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一棵枫树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悼念一棵枫树》是现代诗人牛汉1973年创作的一首诗。这首诗写的是枫树,是一棵高大的枫树在秋天的一个早晨被伐倒,以及山野、村庄所产生的反应。全诗构思独到,借物咏志,感情质朴真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悼念一棵枫树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悼念一棵枫树》教案

教学设想:

1.创新设计点:活动建构,深度对话,倾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2.对话的方式:吟诵,勾画,描述,倾听,倾诉,质疑;

3.对话的目的: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七月派”诗人牛汉的一首新诗——《悼念一棵枫树》(板书标题、作者)。问:看到这个标题,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鼓励质疑标题)

学情预测:① 一棵枫树有什么好悼念的呢?是不是有点大惊小怪?② 这是一棵怎样的枫树呢?③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悼念的呢?④ 诗人是怎样悼念一棵枫树的?

教师对策:是呀,看来大家对这首诗已经充满了强烈地阅读的期待。同学们的疑问可以整合成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要悼念一棵枫树?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这首诗,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

二、吟诵诗歌:

1.教师配乐吟诵。

2.同学自由吟诵。读后请参照下面的某一个句式谈感受:(屏显)我似乎看到了(听到了、嗅到了、感觉到了、想到了)……

三、活动建构:

㈠ 活动一:

1.引入:牛汉曾由衷地感言:“枫树伟岸的姿态令我敬仰和感念不已”、“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下面我们就先看看诗人悼念的是怎样美艳的一棵枫树。

2.建构:(课件展示)

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1.自由朗读诗歌;

2.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3.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3.进行:学生自主朗读、勾画,想象、描述。

4.展示:学生描述,师生共评。教师点拨,再作描述。(重点:细致入微,富有创造性)

师:难怪诗人说:(屏显)“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久的姿态,血液里流着枫叶的火焰。”

㈡ 活动二:

1.引入:但是当如此美艳的枫树突然有一天被人伐倒,如此美好的事物被人一点点撕破展示在诗人面前,诗人心中,会涌起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2.启动:

① 老师来读第一小节:“在秋天的一个早晨/湖边山丘上/那棵最高大的枫树/被伐倒了……”

② 老师读的有什么问题吗?这不是一样吗?(讨论:“在秋天的一个早晨”一句的内涵:枫树死得太可惜了!秋天本应是枫树绽放生命最美的季节,可它还是一棵苍翠的枫树,哪怕再给它多留一天的生命,一场秋霜过后,定会红遍漫山遍野!一天之计在于晨,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是充满希望的时候,迎着朝阳的枫树该有多美!可是它就是在这样一个季节和时间被伐倒了。这岂止是让人感到可惜!)

③ 左拉说过:“在读者面前的不是一束印着黑字的白纸,而是一个人,一个读者可以听到他的头脑和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的人。”(屏显)我们阅读一篇文章,就是在和文章和作者对话,我们要能倾听出文字背后的声音。第一节诗人要说的话,我们已经听懂了。下面把理解化作朗读传达出来,可以吗?(多生试读)

3.建构:(屏显)

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1.仔细默读2-14小节;

2.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3.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4.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4.进行:学生自主默读、揣摩、朗读。

5.展示:下面开始用朗读的方式向他人倾诉诗人的心声。举例:组织甲同学朗读一个小节后,问乙同学:你听到了诗人在说什么?再问甲:是这样的吗?然后反复朗读。(如听不出,就再读一遍,直到听出为止;或改为让乙读,让甲听;实在没办法,只好由甲自己说出来。)(读出来,读进去;重点小节,反复朗读,甚至背诵。)

介入:

你为什么把这个词读这么重?(都、家家、每、但、却、还、哦、也)如果你是这棵枫树,此时你会说一句什么话?你想象一下白鹤和老鹰来到后会怎样?

6.深入:有没有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的小节?组织其他同学用朗读的方式帮助他听懂,实在不懂,改为口头解释。

介入:

我有一个小节听不懂诗人在说什么,请同学帮帮我。(屏显)最后一节:“伐倒了/一棵枫树/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补充问:这是不是有点矫情,夸张,大惊小怪?)

