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作文1200字

小妹 1172分享

  电影《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关于犯罪与忏悔,罪恶与自我赎罪的电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收集的关于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作文1200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作文1200字

  看完《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我一直被这个悲伤的故事牵扯着,心里很放不下,所以又去找了这部电影来看。不得不说,看书就是自己在当导演。看完书再看电影,就像自己先导演再看别人导演一样,总觉得电影拍的不行(如果不是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的电影制作)。

  这部电影我觉得可以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阿米尔和哈森的童年,第二个部分是阿米尔在美国与爸爸还有妻子的相处,第三个部分是阿米尔回到阿富汗去寻找索拉博。

  电影第一部分拍得很好,尤其是演哈森这个角色的小男孩,完全是我心目中少年哈森,第一眼看到,我就觉得他是哈森,给我一种心痛的感觉。主要选取了一些能体现阿米尔和哈森的日常、阿米尔对爸爸爱的渴望,羡慕爸爸对哈森的关心以及阿米尔爱上写作的片段,然后就是着重去刻画风筝大赛前后发生的事情。这样的安排我觉得很棒,因为风筝大赛前后发生的事情是整个故事的核心所在,或者说是整个故事的导火索。但是我个人觉得唯一不足的是没有把在风筝大赛前哈森对阿米尔讲的那个梦表现出来,哈森当时对阿米尔讲的这个梦其实体现了哈森对阿米尔的信任以及对阿米尔的鼓励,可以让情节有更大的对比性。风筝大赛后两个小演员对情感把握的非常的好,我可以看到阿米尔自责、内疚。也能看到哈森一如既往的对阿米尔的信任与忠诚。石榴树下的那段也拍的很棒。最后阿米尔诬陷哈森偷手表的那一段,哈森和阿米尔的表情都很到位,哈森知道真相却默默承受,阿米尔更加的痛苦,都让我对他们感到心疼。第一部分的情节也选取的比较能突出阿米尔和哈森之间的关系以及在追风筝后人物情感的变化,整体来说很不错。

  第二部分我也没有什么要说的,基本上是按照原著来的,反映了阿米尔和爸爸关系的变化,也交代了阿米尔和妻子的相识相知。这部分中规中举。阿米尔爸爸的角色刻画得很成功,在第一部分刻画得是勇敢、富有正义感、成功人士的爸爸。而这部分刻画得就是普普通通的,关心爱护儿子的平常人家的爸爸。当爸爸生病后的形象,让人会瞬间想到自己爸爸对自己的付出,自己爸爸的辛苦,很是催人泪下。第二部分也可以说是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第三部分是我个人觉得有欠缺的部分。我想无论是作者写这本书,还是导演拍这部电影,在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有想表达战争的残酷这一想法,但是我觉得最后一部分把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漏掉了。虽然有拍阿米尔再次回到喀布尔的街道的情景,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但是我觉得如果把阿米尔和司机法里德去瓦希德家过夜的场景刻画出来的话,估计更能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毕竟细节描写可以突出一些东西。而且拍这些要不了几分钟几个镜头。这是我觉得第一个需要加上去的情节。

  还有一个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情节,电影没有体现出来,那就是索拉博自杀的情节。我个人认为这个情节非常非常的重要。当阿米尔把索拉博救出来,并承诺说要带索拉博离开这个痛苦的地方,去一个自由的国度时,索拉博是在他的人生中看到了希望的,并且阿米尔用了“我保证”这三个字。这是索拉博失去双亲后第一个看到生活的希望,也是第一次对生活有了期待。但是阿米尔后面因为领养手续的事情,告诉索拉博,他有可能去不了美国了。这就导致了索拉博世界的坍塌,他再也不愿意过这种生活,他幼小的心灵再也不想经历这些痛苦,他没有出路了,所以他选择了死亡。在人绝望的时候给人希望,在刚刚燃气希望的时候又让人绝望,没有什么是比这个更要命的了。这一情节一方面可以突出战争对人民生理和心理上的摧残,让人民的生活失去了希望。还有一方面是可以告诉所有的观众一些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些重要的东西也是这个故事想对读者表达的重要情感之一。我有点不解为什么电影不拍这个这么重要的情节,反复思索觉得可能是怕这段拍出来之后整个电影太于沉重。

