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知识宝典 > 知识百科 > 历史知识 >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李金20分享

关于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中考历史知识的背诵,是初三学生在复习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背诵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专题化、系统化。为了方便大家学习借鉴,下面小编精心准备了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内容,欢迎使用学习!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

一、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2)目的:师夷长技以自强。

(3)代表人物:中央:奕沂;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4)顽固派和洋务派的区别:顽固派盲目排外,仇视一切外洋事物。洋务物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工业。如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留学生。后期:又提出“求富”口号。开办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70年代到80年代中期,筹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6)评价(意义):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它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二、戊戌变法。

(1)公车上书: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梁启超联合各省参加会试的举人一千三百多人,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维新变法的内容:要求民权,发展资本主义。

(2)百日维新:从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到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变法失败,前后104天,因此叫“百日维新”。1819年是旧历戊戌年,历史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3)(3)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三册P71表)

(4)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预政权,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辛亥革命

(1)孙中山的主要活动,a、1894年11月,在檀香山成立了兴中会。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初步形成。b、1905年,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等革命团体的成员,于8月在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

a、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起义,第二天起义军占领武昌,接着,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这一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宣布废除宣统年号,建立中华民国。

b、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C、《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是,孙中山和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功绩,永远闪耀着光芒。

中考历史易错点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

2、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发生在社会主义探索时期(1956年-1966年)

3、为新中国成立做好准备的会议是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起到临时宪法作用;

4、开国大典(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但没有建成社会主义制度;

5、三大改造的完成既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也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6、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标志是新中国成立;

7、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是开国大典,而非抗战胜利;

8、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的事件是新中国成立;

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局面的事件是抗战胜利;

9、20世纪中国历史上三次剧变: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

10、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而非祖国统一;

11、农村政策四次调整中,先后顺序是:

土地改革----农业的改造-----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改变土地所有制的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土地由私有制变为公有制);

而土地改革没有改变所有制,依然是土地私有制,人民公社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国有。

12、一五计划的成就中“一桥三路”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而不是铁路;

13、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机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4、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而不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5、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属于20世纪),2001年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属于21世纪)

16、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

17、对外开放的窗口是深圳、最大的经济特区是海南;

18、两条道路:

中国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中国建设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0、经济特区和特别行政区的本质区别:社会制度不同。经济特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2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

22、港澳问题是中国的主权问题,需要通过外交途径解决,而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问题

23、改革开放后,对台方针: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24、新中国的第一支海军是华东军区海军,组建于新中国成立前

25、1972年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但建交是在1979年

中考历史简答题整理

先秦时期:

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农业的创新在古代社会尤为重要。请根据相关提示回答以下问题。

(1)在原始农耕时期,我国就培植了世界上最早的农作物水稻和粟。水稻和粟最早由哪一原始居民分别培育而成的?

答案 :粟是半坡原始居民;水稻是河姆渡原始居民

(2)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重大变革时期。这一时期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上的重大变革分别是什么?这些重大变革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重大变革分别为: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3)水利的兴修有利于农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使成都平原为“天府之国”的伟大工程是什么?该工程的修建有何作用?

答案 :工程:都江堰。作用: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4)根据以上问题,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农业发展的条件都有哪些?

答案 :条件有: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要革新;要兴修农田水利;政府要重视农业发展;新作物品种的培育和引进等。

2.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战国时期,面对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的威胁,哪几个诸侯国曾经修过长城?

答案 :秦、赵、燕

(2)历史上秦朝和明朝都大规模修过长城,秦长城和明长城的区别有哪些?

答案: 区别:目的不同:秦长城的目的是抵御匈奴南下;明长城的目的是防范蒙古骑兵的侵扰。范围不同:起止点:秦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东;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之一的长城,它的修筑有哪些作用?它们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并概括长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

答案 :

作用:①抵御少数民族的侵扰。②促进了北疆经济开发的生命线。③连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纽带。

共同目的:巩固统治,抵御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民族精神: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坚韧刚毅。体现充满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民族精神。

3.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各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实行变法改革,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并在各诸侯国到处游说,推行自己的治国思想。

(1)商鞅变法中可以使秦国“富国”和“强兵”的措施都有哪些?

答案 :富国措施: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度量衡。强兵措施: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2)墨子、孔子、庄子、韩非在治理国家方面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答案: 墨子:“兼爱”“非攻”,选择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孔子:以德治国。庄子: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韩非:依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春秋时期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家是谁?战国时期他的学派传承者提出的治国思想是什么?该学派的思想有何历史作用?

答案: 人物:老子。思想: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作用:对后世各朝代的修养生息政策起了指导作用,丰富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思想文化。

4.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作为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有哪些贡献?汉武帝为了推动儒学的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影响?

