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数学 > 数学教案 > 九年级 >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晓芬0分享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通用5篇

数学是一种精确的艺术,它要求我们严谨和准确地表达思想,从而减少误解和歧义。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初步感受了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沿水平、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节课所学的图形的旋转内容是在上述基础上的进步发展,通过具体实例的展示,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图形在旋转或平移的过程中,能形成一个较复杂的图形,它的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美、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设计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要求:

1、通过实例观察,了解一个简单的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旋转后的图形。

教学重点、难点:

1、能在方格纸上将简单图形旋转90,明确是绕哪一点进行旋转的。

2、能找出旋转或平移后的原图形。

教具准备:

多媒体、三角形纸

学具准备:

4张扇形张、方格纸、三角形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电脑出示一组图案,请学生欣赏。

师:这些图案美吗?

生:美。

师:这些图案是怎样设计的呢?

生:通过旋转设计成的。

师:这些图形是怎样旋转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并板书课题:图形的旋转。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顺时针方向。

(1)师出示一个钟面模型。

(2)问:钟面上的时针是怎样旋转的呢?你能用手势比一比吗?

(3)抽生比划时针转动的方向,全班一起跟着比手势。

(4)师:时针转动的方向叫顺时针方向。板书:顺时针方向

(5)师:生活中很多图形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

2、体会旋转900的过程,明确是绕哪个点进行旋转的。

(1)电脑出示主题图,请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图a是怎样变化就得到了图b?

生:图a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就得到图b。

师:图a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多少度得到图b的?

生:图a是以o点为中心旋转900得到图b的。

师:谁能用完整的语言说说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

生:图a以o点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b。

师板书:以o点为中心旋转900

(2)请学生继续看屏幕并思考:图b怎样变化就得到图c,图c怎样变化就得到图d?

a、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b、全班汇报,抽生说说图b到图c,图c到图d的变化过程。

c、拓展思维:

师: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多少度得到的?

生:图形d可以看作是图形b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1800得到的。

3、转一转,说说这些三角形是以哪个点为中心旋转的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抽生说说老师是以哪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2)学生从信封里取出三角形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并和同方交流是以哪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3)完成:填一填。

以点a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

以点b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

以点c为中心旋转的图形是()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54页说一说的第2题。

(1)图形1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

(2)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900到图形()所在的位置。

(3)图形2绕点o顺时针旋转()到图形4所在的位置。

三、小结反思:刚才我们学了有关图形旋转的哪些知识?

生1:很多图形化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

生2:图形是以一个点为中心进行旋转的。

生3:我能把一个简单图形旋转900。

四、巩固练习。

1、电脑出示教材55页试一试的第一题,说说图形a如何形成图形b,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1)先让学生观察并猜一猜,图a如何变化形成图b。

(2)学生拿出图片转一转。

(3)抽生在屏幕上展示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

(4)重点指导第4幅画,先让学生独立转一转,再请学生说说图a到图b的变化过程。

生1:图形a逆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b。

生2:图形a顺时针方向旋转2700得到图b。

2、指导从学生完成试一试的第2题,在方格纸上画出图形b和图形c。

(1)图形a向下平移3个方格得到图形b。

(2)图形a绕点o顺时针方向旋转900得到图形c。

3、在音乐声中结束新课,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图形都是按顺时针方向进行旋转的,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希望大家课后搜集一些有关图形旋转的知识,下节课再交流。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课程标准》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知识的新理念。同时结合我校的科研课题情趣教育,体现了数学情趣课堂的特点:数学课堂应生动有趣,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内心对数学学习产生积极的态度体验,产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与探挖的情绪,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知识,在趣味中获知,在求知中得趣,得到教与学的和谐,情、趣、智与知的统一。本节课有下面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本节课的内容设计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学内容的有趣从而让学生充满情趣学习数学知识,体现“玩中学,乐中悟”是本节课最突出的特点。