  最后的结尾挺好的,在餐桌上阿米尔和将军说的话,表现了种族歧视正在慢慢消退。最后阿米尔与索拉博放风筝的情景也很呼应前面,最后一句话也是最好的结束这个故事的一句话。

  这本书和这部电影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友谊、人性的弱点、对自身的反省、亲情等等一些情感类的东西;也有宗教信仰、宗教对立、种族歧视、种族对立、以及侵略和战争的可怕这些大的问题;也有阿富汗的历史、风土人情、文化、政变以及原教旨主义塔利班的变态等等。我虽然只能读到那么一点,但是我真的觉得《追风筝的人》是一部很经典的小说。最后希望阿富汗的人民能早日摆脱困境,重新像他们的音乐一样快乐!

  《追风筝的人》电影观后感作文

  刚开始看图书版的《追风筝的人》只是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也会为两位主角之间的互动所感动,同时又觉得惋惜他们最终命运的结局。之后再看了遍电影版,看了些影评,才真正开始理解这部电影所传达的涵义。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了一条性命,你偷走了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了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了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了公平的权利。”

  “为你,千千万万遍。”看完《追风筝的人》,豆瓣有些评论说影片弘扬了美国救世主义的价值观。我对于其中的美式政治价值价值观念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觉,聚焦点都在关于影片的情感表达。影片当中的配乐,悠扬又隐忍,像极了其叙事风格。隐忍、平淡、感情流露和有泪可落却又不觉得眼泪泛滥廉价。沉重又深刻的题材几乎都在这部影片中呈现:宗教、国家、背叛、忠诚、战争、友情等,《追风筝的人》能通过微乎其微的细节中体现出这些宏大的故事元素。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都像是极度压抑着巨大的秘密和不可见的情感。

  两位主角,小哈桑和小埃米尔,看似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一起放风筝一起玩耍,但其实他们的感情就像风筝一样微薄,摇摇欲坠。因为两人地位悬殊及他们心思性格的各异,哈桑对埃米尔是单向的绝对忠诚,而埃米尔对哈桑的感情要复杂得多。埃米尔身份的尊贵和哈桑渴望不可得的教育让原本敏感懦弱的埃米尔,自以为得到了尊重和自信。另外,哈桑的勇敢阳光获得埃米尔父亲的赏识,让原本自卑懦弱的埃米尔加以比较越来越无法自拔。

  正因为这种矛盾的恶性循环让这份友谊一开始就处在不平衡的天平上。即使哈桑拼命帮埃米尔追回风筝,即使哈桑为他千千万万遍,埃米尔始终克服不了自己向哈桑伸出援助之手。哈桑的无尽包容让埃米尔愧疚自责,甚至不惜设计将哈桑赶走。所有的罪恶不过都是一种剥夺和盗窃。埃米尔偷走和哈桑之间的友谊,埃米尔的父亲剥夺了他们知道真相的权利。但随着真相的揭开,埃米尔开始走上一条在罪恶中赎罪的善良之路,成为另一个追风筝的人,为他千千万万遍。

  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追风筝的人》观后感1200字

  再次看到风筝时,已然是七月。绿草如茵的空地上,几个人在放风筝,脸上的笑容宛若夏日雨后的天空。我坐下,神思有些困倦。不知是睁眼之时还是闭眼之时,我望见一片瑰丽的苍穹,灿烂的云朵中是成片的风筝,如同飞鸟。远处,放风筝的人伫立,追风筝的人奔跑。一切都如此熟悉。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追风筝的人》中的对白此刻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我意识到周围的一切都是一场梦境。我在延续着一个梦,一个《追风筝的人》的梦。

  那晚霞的移动荡漾着我的眼睛,那风筝的弧线激扬我的心神。感动与欣慰,害怕与无助,心酸与悲凉,这本书字里行间带给我的是如人生百味般的悸动。是什么得以有这样大的力量让心灵颤抖?那质朴的语言敲响的到底是怎样一种伟大的乐律?