(组织讨论,最好有点多元化的解读,如敬畏生命、惋惜生命、忧虑环境等——第一次讨论:主观性解读。在不依赖任何资料的情况下,大家个性化的解读都是合情合理的。)

介入:

① 诗人牛汉说过:“任何一首真正的诗,都是从生活情境中孕育出来的,离开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是无法理解诗的。”看来,要真正理解诗歌,就要了解产生诗的特定的生活情境。那么这个“特定的生活情境”是什么呢?

② 诗坛硬汉——牛汉,原名史成汉,生于1923年,是当时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七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1955年,“七月”诗派领袖胡风含冤被捕,牛汉也牵连入狱,遭到两年的拘捕囚禁,释放后也失去了用自己的名字发表作品的权利。1966年“”开始后,他理所当然地被关进“牛棚”接受批斗、从事强制性的劳动,被下放到湖北古云梦泽之地劳动改造。在精神和肉体的双重苦役之下,诗人蓬勃的诗心诗情却没有湮灭:“……而到了‘’后期,当苦难到了它的尽头,郁结在诗人心头的悲烈之情丰盈涌动,他在七十年代前期的浓重暗夜中受到不屈的心灵之光的召唤,写出了系列诗篇……这些涌动着雄性的血,爆发着激愤的生命之火的诗,是诗人用他毕生的苦难铸成的……”

相信这些资料,会给同学们的理解以很大的帮助。

③他还说:“我这个人以及我经历的一切坎坷、屈辱都无法和诗剥离。我是历史的伤疤、活着的伤疤,我的肉体与心灵里里外外都是伤疤,每一首诗都是伤疤在诉说。读者如果能从我的诗中感受到历史的疼痛,我就知足了。”

请同学们发表看法:枫树到底有什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力求对枫树的象征意义有所认识:自我形象的写照;“”中含冤去世的知识分子;被砍伐、被遗弃、被践踏而依然正直、高贵的生命—第二次讨论:客观性解读。)

7.再深入:其实,在那样一个指鹿为马的疯狂年代,被践踏的生命又何尝只有作者和胡风呢?(课件展示)请看大屏幕:

①贺龙,这位叱咤风云的共和国元帅,1969年,被迫害致死。

②曾令日寇闻风丧胆的彭德怀彭大将军,1974年在北京含冤去世,享年76岁。

③性格刚烈的傅雷,不甘受辱,1966年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

④我想给大家讲一讲最后的老舍:下面是老舍夫人的回忆——那天老舍被打得皮开肉绽之后,已经站不起来,有人怕他当场被打死,就把他拖到附近一个派出所。几个红卫兵听说他是“反革命”,马上又进屋你踢一脚,他踹几下。我知道消息已经是晚上了,到派出所把他扶回了家。第二天,听说我离家不久,老舍整理了一下自己的衣服,拿上一本《毛主席诗词》就出去了。走到院里,他见4岁的小孙女在那里玩,还把小孙女叫到面前,拉着孩子的小手说:“跟爷爷说再见。”老舍出门后,就一直往北走,走到太平湖边,坐在那里读起了《毛主席诗词》。整整读了一天,天黑以后,他头朝下、脚朝上投进了那一汪平静的湖水。一直找到第二天下午,才有人告诉我,太平湖有一个老头儿投水死了,好像是老舍。我找到湖边,见到他已被人捞上来,平放在地上。他嘴、鼻皆流着血,上身穿白衬衫,下身穿蓝裤子,脚上的黑色千层底鞋子,白色的袜子等都干干净净。可见那是他把头埋进水中之后,自己用双手硬性扒住湖崖石头淹死的。

在“生命与尊严哪一个更重要”的质问面前,他选择了尊严,选择了人格的完整和高大。他的死是对那个疯狂年代的控诉!

⑤还有国务院副总理陶铸,历史学家、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就连国家主席刘少奇也不能幸免遇难!

