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存款50万以上的征税合理吗

冰倩0分享

近日,某大学教授建议对存款50万以上的征收税用来刺激经济消费一事引热议,不少网友认为这是在对弱势群体开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对存款50万以上的征税合理吗,希望大家喜欢!

对存款50万以上的征税合理吗

对存款50万以上的征税合理吗

众所周知,拉动中国经济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而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以及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对中国的出口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在投资方面,经过了10多年在基建项目上的投入,未来基建投资的空间比较有限。

同时,受大环境影响,民间投资的积极性也不高。所以,剩下的就只有通过刺激消费来拉动经济增长了。而我国居民消费率还不到4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无奈之下,这位经济学教授就建议向50万以上存款开征利税率,以刺激消费。

很多业内人士表示,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以刺激消费并不可取。现在手里有50万存款以上的家庭还不到1000万,所以即使开征高额利息税,受到影响的群体并不多,指望这些群体来带动消费并不现实。此外,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并不一定能刺激到消费,相反还增加也苛捐杂税,这与我国现在的降税减费政策不相符合。

其实,最近这两年,我国的存款利率一直在下降,现在几乎看不到3.5%以上的存款利率了,除了要鼓励企业贷款投资,还有就是倒逼储户把存款更多的用于消费支出。但是,即使银行不断下调存款的利率,我国居民存款总额仍在快速上升。

根据央行给出的数据显示2022年住户部门(个人)存款余额增加了17.84万亿元,而2021年只增加了9.9万亿元。显然,通过降息都无法把存款逼出来用于投资和消费。那么,即使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的利息税,同样也刺激不了消费需求。

我国的储蓄存款之所以无法变成消费需求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很多人现在之所以要把钱存入银行,主要是为了应对失业、疾病、疫情、养老等问题,有了存款才能烫平人生波动。显然,无论如何这笔存款是不可能拿出来用于消费的。

所以,现在即使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以刺激消费,也是无法实现目标的。其结果要么是储户铁定了要把存款放在银行里面,再征收高额利息税也都没有用。要么,大家把存款提取出来,投资在股市、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高收益品种,造成银行存款大量流失。

另一方面,现在存款的主力军是中老年人,年轻人在银行里面几乎没有存款,主要是年轻人刚刚参加工作,收入并不高,根本存不下多少钱来。同时,多数年轻人都喜欢过超前消费的生活。资料显示,近90%的90后都身背债务,人均负债12.7万元。

其实,对于中老年人来说,他们本身对消费需求也比较有限,每个月的开销也并不多。所以,即使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以刺激消费,也无法迫使中老年人把存款变成消费需求,反而增加了苛捐杂税。

刺激老百姓消费的措施有很多种,比如通过降低房价,减轻老百姓还贷压力。此外,给老百姓减税降费也是可以刺激消费的。当然,也可以通过降低社保缴费比例,减轻企业和个人的压力,也是可以间接剌激消费的。而通过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高额利息税以刺激消费,这种建议并不可取。不仅是很难达到刺激消费需求的预期,还会导致银行存款的流失。

如何让消费热起来

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

促消费,先要提升消费意愿。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指出,疫情使一部分人收入减少,还让一部分人避险意识增强,选择将一部分资金作为银行存款,这些都会对消费产生影响。要提升大家的消费意愿,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是关键。

但要如何“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委员给出了三方面的建议。首先,对于困难人口、贫困人口以及部分老年人可以通过发放现金的方式进行支持,并明确发放的现金只能用于消费,不能用于储蓄,让他们有钱消费;其次,要适当降低居民负担,例如在未来三年左右的时间内进一步调整个人所得税,包括提高起征点、给予一部分人群免税待遇等,让老百姓放心消费;第三,还要促进以年轻人为代表的群体更好就业,只有有了稳定职业和收入保障,他们才能更好地消费。

发放消费券也成为提升消费意愿的一种有效途径。“但是过去我们所发放的消费券使用时限过长,就有些像撒芝麻盐一样,它所起到的作用可能还有待考察。”北京希肯国际文化艺术(集团)公司董事长安庭认为,几年的疫情已经让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了变化,发放的消费券应该在某个月或某个季度集中发放,进行定向消费,以使其在短期内能够掀起一个消费高潮,同时能渐渐让消费者消除对疫情的恐惧,重回正常的消费状态。

此外,农村村民也成为提升消费意愿的重点人群。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薛刚给出了一组数据: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00元,实际增长4.3%,农村消费潜力进一步释放,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552亿元,增速比城镇快0.2个百分点。“我们将促进消费的目标对准了农村地区。今年首农食品集团聚焦农村地区居民尤其是留守老人,将着力打造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服务综合平台,除了供给瓜果蔬菜、食品、日用品等,还要将理发、裁缝等便民服务及托老服务纳入其中,精准对接农村地区居民需求。”薛刚委员说。

