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实用文档 > 实用写作 > 心得体会 > 心得感悟 >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

福萍1141分享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8篇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写什么?在心得体会当中,我们能够记录自己的感想以及在各方面的感悟,对于个人的觉悟和思想提升有着很大的帮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1)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员干部作为基层调研的“主力军”,工作中要时刻做到课前准备“足”、课中作风“实”、课后总结“深”,确保选题有准度、体察有温度、成效有力度,真正修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

课前准备“足”,让调研选题有准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准备工作是开展调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仓促应战”必然导致手足无措、一筹莫展。要吃透“上情”,下足“绣花功夫”,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读书班等深刻领悟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提高运用科学理论了解和掌握当前研究领域现状的能力,避免出现“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窘境,从根本上保证调查研究工作的正确方向。要摸透“下情”,读懂“民生清单”,对老百姓的诉求和期望做到心中“有数”,选题时紧扣群众生产生活的保障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反复斟酌调查研究的提纲、内容及路线,争取在事前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课中作风“实”,让调研体察有温度。调研中不仅要身入基层,实地去看、去听、去问,更要心到基层,将心比心、以心换心,才能走好深入基层的“最后一公里”。做融入基层的“乡里人”,不看“盆景”、不走“剧本”,主动放下“官架子”,用沾泥的双脚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问询中把晦涩难懂的“调研术语”转化为简单生动的“乡音俚语”,在“拉家常”“结亲戚”中知晓群众所思所盼、快速架起干群“连心桥”。做事不避难“老实人”,调研中对于群众反映强烈、亟待解决的“急难愁盼”问题,要有“逢敌亮剑”的精神,带着问题深查细究、找准症结,从而“对症下药”,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的暖心。

课后总结“深”,让调研成效有力度。调研后的梳理汇总是输出优秀调研成果的根本,通过深度思考、辨证分析,推动调研成果愈研愈精。要善于“回头看”,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定期对调研流程全方位进行复盘,逐人逐条逐项“过筛子”,切勿摆“花架子”、搞“假把式”,对其中可能存在敷衍了事、急功近利,甚至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情况,以“刮骨疗伤”的勇气不断改进调研方法、提高调研质量。要勇于“向前走”,想写好基层调研的“下半篇文章”,关键在于始终站稳人民立场,既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把调查研究的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再深入、再转化、再创新,为推动乡村振兴、解决各类矛盾增添一抹“初心红”。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2)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国情调研是组织部门培养锻炼选调生的关键一环,也是选调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广大选调生要深刻认识开展国情调研的重大意义,坚持问题导向、走好群众路线、学会抽丝剥茧,确保能“选”准课题、“调”出症结、“生”成对策。

穿“问题导向”之针,引“精准调研”之线,确保“选”准课题。

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曾用非常生动的比喻来说明调研选题的重要性: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调研开始前,我们首先要对村情村貌有较详细的了解,基层党建、农村治理、村集体经济发展、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等重点工作都需了然于胸,然后找准“小切口”,确定调研选题。要做到“见渺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聚焦“小切口”,找到“突破口”,坚持问题导向,既看“高楼大厦”又看“背阴胡同”,花细功夫摸清真实情况,有的放矢、抽丝剥茧、切中要害,善于从小事件中发掘大信息。

穿“群众路线”之针,引“实地调研”之线,确保“调”出症结。

“不吃梨子,怎么知道梨子的滋味呢?”“调查研究是一项讲求方法的艺术”,唯有得其法、循其理,方能找得准、查得透。“群众不讲真话,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你的来意是否于他们有利。”“群众不讲真话,不怪群众,只怪自己。”所以我们开展调查研究,要“身入”更要“心入”,要带着感情下去、带着责任下去、带着问题下去,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准确了解群众所忧所盼,从而听到真声音、掌握实情况、解决难问题。“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要多从“草野”“江湖”中听取意见,要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与群众谈心说话“唠唠家常”,用沾满泥土的“铁脚板”来丈量民情,扎扎实实地“蹲下去”,从而察“真情”、取“真经”。

