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

业鸿3932分享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1

教学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为什么要宽容;在生活、学习中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

教学重点:

为什么需要宽容?

教学难点:

宽容与纵容的区别。

导入新课:

教师讲“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导入新课。

1、金无足赤 人各有别(板书)

教师讲述清朝大学士张英的故事,提问:

(1)、张英的'家人和邻居为什么会转变态度?

(2)、什么是宽容?并结合故事说一说宽容的作用有哪些?。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宽容是指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别人。宽容是一种美德,宽容可以化解矛盾,宽容可以获得别人的尊重,宽容可以赢得更多友谊。我们生活在需要宽容,我们需要学会宽以待人。

活动:两个性格不同的人(材料见101页)

目的:使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有着性格的差异,需要相互宽容,尊重彼此的个性,;理解“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要求: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

(1)小娱和小乐的性格有何不同?

(2)小娱和小乐能够成为朋友的原因?

(3)小娱和小乐的友谊给我们什么启示?

教师小结:一位哲学家说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其实,人世间也找不出两个性格完全相同的人,这就需要我们彼此尊重,相互宽容。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要宽容和原谅别人的错误,尊重和理解别人的意见,“和而不同”、求同存异是我们宽容合作的基础。

2、宽容他人 悦纳自己(板书)

活动:小培的故事

目的:使学生明白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境界,宽容的人一定能获得真诚的友谊。

要求:○1仔细阅读课文内容。

○2分析小培的行为有何不妥?

○3分析小亮的行为值得称赞之处。

○4讨论小亮处理问题的方式给我们的启示。

学生发言后,教师归纳:宽容是一种美德,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解人之难,补人之过,扬人之长,谅人之短;我们为人宽容,就能赢得友谊,获得更多的朋友。宽容也是一种境界,一个真诚的宽容他人的人,他的境界就提升了一个层次,一个人学会了宽容,他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方法。我们要学会宽容他人,不懂得宽容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的不便和麻烦。让我们来看看公共汽车上发生的事情:(可以上学生表演书中的故事,完成书中的提问,教师小结,略。)

出示故事:是宽容还是纵容?

小强吃饭很挑食,当菜不合胃口时,就把筷子一摔,碗一推,脾气大发:“这么难吃,不吃了!”当妈妈要批评他时,奶奶总是说,孩子还小,长大了自然就不会了!这是宽容吗?这样做有什么害处?

通过辩论明确宽容是有原则的。

课堂小结:集体朗诵P102页的诗,结束本课。

课堂练习:

见练习册。

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2

本单元地位: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生活范围逐渐扩展,其交往的对象也逐渐从局限于家庭和学校范围向更广阔的社会公共领域扩张,这也就意味着学生开始日益频繁地接触社会公共生活。面对着社会公共生活,每个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认识,并进而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去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避免上述原因导致的各行其是最终引起社会生活陷于混乱,就必须在一定的价值观念的基础之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体系,并以之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公共生活秩序与个人充分自由发展二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在所有的公共行为规则中,法律是一种特殊而又必不可少的行为规则,它与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密切相关,每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应当自觉地以法律这种特殊的行为规则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并同时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复习重点:

1、理解公共生活: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有不同个角色或身份,从身边小事做起,对自己负责;需要具备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要盲目从众。2、社会公共生活需要共同规则:共同规则有有形(法律、法规、纪律等)和无形(道德、伦理规则等)两类。

3、我们要遵守公共生活规则: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学法、守法、懂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4、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则:违反法律会将依受到法强制矫正;法律是各类规则中最低准则;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后果。5、法律的特点:法律是唯一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则(创制);法律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效力);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法律的目的不在惩罚,而在于关怀和保障(目的)。

6、法律就在我们身边:社会的安定和和谐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使人际关系得以和谐的调节器;法律调整人们之间利益关系。

7、用法律维护权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法律问题;法律是维护权益的最强有力的救助手段(调解、和解、诉讼、仲裁等)。