核心思想:仁

教育方面的贡献:

①创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②主张“有教无类”,先后培养了三千弟子,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③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④发展和总结出许多教育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措施:

①在长安创办太学,以儒家《诗书》《尚书》《春秋》《礼记》《易经》作为教材,培养儒学人才,儒士进入各级政权机构

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将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

影响:

使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夏商周时期:

5. 中国古代史上有许多标志性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1)夏朝于哪一年建立?结合史实说明,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王朝的产生。

答案: 时间:前2070年,史实:①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②它修建了城池、宫殿,建立了军队,并制定刑法,设置监狱,此外还制定了历法,简称“夏历”③夏朝开创的王位世袭制,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承袭。

(2)谁在位时期创立了科举制?科举制创立的标志是什么?科举制的创立有哪些重大影响?

答案: 人物:隋炀帝。标志:进士科的创立。影响: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3)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的标志是什么?元朝对西藏地区的有效管理,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民族关系发展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 标志:元朝设立宣慰使司元帅府。意义: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管辖,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秦汉时期:

6.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一系列制度创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1)秦朝统一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案: 措施:

①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②在地方实行郡县制度;③统一文字;④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⑤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和灵渠等。⑥派蒙恬北击匈奴,修筑长城等。

(2)汉武帝即位后,采取了哪些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答案: 措施:

①政治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②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③经济上盐铁官营,统一铸造五铢钱;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调配物质,平抑物价;④军事上,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7.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不断、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束自春秋战国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开创了哪一制度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汉武帝时如何在思想上实行大一统的?

答案:

人物:秦始皇(或嬴政)。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元朝时期,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的管理设置了哪一机构?明清两朝军民为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在平定国内叛乱和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这两个方面都做出了哪些大量的努力?联系当今现实,谈谈“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这一主题具有什么现实意义?

答案:

机构:宣政院。努力:平定国内叛乱:平定准格尔叛乱;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抗击外来侵略: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保卫战。

现实意义:“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历史上赋予我们的责任;要坚决同一切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势力和行为作斗争;有利于树立国家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

魏晋南北朝时期:

8.处理好民族关系对一个国家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北魏孝文帝在鲜卑族汉化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各族人民尊称为什么?请列举一例唐朝与吐蕃友好的事例。

答案: 汉化措施:说汉化,穿汉服,改汉姓,与汉通婚。

尊称为:天可汗。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

(2)元朝时期各民族长期杂居,差异逐渐缩小,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是什么?在东南地区,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什么机构加强管理?清朝时期对各民族和边疆的管理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答案: 新民族:回族。机构是:澎湖巡检司

作用是:巩固了边疆稳定;加强了边疆的管辖;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与友好关系。

(3)综合上述问题,谈谈我国古代国家统一与边疆治理对你启示。

答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统一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

9.黄河流域曾是古代中国政治、经济中心,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我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宋代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1)魏晋以来南方经济不断开发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原因: ① 北方战乱,南方相对稳定;②北人南迁为南方补充大量的劳动力;③南方自然条件比较优越;④北人南迁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经验等。

(2)两宋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的表现有哪些?

答案: 表现:

农业: 水稻种植面积迅速增长,产量增加;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著名的水稻产区;茶叶和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成为南方重要的经济作物;

手工业: 丝织业,棉纺织业发达,品种繁多;制瓷业发展很快,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中心;南方的造船业水平在当时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商业: 商业贸易繁荣,兴起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市镇;市场上商品种类繁多,客商往来不绝;海外贸易发达。

10.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交融、交流贯穿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是我国境内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与交融的重要时期。

( 1 )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大交融的高潮?

答案:

①各民族交错相聚,加强了相互交流;

②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

③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④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⑤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 2 ) 唐朝时期的统治阶级是如何加强与周边各族交融的?

答案:措施: ①在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

②设置安西都户府和北庭都护府,加强对西域管理;

③通过与吐蕃赞普和亲,促进了汉藏友好交往;

④册封回纥、粟末靺鞨等少数民族首领,加大对西北和东北地区管辖。

11.兴起于汉代的海上丝绸之路在唐宋时期走向繁荣。相对于汉代来讲,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走向繁荣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因素:

(1)唐宋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2)造船与航海技术的进步;

(3)相对开放的对外政策等。

隋唐时期:

12.开放、兼收并蓄是大唐时期对外交流的主要特征。请列举两例符合这一时期对外交流的典型事例。并分析唐朝对外交流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 事例: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

影响:对唐朝:

(1)进一步促进了唐朝的繁荣,丰富了人们的经济文化生活;

(2)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最有影响力的国家。

对世界:扩大了中华文化圈的影响,对古代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3. 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范围最广的人才选拔制度。

(1)科举制度的创立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答案: 作用: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明朝科举考试有严格的规定,要求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被称为“八股文”。八股取士造成了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 负面影响:①教学内容单一,考试形式刻板;②禁锢思想,扼杀创造性;③使许多读书人埋头攻读经书,不讲求实际学问;④培养出了“读死书、死读书”之人,不利于选贤任能;⑤严重阻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14.隋朝的统一有何历史意义?隋朝确立了哪一选官制度?隋朝确立的科举制与前朝选官制度有哪些不同?科举制的确立对当时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答案: 意义: 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制度: 科举制

不同: 科举制选官的依据不再是家族名望,而是考试成绩;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

影响:

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是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宋元时期:

15.宋代统治者一上台便采取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措施,形成了大一统的社会政治体制,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巅峰状态奠定了基础。

