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

邱妹1171分享

让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同富裕。在此你知道关于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篇1】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是当下乡村工作的两大主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提出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几年来这些来自高层的决策部署落地祖国南疆百色右江河谷,乡村之间各族群众形成你追我赶奋发探索的生动实践,并逐步开花结硕果。

笔者发现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以团结促振兴,以振兴保团结”的融合发展理念比较典型,到该村调研后成此论文,期望能为广西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四平村概况及做法

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位于县城南郊右江河畔,与县城中心隔河相望,辖4屯886户3229人,其中汉族2874人,壮族304人,瑶族 33人,苗族18人。近年四平村集体经济收入每年近40万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万元,成为百色市“产业兴旺红旗村”“生态宜居红旗村”“生活富裕红旗村”,入选第十一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荣获“自治区生态文明村”“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

3年来,四平村积极探索“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民族团结+组织振兴”相融合促进乡村有效治理。村“两委”是四平村乡村振兴的组织保障。四平村党总支部下设4个党支部,共有83名党员。作为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结对共建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202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各级领导先后多次带队到四平村开展调研、指导和检查,同时派出驻村工作队到四平村开展创建工作。县委、县政府印发《田东县平马镇四平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三年行动实施方案》,认真落实自治区民宗委创建工作要求,制定《四平村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工作计划》,推进四平村完善“一委(部)两会三中心”组织架构,配齐配强人员队伍,初步形成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建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的“战斗堡垒”。通过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与“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党内组织生活有机融合,强化村“两委”班子成员及全体党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创建工作中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让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实施乡振兴战略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6月10日四平村被评为“百色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至今不到一年,又获得“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称号。

“民族团结+产业振兴”相融合促进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靠人才与科技。四平村依托本村自然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创建四平村股份经济联合社,以民族团结、产业兴旺为指导思想,以规模化、产业化思路,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各民族的人才骨干,通过从高校毕业生、乡村本土人才中选拔年纪轻、素质高、懂经营、善管理,能带领群众致富,愿意扎根基层的人才进班子;依托四平村番茄种植示范基地优势,发挥种植大户、种植能人、新型职业农民的示范作用,激发乡土人才内生动力。通过人才指引村民发展芒果、优质稻、西红柿种植等特色产业,在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和“广西农业科技园区”品牌基础上,加强与该县农业龙头企业合作, 增强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加强本村特色产业的“科技含量”。翻修农田灌溉水渠约6.1千米,安装产业基地太阳能诱虫灯44盏,建设番茄种植基地灌溉反虹管道改造提升2.64千米,新建四平村果蔬分拣及冷库项目等,推动农业基础设施提质升级,为产业兴旺奠定坚实基础。该村近年来西红柿产业种植面积约1700亩,年产量1.2万吨;水稻种植面积约1500亩,产量约900吨;芒果产业种植面积约3000亩,年产量0.41万吨,产值约1600万元,随着销售渠道的拓宽及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四平村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提高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齐头并进。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四平村已从城郊村逐渐向城乡接合部生态村变迁。

近年来,四平村结合示范创建“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质量逐年提升”的工作要求,开展“三清三拆”,提升村容村貌;对民宅进行风貌改造,村内实现全面亮化;开启“三微”(微菜园、微果园、微公园)设计建设,塑造美丽四平之“形”。通过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的一系列举措,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2021年,四平村成功入选“广西乡村旅游重点村”。

“民族团结+文化振兴”相融合促进乡风文明发展。四平村在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过程中,注重挖掘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凸显民族多样性的优势与特色。举办四平村蔗园山歌晚会、端午节龙舟赛、四平夏日芒果香、中华民族一家亲文艺晚会等,宣传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民族知识,增强全村群众筑牢“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意识。

为加强本村文艺传承,该村组织蔗园山歌、师公戏等文艺队经常性排演,收集、研究传统曲目,结合时代创作新曲,创作的《家乡美》《共产党的恩情比山高比水长》等曲子广为传唱,师公戏入选自治区“非遗”名录,该村还将师公戏名剧《八娘过渡》的舞蹈改编成四平小学课间操舞蹈,从小培养孩子们对本村民族文化兴趣及认同感。形式多样的各族民俗文化活动,满足了各族群众对“精神食粮”的需求,让村民物质、精神两条腿健壮起来,深入推进乡村振兴。

民族团结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四平启示”

四平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乡村振兴的实践经验,为右江河谷地区乡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活样本”,笔者认为四平村经验对广西乃至省外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有如下启示:

以组织凝聚乡土人才,培育新型农民促振兴。四平村依靠党建引领,通过村“两委”、经济合作社组织,以党员作为党和各族群众的联系纽带,利用高校毕业生、经济能人、新乡贤、乡土文化能人等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培育一批掌握科学技术、有市场意识的新农民,深耕细作,为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保驾护航。

突出村民主体地位,让主人翁精神引领乡村振兴。四平村以本村各族村民为主体力量,通过加强与地方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合作,靠科学耕种,产业化经营,让农村、农民、农业在本村土地上相互依存,利益共存,把各族群众组织起来,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链整合和价值链提升,共享产业升级和融合发展的增值收益。

本村文化进村小,培养新一代村民根植乡村的爱国意识。曾几何时,学校教育与乡土文化有所分隔,一定程度上造成民族青少年跟本村本民族文化的隔阂。四平村把师公戏舞蹈等本村文化“去粗取精”进村小学校园,有利于从小培育各族儿童的爱村爱乡情怀,进而上升为爱国情怀,使“两个共同”“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的意识有具体可感的着眼点,激发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篇2】

穿过勐海县勐遮坝,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行驶10多公里,一路青山环绕,茶山云海翻涌,宛如置身于仙境之中。西定乡一幅幅民族团结绘就的和谐美丽新乡村幸福画卷徐徐展现在眼前。

一直以来,西定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把加强民族团结作为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着力点,以民族大团结促进全乡经济社会大发展,开创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

统筹抓好基层党建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西定乡立足村寨实际,把工作重心下放到村寨,选优配强村组干部,特别是选好用好党组织书记。通过“三个坚持”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基础,即坚持做到乡党委、村级党组织全面领导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坚持做到把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作为年度党建工作重点内容推进,坚持把党的民族大政方针及时宣传到少数民族群众中。基层党组织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全乡设有机关党支部、青年人才党支部、事业单位联合党支部、卫生院党支部各1个,11个村党总支和94个农村党支部,共有党员683名,其中少数民族党员647名,占94.7%。注重选树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近年来,全乡有13个村组荣获省、州、县民族团结示范村荣誉,11名少数民族干部群众荣获国家级、省级、州级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20年12月,西定乡被州委、州政府授予西双版纳州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称号。在党建引领下,成功打造了西定乡现代化边境小康村、无毒村、平安村,形成了全乡上下学先进、争先进、当示范的良好氛围。

将重大项目作为引领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

在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等重大项目中,西定乡经过前期对项目的科学调研、分析、搜集,全乡4个边境村28个村民小组以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为契机,逐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强做精优势产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宜居环境,加强乡村治理能力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取得明显成绩。截至2021年底,全乡共有少数民族群众茶叶初制所125家,茶叶种植面积6.74万亩,其中生态茶园6.44万亩,较5年前的5.15万亩增加1.29万亩,增长25.05%;全乡甘蔗总面积3.25万亩,较5年前的2.19万亩增加1.06万亩,增长48.4%,工业入榨量为13.6万吨,产业发展取得新突破。少数民族学生都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考取大专院校人数逐年增加。

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

西定乡积极唱响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共建美好精神家园。结合少数民族节庆活动,广泛开展以各民族一家亲等群众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全乡各级各类学校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小故事诠释大道理,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在孩子们心中。牢牢把握好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群众活动、民族节庆、道德讲堂、专题学习,在各族群众中全面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系列主题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同时,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工作大局,全方位推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人居环境提升、教育工作等工作取得明显成绩。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怀更加浓厚,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得更加明显,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更加突出。党员自觉在公共场合佩戴党员徽章、在集体难事前带头站出来,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篇3】

“集结号”响彻着对党忠诚。衡量党员干部是否有理想信念关键看是否对党忠诚。回望脱贫攻坚这场可歌可泣的伟大征程,有无数值得我们铭记的瞬间,黄文秀、张小娟等1800多名同志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忠诚,毛相林、白晶莹等扶贫干部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对党忠诚,用汗水铸就了党员干部的信念与忠诚。时间坐标见证者脱贫攻坚的壮绩,更见证着忠诚的力量。乡村振兴的“集结号”已吹响,嘹亮的号声鼓舞着广大党员干部保持对党和国家的绝对忠诚。广大驻村干部要在奋进新征程上书写对党的绝对忠诚,在基层一线不断涵养忠诚品格,以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干事创业的热情开启乡村振兴新征程。“集结号”承载着使命担当。需要看到,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还需要驻村干部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更要看到乡村振兴是一盘大棋,全面完善和创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需要驻村干部去不懈攻坚克难。