通过本课教学,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能力。初步形成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独立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基于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应当承担各自相应的责任。能够关注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从众现象并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在了解个人与社会关系的基础之上进一步了解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生活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公共生活。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对社会公共生活的认知与适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交往面的逐渐扩展,学生已经步入其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能否学会正确看待社会公共生活,以及能否适应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各种规则,尤其是法律规则,对于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从内容结构上来说,本课着重教育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公共生活,以及正确看待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规则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形成自觉承担社会责任,认真遵守公共规则的价值取向。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理解公共生活。

主要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全面正确地看待社会公共生活。 个人要能够顺利地融入社会公共生活, 首先就应当认真看待个人在公共生活中所担负的责任——不同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不同的社会角色,而每一个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又同时具有多种社会角色,并因其自身的不同角色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承担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对个人而言是一种代价和付出,从而需要个人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以期能够战胜自我的惰性和对不正当利益的追求。

第二站:学会遵守规则。

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对于社会公共生活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从而初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规则意识。

就规则本身而言,主要有无形的道德规则和有形的法律规则两种。这两种规则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社会生活中共同发挥着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人们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共生活的规则,使服从公共生活的规则成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习惯。只有这样,生活才能够更和谐、更完美。

第八课 法律是特殊的规则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有关法律规则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使其初步形成对社会现象及个人行为进行法律评价的意识,同时在了解法律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自觉守法的意识。

通过讲授关于法律规则特征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形成对法律规则与其他行为规则的辨别能力;进一步形成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自尊遵守法律规则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法律知识分析自身行为的能力。

通过本课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法律是具有国家强制力的社会规则以及法律的其他显著特征;了解我国法律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秩序、维护个人生活正常进行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了解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重要意义。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维护公共生活的和谐离不开一定的规则,不同的规则共同组成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有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道德、伦理、法律等各种规则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其它行为规则相比较而言,法律规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则,这种特殊性最主要就体现在法律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社会规则,并因为这种国家强制力作为保障的特点而衍生出与其他行为规则相比较而言所具有的明显不同点。正是法律规则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其在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方面具有的独特作用,而且这种作用是其他行为规则所无法取代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当重视法律规则的作用,进而自觉遵守法律规则。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认识法律规则。

主要目标在于教育学生初步认识法律规则。为保障社会秩序的正常,客观上就要求存在一定的规则。在社会生活中,规范公共生活秩序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了道德规则、伦理规则、法律规则等多方面。这些规则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了维持公共生活秩序的规则体系。在这个规则体系中,道德规则、伦理规则等规则都发挥着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法律规则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行为规则,但这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在公共生活中同样不可或缺。与其他在公共生活中发挥作用的行为规则相比较而言,法律规则最特殊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力的规则。

第二站:遵守法律规则。

主要目标在于使学生在进一步了解法律规则特点的基础上,认识到法律规则在维护社会秩序中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增强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意识。

第九课 法律与生活

一、教学目标

通过对法律与生活关系相关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自觉遵守法律规则的意识。通过关于依法维护自身权益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相关社会现象进行法律分析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形成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法律的基本分类,了解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以及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基本方式。

二、教材分析

1.逻辑分析

就本单元在整个课程设置中的作用来看,其主要目的在于教育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到法律规则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并初步形成运用法律手段维护公共生活秩序以及个人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因此,从逻辑上来说,在前两课教学已经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公共生活离不开规则,法律是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特殊规则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法律规则的作用在个人生活中的具体表现就成为了必然要求,本课的主要作用就在于解决这个问题。从内容上说,本课主要涵盖了两个方面:一是法律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划分进行调节以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二是法律的上述作用在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2.内容分析

本课共分两站:

第一站:法律就在身边。

主要目标在于让学生了解到法律发挥作用的途径。从法律发挥作用的途径上来说,主要是通过规定法律关系主体的相关权利与义务,进而对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进行调节。

第二站:用法律维护权益。

本课前一站主要介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的途径,而本站则主要通过对具体事例的分析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3

【三维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增强自信。

2.能力目标:认识自己的优点、长处和潜能,增强自信;适时展示自己的才能,确立理想自我目标。

3.知识目标:掌握增强自信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增强自信的方法。

2.难点:展现自我风采。

【学情分析】

新学期开学,学生进入新的学校、新的班级,会有一些焦虑、害怕和疑惑,渴望给新老师和新同学留下好印象。教师创设活动,鼓励学生自我介绍,展示自己的长处,增强自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表现自己的长处、优点,并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和陌生感。本节以活动课的方式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才能,以模拟招聘的形式鼓励同学们参与竞争,接受挑战。