例如,开课伊始,通过让学生欣赏一组图案,并将其中一部分图案进行分解和旋转,逐步展示简单图形经过旋转制作复杂图形的过程。让学生从动态演示中体味图形旋转的过程,直观形成了知识的表象,为新课教学做了良好铺垫。同时也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学中我首先把握学情,将旋转的三要素分散开来,各个击破。首先利用钟表上指针的旋转来认识旋转的方向;其次利用课件在方格纸上动态分解演示图形旋转的过程,来认识固定点和旋转的度数。将教学的重、难点于教学环节的自然推进中逐步得以突破。让学生不感到数学学习的枯燥,从而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学得高效,学得深入,学得兴奋。

第二重视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图形变换的特点。例如,通过让学生固定三角形的一点来旋转这个三角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图形是绕“固定点”旋转的。通过让学生动手旋转方格图片,进一步体会旋转的方向与度数。旋转变换带给学生奇妙的感觉,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练习图形的旋转过程,既让学生演示了顺时针旋转,又进一步引导学生动手实践逆时针旋转等不同方法得到图案,培养学生的思维广阔性。最后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和旋转90度后的图形,既是对本节课的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又为下节课设计图案作铺垫。

总之,我认为本节课教学设计的层次比较清晰,从指导学生观察分析再到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空间观念和空间想像能力得到了充分地发展。整节课学生都以积极的情绪参与到数学学习的活动中去,让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学习数学知识是一件很有情趣的事情,这正是北小人所追求的理想课堂――情趣课堂。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目标

熟练地掌握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

重 点

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

难 点

二次函数的最值及其求法。

一、引入

二次函数的最值:

二、例题分析:

例1:求二次函数 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时 的值。

变题1:⑴、 ⑵、 ⑶、

变题2:求函数 ( )的最大值。

变题3:求函数 ( )的最大值。

例2:已知 ( )的最大值为3,最小值为2,求 的取值范围。

例3:若 , 是二次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求 的最小值。

三、随堂练习:

1、若函数 在 上有最小值 ,最大值2,若 ,

则 =________, =________。

2、已知 , 是关于 的一元二次方程 的两实数根,则 的最小值是( )

A、0 B、1 C、-1 D、2

3、求函数 在区间 上的最大值。

四、回顾小结

本节课了以下内容:

1、二次函数的的最值及其求法。

课后作业

班级:( )班 姓名__________

一、基础题:

1、函数 ( )

A、有最大值6 B、有最小值6 C、有最大值10 D、有最大值2

2、函数 的最大值是4,且当 =2时, =5,则 =______, =_______。

二、提高题:

3、试求关于 的函数 在 上的最大值 ,高三。

4、已知函数 当 时,取最大值为2,求实数 的值。

5、已知 是方程 的两实根,求 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三、题:

6、已知函数 , ,其中 ,求该函数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并求出函数取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所对应的自变量 的值。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二次函数的基本性质;

2、渗透解析几何,数形结合,函数等数学思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逻辑思维的能力.

3、使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主体的积极思维,体验感悟数学.逐步建立数学的观念,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教学用具:微机

教学方法:探究式、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例1、已知:抛物线y=x2-(m2-1)x-2m2-2

⑴求证:无论m取什么实数,抛物线与x轴一定有两个交点

⑵m取什么实数时,两交点间距离最短?是多少?

解:

△ =(m2-1)2+4(2m2+2)

=m4-2m2+1+8m2+8

=m4+6m2+9

=(m2+3)2

m2≥0

∴m2+3>0

∴△>0

∴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

问题:为什么说当△>0时,抛物线y =ax2+bx+c与x轴有两个交点.(能否从数和形两方面说明)

设计意图: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说数学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习,以达到①经验共享,在思维的碰撞中共同提高.②学会合作,消除个人中心.③发现自我,提高参与度.④弘扬个体的主体性,形成健康,丰富的个性.

