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外婆为题的作文1000字五篇

秀婷 1172分享

小时候,爸爸妈妈都不在家,就把我放在乡下外婆家。我的外婆已年近50,脸上已有许多皱纹,但外婆是慈祥的,和蔼可亲的。由于我一直跟外婆住在一起,所以在我的记忆中大多全是外婆的形象。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外婆的作文,供大家参考。

外婆的作文1

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癖好,我的外婆也不例外。她的癖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高雅又经典。

那是越剧,是外婆平生最热爱的东西,是她家乡特有的文化。外婆可以唱越剧唱到深夜而乐此不疲;可以在做饭时因突然想到一首越剧欣喜地跑去看乐谱,将锅中的饭菜忘得一干二净;她可以唱越剧唱到手舞足蹈,对别的事一概充耳不闻。

外婆小时候没怎么读过书,文化程度不高,不识得什么字,可她对越剧的无比热爱,却从不因此而受到阻碍。她用手机听越剧时将每个发音都听得极其清楚,仔细地辨认着每一个吐字。她让外公为她手抄了一大本乐谱,小心翼翼地放在枕边,一有时间就戴上她那副黑框眼镜,盯着乐谱念念有词,那样子是我从未见过的认真。她用手指轻轻指着每一个字,仔细观察着,嘴角微微上扬,沉浸在她的小世界里,享受着越剧给她带来的乐趣。

夏天的夜晚,村里会组织演唱越剧的活动,每到那个时候,外婆总是首当其冲。搬音响设备,呼朋唤友,四处奔告,这些事儿她一个人全揽了下来。

你听,公园里传来一阵悠扬的二胡声,外婆响亮的歌喉吸引了不少周边的人驻足欣赏。

这乐声时而悠扬,悠长而深远,如夏天的风拖长了尾巴,留恋这世间;时而慷慨激昂,如夏天的暴雨,大滴大滴地拍打着屋檐发出响亮的声音;时而轻柔宛转,如夏夜的星星轻声说着悄悄话谈笑着。

你看,外婆站在亭子中央,被一群人包围着,脸上荡漾着灿烂的自信的笑容,陶醉在越剧当中,宛若夏夜最闪亮的一颗明星。一首接着一首,她的音量丝毫没有降低,仿佛不会觉得嗓子疼痛似的。她唱得很尽兴,一直唱到晚上十点才意犹未尽地回家。外婆那对越剧极度痴迷的样子很迷人,永远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想不想学越剧?”有一天外婆突然问道。

“想!”我果断地回答道,“但是我不懂这些方言,肯定是学不会的了。”我一脸可惜。

“谁说你学不会?我一个不识字的人都学得会,你可别看低了你自己哦!”外婆的脸慢慢严肃起来,“只要你喜欢,没有什么做不到的!”

外婆的话语坚定无比,眼里流露出异样的光彩,那是对越剧的无比痴迷、痴狂,那是她的艰辛凝结成的光芒。

“好,外婆呀,我跟着您学!”我被她打动了。

就这样,我开始了对越剧无止境的学习。外婆教我唱,在唱到情到深处的时候,她会一如既往地会闭上眼睛手舞足蹈,仿佛世间只有她一人在无尽挥洒着热情,将周围的一切都忘记了。我跟着她学唱,渐渐明白了外婆的癖好养成的原因。那越剧中的一个个故事那么动人心弦,那传统风味的调子那么让人沉醉,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就像一个黑洞般将外婆牢牢地吸在里面,永远不可分离,在她的影响下,现在又多了一个痴迷于此的我。

“这份文化靠你来传承喽!”外婆笑着拍拍我的肩,那眼底的光芒依然热切,从未消散。

外婆的癖好是多么有意义,多么令人敬畏!我想外婆这一生,再也离不开这美妙的唱腔了,越剧。

外婆的作文2

深夜,外婆望着深邃的夜空,陷入了深沉的回忆。夜空中繁星点点,好似外婆人生中的点点滴滴的辉煌。随着夜幕的降临,外婆回到了她的从前。

童年的日子,是不好过的。外婆出生于贫困农民家庭,那时的生活,是痛苦不堪的,连外婆这样瘦弱的小女孩,也要起早贪黑地帮家里干活。早上起床,先洗衣服,冰冷的水让外婆纤细的小手冻得僵硬通红,然后做饭,柴草的浓烟让外婆不停的咳嗽。吃完早饭,接着便和大人们一起下地干活。那时的家庭,都是重男轻女的,女孩子干的活比较多,外婆也不吭声,只是默默地干,以汗水奉献自己。

