴趣,对知识形成已知部分和未知部分,让学生带者问题听课,逐步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真正认识到什么是生物。

(二)上课

1检查预习题通过提问的形式检查预习题的效果,学生回答起来不是很全面,教师应做适时的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2观察有山、水、虫、鸟、树、石头的多媒体画面,欣赏与画面协调的音乐,请学生描绘所看到的大自然,并回答所看到的画面中哪些物体是生物,哪些物体是非生物。使学生对生物的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注意鼓励中差生参与)

3因为学生对小动物较感兴趣,通过学生较感兴趣的小动物作切入点,创设情景。师叙述:我们见过电动玩具小狗,它会动、会叫,它是生物吗?与家里养的小狗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吗?学生回说出许多不同点。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启发:“如果你打它一下,它会跑吗?”“电动小狗会生小狗吗?以此比较生物和非生物的区别。

4知道小狗的特征后,如何使学生对关于生物的认识达到共识呢?接着指导学生按照课本第二页观察的基本要求,观察课本第三页图1-10,分别让学生说出各种生物正在进行的生命活动,并提出问题:①植物和动物对营养的获得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②人类是否也是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③动物和人体排出体内废物的方式有哪几种?④狮子发现猎物后迅速追击,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跑,含羞草受到碰触时展开的叶片会合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学生分组讨论,选出代表,举例说明。各组间可针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使大家认识到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总结出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过程的设计使学生对生物概念的认识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是知识的拓展,延伸。

5集思广益,调动思维潜力,学生观察某些生物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结合平时了解的生物知识,协作互补,从记忆中搜索信息,说出生物的其他特征。例如,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有一定的寿命等。

(三)复习

出示两道题:

1想想你(也就是人体)具有哪些生物特征?

2当你看到路边的一棵草,一朵花时,是否认识到它们也有生命呢?

随着这两道题的解答,本节的重点内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及时的复习和巩固,并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热爱生命地情感教育。

接着让学生回忆刚才地预习题地回答对生物和非生物地判断是否正确,加深学生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

1机器人是生物吗?

2参照课本第6页的叙述,讨论珊瑚,珊瑚虫,哪个是生物?说明理由。

这两道题的设计是把容易混淆的问题为切入点,起到突破难点,学以致用的作用。

(五)小结

先让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纠正,解答问题。并进行板书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并强调这五点就是判断是不是生物的标准。最后让学生默写生物的五个基本特征,强化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使知识得到升华。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精选篇4)

教学目标:

1、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举出例子并初步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难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辩证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先比较仙人掌和普通植物的不同,分析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子退化成刺,得出结论是为了适应干旱的环境。同时学生分析刺猬、变色龙、竹节虫,得出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除了环境影响生物之外,生物本身也能适应环境。

分析书本P19的资料,回答问题:生物的形态结构或生活方式的特点与它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关系?观察兔子和猫的双眼在头部的位置,你能发现什么问题?从而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生物为了适应不同环境其形态结构都有所改变。

生物除了适应环境,同时也影响环境。

过渡问题:那是否生物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呢?生物本身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学生举出例子,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植物对环境的影响,动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鼠妇疏松土壤,柳、杉树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成分,帮助净化空气,人类大量得排除废气、废水使环境受到污染……)

讲解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1、提出问题: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_地,草地,茂密的灌丛的空气湿度不一样。

3、制定计划:学校内测量_地,草地和茂密的灌丛中的湿度。(_地指什么?灌丛指什么?)

4、填写P7空气湿度记录表。并画出曲线图。

5、注意:如果_地或草地上有小水洼,测量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水洼边吗?测量灌丛的湿度时,能把干湿计放在地上吗?

