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

绍跃 1172分享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1】

在假期中,我选购了一本古代传世名著《吕氏春秋》,读后颇为感慨!《吕氏春秋》,成书于战国末年,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关于此书还有一段佳话:为使此书精益求精吕不韦请人把全书誊抄整齐,悬挂在咸阳的城门,声称如果有谁能改动一字,即赏给千金。消息传开后,人们蜂拥前去,包括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在内,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书上文字加以改动。

《吕氏春秋》的十二纪是全书的大旨所在,是全书的重要部分,分为《春纪》、《夏纪》、《秋纪》、《冬纪》。每纪都是5篇,共60篇。《春纪》主要讨论养生之道,《夏纪》论述教学道理及音乐理论,《秋纪》主要讨论军事问题,《冬纪》主要讨论人的品质问题。

中间包括了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寓言如《引婴投江》,告诉人们: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不同,处理的方法也要有所不同;《刻舟求剑》告诉人们情况发生了变化,解决问题的途径应灵活有变;类似的还有《循表夜涉》告诉人们处理问题要从实际出发,情况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观念也应该随着变化,解决问题的方法也要灵活多变。最著名的就要数《去私》了,它告诉我们只有去心中之私才能正确地举荐人才;从被举荐的对象实际考虑,做到人尽其才,这样才能做到大公无私。看完全书,觉得《吕氏春秋》最大的特点就是把不同的思想应当统一起来思想统一后,才能“齐万不同,愚智工拙,皆尽力竭能,如出一穴。”

统一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批判吸收的过程。所以,《吕氏春秋》对各家思想都进行了改造、发展与摒弃。难怪司马迁称它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呢!直至今天看来它在理论上和史料上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有着唯物主义因素,富有教育意义,很值得我们去阅读一番。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2】

战国时代,兵荒马乱,诸侯混战,万物苍凉;奇商吕氏,协王登基,高居丞相,调令诸军;辅秦渐强,大权独揽,放逐异地,被迫自杀:临终遗作,吕氏春秋,二十万字,一十二卷,上囊天理,下括人生。

这就是说出千古一句”奇货可居“的战国奇人——吕不韦,令我们尊敬的,不仅仅是他一生的丰功伟业,更是他的绝笔作——《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一部战国末年类似百科全书的一部震世之作,号称古今万物万事、明物揭理的书,故号”吕氏春秋“。书中分篇160,数目繁多,仅此取其一篇表达感悟:

万人操弓,共射一招,招无不中;万物章章,以害一生,生无不伤;以便一生,生无不长。故圣人之制万物也,以全其天也,天全则神和矣,目明矣,耳聪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节皆通利矣。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谋而当,不虑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其于物无不受也,无不裹也,若天地然;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惛,此之谓全德之人。

普天下,人、动物、植物,所有生命,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着天地所给予的,但是,天地所能给予的,仅仅是很少的一部分,资源是有限度的,能源是有多少的,可用的物资是限量的。一万个人,共同向一个靶子射击,靶子肯定不会不被射中,这个例子就很好这证明了,寰宇之间,生命繁多茂盛,如果一起损害一个物体,那个物体肯定会受到伤害,如果这些生命一味向天地索取,那天地的有限资源,就不会不被耗尽了。

所以我们要想治理好天下,就要保全每个生命,不要因为他们是渺小的,而无顾忌的伤害他们,也不要因为他们是桀骜不驯的而放弃治理他,当他们的生命、天赋、性格、人品得到了爱护或者规范,那么天底下就不会有违背道义和理性的事情发生了,没有了这些不良的事情,那么我们生存的世界就会纯洁,我们的身体就会向好的地方发展。

如果让人人都熟知并且熟练的运用这个道理,这样就会形成良性循环。运用这个道理治理天下的圣人,不经过任何商量、动辄、思考,做出来的事都是恰当的,因为他们的仁义、灵性,已经可比天地,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包容,顺随着道义,就不用愁人性的偏离了,这样的圣人,无论处于何种情况,或危险,或安全,都会做到于事不惊,从容解决,这才是德行完全啊!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3】

《吕氏春秋》这本书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一本先秦著作,那么这本书到底有多大分量呢?书中又有怎样的智慧呢?这些古人的智慧能不能为我们今天所用?我们今天的人又该怎样去运用书中的智慧?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带着本有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求知欲开始对这本先秦时期的伟大著作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吧!但愿大家都能够各取所需,各得所欲。

