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时节为什么要扫墓的原因

宋佳1152分享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为什么每一年的清明节都要扫墓呢?扫墓的原因又是什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清明节时节扫墓的原因,欢迎参阅。

清明节时节为什么要扫墓的原因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清明节作为24节气之一,最早与墓祭无关。在我国古代,只有贵族有墓,老百姓并没有墓。秦汉时期,封建等级不再那么严密,老百姓葬后开始有墓地,那时贵族的墓地称“墓”,有碑。平民的墓地叫“坟”,只是一个土包。开始时,墓祭是贵族活动,百姓不举行墓祭,只举行家祭。墓祭分春秋两祭,有春祈秋报之义。到汉代以后,墓祭逐渐形成风俗。

专家判断,“寒食墓祭”大约在南北朝时形成习俗。据《旧唐书·玄宗纪》记载:“寒食节上墓拜扫礼经无文,但近代相沿,积久成俗,士庶之家,每逢寒食节无不祭扫。”鉴于此俗已久,唐玄宗就于开元二十年下诏:“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寒食墓祭于是作为国家礼俗确定下来。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体,清明节祭祀遂成习俗。清明节祭扫先人墓地,历来为百姓十分看重。如果不祭扫,就会被认为是“断后”。因此无论多穷困,这天都要到祖坟上去压一张黄表纸,以尽缅怀思念之意。

寒食与清明原为两个节日

(记者王海鹰)民俗专家说,寒食与清明原本是两个节日,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但自唐代以后,人们多把这两个节日混为一谈。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清明作为节气,始于战国时期,这时日行15度,天气清朗,万物萌动,风和日丽,所以谓之清明。清明这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有郊游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习俗。

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一般认为寒食日在清明前一天,也有说在清明前两天。从前这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寒食日禁火习俗的记录最早见于南朝梁人宗懔《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

李万鹏说,民间传说寒食是为了纪念春秋时的介子推被火焚于绵山,晋文公下令修

火禁,实际上周代就有仲春禁火的记载,而关于介子推被焚,《史记》《左传》等都未有记载。介子推是山西人,冷食习俗从山西开始流传。最初断火1个月,人们多生疾病。三国时,曹操曾下令让人们停止冷食,后逐渐减为7天、3天,最后到1天。

旧时,寒食断火,次日也就是清明这一天宫中有钻木取新火的仪式,民间也多以柳条互相乞取新火。民俗专家说,到了唐代,已经有把两个节日混为一体的现象,到现在,仍有不少人误认为清明即寒食。

中国人在“清明”呼唤传统价值观复归

(记者易凌 朱林)当发现9岁的儿子不知道“清明节”时,在北京一家外企任职的陈燕晴感叹“失职”,于是,上周末她和丈夫带着儿子回河北老家扫墓,给孩子补上“孝道”的一课。

“说是给孩子补课,其实也是给自己补课。由于在外地工作,我们已经五年清明没回家给孩子的爷爷上坟了。”陈燕晴说,“看着儿子在墓前念着写给爷爷的信,我落泪了。”

清明是秋春战国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纪念在危难中舍身相救的臣子介子推而设立的纪念日,几经演变,这个原本推崇“忠义”的纪念日已成为全球华人慎终追远、纪念先人的节日。

同陈燕晴家一样,许多中国人在清明前后前往墓地,祭拜先人。北京最大的陵园八宝山公墓在上周末迎来了扫墓的人潮,各种车辆一度使通往八宝山的道路出现拥堵,交管部门不得不专门拨出人力进行疏通。公墓的管理者预计,清明期间将有180万市民前来扫墓,人数比去年增加近三成,而5日清明节当天这一数字将达到40万。

然而,迎着络绎不绝进入八宝山公墓的扫墓人群,刚同两个妹妹一起祭拜完父亲的北京市民徐向春却感觉“重视清明节的人不如从前多了,尤其是年轻人”。这位64岁的退休工人说:“现在没法跟我们小时候比,那时清明是除了大年最重要的节日,是整个家族的大事,全家老少都要参加。而现在扫墓的多是中老年人,年轻人都忙自己的去了。”