想读书,不简单。渐渐的,外婆家跟着人家做了一点小生意,家里有了点钱,开始供孩子们读书。连作为女孩的外婆都有书读了,那几天,外婆的心里可真像吃了蜜一样的甜。不过,上学的日子也不好过,家离学校,路途遥远,一路都是黄泥地,而且要经过一段乱坟岗。那时候的外婆上学来回要走三个小时,经过乱坟岗的时候,胆小的外婆就硬着头皮拼命跑。遇上下雨天,泥路湿滑,穿着草鞋的外婆更是经常滑倒,弄得满身是泥。可外婆还是坚持着,凭着意志,读到了初中。

在“四清”运动中,有着初中文凭的外婆已是乡下人眼中的有文化之人,于是她被派到了海南的农场下乡。本着去吃苦的精神,外婆他们被安排到了最穷的农户家中,与他们一起住,一起吃,一起劳动。住的是泥房,墙是泥巴和着杂草糊出来的,房顶是烂瓦片,到处漏风滴水。吃的是稀稀拉拉几粒米、清的可以当镜子照的稀饭,仅有的一个菜,也是完全没有油炒的一小盘青菜。

劳动最是艰苦,一个人一天要割几十棵的橡胶树。每天天没亮,外婆就要提着沉重的铁桶和割刀,走进密密麻麻的橡胶树林,开始一天的劳作。橡胶树的树皮很厚,瘦小的外婆拿着又重又大的割刀,要费很大的劲才能把皮割开,又要提着沉重的铁桶去接住树上滴下来的橡胶液,接半天,也接不了多少。割完一棵又一棵,于此反复。一天下来,外婆累得腰酸背痛。晚上,下乡的知青们还要集中一起开会,做思想汇报,学习“四清”运动精神。那段时间,外婆感觉身心都被洗礼了,日子艰苦,但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四清”运动结束后,外婆被分配回了城里,结了婚,有了一个儿子,本以为可以过上幸福的日子了。天有不测之风云,儿子突然发现患了难治之症。于是,外婆又开始了奔波的日子,带着儿子到处求医。她感到生活的光芒日渐暗淡,可她只能一直往前走,因为,那是她的希望,即使前方只有一丝光,她也要抓住。可惜,无论她怎么努力,儿子最后还是离她而去!

命运待外婆并不公平,二儿子在出生后没多久又因病夭折了。三个小孩,最后只剩下了我妈妈。随后是工作单位的倒闭,生活潦倒。好不容易做了一点小生意,生活有了一点奔头,又遭遇了中年丧夫。

外婆陷入了悲伤,不说话了,两行清泪顺着脸颊流了下来,像是夏夜晴空中划过的一道流星!在那泪光里,我仿佛看透了这半个世纪的艰辛半个世纪的奋斗,半个人生的倔强,半个人生的沉默。外婆用她的沉默,为自己的人生做了总结。以前,我也许不知道外婆的心是怎样的坚强,但我从她的故事里,认识了另一个她,一个我不知道的她,一个我无法想象的她!

外婆的作文3

1947年的冬天,我的外婆出生于一个贫民老百姓家中。

那时候新中国还没成立,和当时其他许许多多的家庭一样,生活条件很困苦,父母为了维持生计都在外辛勤劳作,因此外婆从小就跟随父亲一同干活、劳动,尽量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1954年外婆刚上小学就当上了中队长;1961年,她从小学毕业后考上了晴川中学,那年全年级只有两名同学被晴川中学录取,而外婆就是其中之一。入学之后,外婆因为在各个方面都取得过优异成绩而当上了班主席。1964年初中毕业后被荆州经济职业中专录取,但因为家境贫寒,没有钱再送外婆继续完成学业,为了家庭,外婆不得不放弃学业早日参加工作,减轻家庭负担。

