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的河》范文读后感1000字

钰媚 1162分享

《北方的河》是一部主观抒情的小说,有人也把它叫作“心态小说”。北方的河”是我们民族的、历史的、文化的象征物。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方的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北方的河》读后感1

我最喜欢的一篇中篇小说——《北方的河》。一个多么令人心潮澎湃的名字啊。每当我看到书橱里面放着的这一本书,我总是感慨万千,总感觉有很多话要说。

其实,每一次想到这篇小说,耳边总会响起那首歌:生命就像,一条大河,时而宁静,时而疯狂……是啊,多好的比喻啊!生命真的就像一条大河一样,有时宁静,宽广而又平和;有时奔腾豪放,充满热情。这首歌真的与张承志的这篇小说不谋而合。

因为喜欢,所以逢人便推荐,但是,经常会有人问:张承志是谁啊?记得那是四、五年以前了,我向学生推荐。有一个同学也这样问我。我说你知道《黑骏马》么,他说不知道。我说你知道腾格尔吗,他说那当然知道了。我就给他慢慢解释:腾格尔演过一部电影,叫做《黑骏马》。这部电影根据同名小说改编,小说的作者叫张承志,他还写过另外一篇中篇小说就叫做《北方的河》。他的这两本小说分别获得了1981——1982年和1983——1984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学生一听成就这么高,就问我借这本书,我很高兴地借给他了。我借书给别人最担心弄丢或者弄脏,不过这一次担心却是多余的,因为书第二天就回到了我的手中:老师,我看不下去,一点也不吸引人。我只是笑笑,也没有多说什么,毕竟不能强迫别人喜欢我喜欢的东西啊。

不过王蒙说过:他(张承志)怎么找到了一个这样好的、我要说是非凡的题目?王蒙还说:在看完《北方的河》以后,我想,完啦,您他妈的再也别想写河流啦,起码三十年,您写不过他啦。这是王蒙在看完《北方的河》之后写的读后感——《大地和青春的礼赞》里面的话。这是对这部小说最最充分的肯定,我觉得王蒙说的一点都不过分,因为张承志的这篇小说以河为题材,已经把河写透了。以前我们总是说,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我们总感觉黄河应该是温情脉脉的,而且我生活在济南,看到的就是一条波澜不惊的黄河。可是在张承志的笔下,黄河是父亲,有着父亲一般的品质:坚强、刚毅、宽容,沉着的表面下掩藏着热情与力量。作者在小说里写道:在梵高的眼睛里,星空像旋转翻腾的江河;而在他的眼睛里,黄河像北方大地燃烧的烈火。寥寥数语,已经把主题极大地升华了。

另外,在小说里,作者还写了他和她(主人公没有名字,就叫他和她)。他们擦肩而过,只是曾经遇到过,然后又各自沿着自己的轨道继续前行,并没有因为遇见过什么人,经历过什么事而停留、改变。可能他们注定就是这个样子的,各自有着各自的方向。但是,作为她而言,在内心深处肯定有过比较、衡量的,最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我们完全没有理由说她的选择是错的,因为每一个人肯定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这种选择自有其道理,任何人都没有理由批评、指责。当然,他也没有,他只是默默地祝福她。我认为,他做得对。

张承志在小说中引用了日本民谣之神冈林信康的歌,不知道歌名,网上也找不到下载,就把小说中出现的歌词写下来吧:

你的疼痛的深切

我当然不能理解

为什么我们离得远了

其实一直是近在眼前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是呵,我就是我

我不能变成你

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

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

大家对于这首歌的评价还是很一致的,那就是——好!这首歌道出了男女之间爱情的实质,虽然说“你的疼痛的深切,我当然不能理解”,但是,如果真得到了心有灵犀的境界的话,“我就是我,我不能变成你;就算你在那儿独自苦斗,我也只能默默地注视”也就很好理解了。这首歌出现在小说最后男女主人公在一块儿吃饭的时候,非常贴切。其中的意境,只能慢慢体会了。