  阿富汗,一个在曾经在我印象中只有战火纷飞的地方。而《追风筝的人》却为我呈现了一个真正的阿富汗——一个有欢乐,有情谊的国土。阿米尔和哈桑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是那样幸福。虽然身份与种族的差异不时扰乱两人的友谊,但是谁也无法忽视这之中令人艳羡的美好。然而,这样一个美好的开头,冥冥之中注定会有一个令全文发生转折的岔路口。阿米尔和哈桑在当地的斗风筝比赛中取得了胜利,狂喜中,哈桑要去追那只被割下的风筝。那一刻,我仿佛预感到了之后的事情,我听到我的心中大呼“不要去!”……可是,我只是一个看客。我只能一页页翻下去,看着阿米尔走街串巷寻找着哈桑,看着哈桑被一群不良少年施暴,看着阿米尔在这重要的岔路口选择了胆怯……当那只风筝坠落,阴影扫过白雪上斑驳的血渍,我知道,坠落的不仅是风筝,还有阿米尔与哈桑之间一整个过去,连同快乐与悲伤。

  那时的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挺身而出吗?如果阿米尔当时用自己救下哈桑,他们之后又会如何?我不知道。这世界没有如果。但我知道,阿米尔在他尚且年幼人生中错过了什么重要的东西,而正是这一错过,将用他的一生来补救。我们的人生究竟禁得起几次这样的错过?人生竟是这样坚强而又脆弱!

  无尽的痛苦让阿米尔逼走了哈桑。而同时,阿富汗的战火也开始燃起。阿米尔随着父亲逃到了美国,背离了战火却始终无法背离对哈桑的自责和愧疚。终于,在朋友的指引和劝导下,阿米尔冒着生命危险回到阿富汗,拼了命从塔利班手中救出哈桑饱受折磨的儿子索拉博。而此时的哈桑早已死在了塔利班的魔爪下,阿米尔能为昔日友人所做的,就只有为他可怜的孩子找回一颗心,一颗过去的心,一颗未来的心。这心,又何尝不是阿米尔与哈桑之间的延续?

  故事的最后,阿米尔为索拉博追着风筝。那风筝究竟是什么?到底谁才是追风筝的人?这两个问题一直伴随我到最后。我的眼泪终于夺眶而出。我知道,这问题阿米尔已经明白了,我也已经明白了。

  生命就是那一片天空,或鲜红或湛蓝。望着远方的风筝,我们追寻,我们仰望,在追风筝的路途中,我们诠释一整个世界。这途中,有沟壑,有山坡;有彷徨,有疲乏。可是,没有人会停下前进的脚步,因为,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担起责任,鼓起勇气,翻过千山万水,跨越艰难险阻。我相信,我的风筝一定会在某座山的后面等着我。

  睁开眼睛,声旁依然是碧绿的草地。放风筝的人越来越多,阳光在各种风筝下投下细碎的光斑。夏意正好,此时的我仰望天穹,仰望天穹上的风筝,嘴角的弧度悄然上扬。

  呐,我们都是追风筝的人。

  合肥市五十中东区初一:戴昕暝

  追风筝的人电影心得体会

  阿富汗富家少爷阿米尔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在阿米尔受别人 欺负的时候总是哈桑站出来保护他,尽管哈桑比他还要瘦弱。天一性一*懦弱的阿米尔无法成为父亲心目中那样铮铮铁骨的男子汉而被父亲所轻视,但父亲的朋友拉辛汗却 不认为阿米尔一无是处,在他的指引下,阿米尔愈加显露出他所具有的写作天才,并且在不懈的努力下最终成了一个很好的小说家。除了写作之外,阿米尔斗风筝也 是个行家里手。同样,哈桑在这方面也毫不逊色*于阿米尔,并且哈桑还能向雷达一样准确的追到被斗败的风筝然后按当地的规矩将“战利品”占为己有。

  在一次盛大的风筝大会上,阿米尔和哈桑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两个少年都十分开心。哈桑也兴奋的朝最后一个“战利品”追去。但在途中哈桑却 被一伙不良少年堵截在小巷中蹂一躏强一暴……尾随哈桑的阿米尔目睹了发生在哈桑身上的一切,却没有勇气站出来保护哈桑而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他们强一暴……

  风筝大赛的冠军让父亲对阿米尔的态度有所好转,但阿米尔却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心理包一皮袱。再也无法面对哈桑的他为了永远躲开那熟悉的目光,在一天借口陷害哈桑父子俩偷东西,把他们赶出了自家的大门。

  随着战争的爆发,阿米尔跟父亲去了美国。在那里他和父亲一道辛勤的工作学习,从一无所有逐渐建立了他们的家业。阿米尔在美国也找到了自己终身的伴侣。许多年就这样过去,过往的一切似乎都被尘封。然而,拉辛汗从阿富汗打来的一个电话却打破了所有的平静。