外婆从小为人正直,总爱帮人打抱不平,因此她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同。参加工作时,有几家单位同时录取了她,不过经过再三考虑外婆最后还是选择了离家比较近的轻工业局供销公司工作,也是因为工作中的的优异表现,在短短一年时间内,她就从基层调到了局机关,再接着调到当时十分红火的沙市晶体管厂。而正是在这个单位,她获得了令她终身难忘的辉煌经历,至今仍回味不已。

1969年是新中国成立20周年的时期,也是让外婆终生难忘的一年。当时全国各地的工厂企业都要推选优秀代表赴京参加国庆20周年观礼,单位的同事、领导都一致同意推选外婆参加,这样一次难得的机会就幸运地降临在了外婆的身上。于是,外婆同沙市另外四名优秀代表前往省会武汉,再和全省的300多名代表一同赴京参加国庆天安门观礼活动。9月30日,幸运再次降临,外婆一个人收到了湖北代表团唯一一张来自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的请柬,邀请代表参加晚上7点在人民大会堂宴会厅举行的招待会。这张珍贵的邀请函至今还保存完好。10月1日,外婆从新华门出来步入天安门两侧的观礼台,同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一同观看了国庆群众大游行。10月10日,外婆再次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集体接见,并有幸亲眼近距离的观看了这两位伟人的领袖风采。当时,会堂里每个人都热泪盈眶,激动万分,大家都不断高呼“毛主席万岁!”直到声嘶竭力。那次的经历是令外婆一生难忘,久久回味的,她一直以此引以为豪,时常教导我们要爱国,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观礼结束回到荆州后,外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更让她料想不到的是,单位再次推选她作为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到国立武汉大学物理系学习深造,这次难得的机会弥补了外婆年轻时的上学梦想。她常常说:“有了这些经历,我此生没有遗憾,单位和领导给了我太多难得的机会,如果不是单位的推荐,我的人生不会那么精彩。”

外婆的一生是坎坷的,也是极其幸运的、辉煌的、令人敬佩的,她常常感叹如今美好的生活来之不易,教导我们勿忘历史,珍惜当下。

外婆的作文4

那是一个没有夕阳的盛夏黄昏。我和外婆看着站台的人一点点增多,多到人声嘈杂的地步,终是等来了一辆“众望所归”的公交车。

从公交车上向外看,只见天地间一片阴沉。车上的空气也并不如往常的轻灵,反而一片滞涩,粘稠,并裹挟着闷热,包围着车上摇晃着的挤挤挨挨的人群。车在飞驰,然车窗上终究还是挂上了道道破碎的雨滴。“唉。还是下雨了。”无可奈何的一声叹息,我的心却是轻下来了。终于,我们到站了。

伴着远方一道闷雷刺穿洒水的天空,我挽着外婆的手从车上下来。我们没带伞,被雨水浇个措手不及,便小跑着冲向那个唯一能避雨的站台。于是,它成了只有两个人的站台。

“我们避会儿雨吧!”外婆道,“等雨小了再回家。”望着漫天雨幕,我点了点头,拖着疲惫的身躯坐在站台里的长凳上。邀外婆同坐,她却不依,只是站在那儿,看瓢泼的雨。

外婆此时看起来还很硬朗。只是她的白发都藏在乌丝间,乍一看还真看不出端倪。像所有老年人一样,她喜欢穿女儿买的老年式印花上衣。外婆少见地静默了。我突然觉得无论是远方建筑,广告牌,还是道路中间的绿植,亦或是站台的墨绿,此时都不及她的印花上衣鲜艳了。雨滴已经把道路两边流淌着的急流砸出令人目不暇接的水坑,天地皆蒙上水色,我惊奇地意识到——她显得那样孤独。

她转过身来,只是脚没动。她的腿敦实有力,她就靠着这双腿走过大半坎坷人生,而此时这双腿却总在阴雨连绵的日子里隐隐作痛。她的手垂在腿侧,并不修长,如同她的腿,手指根根有力,似能做好一切活计,却在那件鲜艳的上衣映衬下叫人清清楚楚看见那些松弛的,叠在一起的皮肤。她的头转来了,脸就像所有老人的脸,那些松弛的薄薄的皮儿,同她的手,她的脖子一样,挤出沟壑,无力地坠在一起。我看着她,带着点我自己也察觉不到的悲哀,最后在闪躲中撞上她的眼:她的眼皮垂着,本应敛去其中大半光彩,却意外地叫我看清她那迸射的眼神。那样焦急的眼神,竟在有些混浊昏黄的双眼中出现得如此明晰。