扩展消费场景

建立“首演”经济

实际上,在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之后,北京多个商圈、热门打卡地等地方的人气都在快速恢复,烟火气在慢慢回归。但在委员看来,这些“烟火气”只是“存量”,满足的是消费者的刚需,“要促进消费,还要有‘增量’,要把‘烟火气’变成能让消费者满意度更高的消费,这需要企业创造出更多的消费供给,推出更多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来刺激和引导消费者。”

北京市喜隆多购物中心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东晖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他正关注的是商圈的提质升级,“传统商圈同质化较多,现在更需要的是超前的思路来设计,要避免商圈没有特色而束缚发展,商圈的规划布局要科学精准、与市场融合并轨。”

疫情期间,演艺市场的萧条让安庭颇为唏嘘,所以他特别提出,文化消费的复苏应该与“首店”经济、“首展”经济等“首发”经济活动一样,建立起“首演”经济。他解释说,“首演”(包括“首映”)是指文化演艺项目及电影项目的首次演出、放映等活动。对于提升文化消费水平,特别是提升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建设,效果显著且颇具特色。“首演”经济带动的不只是演出、电影等文化行业本身,其衍生的周边产业、文化IP的价值,以及对文化地标的文旅品牌价值的提升,都是北京文化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所在。

安庭委员强调,北京打造、承载“首演”经济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北京拥有全国数量最多的演艺团体,剧场、剧院、影院等演出场所的密集度在全国名列前茅。同时,作为世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城市,无论是演出场次还是观众人次,在全国都位于前列。这为“首演”经济在首都北京拥有了强劲的市场基础与领创优势。因此他建议,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给予“首演”(含“首映”)活动一定的支持,包括文化基金的进一步扶持、税收的定向减免、金融+文化系列工具定向支撑等,鼓励并带动更多的“首演”(含“首映”)项目放在北京。

同时,充分联动“首发”经济的其他要素,如“首店”“首展”等与“首演”经济进行联动。围绕“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在“首店”“首展”等商业地标上积极探索“首演”项目的演艺新空间,让“首演”能够更多地走出剧场,与其他“首发”经济要素融合发展、一体联动。

深耕消费最后几公里

智慧提升消费服务

在采访中北青报记者发现,不少委员在提到扩消费时,开始另辟蹊径,更加关注消费的最后几公里。华域大通投资(北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金葵花便民商业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郁指出,2023年的前十几天,他们投资的紫光园餐厅已经在王府井、水碓子西里、房山政通路新开了三家店,还有几家店在装修当中。与普通餐厅不同的是,这些新店基本上都是采用“200平方米以下+外卖窗口+堂食+快餐”的形式。

“这些变化是因为疫情期间百姓需求的转变,为了服务更多百姓,我们开始大力开发社区店,在租金低的同时又能扮演好百姓食堂的角色。”刘郁委员表示,今年将继续围绕社区餐饮做好做深,把亲民便民惠民的口号做得更实,为辐射三公里的居民提供刚需食品,比如馒头、花卷、酱牛肉等,“百姓的需求就是我们的发展目标。”

同样,北京首钢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市场开发部部长丁利霞也想到了要通过提升消费服务来带动消费。她透露,未来首钢园将可通过“完善首钢园的智慧交通运营体系”带动消费。据丁利霞委员介绍,目前首钢园的交通已和社会接轨,但如遇节假日、大型活动,交通和停车管理就会不畅,希望能够提升相关服务管理,让首钢园更智能、更便捷,配套服务更完善。“首钢园占地面积较大,可以引入定制公交、摆渡车,帮助游客便捷入园。针对私家车,可以引进市场化经营主体,提高停车资源利用率。”丁利霞委员说。

此外,未来要统筹利用好首钢园的冬奥遗产,通过举办高质量活动,不断扩大首钢园区的影响力,也提升管理水平,更好地为消费者服务。

什么人要纳税

要纳税的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两种。纳税人是指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也称为纳税义务人。税收制度一般是以法律形式规定的,从法律的角度划分,纳税人包括自然人与法人两种。

自然人是指具有权利主体资格,能够以自己的名义独立享有财产权力,承担义务并能在法院和仲裁机关起诉、应诉的个人。不论成年人或未成年人、本国人或外国人,均属自然人。

法人是指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和独立支配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参加民事活动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依法成立的社会组织。在我国,一切享有独立预算的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各种享有独立经费的社会团体,各种实行独立核算的企业等都是法人。

    662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