8.总结:这些雄伟美丽的枫树呀!这些与大地相连的生命哟!就这样被伐倒了……下面再读最后一节肯定和刚才不一样了!带着理解读,带着想象读,带着感受读!(齐读、再齐读、背诵)

下面我想请一位男生一位女生合作为大家朗读全诗,同学们最愿意听谁朗读?(推荐后音乐声中对读)

9.教师深情总结:诗人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屏显)可以推想,诗人创作这首诗,更多地是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这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

10.让我们带着所有的理解和感受,深情地齐诵这首诗!(师生齐诵)(机动环节)下课!

课后反思:

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与灵魂的一面镜子,也是师生不可重复的一段生命历程,每节课甚至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是师生一次精神的探险,并为此收获丰厚愉悦的高峰体验。那种没有思维含量的浅表对话,是对语文教学的异化和戕害,造成学生对语文情感上的疏离和轻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是“物我回响交流的过程”。真正的“对话式”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对话主体间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是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

这节课中,为了体现深度对话的理念,我着意做了以下工作:

1.导入:教学从学生和标题的对话起始,激起阅读期待,简洁快捷,直奔主题。

2.吟诵:直接面对文本的言语形式与经典和巨人直接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范读、自由吟诵,自由朗读、仔细默读,男女对读、师生齐诵,还有用朗读倾诉感受——学生通过自主对话取得的理解,在头脑中进行了一个复杂的加工、修正的心理过程,而后诉之于恰切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重音、停顿、情感表达出来;而这个表达又必然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即“读进去,读出来”。朗朗的书声裹挟着个性化的理解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传递、撞击,必能激起思维的火花,掀起情感的波澜。

3.勾画、想象、描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感知,并且可以把自己对课文的感知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是与文本创造性的对话。在描绘中,学生既对课文做出了自己创造性的改变,又表现出了自己对课文感知的创造性。朱光潜说:“读诗就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靠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像和感情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没有创造就不能欣赏。”在这种对话式的言语交换中,学生和文本都被改变了,或者说,对话参与者相互改变了对方。从一次富有成果的对话交换中突现出来的自我,是一个比过去更加扩大了的自我。

4.倾听、倾诉、质疑:用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听,用诗人牛汉的思想感情倾诉,即学生的旧有语感图式对诗歌的同化、顺应,也是诗歌对学生旧有语感图式的开拓、改造。倾听倾诉的过程,就是指导学生沿着诗歌言语的阶梯去攀登诗人牛汉的精神境界的过程,攀登的过程就是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化为学生的思想感情的过程,同时也就是诗歌的言语积淀为学生语感的过程。质疑则是向文本扣问、提出深度对话请求的过程。

5.资料介入:当学生的知识储备不足,“前理解”不够时,学生的视野便远远小于文本的视野,使这个本来就稚嫩的对话者更处于弱势地位,因此,我补充了“”中作者、老舍等人被践踏的遭遇,使对话在“平等”中得以延续和深化,也使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跌宕之美。

6.旨归:赏析枫树形象,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

在对话中,教师着力于学生思维的不断拓展、学习策略的适宜点拨、相关资料的适时引入、学习状态的真诚激励以及对话情境的巧妙创设,这些都伴随着“对话”进行的始终。就在这种立体、丰富的自主“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正所谓:教师——平等对话中的首席。

二、活动建构:

活动建构的理念,有两方面的含义:

1.语文活动化:当代课程论认为,活动是人心理发生发展的基础,课程是人的各种自主性活动的总和,学习者通过与活动对象的相互作用而实现自身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是学生的生活,也是他们的生命实践。新课标中,出现“活动”一词,达24次。活动是“为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行动。”(《现代汉语词典》)可见,“行动”是活动的根本属性。巴金说:“只有写,你才会写。”听、读、说也不例外。语文课实际上就是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课,学生是实践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实践的组织者、参加者、参谋者,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于使学生进入主体地位,乐于并善于进行读写听说实践。教学中,我深切地感到:让学生达成知识的积淀,能力的提高,过程的体验,方法的掌握,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构,无疑,“活动”是最好的平台。

2.活动语文化:“目的”是活动的旨归。活动不是漫无目的信马由缰远离文本的自由发挥,表面上课堂上你来我往,轰轰烈烈,其实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而是以研读文本,学习语文为目的,整个活动要始终围绕着“语文”这个主题展开。活动中语文的“含量”决定着活动的质量,甚至是成败。