首先跟大家分享的是《吕氏春秋》当中的养生之学。《吕氏春秋》保存了很多古代卫生医学方面的知识,这是我们今天的学者所共知的。但是知道归知道,能不能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能不能够做到使我们延年益寿,身心康泰,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跟大多数人一样,起先我也想当然地认为《吕氏春秋》的内容应该没什么了不起,充其量是讲一些古代帝王的治世之学和如何修德之类的陈辞旧说,但当我真正看到了其中的内容之后,才知道事实绝非如此。《吕氏春秋》所记载的一些古人的养生之道,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叹服啊!有些时候,有些事情,古人所说的话和古人所做的事,真的是让人觉得了不起!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思议。今天我就要把《吕氏春秋》所教给我们后人的一些养生之道,加上一些我个人的理解奉献给大家,希望所有的读者都能够受益。

今天的人们喜欢居住在高大的房屋,在常人看来,这是十分合理的居住条件。但是《吕氏春秋》里面有一句话我们不能不重视,书中认为“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蹷,多阳则痿”。大概意思是说房屋过大则阴气就会过盛,因此容易得一种手足逆冷的病症;台过高,阳气就会过盛,因此容易得一种肢体萎弱无力的病症。这是古人认为居住条件和所处环境对我们身体所产生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古人的风水观念,绝不等同于迷信。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可以穿上各种美丽的服饰,既好看又保暖,因此,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天我们也不用担心被冻着。但是《吕氏春秋》上告诉我们,衣服如果穿的过厚过暖脉理就会闭结,从而导致气不通畅,可见着装需要厚薄合理,即便是在天凉的时候,穿着过厚的服饰也是不适宜的,但是大家也不能理解为冻得瑟瑟发抖就好,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凡事都要有一个度。再比如吃饭,每当我们得享丰盛的美餐,总是希望能够吃个饱,吃个够。但是《吕氏春秋》上面告诉我们,胃过满胸腹就会闷胀,胸腹闷胀气就不会通畅。在气不通畅的状态下,还想求得健康长生,那是办不到的。书中还告诉我们,凡吹食不要滋味过浓,不要吃厚味,不要饮烈酒,这些是导致疾病的开端。饮食能有节制,身体自然少灾少病。吃饭的时候要精神和谐,仪容端正,用精气将养,如此,周身就舒适愉快,都受到了精气的滋养。并且书中强调饮食一定要小口下咽,坐要端正,不要扭曲歪斜。从书中了解这些之后,觉得古人真如我们的父母一般,对后世子孙谆谆告诫,爱护之极。这是古人的一套养生理论,重点就在一个度字,是科学的,不是迷信的。

《吕氏春秋》所记载的养生之道,上面只是略说了一二,很平常,但是很实用。如果大家真能听而行之,相信一定会获益非浅,多多少少有助于身心之健康。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4】

近读《吕氏》,初行甚涩,殆渐入佳境,欲罢而不能。《吕氏春秋》为吕不韦及其门客所撰著,间杂百家,于百家之论取其养并为其所用。吕不韦何人也?作此书何意也?观不韦一生,商人而已。其以“奇货可居”,而贵为秦相,位及尊宠,功成名就,作此书当有所图。虑之再三,方有所悟,虽则揆度臆测、一家之言,姑妄述之。

所图无非在“利”,此“利”非彼利也,乃国家之大利。《吕氏》兼采百家,非一家之专论,非为留恋虚名之荣,探其旨,在于务实求用,以佐 国君,以治平天下为利。试言之。

《孟春纪》之《孟春》,言礼,却非为论理,乃君王行礼教程,详尽君王行礼仪程之所在,行礼所在,命之时。又《大乐》、《侈乐》、《适音》、《制乐》多了些敬畏之言,兼听之明,身危国乱之论,而劝勉寓于论道,论道又成于正听,可谓谆谆善诱者也。此礼乐之论,非为孔孟之言,然睹之则警,闻者足戒,立足于实际,志在导君王之言、行,斯为善言良谋也。

“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人之天下也。”此言之利,在于警策,得与失、取与舍、善与恶、仁与暴、义与毒,皆在一念之间,或为商纣,或为西周,言虽苦,却秉于实。其余《任数》、《察今》、《知度》、《用民》、《有度》、《分职》诸篇,一体而成治国之道。治国之道何在?务其任,揆其要,分其职,察古今之变,顺民为本,治吏为体,则国道可成,民道可存,上下一体,庶几国治矣。

及为任贤举能,察人之道:《论人》、《爱士》、《知士》、《谨听》、《听言》、《察贤》等分而属之。如《察贤》有言:“宓子贱治单父,弹鸣琴,身不下堂而单父治。巫马期以星出,以星入,日夜不居,以身亲之,而单父亦治。巫马期问其故于宓子。宓子曰:”我之谓为任人,子之谓任力。任力者故劳,任人故逸。“弹鸣琴而治,与星出星入而治,岂可同日而语?故贤能之人,人主曷不渴求?