清明节简介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3天)。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进行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一些修佛的人会烧些自己或者找人代抄的佛经给他们去世的亲人朋友,意在帮助亡人早日脱离地狱之苦,从而离苦得乐。

清明节(3)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在古人的观念里,108是代表完满、吉祥、久远、高深的大数,把清明放在冬至后第108天,是有很深的含义。清明的得名,不仅缘于万物此时的生长清洁明净,也缘于这一时期的太阳也是清新的太阳,流转于这一时期天地之间的阳气,也是清新的阳气。

中国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节已有2500多年历史,古时又叫踏青节、三月节、祭祖节、扫墓节、扫坟节、植树节、鬼节等。它与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十月初一的寒衣节,并称为中国三大著名“鬼节”。公历四月五日前后为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

2006年,清明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历史悠久 凝结中华文化精华 传统节日清明“属”阳历

清明起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春回大地,天清地明,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春耕春种的最佳时机,田间地头到处是农民忙碌的身影,民谚常说:“清明谷雨两相连, 浸种耕田莫迟延。”

这种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的呢?应该说这与此前两天(或一天)的寒食节有关。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来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也因此又称“介山”。

其实,从历史的实际来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人改火习俗的遗迹。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种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改火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汉代称寒食节为禁烟节,因为这天百姓人家不得举火,到了晚上才由宫中点燃烛火,并将火种传至贵戚重臣家中。对此,唐代诗人韩的《寒食》诗有生动描写:“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节期间禁止生火做饭,就需准备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备禁火期间食用,相沿成习,遂成寒食风俗。寒食节期间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饼,上附红枣并捏成燕子形状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麦芽糖调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黄色近似今日点心的环饼;有用糯米与雀麦草汁舂合而成,以枣泥或豆沙为馅料的蒸食——青白团子。此外,鸭蛋、枣糕、杏仁粥、冻猪肉、冻鱼肉,也是寒食节常用的食品。

寒食节期间的习俗,除了禁火冷食,还有后来成为清明节主要内容的祭扫坟墓。中国古人对祭祀祖先十分重视。上古时候,家中有人去世时,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坟丘标志,祭祀主要在宗庙进行。后来在挖墓坑时还筑起坟丘,将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质上的依托。战国时期,墓祭之风逐渐浓厚起来。

秦汉时代,祭扫坟墓的风气更盛。据《汉书》记载,大臣严延年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定期还乡祭扫墓地。在唐代,不论士人还是平民,都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的仪节,由于清明距寒食节很近,人们还常常将扫墓延至清明。诗人们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韦应物有诗句说:“清明寒食好,春园百卉开。”白居易也有诗句说:“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这项规定距今已经1200多年,说明从那时起清明开始具有某种国家法定节日的色彩。

宋元时期,清明节逐渐由附属于寒食节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这不仅表现在上坟扫墓等仪式多在清明举行,就连寒食节原有的风俗活动如冷食、蹴鞠、荡秋千等,也都被清明节收归所有了。

清明节后来还吸收了另外一个较早出现的节日—上巳节的内容。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主要风俗是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反映了人们经过一个沉闷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调整的心理需要。晋代陆机有诗写到:“迟迟暮春日,天气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秽游黄河。”即是当时人们在上巳节祓禊、踏青的生动写照。

大约从唐代开始,人们在清明扫墓的同时,也伴之以踏青游乐的活动。由于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骋足青青原野,也算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剂方式吧。因此,清明节也被人们称作踏青节。秉性贪玩的孩童,常常不满足于踏青游乐仅仅在清明举行一次,诚如唐代大诗人王维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清明节时节为什么要扫墓的原因相关文章:

清明节为什么要进行扫墓

清明节的来由

2022清明节上坟的由来

2022有关清明节祭祖扫墓的来历

清明节祭拜祖先的寓意

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 清明节踏青的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

清明节扫墓的意义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清明节

    305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