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中外重大改革

世平1372分享

改革指对旧有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作局部或根本性的调整变动。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因此,也可以说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改革史。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中考历史中外重大改革,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中外重大改革总结

从改革的程度看,一种是在不触动根本制度的前提下,进行局部的调整,例如洋务运动、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一种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彻底的改革,导致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例如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

从性质看,有奴隶制度的改革,封建主义的改革,资本主义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改革。

从内容看,有政治改革、经济改革、军事改革和文化改革。

从结果上看,有成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也有失败的: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苏东改革。

知识点总结

一、地主阶级领导的改革

洋务运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清朝地主统治阶级为挽救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次改革,是地主阶级开展的自救运动。

(1)背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清政府面临内外交困的危局。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 ①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② 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③ 19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陆续创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④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

(5)评价:①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要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② 洋务运动创办企业、培养技术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的经济侵略,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注意: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第一步)。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一)戊戌变法

1、 国内背景:①中国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②19世纪末中国面临被瓜分危机。

国际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 ②启蒙运动的影响。

2、目的:在保护清政府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3、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4、内容: ①政治: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二)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

(1)背景:①俄国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②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暴露了俄国的落后,使俄国各种矛盾激化,由此,统治者为解救统治危机,进行了一场自下而上的改革。

(2)时间:1861年;

(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4)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5)内容: 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 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6)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7)评价:① 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最积极意义是使上千万农奴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②局限性:一是政治上沙皇专制统治没有改变,保留大量封建残余;二是使农民背上沉重的经济包袱,但毕竟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三)日本明治维新

(1)时间:1868年;

(2)人物:明治天皇;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学习对象:西方欧美列强;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了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后世影响深远)④ 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皇军。

(6)影响:①它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 ②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③日本强大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扩张的军国主义道路。

(7)对中国的影响:一方面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另一方面,日本的崛起也刺激了中国开始向政治近代化方向迈进,中国的维新变法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走资本主义道路,正是学习日本的表现。

(四)罗斯福新政

(1)背景:①大危机给美国以空前严重的打击。②时任总统的胡佛及其政府仍奉行自由放任的传统经济政策,使危机迟迟得不到解决。③在1932年大选中,罗斯福以“新政”为口号击败在任总统胡佛,于1933年3月就任总统。

(2)时间:1933年;

(3)目的: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消除经济危机

(4)“新”的表现(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5)措施: ①整顿财政金融; ②调整工业生产(注:这是罗斯福新政的核心措施。核心法令是《全国工业复兴法》);③调节农业生产;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注:田纳西水利工程,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公共工程为人们创造了数以百万的工作机会,缓解了经济危机带来的社会压力)。

(6)影响:①使美国摆脱了经济危机的困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美国的资产阶级统治;③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新时代,为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所借鉴。(注: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没有办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 ① 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②大型企业由国家管理,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③以自由贸易代替实物配给制。

(3)“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4)作用: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政治形势。

2、苏联斯大林模式(苏联模式)

(1)含义: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计划经济;政治体制:个人高度集权)

(2)形成的标志: 1936年通过新宪法。

(3)评价:①它是在苏联外有帝国主义包围,国内经济、文化相对落后情况下形成,在一定历史阶段发挥过积极作用。

②它也有严重弊端:

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

第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产量,使产品品种少、质量差;

第三,国家拿农民东西太多,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农民无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

第四,经济发展粗放,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

(4)给我国的启示:

①制定政策要符合本国的基本国情,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②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③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④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实施依法治国。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未能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5、苏联解体

(1)“八一九”事件

1991年在“新联盟条约”即将签署之际,为阻止联盟解体趋势引发了“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控制全局。 “八一九”事件以维护苏联为初衷,但却成了加速苏联解体的催化剂。

(2)苏联解体的原因:

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了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

②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放弃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权,改革过于急进。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3)苏联解体说明的道理: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社会主义遭遇挫折,但这只是苏联这种模式的失败,我们要吸取苏联的经验教训,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6、列举世界历史上俄国国名的演变:

沙皇俄国(1917年3月以前)、俄国(1917年3-11月)、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

苏联(1922年底-1991年底)、俄罗斯(1991年底至今)

(二)东欧改革

1、背景: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东欧各国照搬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暴露出来,改革势在必行。

代表:匈牙利改革。

结果:东欧改革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恶化,进而带来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

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中国改革进入一个新时期。改革重点是经济体制的改革。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改革走上了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之路。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在于冲破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的人民公社体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户农家使用,把农民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克服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等弊病,纠正了管理过分集中、经营方式过分单一等缺点。这种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

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从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了有益探索。

影响:①经济取得巨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②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前途是光明的,为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四)历史上的改革给我们的启示:(1)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能起一定推动作用;(2)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我们要坚持改革,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现代化建设;(3)要扩大对外开放,善于学习别人长处,积极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对外来文明不能照搬照抄,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4)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5)改革要注意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等。

中外重大历史改革比较

1、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

相同点:

(1)背景相同:改革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2)性质相同: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改革。

不同点:

结果不同,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中国戊戌变法失败了。

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比较彻底的改革,使日本由一个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东方小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变成一个世界强国;中国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政治改良运动,并且只维持了103天就被封建顽固势力扼杀了,中国没有因此而走上富强的道路。

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3、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

①改革的内容不同;

②影响不同:俄国摆脱了农奴制危机,而日本改革则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4、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或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⑤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⑥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⑦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

5、列举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的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是在国家面临经济困难和政局不稳的情况下的改革;

前提相同:都不改变原来的社会制度;

影响相同:都使国家经济恢复发展、政局稳定,对以后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中考历史中外重大历史改革的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分析

(1)社会背景:

①日本明治维新前,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②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

①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对敌对旧势力清扫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②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封建势力的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

①日本幕府统治被结束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②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的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

①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60年代末,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也尚未开始。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②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简要概括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1)相同点: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都是历史的转折点,都有利于资本的发展;都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都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

(2)不同点:

①改革的内容不同;

②影响不同:俄国摆脱了农奴制危机,而日本改革则摆脱了沦为殖民地的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和前苏联的改革的不同后果及其启示:

(1)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国际地位。

(2)前苏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激化了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的动荡和分裂,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和苏共的垮台。

(3)苏联改革失败给我们的启示:(或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经验教训)

①发展才是硬道理,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②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③必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严惩治腐败,执政为民,立党为公;

④在建设道路的选择上,必须从本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别国模式;

⑤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⑥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⑦改革要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正确对策。


中考历史中外重大改革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中的各种转折点

2020中考历史古代中国重点知识大全

初三中考历史世界史重点复习资料总结

初中历史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部分考试知识点

国家的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2021年

中考历史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必考考点总结

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梳理

中考历史必考常识题知识点全汇总2021

中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3篇

统一国家的建立中考历史知识点复习2021年

    112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