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物理 > 物理教案 > 八年级 >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晓芬0分享

有关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5篇

物理学家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实验,发现了许多重大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拓展。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供大家参考学习。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会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简单的现象;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光的直线传播”的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教学难点】

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教学资源】

1、学生分组:激光笔、自制空心玻璃柱、装了水的水槽(水中加入了少量牛奶)、蚊香、果冻、玻璃砖、自制半密封水槽。

2、教师教具: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笔、水槽、浓糖水、水等。

【教学过程】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课前播放PPT:

同学们,我们要看到五彩缤纷的世界,要有什么?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呢?

观察

思考、讨论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进行新课

1、光源

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有很多能发光的物体,它们都是光源,谁能给大家举几个例子呢?

讲解光源的分类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请看老师手中的小激光器,它发出的光在远处的墙上产生一个亮点(演示)。请大家看图片,猜想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传播呢?

怎样才能看到光传播的路径呢?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教师巡视。

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各组学生展示实验,并分析得出的结论。

演示不均匀糖水中的光的传播

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板书:)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讲解怎样表示光线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学生做手影游戏

引入:影子的形成;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演示并讲解小孔成像及其原理。

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

游戏引入:站队时怎样站直?

PPT:开凿隧道时怎样确定掘进方向呢?

4、光的传播速度

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大家看课本71页。

现在公认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c=3×108m/s。

5、小结

请大家总结一下,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

6、动手动脑学物理

PPT展示课后小练习。

太阳、火把、手电筒等都是能够发光的物体。

太阳、闪电、电灯、蜡烛、萤火虫……

是沿直线传播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灰尘、喷水、薰烟等。

小组实验(合作)。

讨论、交流。

对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补充完整

学生用器材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

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

学生做游戏并回答站队的原理

阅读并回答: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回顾并归纳总结出本节课的重要内容。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以生产和生活中的自然现象为对象。

让学生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

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并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2】

这节课是实验探究课,我以学生“动”起来为主线设计教学,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其主动探究的能力。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通过教师适时引导,自主构建获得知识,这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必然。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环境,以支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引导他们自主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从根本上达到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一、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它是前两节课知识的应用;另外本节课学生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个探究是学生遇到的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科学探究。这个探究在整个初中物理探究性学习中起示范作用,本节课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思路,为后面一章研究凸透镜成像奠定了基础,所以,本节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动机引起的,而人的动机、欲望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诱发的,任何具备新颖性、冲突性,复杂性和不确定的现象都能够有效引发学习者的好奇心,给学习者提供一个持久而强大的力量,促使其自觉的探索和研究。

师:出示图片,这个景色熟悉吗?

生:这不是刘玲广场的廊桥吗?

师:对,映楼台倒影增添了景色之美,别有风味。看到这个场景,同学们一定猜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了吧!出示标题:平面镜成像!

2、导入新课,展示目标

师:上一周路过咱们学校的小竹林,发生了这样一件事,咱们一起来看一下并思考你会提出什么问题?一起来看大屏幕。视频中的我在找镜子、照镜子,咱们也行动起来。

生:学生活动。(学生上台表演)

师:同学们选两位同学上台一个人当物体,一个人当像。同学们会选谁?学生选了两个个子、体型、脸型有点像的两个同学上台,我发口令这两位同学做,举起你的左手,眨一下你的右眼,往前走两步。这两位同学的动作有失误,其他同学逗乐了!(学生情绪高涨)

师:结合这两个场景,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呢?

生1: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

生2:老师为什么照镜子?

生3:物和像到镜面的距离什么关系?……

师:同学们思维真活跃,提出的问题真不少!如果让你们选一个大家都想知道,和这节课题目有关,很具有概括性的、最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你会选哪个?

生: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什么?

