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湖居听书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嘉红0分享

《明湖居听书》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作者刘鹗。《老残游记》和《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明湖居听书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明湖居听书》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写法。

2、赏析白妞演唱之精妙,掌握描摹音乐的角度和

方法。

3、学会用文学的语言鉴赏和描摹音乐。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描摹音乐的能力

【教具准备】:录音机播放乐曲《倾诉》、《我心永恒》、《二泉映月》、幻灯处理板书,一组与音乐意境吻合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凸现目标(4’)

录音机播放萨克斯管《倾诉》(约2分钟)

“音乐的含义不在音符之中,而在音符之外”,这一段醉人的音乐给了你什么感受呢?)(请几位同学回答)

师示范:(充满感情地)萨克风的声音晃晃悠悠,懒懒散散,实在像风。有春风之柔软,又有秋风之强韧。黄昏阳台,一曲《Shadow of your smile》似一种按摩,一直作用到我心底,于是我的心从容地跳,我的肌肉松懈了下来,我的思绪蝴蝶般飞翔,我已是一位微醉的流浪汉。身心在萨克风中休息,智慧却渐渐轻逸地闪动,自由正将我慢慢淹没。

小结:相对而言,同学们的感受显得贫乏单薄,能意会却不能言传。很遗憾,那是文学的缺憾,语言的缺憾。今天我们要写的《明湖居听书》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它将告诉我们如何用文学的语言去描摹无形的音乐。

二、赏析唱腔,体味精妙(7’)

《明湖居听书》听谁说书?具体的语段是哪两节?齐读(7、8)节。后出示幻灯片,请同学说出相关比喻并赏析比喻的效果

人参果:舒畅

熨斗熨:伏贴

钢丝:尖细、高亢、有力

登泰山:险、奇、不断升高

黄山飞蛇:轻快、回环、多变

东洋烟火:形色兼备,多姿多彩

小结:说唱的音乐转瞬即逝,作者却借助于精妙的比喻,把白妞说书的或高或低或缓或急,形象地描摹了出来。从发展、跌宕、高潮、结束,其音乐的过程一目了然,不能不让人赞叹其技艺的精湛。

如果把白妞的说唱比作一朵红花(幻灯出示)那么,课文还巧妙地用了一些绿叶作了陪衬,(再出示幻灯)能找出是哪四枚绿叶吗?

三、简析“绿叶”,把握全篇。(5’)

学生较容易地找到了如下铺垫:戏园盛况、琴师弹琴、黑妞说书、听众评议。问黑妞说书时用了哪个成语?“以为观止”。真的到极点了吗?和白妞相比如何?

小结:“水涨船高”、“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四处无一处写白妞,实则处处写白妞,这就是铺垫,就是侧面描写,从而烘托的妞说书的精湛技艺。(再出示完整的鲜花图)。整篇课文就是以鲜花样凸现在大家面前,正面的描写和侧面的铺垫,浑然一体,鲜明生动。

四、再赏“红花”,归纳角度(8’)

明确:相对而言,本文更让人称道的还是作者描摹音乐的手段,如何状无形之物如在眼前呢?课文用了精妙的比喻,而且设喻是多角度,多方位的。(板书)

以视觉作比:钢丝、飞蛇、烟火

以感觉设喻:人参果、熨斗熨

以听觉作比:山坞春晓,百鸟乱鸣

以味觉设喻:水蜜桃、茶

特殊的比喻——通感

逐一讲解并举例:(放音乐)

视觉:①音乐《天使的沉默》传来,一股岁月的尘土夹杂着沉闷而又酸涩的气流迎面扑来;透过音乐,我的眼前呈现一片废墟:倒塌的房屋,饥饿的人群,茫然的目光,连夜晚投在墙上的身影也像一个“虚弱的鬼影,摆动着摇晃的双臂”。②马勒的管弦乐极端华丽,像个天生的大美人而又擅长作态,顾盼生姿,无不迷人。

感觉:接下来是一个抒情的舞曲,听不到两分钟,我感到河水如在我心中跳跃,充满了欢乐;到了中段的缓板,我又觉得水波在我生命的阳光中闪烁。

听觉:引子一过,随着曲调的跌宕舒收,忽觉衣角被人猛地一拽,心也不自禁地一沉,回头看时,分明是一位形容枯搞,神色悲凉的老人,不等我发问,他便在一旁自顾自地倾诉起来,可这数十年的沧桑从何说起,他的声音低沉而舒缓,他在诉说他的坎坷与不幸,抗争与控诉……动情之处竟至哽咽无声。

味觉:①《秋的喁语》旋律忧伤而又甘美,就象个最好的水蜜桃入口即化。

②那时候我已爱上了喝茶,《二泉映月》就给了我与喝茶相同的心境,品味那醇厚的苦涩,略温的苍凉。

小结:运用通感,可最大限度地调动五官感受,可以把看不见摸不着的体验形象地描摹出来,可脱俗去熟,产生新奇清新之美。

五、当堂示范,讨论写法(5’)