穿“抽丝剥茧”之针,引“有效调研”之线,确保“生”成对策。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调查研究就像“十月怀胎”,决策就像“一朝分娩”。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调查结束后一定要如“解剖麻雀”般不断地“比较”和“深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切实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较强操作性,做到出实招、见实效。“责字当头,效字为先。”国情调研是为民而来,要保持求真务实的作风,努力在求深、求实、求细、求准、求效上下功夫,调研成果要见成效,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千万不能走马观花、囫囵吞枣、敷衍了事。广大选调生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摸实情、察民意的基础上,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难题,把调研成果转为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以调查研究推动工作开展,真正为群众谋福祉,切实提高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和满足感。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3)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指出,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就是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扑下身子、深入实践,摸实摸透基层实际情况。因此,年轻干部要以“三势”破“三圈”,在基层学好调查研究这门“必修课”。

调查研究要“顺势而为”,打破因循守旧的“模式圈”。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坚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符合实际情况。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踩坑”、乐于“找茬”,避开“走老路”“随大流”的低效、过时调研误区,把群众关心的“焦点”、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调研的选题,采用“四不两直”的方式,多一些“突然袭击”,少一些“指定路线”,要以“不怕有问题,就怕没问题”的心态做好样本调查求证,以小计见大谋,逐步掌握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规律。

调查研究要“因势利导”,打破走马观花的“形式圈”。要防止为调研而调研,防止搞“出发一车子、开会一屋子、发言念稿子”式的调研,防止扎堆调研、“作秀式”调研。在开展调研时,要杜绝“出镜露脸”“打卡留痕”的“表演式”调研,杜绝坐在车上转、隔着玻璃看、照着剧本办,只顾“交差”“汇报”“评奖”,撰写报告甚至是“找代笔”“照搬套”,搞“联合署名”。要想做好调查研究,就要放下“官架子”、甘当“小学生”,到群众家中揭揭锅盖、到田间地头聊聊家常、到村头巷尾问问情况,问需于民、问计于民。

调查研究要“乘势而上”,打破纸上谈兵的“敷衍圈”。出台政策措施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广泛听取意见,兼顾各方利益。政策实施后要跟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完善。调查研究成败最关键的“后半篇文章”在于“能不能解决问题、什么时候解决问题、老百姓满意不满意”。要做到常抓常管,将“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切莫造成“工程烂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建立常态化转化机制,将调研成果逐步完善推广,转化为制度成果,真正实现“调”以务实、“研”以致用。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4)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获得真知灼见的源头活水。面临新阶段、新任务,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为全党大兴调查研究、深化主题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广大党员干部要想用好此项“基本功”,就必须善于运用“空间思维”,抬“高”直击病灶的“问题视野”,迈“宽”寻医问道的“求是脚步”,拉“长”研以致用的“调研实效”,真正让调研成果转化为推进工作的不竭动力。

精准选题“直击病灶”,抬“高”捕捉“问题靶心”的视野。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确定选题是做好调研工作的基础,关系整体工作成效,如果不能突出重点、直击要害,就会使调查研究大打折扣。那么,调研课题怎么来?不是拍脑袋拍出来的,而是要抬“高”捕捉“问题靶心”的视野,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才能提高调查的针对性,增强研究的实效性。一方面,要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向下沉,少坐“车轮子”、多跑“泥腿子”,用“铁硬脚板”走村入户、以“民间话术”倾听民声,针对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加强基础性、现实性问题研究。另一方面,要洞察时代特征和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以及党的__提出的新思想、新部署、新要求,加强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提前布局、谋划未来。