师:这也是这节课的学习目标。老师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设计意图〗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通过录制生活中常见的视频的呈现和学生经常照镜子的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设计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疑问、充满好奇地开始探究活动。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参与,不包办代替提问。当学生所提的问题意义不大,针对性不强时,教师应给予鼓励和帮助,尽可能指出其合理之处,同时引导学生提出更合理的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出示教学目标。

3、初识器材,提出问题

师: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提出问题需要的是创造力和想象力!”根据刚才大家所提出的平面镜成像特点这个问题,我们能否将问题叙述的更具体一些?比如: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吗?等等。思考一分钟,尝试着提出来。

生:思考提出问题,同时做出猜想。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老师都简写在黑板上了,刚才这些同学猜想的和其他同学猜想的完全一样吗?那结果到底是什么呢?就请同学们自己去探究。探究之前,我们还需要准备什么器材呢?

生:说出自己需要的器材。

〖设计意图〗

经历真实情境激发兴趣,学生肯定能生成疑问,老师不代替提问,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动”起来,对大框架的问题具体描述,培养学生用物理语言描述生活现象的意识和用物理视野发现研究问题的习惯。

师:我今天给大家准备了这几样器材两个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两个没有红色标记的支架、一个平面镜、一张方格纸、一把直尺,又特意给你们准备了玻璃板,每组一共7个实验器材,每四个同学一组,做好分工,有记录员、操作员、汇报员,围绕黑板上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现在开始行动吧!

〖设计意图〗

针对学生的具体化问题,结合生活经验和所学知识,同学们有思路,有想法进行探究,顺口就能说出自己想要的器材,让他们“动”起来,然后统一器材。

4、阅读课本,明晰步骤

生:这时同学们第一次做实验。大概3分钟时间

师:巡视,发现问题。暂停做实验。

我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有的同学用平面镜做实验,有的组用玻璃板做实验;有的用带走红色标记的当物体,有的用不带红色标记的做物体;有的同学不知道怎样放镜子?等等,什么情况都有,比较乱。现在暂停实验阅读课本77页到78页的第一块知识,然后再进行实验,并思考这些器材如何使用才能更容易探究黑板上的问题。3分钟的时间规范一下实验步骤再操作。

生:阅读课本,规范步骤重新做实验。这时学生第二次做实验。大概12分钟左右。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经历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引发预想的实验器材再到统一的器材,学生的思路可能被干扰了,实验器材可能不是他所需要的,但是看到实验器材好奇心促使他们动手摸一摸,做一做,这是让他们做,允许他们犯错,不怕他们犯错。提出质疑时再来引导,此时我引导学生能听进去,看书也能看进去,这样实验操作就规范了!两次操作实验使学生体验了从盲目到明白,从急切到用心,从无绪到规范,培养了学生探究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5、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师:大部分组已经探究完成,得出结论,下面就分享一下你的成果吧!每组的汇报员采用这种形式(板书在黑板上)组名、探究的问题、得出的结论、实验的步骤。其他组认真倾听,有不完整的其他组补充。

生:学生用模板展示,这一组不完整下一组,直到学生提出的5个问题全部探究完成!

师:同学们都很用心,汇报的很精彩!掌声送给你们。把大家的实验结果合在一起就是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能否用关键词简明扼要的概括。

生:等大、正立、等距、虚像,学生展示。

师:完善结论,送给大家20个字:正立等大、线面垂直、两距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自由读两遍记下来!老师板书

〖设计意图〗

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能够分析总结得出结论,培养同学们物理语言的概括能力。

6、释疑拓展,再次探究

师:同学们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是否思考其他问题,比如说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而不用平面镜?为什么用方格纸,用白纸行不行?……让学生思考,讨论。

生:提出了6个问题。

分别是:

(1)为什么要选用大小相同的物体?

(2)为什么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3)玻璃板不垂直桌面会怎样?

(4)物体靠近玻璃擦,像会变大吗?

(5)用白纸做实验记录什么呢?

(6)玻璃板变大变小像会变化吗?