“他隐约觉察到自己好像有过不少错误、偏激和分寸失当的地方,但他又感到这一切都根本无法避免,……,肉体可以衰老,心灵可以残缺,而青春——连青春的错误都是充满魅力的。我就是我,我的北方的河应当是幻想的河,热情的河,青春的河。”

《北方的河》读后感2

第一次合上书,也会像文章中那些有血男儿那样大喊:“作者文笔太好了!”而现在,突然后悔,后悔自己那么不负责的评价作者的文字。我常常会指责,那些扫一眼我文章就说“文笔不错,但是没有中心。”的人。这时也就会发思自己,静静又看了一遍。而这次,我再也没有放肆的大喊什么话了。而是泪在眶中转着圆圈,反射着文中一句又一句的话。“我们要培养那样的人,我希望有人能以地理科学为基础,深刻而不浮夸地综合其它科学为基础,成为一种真正有眼光的科学家。”……实在不想在摘抄了,因为每一句话都在敲着我的心。“它是那么年轻”,第一次有华丽的文字打动我,让我和它有那么多的共鸣,可觉得平时那种自信,现在什么也没有了,似乎原本有的那股气,一股让自己感到高于别人的气,淡去。然后在主人公刚跳下黄河后就全然没有了。他渡过黄河后,抓住了希望。而我,我站在文字外边什么也没有了,只是图有一点迷惘的追求。

第二次合上书,回想自己的誓言们,觉得很遥远、很遥远。突然哽咽道:你的气在哪里,你在寻找什么?你还在痴望哪条路、哪个心愿,是!只是心愿。可望不可即吧!可是他们,他们在为了什么?忽然想说,擦干眼泪活下去。他们拥有着的生活,只是我听说了的`艰难生活。而我的生活或许是他们不屑一顾、感激的好生活。他们也失落过、也有过无助、也在挣扎、也渴望着自由、也有着伟大的梦想、也在燃烧自己、也在放弃、而最多的是他们不屈的灵魂,他在奔跑,努力,一条条河奔跑,他在追河,河是他热爱的,河是他的追求,方向。而当他热爱的事情一次又一次远离时,他在疯狂,他内心在呐喊,狂奔在厚实的土地上……我淡眼望他,感到了一种血性,感到他那在冲击。

我常常对自己说,在我的生命里只能有两种东西:一个是自由,而另一个就是梦想。他们常常会说:我们这一代人怎样。而我,没有在意。看到每一种人身上的特点和个性,觉得貌似自己有过,可又不知哪里像。又处于惘然,可能是任性吧。再看看他们生命中有过的东西,似乎和我一样,自己感到高兴。可是,自由我真的有?他们也是吗?为了自己的梦想,不停地奔波,还能算的上有自由!但他们一直在笑,生命中的自由一次又一次离去,得到了梦想。难道自由如此尊贵?连梦想都成真了,而它还得不到?不然就是为了心中的梦而放弃自由。有些不忍心了,不想没有自由,更不愿失去梦想。

文章中的他,在失败时常骂自己,这种工作我也做过,常常指责自己浮躁,过于自信,要低调一些,之后的我在自己的小范围老老实实的做人。而一直处于自信的他,他会说自己无能、自己浅杯…,之后又有更强的自信去面对自己,继续努力。他的梦想近了,而我的又远了……

自由和梦想是并进的吧,因为我没有得到梦想,所以才不会感到拥有过自由……可是,他们有的自由还没有我多,但他们知足、他们仍然努力、向更高的梦追去,去想去做。

也许刚硬的文字渐渐淡去,但那种无尽的光、奔放的芒,还会燃、还会放。因为有着一种气在支撑,又会有一种力引导你,让你寻到它们。那种力量叫做——共鸣,思想的长河!