再有《上农》《慎行》《当赏》等篇,无不以事说理,以理顺事,以事理干于治国,其言论明于时实之务,顺合时情时势。

故,读《吕氏》,要言不繁,真帝王之圭臬,人主之佐策:其旨一、其法一、其成一、其言一、而其质实、其用专、其能用。无虚夸之辞,贵在务实为用。此为国,亦”奇货可居“也,为其利大于言也。而其昭于世也奇,悬之咸阳城门,增减一字千金,盖言之有物,为论不避务实,故而自信如此。

不韦商人耶?相国耶?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5】

吕氏春秋是吕不韦主持编纂的,吕不韦先前是一个商人,后因功居位秦国相国,能在得志后还注意创造些文化贡献实在是难能可贵。这部书内容比较杂,涉及诸多方面似乎无章法可循,然事实上却蕴藏着古人的逻辑认识,由于知识所限不敢对此枉发议论,姑且对所读部分发表一些感想。

出于是学生的缘故,当然将来也会成为教师,因而对于有关教育的部分特别在意。吕氏春秋的孟夏纪就是专门论述学习教育的,为什么安排在这一章呢?夏季可能在古人看来正是万物极尽能力生长的季节,因而对于人的成长教育也就特别的在意,借以表达对人才的殷切渴望,这也许可以称得上就是触景生情了吧。这样的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证,但作为一个假设我想应该可以有存在的余地吧。

该季四篇分别为劝学尊师诬徒用众,其间思想有联系纷杂,经过概括为如下方面。

首先是对于学习的认识,“不知义理,生于不学”,义理在此处原意是指忠孝,即不忠不孝之徒始于缺少学习。基于此处有两点思考,一是我们当今的学习教育是否起到了知义理的作用,二是我们的教育理念是不是缺失了最为重要的东西。且看发生在校园里的悲剧,马加爵,药家鑫,近来还有河南校园里女生被残害的事件,让我们不禁不寒而栗,大学本应该是一群高素质人才聚落,应该是一片阳光照耀的地方,如何频频成了凶杀恐怖的角落,归根到底不是我们的人才素质不高,而是突出的同时遗漏了灵魂。这个灵魂本来是长久生存与我们的传统中的,可是当一种只要人材不要仁才的社会趋势的推动下,这个灵魂飘散了,似乎从来就不是我们的东西一样。日本人我们都恨,尤其恨那个让中国人受伤的靖国神社,说那是军国主义阴魂不散,换个角度,靖国的都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怀念他们如果排除了对战争的异样外,怎能不说是一种对“英雄”精神的惦念(当然,日本人仍是十分令我痛恨的)。反观我们的教育,每年对英雄的纪念有几次是真正落到实处的,缺乏对那些为国为社会做出巨大牺牲的人们的崇敬,自然就缺失了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呼唤德育的回归应该更显迫切。

其次是对教育主体之一的教师的要求,“学者师达而有才,吾未知其不为圣人”这里的说法有些绝对,当还是有一定意义。即教人者必须自己先博学而有才华。

第三是求学者的态度-----尊师,“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这说明了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而接下来的论述仿佛更有先见之明,“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师者不听”,这几句的意思是上门教学生的老师不能教化学生,请老师到家中的学生不会听教化;自卑的老师不能令学生听从,看不起老师的学生不听从老师。这分明就是现代家教的写实嘛,学生本不愿学,强而为之其结果可以想象,召老师到家本身就是产生了一种不平等的倒置了的师生关系。老师都缺乏自信,学生受到感染又怎能积极上进呢?师要尊,而且这是绝对的不可变更的法则。

最后阐明了环境对人的重大影响,就如蔺相如处事楚国时提到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我们不能批评橘树的品质,而应该认真省察它所处的环境。教育学生同样的道理,责骂学生天质是最愚蠢的作法,真正的教育家是极为重视教育处境的。

总之,浅浅的阅读已经有许多启示,古人的确在思想的领域里依然高举着是我们精神的明灯。我们需要的修养还差很多。

《吕氏春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五篇相关文章:

1.《伯牙绝弦》的读后感-《伯牙绝弦》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2.《刻舟求剑》读后感-《刻舟求剑》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3.读《平凡的世界》有感的·作文中小学例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4.关于寒假的生活日记500字五篇 - 5068儿童网

5.教师节尊师爱校500字学生演讲稿例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6.2019五年级成长中的点滴的600字校园广播稿五篇 - 5068儿童网

7.2019关于教师节的教师演讲稿范文五篇 - 5068儿童网

8.《伯牙绝弦》的读后感-《伯牙绝弦》的读后感心得体会 - 5068儿童网

    相关文章

    102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