举例:曲线图的`画法:

总结:前面一节课和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环境对生物有影响,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所以,生物圈中的生物和环境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知识来解答下面问题。

6、练习:

1)如果将生活在淡水中的鲫鱼放入海水中,不久就会死亡,这一现象说明( )

每种生物都是有寿命的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赖以生存的生活环境

动、植物改变生活环境就会死亡

生物的生存环境很容易破坏

2)生活在阴湿环境中的植物,叶片一般大而薄,主要作用是( )

充分利用光能减少阳光照射

适应低温适应潮湿的环境

3)许多种鸟具有保护色,但也难免常被嗅觉发达的兽类所捕食,对此的解释为( )

A这些鸟不适应环境

被食的鸟是警惕性不高的

适应是绝对的

适应具有一定限度和相对性

7、讲解书本课后练习。

教学后记:

这节课不仅要讲理论课《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而且也要说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的原理和过程。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个知识点并不难,学生容易理解,但对于探究实验《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在课堂上讲解这个实验过程和原理较费时,最后超出课时,学生也只是一知半解,特别是对于为什么要用_地、草地、灌丛三个环境来做这个实验,很多学生很难理解,还有对于探究实验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计划并不了解,所以我在其他班的课堂上采取了把实验过程,原理用一节课来讲述,因为探究实验对于学生来说很陌生,只有一开始让学生理解了探究实验的方法,在以后的课堂上才能让他们自主探究,所以我觉得把实验课分为一个课时的课是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

应该安排学生实验前自己先体验实验过程,实验所需时间,这样让学生操作起来可以更容易掌握,自己也能了解到实验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内容教学设计(精选篇5)

一、教材分析

《细菌》一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22章第4节第一课的内容。《细菌》的细胞结构是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构成了微生物中的一员,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细菌》和一些腐生菌分解动植物的尸体,在自然界中起到物质循环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在生产和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学习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和归纳与总结的过程,获得自主、合作与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学生懂得了讲究卫生的道理;细菌对人类的两面性,学生树立了能一分为二看待事物的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总结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有些细菌有夹膜、产生芽孢抵抗不良的环境,说明生物是适应环境的。

4、教学重点:

(1)描述细菌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对细菌在生物圈中起着非常重要作用的认识。

(2)各种能力的提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提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上课学生是西昌市民族中学八年级2班的,大部分生物学基础知识已学过,基础知识掌握较好,对本节课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班大多数学生积极活跃,思维敏捷,师生互动顺畅。

3、细菌非常小看不见,教学内容抽象,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四、教学设计思路

从生活(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入手导入新课(板书:细菌)——细菌的分布与大小(我发放的资料介绍细菌分布的实验和细菌的大小,由学生阅读回答)——细菌的形态(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细菌的结构(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多媒体课件,先独立观察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汇报总结)——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复习提问、播放多媒体课件,总结归纳生殖特点和营养方式)——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总结)——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学生阅读资料和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组成甲乙两队进行辩论,教师补充)——反馈、总结与评价(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由其他同学解答或老师解答;老师提出一些问题,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回答。学生从“三维目标”学习收获加以总结。老师作整体评价)——布置作业(课后完成小实验)

五、教学资源与教学手段

1、教学资源:教材内容、教师补充的相关资料、学生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

2、教学手段: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策略与学习方式

1、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主要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式,包括“发现式探究”和“推理式探究”。其次个别环节还采用“讲述式”和“谈话式”教学。

2、学习方式: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学生采用自主、合作与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七、教学过程

1、联系实际,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老师: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学生:消灭细菌、病毒等

老师:对,回答的很好。他们都是微生物,我们今天就只学习《细菌》的有关知识。老师:请你们谈谈对细菌的认识?学生:感冒细菌使人患感冒……

老师:这是细菌对人类有害的一面;其实细菌对人类还有有益的一面,例如:我们吃的泡菜和酸牛奶都是利用乳酸菌制成的……老师:关于细菌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细菌世界,揭示其神秘的面纱。(板书:细菌)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学生非常感兴趣,自然引出主题。

2、阅读材料,分析实验,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分布在哪呢?