播放《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依旧》的前一段(三分钟)

例:那音乐开始时平缓而沉静,婉如一熟睡的婴儿的脸。在人沉醉其中时,那音调却渐起,如一口咬下一鲜果,咬破果皮后鲜汁四溢,沁人心脾;甜味愈来愈浓,由口入心,其畅无比。待那声调陡然一转升高数丈,又如坐翻滚的过山车,渐上渐高,待到极高时,陡然一个回旋,急转直下,其惊其险令人随之起伏。(视觉、味觉、视觉)

又例:竖笛响起,一种安宁、平静的感觉顿时出现,犹如置身在夜空笼罩下的海面,一种无比巨大的神秘的力量给你足够的安全感。随着竖笛的结束,音乐进入正题:回忆—— 一种奇特的力量把你带入深深的回忆之中,许多的往事历历在目,悲泣、痛苦一时间全都涌了出来,把你的心搅得乱成一团。(重在感觉)

六、学以致用,迁移训练(10’)

播放名曲《二泉映月》两遍,进行描摹训练,要求①模仿课文写法(用通感)②注意意境③边听边写。

七、品评欣赏,检测效果(5’)

附:教师的下水片断:

飘来的是一曲如泣如诉的《二泉映月》,像夏夜里拂过一丝清凉的风,又像山涧里淌过一泓美丽的溪。

就是那简单的两根弦,浸透了人生的凄楚和苦涩,将悲演绎得很美。

它静静的流过来,像滩涂上的风摇曳着的苇子。钝钝的一个高音,又像封冻大河上突然出现的冰裂。悠远而深沉的旋律,感觉正踩着渐渐凉去的月色,慢慢向前,走到没有荷花的池塘边,走进没有颜色的夕阳里。

不是平平仄仄的错落,只是感情的悠然倾诉,把我的耳朵叫醒,却让我的心沉沉睡去。

《明湖居听书》赏析

清朝人刘鄂一生建树颇多:修水利,搞收藏,作医生,办企业等等,而其为后人所了解,则是凭一部为解朋友之困而创作的《老残游记》,将此书稿赠与朋友,不想却因此名传后世。刘鄂的绝妙之笔从节选的《绝唱》一书中即可窥见一斑。

本节选段的中心是描述说书艺人白妞精湛绝伦的说书技艺。刘鄂以其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和精巧厚实的铺垫,把一个民间说书艺人烘托成艺苑的一朵奇葩。

在白妞出场之前,作者为其造足了声势。首先作者介绍说书场之大:有几百张桌子,却是座无虚席。再说听书人之多,来晚的人从袖子里送看座的几十钱“得一条凳在人缝里”坐下,再晚者只好从“夹缝”里坐下:可见其拥挤之状,凸现了白妞说书艺术对听众的吸引。再看作者对听书人到场时间的描述,以老残看来,十二点的书,九点吃饭,十点到书场已是很早,却只见书场已人满为患;十点半连“抚院”等官员也已到了,十一点正是人山人海拥挤不堪,“搬张短凳,在夹缝安插”一语就体现了这种拥挤,《明湖居听书》的用笔还是很简省的,却不厌其烦的写了关于时间的问题。九点,十点,十一点,这几笔已把听书人的焦急渴盼的心情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再者听书人的身份,作者特意指出,听书的有官员、生意人、读书人和普通市民。这一笔看似无奇,细细品来,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功力:白妞的说书吸引了不同阶层不同身份的人前来听书,足见其说书艺术的无比魅力,也可见白妞的说书雅俗共赏:即可下里巴人,也可阳春白雪。

读完此处环境的精心设置,读者和听众一样已迫不及待的等待白妞的出场了。但作者还不肯让心爱的艺术家过早露面。

出场的是一个卑陋的琴师,听众的失望从闹哄之中可见一斑。而琴师的几声调弦却也引来了几多掌声 ——琴师技艺非同一般。而琴师只是一个配角啊!真正的说书人——黑妞出场了,但作者从老残的角度看并不知此人不是白妞,但听乐声如新莺出谷,如乳燕归巢,“觉一切声音俱出其下以为观止矣”。从老残来看,等待了两个多小时听如此如仙乐一般的说书已是不虚此行。哪知那并非白妞,“黑妞的好处人说的出,白妞的好处人说不出,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此一番话让老残哑然,“以为观止”的音乐竟不是极品,那么白妞竟如何呢?