着力破题“寻医问道”,迈“宽”丈量“实事求是”的脚步。“涉浅滩者得鱼虾,入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从来都不是为了调研而调研的“走过场”,而是为了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路径。因此,调查研究务必以事实为依据,练就“脚力功夫”,弄清基层现状、群众关切、矛盾症结,决不能“蜻蜓点水”“走马观花”。一方面,不能满足打电话、发微信、看材料了解基层情况,要走出机关大院,走到群众身边,开展“蹲点式调研”,通过深入性、沉浸式、长时间的调研,真正把情况摸清、把民意摸透、把问题摸准。另一方面,要放下架子,谦和诚恳、耐心细致,拜群众为师,面对面请教、心贴心交流,打开群众话匣子、走进群众心窝子,善于从群众的“牢骚抱怨”中听懂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同时,要聚焦核心要素,扣住关键环节,深挖问题富矿,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效于民。

对症解题“研以致用”,拉“长”推动“成果转化”的实效。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解决问题,如果没有调研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那么调查研究也只是“徒劳无功”。然而,有的党员干部热衷“成果秀”,让调研成果“束之高阁”,缺少成果转化的“后半篇文章”,这样只会让调研成为“烂尾工程”。调查研究的价值在于“研以致用”。一方面,撰写的调研报告,应当是真实情况的“调查表”、问题剖析的“研究集”、意见对策的“建言书”,要务求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可行性,使研究成果能够有效转化。另一方面,要坚持主动用、推动用、综合用,务必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正确决策的依据、制定政策的参考、指导工作的遵循,在实践中取得实效,实现研究价值的最大化。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5)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调查研究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以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党员干部要坚持“系统思维”和问题导向,始终精准抓住问题的核心和本质,扎根基层一线,以坚实的作风解锁调查研究“正确打开方式”,以“问”破题答好调查研究“满分卷”,确保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推动调查研究落地生根,换取群众“满意卷”。

在迈实步子中“问”需于民,谋定后动“精准选题”,答出调查研究“切入度”,交出“真心为民”满分卷。“调研选题就像搞科研,选题选好了就向成功走出了一半”。党员干部到基层调研过程中,要做好“课前预习”,自己到基层调研什么?群众的刚需是什么?往往调研中一个“小切口”,就可以做“一篇大文章”。调研最忌讳的是办公室“造盆景”,或“眉毛胡子一把抓”,做足调查研究的前期工作相当重要,那就是“精准选题”。“精准选题”就是要确立问题的“磨心”,确定好调研的“着力点”,紧跟时代步伐,以“问”之凿凿,所选出的问题是群众最迫切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唯有如此,才能谋定而后动,准确掌握调查研究的“度量衡”,真正“调”出实情、“研”出实招。

在抓实工作中“问”计于民,身入心至“着力破题”,答出为民作为“满意率”,交出“倾心为民”满分卷。“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下去调研看到的都是办法。”调查研究切勿搞“投机取巧”,需要的是党员干部精准发现问题后,能深入基层,眼睛向下,既用脑力,又用脚力,真正到基层一线与群众“唠嗑子”,以换位思考、角色代入的方式,身入心至地了解群众的需求究竟是什么?能用最接地气的方式,与基层群众心贴心的交流,用“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思维“解剖麻雀”,做到暖心窝子的话要听、唱“对台戏”的话更要听;车能通行的地方要去,车不能到达的地方更要去。用自己的真心真情第一时间打动群众,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评判自己的调研是否真的到位,确保想出来的点子、举措、方案切实可行,以全局的系统性的思维全力做好调查研究,做好统筹考量,从而提高调研质量。

在打实基础中“问”效于民,抽丝剥茧“全力解题”,答出调查研究“实效性”,交出“笃实为民”满分卷。“衡量调查研究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调查研究的实效,看调研成果的运用,看能不能把问题解决好。”调查研究以问题为“磨心”,做好最后一道关口尤其重要,是“最优解”。新时代带来挑战,需要新方法。如果在调查研究中没有“实打实”的选题、破题,是不能真正解题的。俗话说得好,七次量衣一次裁。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中,要紧跟时代步伐,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秉持“愚公移山”的精神,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以“不破南墙不回头”的韧劲,在“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中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发挥出调查和研究1+1>2的效果,将调研发现的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把调查研究的实际成效送到基层。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6)