【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主题活动法。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人,以歌喻理

播放或请同学一起唱歌曲《小小的我》,并展示歌词(歌词见教学素材)。

师:歌中唱到:如果自己是山涧一滴水,也有生命的浪花,投人激流就是大河;如果自己是地上一棵小草,也有生命的绿色,拥抱大地就是春之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很普通,但都有自己的长处和闪光点。卢梭说:“上帝是用模子造人的,在造了我之后就把模子打碎了,所以自己是与众不同的。”每位同学都是与众不同的。

二、说特点,写优点,树立自信

(一)评选班级之最和有特长的同学

跑得最快的,球打得好的,有其他体育特长的;成绩最好的,学英语最棒的,擅长朗诵的;字写得好的,有美术特长的;有音乐特长的,最有责任心的;最乐于助人的;最幽默的……请有特长的同学展示自己的`特长。可以请爱唱歌的同学唱一首歌,擅长书法美术的展示一幅作品,请最幽默的同学表演小品活跃课堂气氛。

(二)天生我才必有用

◇请同学集体朗读一段激励文字:

◇我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我有许多好的品质

◇我能把事情做好

◇我对自己持肯定态度

◇我对自己是满意的

◇我希望能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请同学们用文字列举自己擅长的或自己的优点,越多越好。

◇增强自信方法大家谈

讲解教材中增强自信的方法,并请同学补充其他方法。

四、模拟招聘,展现自我风采

鼓励同学们有勇气亮出自己的自信来,接受一次挑战。

活动设计:迎接挑战,展示自己。

模拟招聘:校园之声广播站节目主持人。

招聘原则:公开、公正、公平。

招聘过程:

自我介绍(自己特长、对节目的设计等)

回答同学们提问(展示自己的灵活机智和能力)。同学们自愿参赛,公开选聘,同学们自由提问,集体表决。

通过这个活动来表现参赛同学和大胆提问同学的自尊自信。

五、朗读励志文章

读读议议:“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棵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不论你做什么都要做最好的一名。”(教材P13页)

【板书设计】

我的优点和特长

天生我才必有用

班组之最

展现自我风采

迎接挑战

活动:招聘

发展潜能

【注意事项】

1.本课模拟招聘活动,要做好鼓励工作,尽量避免参与同学过少的情况。

2.增强自信的方法很多,可让同学以板报或专门开展一项自信方法大家谈的活动,丰

3.利用班会展示同学们的才艺。

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4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影响商品价格的常见的具体因素

懂得常见的具体因素影响商品价格的渠道或途径

理解商品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理解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的关系

理解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懂得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知道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二)能力目标:理解不同层次的因素如何影响商品价格的认识能力

透过经济现象认识“价值决定价格”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价格的变动,增强参与经济生活的自主性

通过学习劳动价值论,形成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教学重点: 供求影响价格

价值决定价格

价值规律及其表现形式

教学难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 分析讨论法、 小组探究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我们经常会去购买各种各样的商品,有没有注意过这两种情况,一是同一种商品在不同时间段内价格不一样例如冬季的西瓜和夏季的西瓜; 二是不同的商品即使在同一时间段内,价格也不一样?例如自行车和汽车

也就是说,价格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产生多种多样的变化,有时高,有时低,为什么?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价格的变化?

讲授新课:

一、 供求影响价格

播放视频资料《大葱价格上涨的背后》

思考:是什么因素在影响着大葱价格的变化?

学生:天气、生产条件

思考:那这些具体的因素是直接还是间接影响了大葱的价格?

学生:间接

思考:那么这些具体的因素是通过什方式和途径影响到大葱的价格的?(学生自主阅读课本)

学生: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

结论:1、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

2、这些具体因素是通过改变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的

思考:那供求关系又是怎样引起价格的变化呢?

