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离别的作文:离家的路上

巧萍 1172分享

  编者按:初春,是离别家乡的高峰季节,回家过年的人们,又陆续的返回到各个工作城市,离别的愁绪特别的浓。

  终于还是决定走了。纵然难舍厨房里尚未散尽的饭菜的余香,纵然难舍门前老树下爱犬静默的守望,纵然丢不掉,一颗心在亲情面前的彷徨……炉中的炭火愈发温暖了,可眼前的离途从昨夜起便愈发冰凉。

  初春的早晨,透着清寒。这风,执意要留住远行的人,我走快一步,它便用力一分。我不敢回头,只因路途太远,而留恋太深。凉风穿梭于道旁的灌木丛中,试图说服我再多留些时日,呼呼作响的茅草仿佛在引吭唱着:“归兮,归兮,有青杨微拂于碧野。返兮,返兮,有慈目遥望于高岗……”我静默地走,像一个古老的故事,在风中渐行渐远;而故乡,越来越像一场梦,就快消失于梦醒者的眼帘。

  已经习惯了坐在车里看沿途的风景,始终不愿错过路上的每一分绚丽。恰如即将分别的恋人,我深情凝望着她的双眸,唯恐一转眼,那秀丽的长发便在漫天的风雨中兀然凌乱。

  冬天的影子尚未完全褪去,故乡已然一派早春的景象。油菜花开得正盛,明媚又醒目,对着蔚蓝的天空,撒出一片娇嫩的金黄。蚕豆花无法像油菜花那样奔放,隐藏在万千绿叶中,悄悄吐露着沁人的芳香,隔着车窗的玻璃,那抹金黄、那缕芬芳,就要扑面而来,深情吻在旅人的脸庞。

  或许这世间的人和物啊,都像这花儿一样,各有各的路要走,你在枝头吐艳,我在叶底流香。忽然羡慕起那些醉在花丛的蜜蜂来,可以日夜归巢,在自己所钟爱的土地上,守候一整个春天。而我竟要在这趟飞驰的列车上,错过故乡最美的时节。

  桃花的绽放仿佛是一场童年的狂欢,像追赶风筝的孩子一样,踩着春天的步伐早早地来。绯红的脸上写满了热闹,仰天一唱,惊住了划过长空的流霞。霎时间想起了冬天的梅,孤傲如同带血的刀刃,那色,与桃花无异,那神,又迥然不同。像极了一段人生的两面,暖如温火,又冷若寒霜。

  可是这冷暖,偏要等离了家门,方能自知。不知道古往今来描述离别的诗文为何大都忧郁凄凉,柳永说“多情自古伤离别”,大概是因为每一次别离都牵动着人心吧!趁着列车还没有开,趁着脚步尚未远去,分别的人啊,还可以“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别之后,便只是“雪上空留马行处”,便只是“唯见长江天际流”……

  有多少人能有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情,又有多少人能有高适“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自信?更多的人,莫能避开感性的温度,终究逃不过“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的感伤。

  记得小的时候,老师常以“我的母亲”或者“我的父亲”为题要求我们作文。优秀作文选编看得多了,我们提起笔来,无非是“换汤不换药”,“依葫芦画瓢”。也不知为何,那时候父母在我们的笔下,无一例外都成了额头留着皱纹、双鬓长了白发的中年人,他们在作文本上柔软、坚硬、疲惫、沧桑……于是啊,母亲变成了身上的袄,父亲化作了背后的山。

  那时候的我们啊,其实并不明白所谓父母子女一场,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对父母的爱,多是出于本能之中的依赖,换句话说,那时候我们之所以歌颂父母之爱,恰恰是因为我们的生活还离不开他们。那时候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并非“我不在身边,父母该怎么办”,而是“父母不在身边,我该怎么办”。

  如今长大了,真的看到了父母青丝日减,白发频添,才明白当初那些在纸上“假正经”的文字,分明就是一种预言。时隔多年,那些文字,又活过来了,而且这一次,它们将再也不会沉睡。到此方才明白过来,亲情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距离和时间。从“需要”到“被需要”,我们对于亲情,渐渐有了更为清晰和深入的理解,家,对于我们来说,终于有了最为完整的意义。

  人这一生要走的路,又岂止十万八千里?然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漫漫长路,我们无法始终和想见的人一起走。远方太远,我们不得不时常抛下,深爱我们的人和我们深爱的人。心中的牵挂真正成就了我们的孤独,也正是这份孤独,让脚步有了前进的意义。这一生,我们都走在离家的路上,也走在回家的途中。

  作者:鹤文

  公众号:时光骆驼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54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