阳春三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一时间,调查研究成为各地部署工作的高频词汇,各行业、部门纷纷将中心工作和决策与调查研究紧密结合,涌现出一批高质量优秀调研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在开展调研的过程中,乱象逐渐显露,地点太远“不愿去”、问题太难“不敢提”、跟风调研“忙赶场”现象跃然纸上,既增添基层负担,取得成效也“有待商榷”。

挑地点,随近逐便,得“近利”却失“远望”。只有会当凌绝顶,才能一览众山小。调查研究亦是如此,只有不畏艰难,跋山涉水,才能入深山“虎穴”得“虎子”。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畏惧山高难攀登,路远难涉足,彷徨“林深”不知归路,在调查研究地点选择时,贪图方便,选择就近地点开展,主观认为“远近一个样”“大小差不多”,以点带面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殊不知却陷入了“管中窥豹”的桎梏,无法听取“远方”群众呼声、难以广泛收集群众真实愿望、没有真正了解群众疾苦,一叶障目难以看清全局态势,获取的信息“失真”,得到的样本不具代表性,调查研究取得的成效就“有待商榷”。“就近”调查研究,看似节约了时间,取得了“近利”,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失了“远望”。

挑热闹,跟风调研,急“赶场”却无“绸缪”。合理规划调研时间,科学规划调研路线,有的放矢上下求索,才能为问题“精准画像”。随着各地区对调查研究“法宝”的深入应用,一批批成果不断浮现,切实推动工作高质量开展,为人民群众出实招、解难题、得实效,赢得了大量的“点赞”“喝彩”。然而,也催生部分党员干部“跟风”调研,便出现了上午“脑门一热”拍板决定,下午“说走就走”奔赴基层,忘记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前期筹备不足,弄不清楚调研是“为什么”“去哪里”,盲目奔赴一线,哪里“热闹”去哪里,既没坚持问题导向,也毫无问题意识,忙于“赶场”,只能“东跑一趟”“西逛一圈”,得到的问题“表面化”,采集的信息“碎片化”,找不到问题的根源关键,注定只能徒劳无功。

挑问题,拈轻怕重,解“近忧”却忘“初衷”。“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随着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除了能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亦会发现新的问题。一场明确项目课题、方式方法和工作要求的调查研究,除了能发现解决当前研究课题的办法外,其他问题必然会“接踵而至”,成为新征程路上的另一群“拦路虎”。在解决发现问题的过程中,有的党员干部选择发扬斗争精神,敢于“亮剑”,涉险滩、破难题,知难而进、迎难而上;而有的党员干部却选择“绕道而行”或者“专挑软柿子捏”,缺乏直面重点、难点、痛点问题的勇气,畏惧发现的问题难解决、难推进,暴露出工作短板和能力不足,对发现的新问题“绕道而行”,虽然暂时的“视而不见”,了却了近忧,但却忘了调查研究的“初衷”,丢了本义。

调查研究无论是在地点、时间的选择,还在对发现问题的直视,都必须坚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不能挑地点、凑热闹、躲问题,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以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为调研初衷,才能发挥“传家宝”的真正实效。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7)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并将其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调查研究一直以来就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干好调查研究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抓住“关键点”,扎实做好调查研究各项工作,夯实干事创业的基础。

强化责任意识,“全面覆盖”摸情况,避免“一叶障目”。《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提出“要紧紧围绕全面贯彻落实党的__精神、推动高质量发展,直奔问题去,实行问题大梳理、难题大排查,着力打通贯彻执行中的堵点淤点难点。”对于基层来说,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可以直接检验各部门、乡镇(街道)工作能力如何,精神状态如何,上级党委政府的好政策是否在有效落地,人民群众是否满意等情况,便于施政施策。开展调研工作必须全面准确,切不能以管窥天、只看表面,更不能嫌麻烦就敷衍了事,用被调研的地撰写的报告当作最终的结果去“交账”。要加强责任意识,切实围绕当地产业发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否解决等方面,进行深入的解剖研究,才能确保调查研究不流于表面。