《北方的河》读后感3

在百度上检索“张承志”三个字,首页便会蹦出他那张颧骨突出,眼窝深陷的黑白照,阴郁的气质颇神似日本的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和三岛一样,他的青年时代充满了奔放与狂野的气息。更传奇的是,他亦精通日语,同时还是坚定的伊斯兰信徒和“红卫兵”的始祖——如此纷繁复杂而极不相关的经历,合于一人之身,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作于1983年3月的《北方的河》,便是这位奇人一生中种种可能性的缩影。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主人公“他”,在从插队的新疆回京赶考的路上,途径黄河考察,在车上结识了一位美丽的姑娘。然而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寄心茫茫大河的他终究并不与之同道,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的好友和她寄来的结婚请柬,独自踏上寻觅大河的梦中。如果只是这样,这篇小说就只不过是一个忧伤的爱情故事,然而,作者笔下流过的却不是似水的柔情,而是迅疾的狂风和张天的烈焰——熊熊燃烧不息的理想之火。

小说中着墨最多的并非“姑娘”,而是那些形态各异的河流。有他在阿勒泰山区插队时深爱的额尔齐斯河,有那从开天辟地之初就切开了华夏大地的黄河,还有京郊的永定河,以及魂牵梦绕的黑龙江。它们是北方的河,不似南方的潺潺细流,而是从渺远的大西北,一路蜿蜒到苍茫东北大地的铮铮血脉!只有这,才配得上那青年人粗粒、粗野和粗犷的皮肤下自由不羁的魂灵。

这是他们的80年代。一个激情与理想共同震颤的时代。

与其说小说写的是河,更不如说写的是张承志自己,那个策马在茫茫草原,纵身于黄河激流,挥着拳头、横冲直撞地追梦的野孩子。作者深爱着这个“孩子”,即使是他为文明的世界所不容,在自私的庸众面前屡屡碰壁,小说最后依然为他安排了一个极富诗意的梦境:

黑龙江畔,他在呼啸的风雪中读诗,诗句“像一支支烈焰熊熊的火箭镞,猛烈地朝着那冰河射去。”

整本书中最激昂人心的画面,莫过于此。

当然,无论多么风急浪高的波涛,总有汇入大海的一天。就像所有豪迈狂野的激情,都会随着岁月的增长而成熟沉淀。在理想年代筑梦不休的张承志曾北大深造,日本留学,身兼画家,游离非欧;而在这个时代落幕之后,他却写出了《心灵史》,以一名最虔诚的信徒的身份,安静地匍匐在伟大的存在跟前。

人都会成长。

然而,如果没有青年时代那些澎湃的激情,如果没有在可以击水千里的年华跋山涉水,如果没有如自然的朝圣者那样无悔地追逐山岳江河的足音,那么成长也将只是笑谈。北方的河,浩浩荡荡地奔向大海,拦不下,也止不住,唯有追随它的脚步,生命才得以自然地生长。

因为那撼人心魄的滔滔江流,正是我们内心年华的巨响。

《北方的河》读后感4

《北方的河》是当代作家张承志所著的一部中篇小说,原载于1984年《十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1.黄河湟水:美丽的邂逅,破碎的生活

小说的开篇是从黄土高原开始的,浑黄的河水、千沟万壑的河谷、蜿蜒的河流,他面对高原,回忆着书上的地理知识,突然想起这场面叫“曲流宽谷”,对着地图和大地,书上的知识变成了眼见的风景。无边无际的黄土山帽和蓝得质朴的天,都令人踏实。

虽然毕业于汉语言专业,分配到计划生育宣传科,但是他并不想从事这个行业,地理是他为自己选择的想干一辈子的事。为此,他来考察这些河流,时时在为参加人文地理的研究生考试做准备。

在这行驶的卡车车厢中,他遇见了一位摄影女记者,两人相伴来到了黄河岸边。对她,他是喜欢的。“我一定会在这个世界上找到我最喜欢的那个位置”。他把他心底的想法告诉了年轻的女记者,为此,他愿意放弃安稳的工作,愿意学习刻苦外语,愿意为河流奔走。

人人都有心愿,都想呆在喜欢的位置。有时我们的选择很少,人生匆匆几十年,想做的事情还没做,便倏忽而过;有时我们的选择又实在丰富,只要认准喜爱的事业,一心一意、全心全力去做,没有什么做不成。