为此,要鼓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扎根乡村,准确把握职责定位,既做群众的“贴心人”、乡村发展的'“领路人”,更要做政策落地的“执行者”、乡村振兴的“操盘手”,切实履行好职责和使命,同时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打“攻坚战”“持久战”。这样,才能以担当作为努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集结号”蕴含着竭诚为民。“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力度、规模和投入推进脱贫攻坚战,体现了造福人民、不负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为民造福是最重要的政绩。驻村干部要明白驻村帮扶不能有歇一歇、停一停的思想,唯有扎根乡村,把身子沉下去、心沉下去,矢志不渝地兑现“为人民服务”承诺,方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政绩。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征程上既要立为民服务之志,把群众放心上,当亲人,用心用情用功去解决民生痛点、助力一域发展、回应人民的期望,让人民群众的“表情包”成为检验驻村帮扶工作的“晴雨表”。又要下大气力增强本领,自觉加强学习,不断积蓄力量,不断提升为民服务本领,以实实在在的改变体现驻村帮扶成效。唯有如此,才能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在“集结号”中开启新生活、新奋斗,听懂“号声”背后的内涵,乡村振兴道路的“新征程”将永远充满奋斗的澎湃动力。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篇4】

人才是社会干事创业的第一资源。大学生则是人才当中最主要的力量。大学生都是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其素质和能力还是值得信赖的。近年来,不少地方对于大学生越来越重视。很多农村地区,长年难以摆脱贫困。关键还是在于人才方面出了不少问题。近日,一篇名为《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的文章更是旗帜鲜明表达了大学生应该不断为乡村振兴助力,促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

很多贫困地区,贫穷和落后与人才的匮乏和短缺不无关系。贫困地区,受限于诸多的客观条件,人才,特别是大学生难以在一些贫困的农村施展才能。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贫穷,导致对于很多乡村在人才的政策和引入上也很缺乏甚至没有底气和勇气。对于大学生的引才工作政策上的缺失,直接就造成了很多偏远农村人才缺乏,而大城市往往有显得人才过剩甚至饱和。这就是长期以来困扰很多偏远农村发展的重要障碍。因此,加强人才工作,让大学生不断在乡村振兴上助力,往往就能很多乡村振兴发展的问题。

新时代,是知识经济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早已深入人心。很多经济发达的地区,之所以能够保持快速、持久地高质量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没有大量具有能力和高素质的大学生不断助力当地发展,经济想要实现突飞猛进难以为继。因此,偏远农村发展的瓶颈,就要不断发挥大学生的作用,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

让大学生助力实现乡村振兴,要积极打造可以让大学生施展才能够的事业平台。很多农村地区,产业都比较落后甚至很缺乏,加上基础设施也比较落后,导致很多大学生即使去了很多农村也难以有所作为。很多大学生到了这些地方甚至有种被埋没、甚至最终被荒废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如果不解决,往往就会导致农村地区与城市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人才的匮乏问题必将长存。在一些农村地区,大学生来到这些地区,往往也留不住。因此,真正要农村地区人才的问题,还是要不断发展事业平台,让大学生来到农村不会觉得是“游一游”。

大学生,是社会改革发展的财富,更是社会精英人才的重要组织部分。干事创业,需要人才的不懈奋斗,更是需要大学生不断在干事创业中不断努力。乡村振兴,是保证广大农村人民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的关键。作为这一重大战略的实施,就需要大学生的不断助力,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

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的关系论文【篇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重在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学生在农村和乡村振兴浪潮中必然会有发展。无论是发展原始种植型农业,还是发展新型创新型农业,农村的人才严重缺失都是值得关注的重点。农村政府应创造条件,让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回到农村,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对其落户农村、发展农村给予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农村大学生回到农村发展比城市人才到农村发展,有事半功倍之效。他们知道农村最需要什么,也知道农村的真正问题,与村民沟通起来也更有亲近感,更容易扬长避短,在乡村振兴中做出贡献。

为了农村和乡村振兴,重在真心实意地把有志于农村发展的大学生推到更有发展前途的岗位上,不能因为他们年轻,因为他们只能到农村,没有其他地方可去,就热一阵冷一阵,或者有小家子气,害怕大学生走在自己前头,影响了自己的仕途。

善于从农村能人中发现和挖掘人才。农村大学生生于、长于农村,并在农村摸滚打爬了多年,对农村情况和农村需求了如指掌。加强对这些人进行定向培训,并根据他们的发展及所作出的贡献,为他们提供晋升、发展的更优通道,必然有助于乡村振兴加速提质,有助于他们在乡村振兴中不断成长。

    543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