数:点在曲线上,点的坐标满足曲线的方程.反之,曲线方程的每一个实数解对应的点都在曲线上.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既在抛物线上,又在x轴上.所以交点的坐标既满足抛物线的解析式,也满足x轴的解析式.设交点坐标为(x,y)

这样交点问题就转化成求这个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代入y =0,消去y,转化成ax2+bx+c=0这个一元二次方程求根问题.根据以前学过的知识,当△>0时, ax2+bx+c=0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根.∴y =ax2+bx+c

y =0

有两个不等的实数解

∴抛物线与x轴交于两个不同的点.

形:顶点在x轴上方,且开口向下.或者顶点在x轴下方,且开口向上.

设计意图:渗透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

使学生掌握转化思想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感知数学的直观性和形式化这二重性.掌握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逐步学会数学的思维.

转化成代数语言为:

小结:第一种方法,根据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将求曲线的交点问题,转化成求方程组的解的问题.

第二种方法,借助于图象思考问题,比较直观.发现规律后,再用数学的符号语言将其形式化.这既体现了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也是探索解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

思考:试从数、形两方面说明抛物线与x轴的交点个数与判别 式的符号的关系.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不能等同于数学知识的汇集,而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创造过程.使主体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数学知识为载体,揭示出蕴涵于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逐步形成数学观念.

⑵m取什么实数时,两交点间距离最短?是多少?

解:设二次函数与x轴的两交点为(x1,0),(x2,0)

解法㈠ 由⑴可知m为任何实数时, 都有△>0

解①

∴ x1+x2=m2-1

x1·x2=-2(m2+1)

∴│x2-x1│=

=

=

=

=m2+3

∴当m =0时,两交点最小距离为3

这里两交点间距离是m的函数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解题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能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将其一般化,形式化,解决问题,体会数学问题解决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渗透函数思想

问题: 观察本题两交点间距离与判别式的值之间有何异同?具有一般的规律吗?如何说明.

设x1、x2 为ax2+bx+c =0的两根

可以推出:

还可以理解为顶点到x轴距离最短.

设计意图:在对比、分析中,明确概念,揭示知识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小结:观察这道题的结论,我们猜测出规律,将其一般化,推导出这个公式,这是学习数学知识的一般方法.

解法㈡:用十字相乘法或求根公式法求根.

思考:一元二次方程与二次函数的关系.

思考:求m取什么实数时,y =x2-(m2-1)x -2 m2-2被直线y =2所截得的线段最短?是多少?

练习:

观察函数 的图象,回答:

(1)y>0时,x的取值范围如何?

(2)y=0时,x取什么值?

(1)y<0时,x的取值范围如何?

小结:数与形是数学中相互依赖的两个方面.图形比较直观,可以启发思路;而数学的严格证明也是必不可少的.直观性和形式化是数学的两重性.

探究活动

探究问题:

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从某公司批发部每月按销售合同以批发单价每把8元购进雨伞(数量至少为100把),欣欣商店根据销售记录,这批雨伞以零售单价每把为14元出售时,月销售量为100把,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初中数学教案《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如果零售单价每降价0.1元 , 月销售量就要增加5把.

(1) 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以零售单价14元出售时,一个月的利润为多少元?

(2) 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为了扩大销售记录,现实行降价销售,问分别降价0.2元、0.8元、1.2元、1.6元、2.4元、3元时的利润是多少?

(3) 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实行降价销售后,问降价多少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多少元?

(4) 现在该公司的批发部为了再次扩大这种雨伞的销售量,给零售商制定如下优惠措施:如果零售商每月从批发部购进雨伞的数量超过100把,其超过100把的部分每把按原价九五折(即百分之95)付费,但零售价每把不能低于10元。欣欣日用品零售商店应将这种雨伞的零售单价定为每把多少元出售时,才能使这种雨伞的月销售利润最大?最大月销售利润是多少元?(销售利润=销售款额—进货款额)

解:(1)(14—8) (元)

(2)638元、728元、748元、792元、792元、750元。

(3)设降价 元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为 元

=

=

=

∴ 当 时, 有最大值

(4)设降价 元时利润最大,利润为 元

(其中 )。

化简,得 。

∴ 当 时, 有最大值。

∴ 。

数学教案-二次函数y=ax2+bx+c 的图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应用因式分解的方法,会正确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因式分解法将一元二次方程转化成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过程,体会“等价转化”“降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讨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体会“降次”化归的思想,逐步养成主动探究的精神与积极参与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难点】

发现与理解分解因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回顾:和学生一起回忆平方差、完全平方公式,以及因式分解的常用方法。

(二)探究新知

问题1:一个数的平方与这个数的3倍有可能相等吗?如果相等,这个数是几?你是怎样求出来的?