  现在阿米尔意识到过去的从来都未曾过去。他始终无法摆脱对哈桑的歉疚。而现在到了他该为哈桑作些什么的时候了。为了赎罪,为了哈桑,他再次踏上睽违二十 多年的故土。希望能为不幸的好友尽最后一点心力。然而此行却让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的谎言。儿时的噩梦再度上演,人生如戏剧一样反复轮回,不过不同的是,这一 次阿米尔毅然的选择了勇敢

  追风筝的人电影影评

  看完之后,一阵心痛涌上,难以自己。这是一部让我有些想哭的电影,只是最终没有哭出来。影片的最后,Hassen的儿子Sohrab终于露出笑容,Amir说,为了你,我一直追下去都愿意。这句话结束电影,正好象征着Hassen和Amir的和好如初,一段公案到此结束。

  关于犯罪与忏悔,罪恶与自我赎罪(自我救赎)的电影有很多,罪总是有意犯下的,才需要救赎,也才能被谅解。Amir小时的表现,让人觉得,童言无忌的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在这个意义上,救赎也是找回童年本真的一种方式。找回那个被变成大人的自己故意遗忘的世界,就是找到了真的自我。赶Hassen走,也是因为他无法在其面前面对自己,Hassen的存在,时时刻刻提醒着他,自己是一个这样卑鄙、软弱和背叛的伙伴。只有他走了,他才不需要痛苦的面对自我,逃离片刻。

  有趣的是,Amir是以作家的身份完成忏悔与赎罪的。这种安排,就让反思和良知落实到了实在人生的现实方面,和作家的身份认知,角色*定位也很合拍。换句话说,如果他不是作家,没有那么明确的自我意识,救赎还会可能吗?

  在深层的意义上,Amir的忏悔对象并不仅仅是Hassen,也包括他自己和他的父亲与家庭,更不能忘记的是他的故土。忏悔的完成,再一次把他和故乡的关系确立起来,从流浪的异乡人,又变成祖国和故家文化角色*的一员。这个深层隐喻,不过是通过童年的旧事来作为媒介完成,最后,他终于和家乡,和自己的故国取得了谅解,重建了精神联系和文化血脉(虽然,他不得不回到美国)。

  但是,这一切的完成,都是以他认识到Hassen是他的弟弟作为直接线索的。换句话说,如果Hassen不是他的弟弟,只是那个童年的仆人,他还会赎罪吗?在他心中,他会发自内心的认为他应该忏悔吗(对一个仆人忏悔?)?要知道,Hassen对他的爱和保护,以及甘愿忍受的时候,并不知道Amir是他的哥哥。即使知道,这种爱也不会打折扣,因为他是孩子啊。可是Amir来赎罪,却是长大后知道他们的身份之后。如果没有这一种身份,结局又会是怎么样呢?

  或者,没有这种身份,就不会有这部小说,这部电影和这个凄婉动人的故事了。就像《西游记》里,孙悟空取经的时候如果继续和大闹天宫一样厉害,真不知八十一难和整个西游的故事该如何完成。但是即使这样设想,问题仍在。严格的说,赎罪的问题,要真正解决,首先得搞清楚这个胡塞尼的身份前构是不是必要的,有多大的意义和重要性*。

  这也是我唯一不能释怀和满意的。想一想,如果自始至终,身份问题不存在,那么,报恩与赎罪的巨大的不平等就会自然的凸显出来。一点故日的主仆之情, Hassen却得付出回报生命的代价,而Amir在他死后,只要赏给他孩子几个钱,就会心安理得。太史公在《史记》里也写到这类故事,富人的一顿饭,穷人却得报以一条命(况且,穷人的贫穷,在某种程度上,恰是富人话语奴役的结果)。天道不公,何至于此哉?或许,值得安慰是,虽然故园风雨如磐,处于劫难,风筝总又一次飞起来了,希望和爱还是燃烧了。


相关文章:

1.小说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500字作文精选5篇 

2.《追风筝的人》读后感2000字高中优秀作文

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000字 追风筝的人读书心得感悟

4.《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作文初中900字

5.小说《追风筝的人》1500字读后

    相关文章

    9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