师:同学们很认真的做实验,提出的问题非常值得探究。你们都很棒!现在利用这些器材去解决你们提出的问题吧!仍然采用刚才的汇报形式。

生:学生积极投入实验,动作很迅速。大概十分钟,学生展示。

师:老师总结。这么多问题大家都解决了,真的是办法总比问题多。生活中也是这样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老师为你们的探究能力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操作会再次遇到问题进行科学探究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节外生枝”的情形,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能预测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引导敢于质疑并提出质疑。探究式教学的设计,要循序渐进,既要整体考虑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目标的逐步达成,又要分别考虑每次探究活动的侧重点。由于课时所限,不可能在每次探究活动中各个要素都面面俱到。一次科学探究活动可以侧重某些探究要素,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使所有要素对应的探究能力都得到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完成科学探究任务,而且能使所侧重的探究过程更加深入、具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7、归纳总结,针对练习

师:讲解,这个过程中所体现的物理研究方法是

(1)等效替代法,

(2)实验归纳法。

这些探究方法也是生活中解决问题的办法。

生:学生抢着回答,用玻璃板去替代平面镜,用方格纸替代白纸,用大小一样的物体替代物体所成的像!

师:你们真的是学会了!鼓掌。(重难点结束)

师:想想议议,为什么一开始六玲广场上廊桥的图片看起来是倒立的像?

生:思考并回答,水面相当于镜面,根据像距等于物距,符合成像特点。

〖设计意图〗

渗透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结合学生身边的景物充实在课堂中。把这些现实中的物理问题用于课堂交流,大大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同学们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师:学以致用,做几道练习题试试吧!学生练习并展示。最后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

制作步骤2113:

1、在纸上竖一块玻5261璃板作为平面镜,在纸上记下4102平面镜的位置;

2、把点燃1653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的像;

3、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后面与像重合,在纸上记录下物像的位置;

4、用直线将物像位置连起来;

5、改变位置再测几组;将测得数据填入表格中。

平面镜成像实验的特点:

1、平面镜成正立等大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

2、像和物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3、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4、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5、像的大小相等,但是左右相反。

6、像的上下不变,左右互换。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平面镜成像》是人教版物理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的重要应用,是光现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平面镜成像的现象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也很感兴趣,但对成像规律和特点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缺乏较理性的认识和科学的探究。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突出了以下几点:1)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基于初二学生探究基础和知识储备实际情况,教材直接给出了定位像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位置和大小特点。并且通过课后作业的形式布置了探究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特点的任务,把课内探究和课外探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2)注重联系实际,从生活到物理,从物理到社会。教材从生活中常见的照镜子引入课题,以生活中常用的蜡烛、玻璃板等物体作为探究成像特点的器材,讨论平面镜在检查视力时的作用,让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身边,贴近生活。教材还专门设置一块“STS”(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通过观察汽车观后镜、街头拐弯处的反光镜、手电筒反光装置、太阳灶等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常见东西来认识凸面镜和凹面镜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

3)适当关注了物理基础与现代化的联系。实际的教学过程表明,学生对教材结尾处的反射式天文镜的介绍非常感兴趣,渴望了解更多的与此相关的知识,也让他们感觉学好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消除对高科技的不必要的神秘感和遥远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并且能根据成像特点作图。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通过定位平面镜的虚象的方法,了解替代法的含义和应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作风。

●通过对平面镜、凸面镜和凹面镜成像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实验探究的方法和合作学习。

难点:平面镜成像原理、虚像怎样形成的。

【教学准备】

分组:同样大的5号电池两节、金属块两个、或者蜡烛两根、白纸、刻度尺、笔、平面镜、玻璃板等。

演示:“魔箱”道具、笔记本电脑、实物投影仪、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玻璃板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

2.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亲自体验,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体会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光的反射定律、光路的可逆性

【难点】

光的反射定律

三、教学方法

提问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分组谈论法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通过生活中穿衣照镜引出本节课的课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

(一)实验猜想

教师引导学生猜想光的反射规律。

学生进行猜想回答。

(二)设计实验

教师通过激光手电、平面镜和纸板初步演示光的反射传播路径,引导学生观察并介绍入射光线、法线、反射光线、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方案。

教师引导学生完善确认实验方案。

(三)分组实验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四)得出结论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就是反射定律。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光路可逆实验得出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环节三:巩固提升