作者已是用尽心智赞白妞说书,又如何写白妞呢,此一番描述已是让老残心痒难耐了,也让读者亟盼白妞出场的同时不得不拜服于刘鄂的此一番绝好的铺垫,先以说书场之大,听书人之多之杂,听书人到场之早,为白妞出场蓄足了势,又以黑妞高超的说书技艺烘托。直到此时,略带些神秘而令人渴盼一睹为快一听为乐的白妞才款款的登场了。

作者并没有赋予白妞出众的容貌和华丽的装束,而是让她一身素衣与黑妞一般无二的登场了。这时的老残想必有些失望。且慢,白妞的道具——两块顽铁一响,便“五音十二律”俱出,人未发声,已是先声夺情,而那双“白水银里装着两丸黑水银”的灿如明珠的眼神只一扫,便已造成“以为白妞看见了我”之效果——白妞见“我”,“我”之荣幸啊!“而鸦雀无声”之场景,则已表现出听书人此时激动而渴盼的心情啊!

作者对黑妞说书已是用尽了溢美之词,那么又如何来描写白妞的说书呢?这让我们不得不佩服刘鄂以一业余作家之笔高超的驾驭语言的能力。

作者写白妞的唱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写其声之悠远,用“傲来峰、扇子崖、南天门”写其高腔之无穷,用“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山腰盘旋穿插”写其音调之婉转,用“弹子上天”写其音色之灿烂,用“花坞春晓”写其声音之妩媚。更兼作者调动通感手法,以“听者如吃了人参果,三十六万个毛孔,无一处不舒畅”写白妞说书的妙处。怎见得王小玉高于黑妞之处呢?听书人的一句评论道出了其高妙之处:用“三日绕梁”形容尤觉不足,用“三月”方能曲尽白妞说书之魅力无穷啊!

此一节书,作者调动语言的手段驾轻就熟,信笔写拉,其铺垫之势,设悬之招,让读者心神随之而动,其对音乐的描写也是荡气回肠,不绝如缕。

本课原选入高中教材,题目为《明湖居听书》据本章内容而定;教材改版后,选入初中教材,更名为《绝唱》此题目较原题不仅简练,而且也极佳的赞叹白妞的说书艺人。但《绝唱》删掉了“到了十一点钟……所以说的什么话都听不清,也不去管他”一节,使原本浓墨重彩的铺垫变得单薄,原本作者铺就的烘云托月之之势被削弱,效果大打折扣。

《明湖居听书》教学反思

课堂教学需要解决两个问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事实上,这也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备受困扰的两个问题.

在看到文本后,我一直在思索,在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究竟应该如何安排教学内容.这篇课文在对人物的描写方面有很多值得咀嚼的地方,但很明显,四十分钟的课堂不可能面面俱到.在仔细分析教材后,我发现,对人物的侧面描写和衬托方面,对于初一得同学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白牛绝调的这一段作者使用了大量通感将声音美描摹得淋漓尽致但同学们的理解和体会却未必能深入细致.于是,我决定将重点放在白妞绝调这一段的反复咀嚼上.在体会文字的同时感受白妞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绝妙笔法.

教学内容确定后,如何选择教学方法又成了难题.在反复思考后,我认为,还是因当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感受品味文字.这时候,朗读就进入了我的思考范围.成功的朗读必须建立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之后,而同时,又是自己感受体悟所得的外化表现.通过朗读,可以更好地品味文字,也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学习语文的动机.在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再咀嚼,再朗读的过程中,将文字美再次转化为声音美.一个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自然就形成了.

基于以上的思考,这样一节以朗读和品味文字为基调的课就形成了.

另外,在仔细阅读原著的时候,我在原著中找到了白妞绝调炼成的原因.考虑到这时本单元的最后一课,因此在课堂的最后进行了一些文道结合的教学.但是从实际的课堂教学效果来看,不如将这个环节迁移至课外.这样整个课堂会更加流畅,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第二篇: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传统,扣住文章中用比喻描写音乐和铺垫衬托的手法这两个重点来进行教学,共用两课时,因为第一次进机房,所以关于作家作品以及与课文节选部分相关的前回内容都没有安排学生自己上网学习。只是在课文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要求同学结合练习册上的题目,对《明湖居听书》与《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进行比较,而且课前让学生做了预习,学生有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课上再在学生小组交流的基础上,上网搜索,进行更加深入的学习。从学习过程看,大部分学生比较认真,有些学习小组是以集体的名义发布学习结果的,这说明小组协作学习是存在的;从学习结果看,同学们在网上找到了很好的材料,对教师备课时准备的材料要深刻得多,细致得多,准确得多。并且学生都是对网上材料进行筛选后摘要发布到课题网站上的,基本上不存在大段拷贝的情况,这说明大部分同学能利用网络进行协作学习。教师也把自己的见解发布在课题网站上,体现了网络平台很好的平等交流的优势中。另外,像本节课这样,只就一个重点问题进行深入讨论,问题集中,效果反而更好些。

沪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沪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学期教案五篇

沪教版七年级的语文教案必备文档五篇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案设计五篇2021年

2021最新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七年级语文人教版备课教案电子版五篇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模板设计五篇

初中七年级人教版语文上册教案公开课五篇

语文教科版七年级上册授课教案五篇

沪教版七年级语文最新的样板教案文档五篇

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案分享五篇

    256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