(引导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总结)

供不应求 商品短缺 买者竞争,价格上涨 物以稀为贵 卖方市场

供过于求 商品过剩 卖者竞争,价格下降 货多不值钱 买方市场

二、 价值决定价格

过渡:商品的价格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但是我们有没有发现,即使大葱再供不应求,价格再上涨,有没有比手机还贵?即使手机价格再下降,会不会比大葱更便宜?是什么因素导致价格不能无限的上涨也不能无限下降呢?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学生: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

分析:也就是说不同的商品价格不同,首先是因为他们所包含的价值量不同。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请同学们回忆第一课讲的价值和价格的概念,概括出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结论(1)价格和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过渡:既然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那么商品的价值又由什么决定呢?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价值量 劳动量

劳动时间

但是大家知道同一种商品有许多生产者,他们有勤有懒,生产工具有好有差、技术水平有高有低,因而所用的劳动时间是不一样的。由谁的时间来决定呢?

思考:价值量由谁的劳动时间决定呢?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案例)

思考: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会出现一种什么样的状况?(教师解释个别劳动时间)

(学生小组讨论并发言)

得出结论:如果由个别劳动时间决定, 一是同一种商品就会有多种多样的价值量;二是使用的生产工具越差、技能水平越低、越懒的生产者所花费的劳动时间越长,价值量越大。

很显然,这是不合理的,不能促进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见,个别劳动时间是不同的,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要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这个标准就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2)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那么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时间。

★ 现有的生产条件:既不是过去的生产条件也不是现在的生产条件,而是现在的生产条件。

★ 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部门生产里,生产绝大部分同类产品的生产条件,主要指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比如某产品80%的产量是机械生产,20%的产量是手工生产,那这一产品正常的生产条件就是机械生产)

★ 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是指在同样生产条件下,生产绝大多数同类产品生产者所能达到的、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

总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多,商品的价值量大;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商品价值量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的价值量是正比例的关系。

思考:既然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那么,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时间相比,对商品生产者又有什么意义呢?

(列举事例,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说出答案)

如果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不利地位)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个别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有利地位)

为此,商品生产者为了盈利,就会努力的缩短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3)劳动生产率和价值量的关系

过渡:什么是劳动生产率呢?

(学生自己看书,了解一下内容)

劳动生产率:含义:劳动者的生产效率

表示方法: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 例如2支笔/时

分类: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同一种商品不同生产者的效率

社会劳动生产率:某部门的劳动生产率

(这还涉及到一个概念价值总量,教师讲解)

价值总量:某部门或某一商品生产者在一定时间内所生产出的价值量的总和

价值总量=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数量

过渡:那价值量、 价值总量 、 劳动生产率、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无关

正比 社会劳动生产率

反比 无关

价值量 价值总量

无关 反比

无关 个别劳动时间 正比

个别劳动生产率

思考:既然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无关,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呢?

学生:就某些商家而言,如果个别劳动生产率提高,对生产者而言就意味着在相同的时间里能比别的商家生产出更多的商品,而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所以以和别的商家同等的价格出售商品,则能赚到更多的钱。

总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别劳动生产率越高,个别劳动时间越少,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说越有利可图;反之就会亏本。对整个社会来说,生产者普遍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商品的价值量降低。

三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过渡:现在我们回想我们讲过的内容,在本节课中哪些因素影响商品的价格?

学生:供求关系影响价格,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

总结:供求引起价格的变化,但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因此市场上商品的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并根据供求状况来确定的,这就是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1、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星,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思考:货币出现后,等价交换表现为价格和价值相等,但在现实生活中,价格往往高于或低于价值,违背价值规律吗?

(学生思考、讨论)

分析:由于供求和价格相互影响,商品价格总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会脱离价值无限上涨或下降;从某次交换过程来看,价格和价值不相符;但是从长期来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相符的。所以我们需要动态的看待价值规律,而不是静态的看待某一次交换就认为是违背了价值规律。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讲述的主要知识如下: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习俗等因素会改变供求关系状况,供求关系变化影响价格变动,形成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

2、商品价格由价值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是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课堂练习:

1.在市场上经常发生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但价格上涨与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跌,其原因是( )

①人们购买力有限,价格涨得太高会失去市场

②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④少数强大企业操纵的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不同的商品生产者生产同一商品,在同一时间、同一市场上,以同一价格出售,有人赚钱,有人亏本。这是因为它们生产同一商品的( )

A.劳动积极性不同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不同

C.个别劳动生产率不同 D.产量不同

3.假定原先1台电脑与4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现在生产电脑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而生产手机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到原来的一半,其他条件不变,则现在1台电脑与________部手机的价值量相等。( )

A.2 B.4 C.8 D.16

作业布置:

为某企业出谋划策:

若某企业在市场不景气的状态下,要保持盈利局面,该怎么办?