师生通过生活实例巩固反射知识。

环节四:课堂小结

师生共同对本节课学习归纳总结。

环节五:作业设计

练一练: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完成课后练习题。

找一找: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光的反射定律,制作一件简易的潜望镜模型,并说明它的光传播途径,下节课随机挑选两组同学来为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板书设计

光的反射

一、光的反射概念

二、光的反射定律:两角、三线

三、光路是可逆的

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知:初步了解平面镜的成像原理——光的反射;了解镜子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2、技能: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3、情感:保护同学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激发同学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重难点

能熟练进行镜子的游戏,按照要求将镜子摆放成不同的角度;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亚克力镜片两块

2、知识储备:

光的反射:光在传播时由一种物质碰到另一种物质时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原来的物质中,这叫光的反射。光能穿过玻璃,但碰到玻璃后面的水银后就会发生反射,原来的光线又会“弹”回来,这样人自己的光就进入了人自己的眼睛里,所以人就看到了自己。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喜羊羊和美羊羊旅行来到了糊涂王国。这个糊涂国王不仅特别糊涂而且长得也十分丑陋,但他却自认为很帅。有一天,一个工匠想讨好国王,造了一面镜子送给他。不料国王看到镜子中的自己那么丑,认为是工匠捉弄他,故意造了一面把他照得很丑的镜子,于是生气地摔碎了镜子,还命令工匠们必须造出一面能把他照得很帅的镜子,否则就要惩罚所有的工匠。工匠们十分委屈。

教师引导:镜子中的那个人是糊涂国王自己吗?是镜子里成像是虚像,所以摸不到,镜子里的像与实物大小相等,左右相反。传统镜子背后有一层含有水银的混合物,所以照射到我们身上又被我们反射到镜子里的光穿过玻璃后会被水银混合物挡住,就像乒乓球弹到墙上会反弹一样,反射回来,进入我们的眼睛里。这样我们就从镜子里看到了我们自己。这就是光的反射。同学们照过镜子吗?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吧。

二、实验操作:

实验一:光的反射——一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传统的镜子掉到地上会摔碎,这个镜片是安全镜片,摔不碎也不划手,但还是不要把镜面弄花,弄花就看不清楚了。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一块

操作方法:

1、看看镜子能照出自己吗?(能照到自己)

2、把镜子放到左前方,能不能看到后面的同学呢?(能看到)

3、镜子里的那个人能用手摸得到吗?(摸不到)

4、用镜子照一照汉字。(字左右反过来了)

5、用手指头去对一对镜子中的手指头。(大小一样)

原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请学生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

教师引导:一面镜子反射光,两面镜子就能互相反射,我们来试一试吧。

实验二:两面镜子玩游戏

安全提示:提醒学生不要把镜面弄花。

操作材料:亚克力镜片两块

操作方法:

1、试着将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看看能看到后脑勺吗?(能看到)

2、将两面镜子垂直放置,能看到几面镜子(四面镜子);在镜子中间放一个东西试试。(能看到四个)

3、减小镜子间的夹角,观察镜子数目的变化。(夹角越小,镜子数目越多)

4、试着将两面镜子竖直平行放置,从一面镜子背后往另一面镜子里看去。(能看到无数面镜子)

三、实验原理总结:

当两面镜子一前一后放置时,后脑勺的光被后面的镜子反射到前面的镜子中,再反射到我们的眼睛中,我们就看到了自己后面的情况,光发生了两次反射。而当镜子夹角越来越小时,光在两面镜子间则来回不停反射,发生了多次反射。两面镜子的夹角越小,镜中的像越多。

活动延伸

探索游戏:

1、照镜子——和同伴玩照镜子游戏,根据同伴的动作做出相反的镜面动作,感受相互模仿的乐趣。

2、传递光线——几个同学一起,每个人拿一面镜子,面对面站在3米以外的地方。一个人利用太阳光反射光线,另一个人对准他的反射光线,仔细调整位置。你会看到光会再次反射,光被传递出了。多几面镜子,光同样还是会反射,会传递到很远。

人们能从镜子中看到自己,是因为: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原理。(请同学大声清楚的说出这四个字。)请同学回家找一找还有什么东西是光的反射形成的,看谁找的最多。

    85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