学生:(活动)阅读和分析我发放的资料(关于细菌分布的实验的过程和现象)。学生:回答细菌分布广。

老师:(小结)细菌分布极广,遍布地球上的任何踪迹,如:空气、土壤、水、火山、甚至极地的冰雪中和生物体的内和外。

老师:细菌分布如此广?有谁用肉眼看见过细菌呢?学生:没有

老师:为什么呢?原因是细菌非常小,必须借助于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那么究竟细菌小到什么程度呢?学生:阅读我发放的资料并回答。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

老师:(小结)细菌非常小,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仅1毫米左右,2000---3000个并排能穿过缝衣的针线孔。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分布广的实验课堂上无法完成,我收集了别人做的实验过程和现象,让学生分析得出结论。这样弥补了没做实验的不足,又有证据得出结论。播放多媒体课件(10亿个细菌相当于一颗小米粒的大小),非常直观,有力地说明了细菌确实是很小的。

老师:细菌的形态如何呢?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菌的三种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板书:细菌的形态:球形、杆形和螺旋形)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3、小组合作,讨论探究,汇报总结。

老师:细菌的形态不一样,那么它的结构怎么样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大屏幕展示《细菌细胞模式图》。下面同学们观察教课书中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和屏幕展示的《细菌细胞模式图》及复习回顾植物细胞的结构。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细菌细胞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有什么作用?

(2)有些个别细菌细胞还有哪些特殊的结构?

(3)细菌细胞与植物细胞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学生活动)

学生:在独立观察思考的基础上,以小组的形式讨论探究、汇报总结上述3个问题。老师:给予各小组评价。在重点地方给予补充。播放细菌细胞结构的动态分解图,重点讲解细菌细胞是无真正的细胞核,是原核生物,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生物界。说明了什么?学生:说明了生物具有多样性。

老师:回答的很好。(板书:细菌的结构特点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成形的细胞核、不含叶绿体)。

老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夹膜、鞭毛和芽孢)并介绍它们的作用。

设计意图:老师提出主要问题,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下,先独立思考后再进行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是新课改最为关注的地方。老师:我们了解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那么细菌的生命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板书: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

4、复习旧知,师生互动,引出新知。

老师:生物体的生殖方式是什么?

学生: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出芽生殖和分裂生殖等)

老师:细菌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请看大屏幕(播放细菌细胞分裂的多媒体课件)学生:观察、回答是分裂生殖。

老师:同学们观察的很好。(板书:生殖方式:分裂生殖)细菌在适宜的条件下分裂的速度是相当快,每20分钟分裂一次。现在假设你手上有一个细菌,那么一个小时后会有几个细菌?学生:8个细菌

老师: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学生:要养成饭前便后要洗手,常洗澡、勤换衣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回答的很好。下面继续思考下一个问题:植物体的生殖方式有几种?学生:两种:一种是自养(例如植物),另一种是异养(例如动物)。

老师:刚才我们学完了细菌细胞的结构特点,请同学们推测一下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为什么?学生: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原因是细胞中不含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老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好。大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异养,包括寄生和腐生两种。播放寄生菌和腐生菌的课件。但还有少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自养的,例如:蓝细菌细胞中含有叶绿素a,是自养的,属于光能营养型;还有一些细菌利用化学能把CO2和无机物合成供自己利用的有机物,属于化能营养型。(板书:细菌的营养方式:多数是异养(寄生和腐生两种)的,少数是自养的`。

设计意图:关于细菌的生命活动特点的内容主要采用师生谈话法、观察法进行教学,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丢弃。多媒体辅助教学,变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具体,达到优化教学的效果。

5、观察与思考,归纳与总结。

老师:生物体都有一个产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的过程。但我们并没有看见动植物尸体遍地都是,原因就是腐生细菌和其它腐生生物分解了动植物尸体的缘故。请看大屏幕,播放多媒体课件(腐生细菌分解动植物尸体的过程图解)。请回答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作用?