深入基层群众,“细致入微”找问题,避免“一知半解”。《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自觉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正确认识,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调查研究考验调研方对待工作的态度与能力,要带着问题开展调研工作,不能只是与当地党委政府的干部开展简单谈话,或者“走马观花”式查阅资料就轻易下结论,必须牢牢站稳人民至上的立场,深入当地群众之中,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认真了解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及对当地党委政府的意见建议,把“细枝末节”“来龙去脉”问清楚,确保调查研究准确有效。

坚持研而有果,“持之以恒”抓整改,避免“一调了之”。《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对调研中反映和发现的问题,逐一梳理形成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逐一列出解决措施、责任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对短期能够解决的,立行立改、马上就办。对一时难以解决、需要持续推进的,明确目标,紧盯不放,一抓到底,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发现各种问题是一方面,关键还是要做好做实“改”这个环节,必须始终以问题得到整改为落脚点。要拿出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对调查发现的各种问题进行细致剖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整改指导意见,为被调研地区把准整改方向,更要持续对整改结果进行督查,真正把调查研究工作的成果巩固好、运用好。对被调研方而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不能做表面功夫,必须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操作的措施,长期抓好整改落实,切不能有始无终。

基层调查研究选题思考和感悟(精选篇8)

调查研究是一个定向寻医、靶向诊治的过程,要让调研之风吹走“遮掩”,吹出“实情”,就必须牢牢把握好“细枝末节”,广调查、深钻研,切实把困扰群众幸福的痛点、经济发展的难点、社会治理的堵点连根拔起,让调查研究之风吹之有向、吹之有力、吹之有效。

把准“出发点”——追根溯源,从源头上“挖”。谋无主则困,事无备则废。在“三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基层,开展调研必须做好“未雨绸缪”的事前准备工作,事先对当地的人口分布、风俗习惯、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做好充分了解,理清调研大方向,立足村情村貌、民情民意,精准找到调研出发点。要着眼群众关心事,一旦发现问题的“影子”,就要在纷繁复杂现象中、细枝末节小事里精准捕捉问题,紧抓不放、追根溯源,摸清、摸准实际情况,脚下多沾泥土,躬身入局走进群众家中、田间地头,蹲下来和群众一起唠唠家常,听听一些反映实事的“牢骚”,在田间地头、家长里短中“挖”出真问题,善于在群众的言语中捕捉“话外音”,把真实情况摸实摸透,把问题症结抓准抓全,把破题举措做细做优。

抓实“着力点”——刻画入微,从细节上“究”。涉浅水者得鱼虾,涉深水者得蛟龙。调查研究做得好不好,就是看能不能真正解决实际问题,而细节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调查研究只有坚持群众路线,下沉到基层一线,走到人民群众身边,才能让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浮上来”。在调查研究中,党员干部要直奔问题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深入民生实际,着眼细枝末节,盯着问题“不松手”,不放走每个小问题,做到不留死角、有针对性地处理,杜绝“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学会用“放大镜”找问题,通过“解剖麻雀”,以小见大,在细微处见功力、见真章,多层次、多方位、多渠道捋顺关系民生的细节小事,通过小问题“究”出大问题,以旧问题“究”出新问题,调研才能掷地有声、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做优“落脚点”——开诚布公,从结果上“现”。调查是前提,研究是提升。调查多研究少、情况多分析少,就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陷入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只有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奔着解决问题去,不“被安排”,不走“经典路线”,不看“表面工程”,直面问题和矛盾,不掩盖不回避,把“一件事”解决好推动到解决好“一类事”。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党员干部要吃得“跋山涉水”之苦、耐得“细枝末节”之烦、霸得“攻坚克难”之蛮,对没有解决的要“翻箱倒柜”找方法、找路子,同时设立“时间表”,下达“任务书”,一抓到底。只有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不“带回去研究”最后没下文,把每件事的结果都摆到台面上“现”出来,确保让调研工作由“纸上谈兵”变“躬身力行”。

    86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