学生小组讨论,探究后,展示三种做法。

问题:小颖用的什么法?——公式法

小明的解法对吗?为什么?——违背了等式的性质,x可能是零。

小亮的解法对吗?其依据是什么——两个数相乘,如果积等于零,那么这两个数中至少有一个为零。

问题2:学生探讨哪种方法对,哪种方法错;错的原因在哪?你会用哪种方法简便]

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如果a·b=0,那么a=0或b=0

(如果两个因式的积为零,则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反之,如果两个因式有一个等于零,它们的积也就等于零。)

“或”有下列三层含义

①a=0且b≠0②a≠0且b=0③a=0且b=0

问题3:

(1)什么样的一元二次方程可以用因式分解法来解?

(2)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其关键是什么?

(3)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4)用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方程,必须要先化成一般形式吗?

因式分解法:当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边是0,而另一边易于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的乘积时,我们就可以用分解因式的方法求解。这种用分解因式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称为因式分解法。

老师提示:

1.用分解因式法的条件是:方程左边易于分解,而右边等于零;

2.关键是熟练掌握因式分解的知识;

3.理论依旧是“如果两个因式的积等于零,那么至少有一个因式等于零。”

(三)巩固提高

1.用分解因式法解下列方程吗?

总结:右化零,左分解,两因式,各求解。

(四)小结作业

用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步骤:

1.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2.方程左边因式分解;

3.至少一个一次因式等于零得到两个一元一次方程;

4.两个一元一次方程的解就是原方程的解。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是: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

第22章第2节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实质。

2、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法。

(二)能力目标

1、体会数学的转化思想。

2、能根据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用配方法将一元二次方程变形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思想方法,并增强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

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三、教学难点

具体用配方法的一般步骤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知识考点

运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1)去分母;(2)去括号;(3)移项;(4)合并同类项;(5)系数化为1。

2、引入:

二次根式的意义:若x2=a (a为非负数),则x叫做a的平方根,即x=±√a 。实际上,x2 =a(a为非负数)就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求x的平方根就是解一元二次方程。

(二)新课探究

通过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知识点。通过问题吸引学生的注

意力,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

一桶某种油漆可刷的面积为1500d㎡李林用这桶油漆刚好刷完10个同样的正方体形状的盒子的全部外表面,你能算出盒子的棱长吗?

问题1重在引出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这一问题学生可通过“平方根的意义”的讲解过程具体的解答出来,

具体解题步骤:2解:设正方体的棱长为x dm,则一个正方体的表面积为6xd㎡

列出方程:60x2=1500

x2=25

x=±5

因为x为棱长不能为负值,所以x=5

即:正方体的棱长为5dm。

1、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1)定义:运用平方根的定义直接开方求出一元二次方程解。

(2)备注:用直接开平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实质是把一个一元二次方程“降次”,转化为两个一元二次方程来求方程的根。

问题2:

要使一块矩形场地的长比宽多6cm,并且面积为16㎡,场地的长和宽应各为多少?

问题2重在引出用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而问题2应该大部分同学都不会,所以由我来具体的讲解。主要通过与完全平方式对比逐步解这个方程。再由这个方程的求解过程师生共同总结出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步骤。让学生加深映像。

具体解题步骤:

解:设场地宽x m,长(x +6)m。

列方程: x(x +6)=16

即: x2+6x-16=0

x2+6x=16

x2+6x+9=16+9

(1)有实根(2)有两正根(3)一正一负

    850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