“雨不知道要下到什么时候,咱们赶紧趁雨小回家吧。”末了,她又补一句,“回家好吃饭。”我再次点了点头,应了她。我总是听她的话,所以马上明白了她未道尽之意:母亲在家等我们回来。我随即紧紧地抓住她的手,同时松了口气,总算放下心来。只因她说话时,那孤寂之感总算散了去。

我们互相牵绊扶持着跑在雨幕中。雨落在身上,将盛夏的闷热驱散得无影无踪。雨天带来一种别样的寂静。在自然的噪音和内心的宁静中,我突然有些明白老年人的孤独和惶恐。当他们的生活方式被取缔,他们的友人一个个离去,他们的的故事被一点点遗忘,他们的时代就过去了。而他们,也将孤独地走向生命的末路。唯一存的一点希望,便是对儿女的深深的记挂与不舍吧!

狂乱的雨点中,我瞥见外婆竟像小姑娘般笑着,不知要奔向我们都在的家,还是要奔向逝去的韶华。我挽着外婆的手,外婆回望我一眼。我相信她明白的:我一直都在,她想要的家,一直都在。

外婆的作文5

我的父亲说我是那种典型的“忘了根”的孩子。从小在城市生活长大,回家乡的次数屈指可数。饮食上又极娇贵,对家乡的美食小吃百般挑剔,诸多忌口。这样的味蕾只在灯红酒绿中流连忘返,漂泊在各国的各样美食中,终会迷失而不知所踪。

可我觉得我并不算是——最起码,我还记得外婆做的藕。

至今为止,我每次回武汉时最为期待的就是外婆手下的藕夹,藕圆子,还有一碗浮着油花的排骨藕汤。

记得帮外婆做藕夹是我小时候的一大趣事。取一片切好的藕,放一勺散发着葱香的肉馅,再压上一片藕,看着肉馅快乐地填满每一个藕孔。做好几排之后就交给外婆,裹上和了鸡蛋的面糊。做藕圆子的工序更复杂些,要把藕擦成细小的碎末,再加上调料搓成两个指节宽的丸子,但我并未见过。

之后要做的就是等待。等着等着,听见厨房里一阵“滋啦”的声音,我便迫不及待地跑去看:是外婆正用筷子夹着藕圆子,使其在油锅中滚过。藕圆子一触到油,就溅出些好听的“滋滋”声,泛起的油沫包裹住藕圆子,在灯下泛起金灿灿的光。

一个圆子仅需十几秒就可炸好,从原本的粉白变为诱人的金褐色。一口咬下去,齿间便刹那被藕的鲜美清甜所充斥。表面有着特殊的油香与酥脆,内容又极尽嫩滑鲜甜,使得味蕾与它一起翩翩起舞——于是无论厨房里还是我自己,都盈满了这藕的美味气息。

我正吃得开心,藕夹竟也炸好了。吃时,舌尖先触到香酥的面皮,然后是爽脆的藕片,鲜嫩的肉馅……皮的脆,藕的甜,肉的鲜,三种味道融合得恰到好处,口感层次分明,半盘下肚,意犹未尽。左一口藕夹,右一口藕圆子,如要觉得油腻了,就舀一碗慢炖出来的排骨藕汤,嗦地一大口——怎一个鲜字了得啊!

外婆在一旁说,这个藕是洪湖特产的九孔藕,只有九孔藕才会这样的好吃。我让外婆多吃些,外婆却说她不喜油炸,只喝点汤就好。于是又帮我盛了碗汤,和外公一起,笑眯眯地看着我大块朵硕,直到我“呃”地打出一声满足的饱嗝。

我一年年长大,从幼童长成少女;外公外婆一年年老去,从一头乌丝到缕缕白发,连身子弯了下去。母亲愈加频繁地提起“要抽时间回去一趟”。今年外婆有心却无力做一盘熟悉的藕夹,我终于幡然醒悟:他们留给我的时间,甚至早已不算太多。

像我的父亲说的那样,对于我而言,全中国的小吃也比不上茶楼里的一笼蒸点,再美味的煎炒烹炸也抵不过来自深海的一碟鲜生。但真真正正的,外婆手下的藕,味道还要比它们更好些,更好些。

    165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