板书设计:

一、 供求影响价格

(1) 影响商品价格的具体因素

(2) 商品供求变化影响商品的价格

二、 价值决定价格

(1) 商品价格和价值的关系

(2)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3) 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三、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5

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3)结合实例分析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

学习重难点:

(1)矛盾的含义和属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教法、学法:

结合生活实例分析矛盾的含义及普遍性,理解一分为二的方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矛盾的对立和统一的含义、矛盾的分析方法一直以来就是《生活与哲学》知识中的重难点,比较抽象,加之我们学生是理科平行班,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文科知识和思维几乎不太具备,所以计划只让学生接触和了解矛盾的一些最基本的知识,掌握基本的矛盾方法,其余不予深层次的探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导:

日本政府的集体“右倾”及其对待侵华历史的丑恶嘴脸,使中国人民和中国政府彻底地认清了军国主义的的本质面目,更加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凝聚力。这正体现了矛盾的对立和统一。今天我们进入唯物辩证法的第三个观点,即就是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矛盾。

二、完成学案(自学深思、分析归纳)--------思:

预习并完成导学案。自己阅读、思考。

三、合作探究(学生分组探讨)----------议:

四、学生发言----------------展:

五、师生评价----------------评: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见课本p67。

问题设置:

1.分组讨论教材中“你敢烧吗”回答“矛盾的基本含义及其两个基本属性。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的对立属性是斗争性,矛盾的统一属性是同一性,它们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2.分组讨论教材中“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理解基本意思并回答“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

①矛盾的同一性。(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矛盾的斗争性。(绝对的、无条件的)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3.分组讨论教材中“生活中与自己联系最多、关系最密切的亲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发生矛盾最多的人”的原因,总结“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发展;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没有同一性就没有矛盾统一体的存在,事物同样不能存在和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见课本p69。

问题设置:

1.分组讨论并举例说明矛盾具有普遍性;试着引出矛盾普遍性的方法论。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原理。

(1)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事事有矛盾)。就是说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没有的。

(2)矛盾贯穿于每一个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时有矛盾)。就是说,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时时刻刻都存在着矛盾。

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

(1)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2)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2.分组讨论教材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总解矛盾特殊性原理;试着引出矛盾特殊性的方法论。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1)矛盾的特殊性含义: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2)矛盾的特殊性的表现:

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

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的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3)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分组讨论教材中“我不吃这些,医生让我吃水果”,你认为该病人错在哪里?试着总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学生展示:

学生评价:

教师总结: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1)二者相互联结。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

(2)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原因: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

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六、课堂检测------------------检:

七、课堂小结,布置作业--------用:

课堂小结:

1、对立统一规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因此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2、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矛盾具有普遍性。

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1)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善于分析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2)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分法、两点论。

应用范围:在看待任何事情,要看到事物的利弊、好坏、取得成就和存在不足两个方面,如网络,科技,基因生物,克隆等

4、矛盾具有特殊性。

矛盾具有特殊性,因此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应用范围:说明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坚持因地制宜,各个地方应该有所不同。

5、矛盾具有客观性。

矛盾具有客观性,因此不能制造矛盾。

6、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它们相互联结,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因此要在矛盾普遍性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实现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应用范围: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等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布置作业:

两千多年前,我国有个叫公孙龙的思想家牵着一匹马出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不许带马出关。公孙龙说:“我牵的是白马,不是马!白马和马是两回事。”

思考:公孙龙的论断有无合理性?从哲学角度看它错在什么地方?


政治课程教学设计范本相关文章:

高二政治教学设计范文5篇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万能模板五篇

初二政治教学设计范例5篇

初中政治教学设计范例5篇

高一政治课程教学设计方案

高二政治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篇

高中政治优秀教学设计范文5篇

初三政治教学设计范文5篇

七年级政治教学设计范文5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方案模板5篇

    34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