(1)北宋初年宋太祖为强化中央集权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答案:措施:

①为削弱武将专权的积弊,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但无发兵之权;③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④在中央削弱相权,实现了军、民、财权的分立;⑤在地方分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并实现轮换制;⑥设立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⑦设转运使收缴地方官的财税权。

(2)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答案:成就: ①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③发明活字印刷术。

16.忽必烈采纳汉朝儒臣的建议,推行了哪些中原地区的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

答案: 制度与文化:

(1):“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

(2)广开言路;(3)整顿吏治(4)注重农商;(5)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作用和影响: (1)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支持;

(2)有利于蒙古政权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3)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4)有利于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17.宋元时期的科学技术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中外交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1)活字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分别对世界文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重要推动作用?

答案:作用: ①活字印刷术:降低了制书成本,加快了图书的普及;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交流和发展;加速了欧洲社会的发展进程,为文艺复兴的兴起提供了条件。②火药: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③指南针: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2)宋元时期的中外交通有哪些新发展?

答案:新发展 :中外交通:①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②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等欧洲国家,使东西方的交流非常方便;③宋元时期,海上交通发达,海外贸易繁荣;宋代海上航线通往许多国家,并远至波斯湾及东非海岸;④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起来。

18.北宋大臣赵普针对那一状况提出了“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这一方案?其中“权”“钱”“兵”分别指的是什么?宋太祖对此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答案: 状况: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权”指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钱”指地方财权,即原来节度使在地方收取并截留税赋的权力

“兵”指节度使的兵权。

措施 :

对:“权”委派文官担任地方的州县长官,从而剥夺了节度使的行政权力。

对“钱”下令予以取消,除各州留一部分作为地方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对“兵”通过各种途径解除节度使的兵权,并且对军队进行改编,经常调换军队将领,使得兵不识将、将不专兵;中央设枢密院掌握军队的调动、训练和供给之权。

19.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元朝在哪一年完成了全国的统一?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管理,巩固统一局面,元朝对西北、西南、东南边疆地区分别是如何具体管辖的?

作用和影响:

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对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为元朝统一奠定经济基础;有利于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

西北管辖: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域的军政事务;

西南管辖: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东南地区管辖: 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20.清朝为有效地管辖西藏设置了什么机构和官职?为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实行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有什么历史意义?设置伊犁将军;设置哨所。

西藏:设立噶厦;驻藏大臣

新疆:康熙平定准格尔叛乱,乾隆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哨所,设置伊犁将军。

历史意义:加强了西藏,新疆与中央政府的联系;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巩固了我国疆土,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疆域范围。

明清时期:

21.明太祖在中央和地方上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什么利弊得失?明朝的科举考试对教育和选官造成哪些负面影响?

答案:中央的措施:

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将军队的调动和武官任免权力统归兵部;设立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地方措施: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

利:

克服了朝臣权力过大的弊端;巩固了明王朝的统治,形成了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

弊:

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政府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没有独立性;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的决策;不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隐患。

对教育的:

八股取士脱离实际,禁锢思想,不利于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阻碍了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

对选官:

通过这种方式选拔出来的官吏都是皇帝旨意的顺从者,缺乏真才实学。

22.明朝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分别是什么?这种形式有何影响?从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内容 :

①考试题目必须来自“四书”“五经”;

②考生对题目的解释必须以朱熹的《四书集注》为标准,不得自己随意发挥。

形式 :八股文

影响 :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启示: 要解放思想,推动创新;要广开言路,选贤任能;要尊重知识,重视人才,才有利于社会发展;要营造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

23.清朝前期(1661-1766年)耕地面积大幅增加是由哪些因素导致的?这一时期的手工业和商业分别有哪些新的发展变化?据历史学家研究,当时中国的经济总量是世界上居何地位?

答: 因素: (1)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2)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

(3)广大人民的辛勤劳作。

手工业的发展变化:

①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都有很大的发展。

②尤其是丝织、棉织、印染、矿冶业、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

③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商业发展的表现:

①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②一些农村地区发展为工商业市镇,如吴江县的盛泽镇。

③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如晋商、徽商等,在全国进行商业活动。

地位: 居世界首位。

24. 明朝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答案:措施:

(1)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职权并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

(2)设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

(3)取消行中书省,设三司;

(4)利用厂卫制度实行恐怖专政;

(5)实行八股取士。

25. 明清时期在抗击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答案:努力:

(1)戚继光抗倭;(2)郑成功收复台湾;(3)康熙帝组织两次雅克萨反击战等。

26.郑和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和航海家,郑和下西洋比新航路开辟早了半个世纪。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答案:目的:

政治目的:提高明朝在海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

经济目的:用中国货物换取海外奇珍。

特点:时间长、规模大、次数多、航行范围广,和平交往。

初中历史中考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初三历史重点知识考点归纳大全2021

初中历史知识点梳理归纳

初中世界历史中考考点

中考历史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初二历史知识点整理归纳

山西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最新大全

2021年初中历史之最86条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梳理

中考历史中的各种战役知识点

中国历史第一册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2021年

    443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