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了两个大的活动:

1.活动任务:

想象,描绘

活动步骤:

①自由朗读诗歌;

②勾画描写枫树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的诗句;

③整合诗句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口头描绘枫树的形象。

2.活动任务:

倾听,倾诉,质疑

活动步骤:

①仔仔细细默读2-14小节;

②倾听:抓住关键词句反复揣摩,用心倾听诗人的心声;

③倾诉: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④质疑:提出不理解的诗句。

“活动任务”明确,“活动步骤”清晰,“活动目标”则是隐含着的:活动一的目标是:从赏析诗歌最本质的东西——意象入手,在学生头脑中站立起雄伟美丽的枫树形象,然后再看它是如何被砍伐、被分解的——“把这个美好的东西一点点撕破了给人看”,这便产生了情感的张力;有了张力,便有了情感的波澜和阅读的期待。活动二的目标是:品味诗人情感,探求诗歌主题——不但形成学生与文本的深度对话,而且促成学生之间的碰撞交流——贴着文本的地面,漫步在言语的密林,穿行在字里行间。

在标识活动任务的词语中,“想象”和“倾听”虽是悄悄进行的内隐性活动,不容易直接评价,但是学生实际上要经过多个从文本中“进进出出”的揣摩、整合与加工,与文本多次的“视界的融合、精神的相遇、理性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再加上“想象”和“倾听”分别为“描绘”和“倾诉、质疑”提供着思维的支撑,它们的质量,就直接关涉着活动的展示质量,所以这两个词语含义下的活动,思维的含量很高。“描绘”的要求是“细致入微地富有创造性地”,“倾诉”的要求是“任选一小节,用朗读向其他同学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包括“质疑”在内,这都是外显性活动,它期待着生动形象的描绘,期待着声情并茂的吟诵,期待着各抒己见的讨论。而在这些“读、画、想、说”“揣摩、吟诵、讨论”的活动“场”中,潜移默化地建构起了素养和人格的大厦。

附课文:

悼念一棵枫树

※牛汉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忽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1973年秋

《悼念一棵枫树》原文阅读

悼念一棵枫树/牛汉

我想写几页小诗,把你最后

的绿叶保留下几片来

——摘自日记

湖边山丘上

那棵最高大的枫树

被伐倒了……

在秋天的一个早晨

几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

都听到了,感觉到了

枫树倒下的声响

家家的门窗和屋瓦

每棵树,每根草

每一朵野花

树上的鸟,花上的蜂

湖边停泊的小船

都颤颤地哆嗦起来……

是由于悲哀吗?

这一天

整个村庄

和这一片山野上

飘着浓郁的清香

清香

落在人的心灵上

比秋雨还要阴冷

想不到

一棵枫树

表皮灰暗而粗犷

发着苦涩气息

但它的生命内部

却贮蓄了这么多的芬芳

芬芳

使人悲伤

枫树直挺挺的

躺在草丛和荆棘上

那么庞大,那么青翠

看上去比它站立的时候

还要雄伟和美丽

伐倒三天之后

枝叶还在微风中

簌簌地摇动

叶片上还挂着明亮的露水

仿佛亿万只含泪的眼睛

向大自然告别

哦,湖边的白鹤

哦,远方来的老鹰

还朝着枫树这里飞翔呢

枫树

被解成宽阔的木板

一圈圈年轮

涌出了一圈圈的

凝固的泪珠

泪珠

也发着芬芳

不是泪珠吧

它是枫树的生命

还没有死亡的血球

村边的山丘

缩小了许多

仿佛低下了头颅

伐倒了

一棵枫树

伐倒了

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悼念一棵枫树》赏析

每首诗应该都有自己的故乡,这个命题我以为是能够成立的。但是我的大部分诗却很难找到它们的出生地,它们是一簇忽明忽暗的小火花,是一阵夹带砂粒的风,是一个遥远的彩色的图像,是无人安葬的孤魂,是梦游面前的一束白光,是一个嗥叫的厉鬼,是一羽升天的翅膀。寂寞和孤独有故乡吗?在哪里?希望的故乡又在何方?我们只能说,它们在人间最隐秘的角落。但是有一些诗,它们的出生经历的坎坷的命运,我都一清二楚。作为作者的我与它们几乎是同体的生命(卡夫卡有过这个神奇的体验)。几十年来我深深怀念自己的故,也深深怀念我的许多诗的故乡。当我写诗的时候,常常弄不清自己是人还是诗。