我到底是谁,只应该由我决定,而不是别人。在那个大学生服从分配的年代,放弃分配就像是一场豪赌,多年之后,谁都无法保证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坚若磐石,他不怕为心中所愿,倾力相付这一程。

他在女记者面前游过了黄河,她则在岸边,为他拍下了走向黄河的那一瞬间。

她看见了一幅动人的画面:一条落满红霞的喧嚣大河正汹涌着棱角鲜明的大浪。在构图的中央,一个半裸着的宽肩膀男人正张开双臂朝着莽莽的巨川奔去。

对于女记者来说,这是一幅难得的摄影作品,对于他来说,这是一次惊心动魄的旅程。黄河水气势如虹,很难征服,他感觉黄河像是父亲一样包容着他,保护着他,使得他能够平安渡过。实际上他的右肩受伤,这疼痛也是真切的。这是一场人与自然对抗的礼赞,也是一次人与自然相处的描述。

两人又一起去了湟水之滨,黄土浅山、青麦雪峰、还有悦耳的民歌,这一切都围绕着两个人,使人沉入恬静的心绪中。他们在一条水沟里发现了一只陶罐子的碎片。这彩陶是四千多年前的,上面还刻画着森林。

姑娘说:“世上的事情多么拗人心意啊,生活也常常这样残缺。”对着这副残缺,她按下了快门。

他对彩陶的历史略有了解,这是马家窑文化,怪不得这世界如此神秘,原来数千年前,这里曾是森林,如今却变成凸山,雨水冲垮古墓,彩陶流成了河。中华大地太多风霜和雨雪,见证着世事变迁。

古董一样的彩陶只剩碎片,再也无法拼接完整。生活充满太多不完美,但是正是由于这种不能如意,生活才真实如画。放入历史的长河中,每个人的生命不过是一粒微尘,微尘相聚,文化才得以传播。大自然记录人类的足迹,也承载着人类的记忆。

这陶瓷就像那一代人的生活和面貌,他们经历了那个特殊的十年,去过边疆,上过山下过乡,有过困惑,有过迷茫,如今又在苦苦寻觅,到底怎样是对的,到底希望在哪里,每个人都在追寻。

2.独行永定河:在心中,与你告个别

夜行的列车也像一条河流,不辨首尾,奔腾向前,把两岸留在身后。

回到北京以后,女记者投入到工作,他则认真复习,他本想用剩余的一百元钱去黑龙江看看,但是他家要盖小厨房,需要花销,他不能放下眼下的生活,不能不管自己的母亲和弟弟,黑龙江的旅行只能放弃。

准考证的事情没有那么顺利,他写论文,找导师,找招生办,给母校发电报,一直在忙着报考的事情。自己的母亲又生病了,他去医院陪护了四天。

生活,是多么的不由己身啊。想要安心复习不是那么轻松的。家庭、亲情不能不顾。人人都一样,都是在生活的缝隙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新鲜空气,大口大口喘息一阵,再面对具体的日子。

记者姑娘的照片没有顺利发表,她本想找他来倾诉,却遇上了他的朋友徐华北。徐华北恰恰痴迷于艺术。在她的数张照片中,一下就挑出了那张黄河岸边的背影和那张彩陶静物。徐华北为这两张照片写了评论,连带着照片一起发表了,他向姑娘表白了。

他心绪不宁,爱慕的姑娘被别人表白,黑龙江也去不成,那就去调查一条近的河流吧。他选定了流经北京的永定河,当他要出发时,女记者出现了他门前。

这是他们两人一起去的第三条河流。她那天太累了,在河边休息。他则一个人沿着河畔走去。这把北京西北的山脉劈成峡谷的河流显得那么平静,细浪汩汩,根本看不出课本上写到的肆意恣情。原来,这条不知安宁、河床屡改的河,也会有如此静谧的时刻。

