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

小黄 1172分享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历史课前很少预习课文更谈不上笔记了,调查中所说的笔记是指课堂笔记,下面是小偏整理的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高中历史选修1的改革知识点

梭伦改革(公元前594年开始)内容:

目的:

1、直接目的:缓和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

2、根本目的:缓和矛盾,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

(1)经济领域:

1、颁布“解负令”

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身为抵押借贷

释放债务奴隶

废除“六一汉”制度,归还土地

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限制土地兼并;制定“遗嘱法”

允许贵族保留祖传的地产,保持贵族优越的经济地位

影响:

a)贵族兼并受制,难以扩展势力

b)平民重新获得土地和自由,扩大公民的群体

c)使雅典城邦走上对外掠夺外邦奴隶的道路

2、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目的:扩大下层平民就业机会,壮大城邦实力

农业:提倡种植经济作物禁止粮食出口,抑制粮食涨价,保障平民生活稳定;改进水渠灌溉系统;鼓励橄榄油等经济作物出口

手工业:对内让孩子学门手艺,否则儿子可以拒绝赡养父母,对外对移民手工业者给予公民权

商业及其他:改革币制与度量衡制;确立私有制,成人财产继承自由原则;倡导节俭,抑制奢侈浪费;惩罚游手好闲之徒

规定个人所能占有土地的最大限额和遗嘱法;废除了许多严刑峻法,制订了一些新的法律

影响:大大推动了雅典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民主政治奠定了经济基础

(2)政治领域:

3、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目的:打破贵族的世袭特权原则:按财产多少划分等级

特点:财产越多,等级越高,权利和义务就越多

政治:

第一等级——一切官职

第二等级——除司库以外的高级官职

第三等级——低级官职第四等级——无权担任官职

军事义务:

第一等级、第二等级——提供骑兵,自备军械、军装和马匹

第三等级——提供重装步兵,自备军械和军装

第四等级——充当轻装步兵和一般水手,不用自备军备,只带棍棒

影响:

a)但打破了贵族的垄断特权

b)为工商业奴隶主开辟了参与政治的途径

c)为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开辟道路

局限:并未实现真正的平等

4、重组国家权力机构

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新设立“四百人议事会”作为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

新设立公民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机构

性质

职能

人员构成

产生方式

作用与意义

公民大会

最高权力机构

决定国家大事;选举公职人员

所有雅典公民

所有公民都有权参加

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积极性,削弱贵族长老会权力

四百人会议

公民大会常设机构

为公民大会拟订议程,预审提案,准备决议,执掌最高统治权

前三个等级的公民

选举

打破了世袭贵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有权参与到政治管理中来,执掌最高统治权

公民陪审法庭

最高司法机关

案件审查;

起诉已判案件;

上诉裁决

各等级的公民

抽签产生

打破贵族对司法审判权的长期垄断

影响: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特点:

1.革命性——梭伦改革触及了土地占有关系,打破了贵族的专权,是对旧生产关系的调整。(没有根本性的变革,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2.折中性——梭伦的“中庸”原则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指导思想:中庸之道——坚持对贵族和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立场。

原因:梭伦于公元前509年当选为首席执政官时,由于当时贫富分化和社会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尖锐。因此梭伦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因此在改革中他主要扮演了“调停者”的角色。所以很多改革措施都带有折中的色彩,这使得他的改革不可避免的带有历史局限性。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表现:企图用妥协的办法来求得斗争双方的和解,一方面改善平民的经济状况,一方面保护贵族的政治特权,他形容自己“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梭伦改革的结局与评价

1、结局:

各阶层不满,梭伦被迫远走埃及

僭主政治建立

但改革并未被废除,保留成果

2、历史意义:

民主:

形成了民主政治必须具备的公民群体;

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

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公民参与国家事务的政治权利;

改革为雅典的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经济:

大大促进了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雅典很快成为古希腊最繁荣的工商业城邦

总的来说:

改革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发展。

扩大了民主的范围,把雅典引上了民主政治道路,为后来西方民主政治提供了借鉴。

3、历史局限:

a)梭伦以财产确立公民的等级身份,不同的等级享有不同的政治权利。下层公民没有享有充分的参政议政的权利。贵族在国家政权中占据绝对优势,比平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利。下层平民未享有充分的权利,享有公民权的人数少。

b)氏族制度残余及贵族拥有世袭占有土地的特权。

c)贵族和平民的矛盾未得以从根本上解决,社会政局动荡不安。

课前预习笔记

课前预习笔记,首先是学生预习教材文本,其次才是做笔记。事实上大多数学生历史课前很少预习课文更谈不上笔记了,调查中所说的笔记是指课堂笔记。针对这一情况,我又对学生做了一次关于课前预习历史教科书文本的调查,发现学生不积极主动预习历史教科书的原因,除了受个体兴趣、以往习惯、学习时间紧张等因素影响外,最重要的因素是缺乏有效的指导和自我约束。即便是课前预习,在没有强制的和科学的指导下,更多的时候只是关心教材文本中的故事情节和历史人物,似乎与老师的教学和考试没有多大的关系,逐渐地放弃了预习课文。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学生探求新知、预习课文的积极性是有的,只是目标和方法需要教师加强引导。

课前预习笔记,实际上就是阅读笔记。它是古今中外历史学家非常重视的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最容易被学生忽视的环节。它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即如何阅读历史教教科书文本和做阅读笔记。做阅读笔记的方法、种类很多,如批注、摘录、提纲、心得等。阅读材料的方法和技巧也很多,笔者认为最适合当前高一新生预习历史文本的方法是三步阅读法。即概览以列出提纲、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深思以融会贯通。这种方法是带着任务和问题去阅读,按照一定的步骤循序渐进,体现了由初步感知到深入理解这样一个由浅入深的阅读过程,符合思维的基本规律,避免了学生课前预习的盲目性,容易取得良好的预习效果。

以高一历史必修1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人教版第3版)为例加以说明。以下内容是我根据学生提供的资料整理的,主要是修改语言表达上的零散性和不规范性,方便表达。

第一步,概览以列出提纲。在5~10分钟的时间内快速读完第8课课文,了解课文结构,归纳、概括大意,列出如下提纲: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独立之出的严峻形势(3段)

1.美国独立

2.邦联制国家及其弊端

3.建立强有力中央政府的呼声

二、1787年宪法的颁布(5段)

1.1787年制宪会议和宪法的通过

2.联邦制及其特点

3.三权分立的国家政权

4.1787年宪法的评价

5.联邦制共和政体的确立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2段)

1.两党制的形成

2.两党交替之争及其本质

第二步,精读以解析历史信息。仔细阅读每一个子目和自然段,首先扫除文字和语言障碍;其次,运用唯物史观和历史要素结构意识(原因与背景、过程或内容、结果与影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读懂每个子目的主要内容,完善、补充、调整先前的课文结构;再次,运用史论结合的思想分析课文图片、图表、引文等资料与课文正文的关系,区分史料、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最后,思考子目之间的历史逻辑关系,并记录下在阅读中的疑惑。

第三步,精思以融会贯通。熟读精思,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实际上这一思维方式是贯穿于整个做笔记的过程,只是在此加以强调,以期掩卷长思,达到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效果。例如本课,师生常会思考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立足于“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思考本课在本单元中(“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与发展”)的价值。二是将它与相关的历史现象、历史知识进行比较,并联系现实等。如,美英两国的政体有何异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再如,奥巴马是如何当上总统的?当选后他将如何组建政府,实现政权的平稳过度?他将如何处理两党关系以及与国会、最高法院的关系?等等。