学生:观察、总结:腐生细菌在自然界中起物质循环的作用。

老师:细菌与人类的关系如何呢?请同学们阅读我发放的资料、讨论、归纳与总结。(学生活动)

学生1:细菌使人和动植物患病,例如:肺炎双球菌使人患肺结核,对人有害的。学生2: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有固氮作用,对人有益的。学生3:甲烷菌能产生沼气,对人有益的。

老师:可见细菌对人既有有益的一面、又有有害的一面。下面我们组成甲、乙两对进行辩论。

学生:正反两方进行激烈的辩论

老师:对甲、乙两方给予评价,看来你们难分胜负、平分秋色。同时补充相关内容。例如:美国“9.11”事件以后炭疽热病菌曾一度引起人们的恐慌,夹在邮件中哄干的炭疽热芽孢,在自然界中能长期存活,危害极大。这是有害的一面。有一种苏云金杆菌产生芽孢和副芽孢子体能分泌的毒素,能杀死菜青虫等昆虫;人体内含有大量的有益细菌,大肠中除大肠杆菌以外还有400多种其它种群,能抵抗有害的细菌,还能产生维生素。这是有益的一面。可见,我们要全面、科学地看待细菌,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

6、练习与反馈,评价与总结。

老师: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同学们关于细菌你有哪些不清楚的问题?学生:食物变馊了,是细菌还是真菌起的作用?老师:是细菌,关于真菌我们下节继续学习。

老师:提出问题,细菌的生殖方式主要是是什么?细菌为什么从植物界里划分出来?学生:细菌的主要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细菌细胞没有真正的细胞核,所以从植物界中划分出来。

老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我学到了细菌的形态结构特点、生命活动特点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与人类的关系,各种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所升华。例如:从细菌有害的一面看,我们懂得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细菌两面性看,我们要树立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还有生物具有多样性和适应环境的能力等。老师:给予各小组整体评价。

7、知识拓展,课后延伸。

老师:课后要广泛收集细菌的有关资料,并留一个小实验作业,取一个广口瓶放些土,把一个小动物尸体放入土中,把盖去掉放入土壤中,过一段时间进行观察。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

八、教学反思

在生物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改变,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经过课后思考,总结出以下几点成功经验。

1、很好地贯彻了新课标的精神和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在教学实践中,我始终坚持“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学生完成了“三维”目标的学习,不仅学到了知识、提高了各种能力,尤其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有所提升。例如:通过细菌既对人类有益的一面,又对人有害的一面,学生能够树立对待事物用一分为二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观点,等等。我始终培养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能提炼出相关的生物学观点、总结出生物学规律。例如:细菌没有真正的细胞核,从植物界划分出来,属于微生物的范畴这一知识的学习,提炼出了生物具有多样性的观点。

2、认真钻研生物新课标和生物新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课前必须认真备好课,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我上网查阅了大量的有关细菌的资料和翻阅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对原教材内容作了处理,补充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发放给学生。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3、结合学科特点,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

课程的导入我提问:外科大夫给病人做手术时为什么要对病人进行消毒?自然引出本节课题—细菌。教学过程中和结尾也都联系了生产和生活实际,例如:苏云金杆菌产生的副芽孢子体能分泌毒素,对菜青虫等昆虫具有杀伤力,既能消灭害虫,又不污染环境,我们国家正在推广应用。学生非常感兴趣,容易理解和消化知识。

4、注重相关学科的融合

当讲到细菌与人类的关系时,我引用了抗战时期日本731部队研制细菌武器残害中国百姓的滔天罪行的历史事例,学生既理解了知识,又受到了思想教育。

5、使用先进的媒体手段辅助教学,达到了优化教学的效果

本节教学内容—细菌,非常小,人的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清楚。但是现有条件下无法完成实验教学,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弥补无法完成实验教学的不足,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6、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我改变以往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立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而是教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样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讨论研究,实实在在地解决问题。

以上是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点滴经验,很不成熟。当然了在教学中还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调整和改进。

1、教材中涉及到社会热点问题需要进一步拓展和延伸。例如:关于“ DNA”这一知识时,应联系公安机关破案常采用“ DNA”分析、推断犯罪嫌疑人这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介绍。

2、在评价问题上,除老师评价外,还应鼓励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

3、应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大学生多层面活动的力度。

4、在大班额现有条件下,进一步研究提高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和方法。

    724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