《悼念一棵枫树》发表之后,得到了好评。论者说它的象征性很明确,是怀念某一个人的,也有人说是悼念许多令人敬仰的英灵。其实,我时并没有想要象征什么,更不是立意通过这棵树的悲剧命运去影射什么,抨击什么。我悼念的仅仅天地间一棵高大的枫树。我确实没有象征的意图,我写的是实实在在的感触。这棵枫树的命运,在我的目中,是巨大而神圣的一个形象,什么象征的词语对于它都是无力的,它也不是为了象征什么才存在的。当然,血管里流出来的是热的红的血,当时身处绝境的我的心血里必然浸透着那段历史的痛楚和悲愤,的确很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树的被和它的创痛,我感同身受。那时我失去了一切正常的生存条件,也可以说,卸去了一切世俗的因袭负担,我的身心许多年来没有如此地单纯和素白。我感到难得的自在,对世界的感悟完整地属于自己了,孤独的周围是空旷,是生命经过粉身碎骨的冲击和肢解之后获得的解脱,几乎有生的喜悦。这喜悦默默地隐藏在心里。

从1969年9月末到1974年12月的最后一天,我在湖北咸宁干校一直从事最繁重的劳役,特别是两三年,我在连队充当着“头号劳力”,经常在泥泞的七上八下的山间小路上弓着腰身拉七八百斤重的板车,浑身的骨头(特别是背脊)严重劳损,睡觉翻身都困难。那几年,只要有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我总要到一片没有路的丛林中去徜徉。一座小山丘的顶端立着一棵高大的枫树,我常常背靠它久久地坐着。我的疼痛的背脊贴着它结实而挺拔的躯干,弓形的背脊才得以慢慢地竖直起来。命得到了支持。我的背脊所以到现在(年近七十)仍然没有弯曲,我血肉的觉得是这棵被伐倒了二十年的枫树挺拔的躯干一直在支持着我,我的骨骼里树立着它永恒的姿态,血液里流淌着枫叶的火焰。

枫树伟岸的姿态令我敬仰与感念不已。一到初冬,它宽阔的掌形的叶片映着阳光燃起了赤忱的火焰。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美艳的树叶。我几次写信给在北大荒劳动和学木刻的儿子,让他来看望这棵枫树,希望把它的形象画下来。但时机不凑巧,他没有能来。后来他来了,枫树已经被伐倒一年了。

一天清晨,我听见一阵“嗞拉嗞拉”的声音,一声轰然倒下来的震响,使附近山野抖动了起来,随即闻到了一股浓重的枫香味。我直感地觉得我那棵相依为命的枫树被伐倒了……我立即飞奔向那片丛林。整个天空变得空荡荡的,小山丘向下落,垂下了头颅,枫树直挺挺地躺在丛莽之中。我颓然地坐在深深的树坑边,失声痛哭了起来。村里的一个孩子莫名其妙地问我:“你丢了什么这么伤心?我替你去找。”我回答不上来。我丢掉的谁也无法找回来。那几天我几乎失魂落魄,生命像被连根拔起,过了好几天,写下了这首诗。儿子没有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只好由我写一首诗来悼念它。我不能让它的伟的形象从天地间消失。我要把它重新树立在天地间。