以上预习笔记内容既可以在草稿纸或专门的笔记本上进行,也可以在书上进行;既可以完整、系统的表达,也可以记关键词的方式进行,甚至可以在书上以自己喜欢的点、圈、划的方式进行,我本人更支持高一学生采用后者。不管何种方式,良好效果的取得,关键是学生要带着阅读任务也就是历史问题去阅读。另外,还要注意几点细节:(1)若发现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掌握不牢时,一定要回过头去把旧课弄懂;(2)如果高一新生感到无从下手,可以结合学校配套的教辅资料中的“课前预习”问题设计进行,但是切记不能以教辅资料“课前预习”的内容代替自己对教材文本的预习阅读和历史解读;(3)可以结合教师和自己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资源搜集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调查,以丰富自己的认识;(4)未知或不懂的问题一定要记录下来,向老师、家长、同学或其他人请教。

2.课堂笔记

针对大多数学生历史课前很少预习课文更谈不上做笔记的现状,许多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会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课文,所以上面的阅读任务和预习笔记多数是在课堂上仓促完成的。这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在历史课堂的学习效率和对历史学习的自我评价满意度。

这里所讲的课堂笔记,是指学生在常规课堂上所作的笔记。虽然在同一个教室,使用统一本教材,参加同一个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但是每一个学生在某一堂课上所获取的和体验的是绝对不会完全一致的,这也是新课改主张立足于学生发展理论的现实基础,作为教师与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但是作为学生应该努力在课堂上获得更多。事实上学生不可能将每一堂课老师所教授的全部掌握,也没有必要。如何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的重点、全面解读教材以及解疑释惑,以提高自己的成绩和促进自己的发展呢?课堂笔记尤显重要。课堂笔记的效果直接受教师课堂教学组织的影响,但是更主要的还是学生自己的态度、技巧决定的。这里仅谈学生的活动。

首先是准备。其一是历史课前材料的准备,如笔、笔记本、草稿纸等。笔,最好准备双色的,至少是非黑色的。专门的历史笔记本可有可无,但是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同学必须要准备一个历史笔记本,它不仅仅起到质疑和记录的功能,而且还是课后整理归纳文字,提高自己文宗能力的重要依据。其二是学生思想上的准备。谁都知道主动学习比被动学习的效果好得多,记历史笔记也一样。立足于自己的不解和未知主动记笔记,才能够抓住自己的学习重点,最大程度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其次是用好教材。教材是为我们学生学习服务的,是我们质疑解惑的基础,也是建构新的历史知识结构和经验的主要材料与情景依托,更是获取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要敢于在教材上点、圈、划,进行批注、列提纲。但是又要善于利用教材,有些同学将教材正文划得满满的,似乎很认真,其实是没有突出自己学习的重点,在未来的复习中会浪费你的大量时间并降低学习效率,因此,教材上的笔记力求简约。也有的同学喜欢乱画,比如装饰插图人物等,虽然不伤大雅,但是不是我们这里讨论的。

第三,要关注笔记的内容。有这么几种情况是必须记的。一是教师要求的或强调的;二是教师板书内容(特别是历史知识结构性的内容)或多媒体课件中具有总结性、规律性的内容;三是在师生互动或同学讨论中受启发的内容;四是在课前预习或课堂阅读中生成的问题(也就是未知和不解的内容),具有解疑释惑作用的内容;五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第四,处理好在课堂上听课、读书、思考、讨论与记笔记的关系。记笔记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但主要是在看清、听懂、生疑下记录,不明白的更需要快速标记或记录,运用自己能够明白的文字和符号快速记录。一定要记住,记笔记是为了调动我们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笔记也仅仅是学习的工具,是帮助我们记忆、加深理解、捕捉灵感、记录疑惑或解惑的内容、突出或强调某部分内容的工具。

最后,还要强调几个细节:(1)对预习中未知或不懂的问题在教师讲解时一定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2)听课中要将老师讲解的内容与自己预习的内容进行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并纠正自己的主观理解错误;(3)课上要积极发问,并将课上没有机会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便课后解决。

    精华图文

    282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