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力-柯桥区实验小学四(3)班朱以勒作文

子文 1172分享

  朱以勒同学的这篇《战争与和平》读后感,通过介绍小说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皮埃尔,表达了对“信仰之力”的颂扬。让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信仰之力

  ——读《战争与和平》有感

  实验小学四(3)班:朱以勒

  指导老师:沈菊娥

  回顾已逝的2018年,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但是,我很庆幸自己在妈妈的鼓励下阅读了一些书籍,如:《岳飞传》、《战争与和平》和四大名著等等。下面就谈谈令我感受颇深的《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吧!

  在阅读整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整个宏大的故事中呈现出来的许多鲜活的人物,他们拥有着独特的个性和人生轨迹。这些形象不是一成不变、僵硬的脸谱化人物,相反,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在战争与和平中,都在俄国这片土地上成长着、改变着;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融入了托尔斯泰关于生命和价值的思索,其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托尔斯泰自己的影子。

  至于我,在那么多人物中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那个聪明干练、自信决断的安德烈公爵,也不是那个充满了生命活力,对生活满怀热情的娜塔莎,而是那个心不在焉、笨拙却又宽厚的皮埃尔。皮埃尔是别祖霍夫伯爵的私生子,托尔斯泰在描写皮埃尔时用到的最多的词汇是“孩子般的微笑、犹豫不决、吃惊、好奇、善良、热情”。因为他总是不断地干蠢事,总是充满激情地去说一些没有任何独创性的话,总是用心感知一切现象,而不是用理智去分析,他的情感永远高于理智。总的来说,他是一个心地善良,却绝对无意志、完全没有判断力的人。如果直截了当地说,他不过就是一个幻想型的、想要解决最复杂的“世界问题”的“饶舌鬼”。

  然而让皮埃尔发生最终改变的还是1812年的俄法战争。在莫斯科沦陷时,当富人们携带金银细软,纷纷逃离的时刻,皮埃尔却两袖清风地离家出走,买了一把手枪、一把匕首和一套农民穿的旧衣服,继续留在这个城市,独自开始绞尽脑汁地策划一件大事,刺杀已在他心中变成恶魔的拿破仑。只是他天生的犹豫和懦弱,导致他在没有见到拿破仑之前,就已经沦为法军的俘虏。在被俘的的监狱中,皮埃尔遇到了改变他的关键人物,就是普拉东·卡拉塔耶夫。他虽然跟皮埃尔的处境相同,但是他却是一个乐观开朗的俄国下层人民的代表,他凝聚了世世代代俄国普通百姓积累起来的人生经验和豁达的人生态度。普拉东在艰难环境中也能知足感恩,感觉快乐幸福,内心深处总有一种不可动摇的宁静与和谐。他对皮埃尔说:“亲爱的朋友,现在的人总是太计较幸福,但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幸福就是每天有事做,有人爱,有期待,就是这样简单。”“一个人要是不怕死,他什么也可以支配。”这些话深深打动了皮埃尔,让皮埃尔重新振作了起来。他变得焕然一新:“干净,文雅,有生气,就像是刚刚经历了精神上的沐浴。”即使一贯满怀怨、冷漠无情、骄傲自大的大公爵小姐,也因为他的感化,开始表现出生命中善和美的一面。

  皮埃尔的改变,形象地衬托出俄国人民在战争前后的人情世态。在俄国莫斯科被法国攻占后,俄国人民没有绝望,他们相信希望,并且认定他们终将把法国人赶出自己的领土。有一种“力”叫做“信仰之力”,正是这种力,真正让法军感到恐惧,俄军冲锋陷阵,毫无怨言,把死视为在前线马革裹尸,鞠躬尽瘁,把祖国视为心中最高尚、最圣洁的地方。

  《战争与和平》的结局中,皮埃尔得到了自己期待的家庭,与娜塔莎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养儿育女,他的生活还在继续,他的思索也在一直前进。

  点评:小作者通过介绍小说中一个不起眼的小人物皮埃尔,他在1812年的俄法战争前后的改变,形象地衬托出俄国人民在战争前后的人情世态。成功反映了小说中的一种“力”,它叫做 “信仰之力”,正是这种力真正让法军感到恐惧,真正把俄军马革裹尸,鞠躬尽瘁的精神高度颂扬。小作者能用反衬法,让《战争与和平》中皮埃尔一直前进的思索,吸引每一个读者都去细细品味!

  小作者介绍

  我叫朱以勒,来自柯桥区实验小学四(3)班,我是个活泼开朗的小男孩。我兴趣爱好广泛,比如说:旅游、看书、唱歌、弹钢琴、敲爵士鼓等等。当然,我也喜欢写日记,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充实我精彩的小世界。

  来源公众号:浙江作文园地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823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