这些年,我常常怀念斧头湖边的那个小小的山丘,最初把它看作是我的一首诗的故乡,渐渐地我觉得它已成为我自己的故乡了。

《悼念一棵枫树》辅导

牛汉(1923-),山西定襄人。1941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50年代初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祖国》、《在祖国面前》、《爱与歌》。80年代以来的新作,收入《温泉》、《海上蝴蝶》、《沉默的悬崖》等集中。另外,《蚯蚓和羽毛》、《牛汉抒情诗选》等为40年代以来的创作选集。)1955年胡风事件发生后,一度被囚系。“”中在湖北的“五七干校”劳动改造。他“复出”后,首先是发表写于“”期间的作品。它们“大都写在一个最没有诗意的时期,一个最没有诗意的地点”,却“为我们留下了一个时代的痛苦而崇高的精神面貌”(注:绿原为牛汉诗集《温泉》写的序:《活的歌》。这里说的时间,指1969年9月到1974年12月;地点,指湖北“古云梦泽”的文化部系统“五七干校”。牛汉当时在这里劳动改造。绿原还写到,“记得那时,他拉了一天装载千斤以上的板车,或者扛了一天每袋一百多斤的稻谷,回来总要气咻咻地告诉我,他今天又寻找了,或者发现了,或者捕捉了一首什么样的诗”。)。这些诗,大都借助自然界的物象,来寄托他的性情和感慨。他说在“古云梦泽”劳动的五年,“大自然的创伤和痛苦触动了我的心灵”,但或许也可以说,他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在创伤的“大自然”中寻找到构形和表达的方式。枯枝、荆棘和芒刺所筑的巢中诞生的鹰(《鹰的诞生》);荒凉山丘上,被雷电劈掉了半边,却仍直直挺立着的树(《半棵树》);受伤,但默默耕耘的蚯蚓(《蚯蚓》);囚于笼中,却有破碎滴血的趾爪和火焰似的眼睛的华南虎(《华南虎》);美丽灵巧、却已陷于枪口下的麂子(《麂子,不要朝这里奔跑》)……是一种倔强不屈的精神和品格,是对于陷入困境的美好生命的悲愤和忧伤。这些作品,有着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而在另一些作品中,更注重的是一种悲剧性情绪的表达。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映象的自然物之间,超出简单比喻性质的关系。《悼念一棵枫树》,写高大的枫树在秋天被砍倒,于是,家家的门窗、屋瓦,每棵树,每根草,蜂、鸟,湖边的小船,“都颤颤地哆嗦起来”,整个村庄,都弥漫着比秋雨还要阴冷的清香。在这里,高贵的生命的死亡、毁灭的悲剧,以它美丽的内质得到释放而得以强化。

※教材所选的这首《悼念一棵枫树》亦是一首典型的托物咏志诗,创作于1973年秋,“枫树”的意象,象征了特定的 “”黑暗专制统治下奋勇反抗的一代伟大民族英雄的形象。曾有人认为此诗是为悼念“七月派”领袖胡风而作,牛汉在谈及此诗的创作目的时曾说:“我悼念栋梁之材,民族的伟大人物一个个地倒下,是可悲的。如果专指某一个人的倒下,就太没价值了。”可以推想,诗人创作此诗,更多地着眼于整个时代、整个民族的命运,此诗既是对饱受摧残、历尽沧桑的中华民族的每个优秀的个体、包括自我的痛悼,更是对有着辉煌的过去如今却满目疮痍的我们的民族和祖国命运的痛悼。诗人的悼念是悲哀的,但更是悲愤的、雄强有力的,一棵“最高大的”、“雄伟和美丽”的枫树虽然倒下了,它散发的“浓郁的清香”和生命的“芬芳”却满溢于“整个村庄”和“这一片山野上”,以死相争,以血祭国,体现出一种充满阳刚之气的悲壮美。

这首诗借助一棵被伐倒的枫树,寄托诗人所体验到的人生的创伤和痛苦,具有咏物诗的传统表现方式。但是诗的情感,与作为情感、经验的寄托和构形物的枫树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比喻性质的关系,而能够在主观与客观的相互投射中,带领读者进入一种复杂的情境之中。注意领会这首诗如何以客观的物象表现主观情感,从而,“伐倒了/一棵枫树”在诗句的结尾时上升为“伐倒了/一个与大地相连的生命”。

悼念一棵枫树沪教版高三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汗血马沪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五篇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范文五篇

2021年七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五篇

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最新2021

八年级下册语文趣味方案设计五篇

    24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