人生莫不是如此吧,有过大风大浪,也会有涓涓细流,谁都不能一直处于高光时刻,也不会一直在低潮徘徊。

当他返回时,发现姑娘睡着了。他多想拥她入怀,可是他知道,徐华北才能帮助她,不管是感情上还是事业上,徐华北才是最好的选择。他在心里,默默与这个心爱的姑娘告了别。这是多么自私又无私的爱。记者姑娘一直等着他开口,可他始终未曾提及一个字。为了她好,于是决定不去爱她。

沈从文《虎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沈从文《虎雏》: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读书有感

约肖特豪斯曾说,青春的幻想既狂热又可爱。他曾幻想和美丽的姑娘在一起,但是,这些可爱的想法,就此告别了。

有一种爱情,不是在一起,而是给对方幸福。或许这就是今生情,来生意。这一世,我只愿你拥有一生欢颜。

3.梦至黑龙江:走在梦想的路上

直到临考试五天前,他才拿到了准考证。他想起他曾经答应过她请她吃西餐,于是带着他的好消息和满腔的热情,他去找她。

她发自内心为他高兴。面对多日来为准考证的奔波,这个结果是多么令人欣喜呀。

人生那么多代价,那么多滋味儿,就被这种成功轻轻一笔勾销了。

人们总是愿意讨论过程中重要还是结果重要,只有得到满意的结果之人才有资格说结果不重要。只体会过程的人,也是心心念念着结果的。只不过人的一生,不可能完事顺遂,就像是河流不可能一直风平浪静,会有险滩,会有激流,无论是何结果,坦然面对就是了。

在餐桌前吃饭的时候,他们听到一首歌,那歌词好像就是为他们写的:

我们两人都经受着考验

而你究竟是我的谁

如果一切将从此崩溃

那么我又曾是你的谁

她告诉他,华北已经跟她求婚了。

考试前,他收到了徐华北的请柬,是订婚酒会。他想,女孩找到了华北,华北找到了胜利,而自己找到了北方的河。大家都找到了自己追求的东西。多好哇。

他的爱那么单纯,不掺杂一丝嫉妒与愤怒。青春或许会有遗憾吧,可是这年轻的时光啊,连清楚的错误都是有魅力。

临考试那天夜里,他在梦里来到了黑龙江,他看到茫茫大地,看到旷野沙洲,看到冻土和雪原。

坚硬的冰甲正咔咔作响地裂开,青黑的河水翻跳起来,拥推开巨船般的冰岛。在同一个刹那,雪原上长长地拂来了一股暖流。

这就是他日思夜想的黑龙江呀。虽然没能一睹真容,但是这条大河早在他的心中扎根。在梦中,江水融化的声响是那么真实,与他的鼾声融为一体。这一夜他睡的那么暖,那么踏实。

窗口亮起,东方出现晨曦,故事在这里结束。

小说的主人公有没有考取成功,有没有把北方的大河当做终身的事业研究下去,作者并没有交待。

心爱的姑娘终得幸福,自己还能在青春的岁月里,排除万难,走在喜欢的路途上,这就够了。

有评论者说,张承志的小说是八十年代理想主义的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文中一切故事,不管是顺利的还是挫折的,似乎都充满着善意。他的文字,像一幅画卷,展开之后便不忍心合上。徜徉其中,像一缕轻柔的风拂过面庞,小小的心儿呀,也跟着柔软了。

他的文字绚丽又朴实,就像是平静湖水上的粼粼波光,看似平静,实则闪烁着光芒。

张承志笔下的青年,也是八十年代追求理想的人们,也是今朝的我们。面对今天日益繁多的选择,如何找到内心所爱,并持之以恒去实现,是每个人需要经历的生命旅程。

生命是不断流动,持续变迁时存在。它是一条从不知何处流淌到不知何处的河流。每个人都是一条河,我们变化着,流动着,找寻着,体味着,也幸福着。

《北方的河》读后感5

张承志,是中国当代屈指可数的拥有坚定信仰、始终坚持鲜明的文学个性、最富有思想性和学者气质、写作的视野和立足的文化疆域最为广阔和坚实的作家之一。张承志祖籍山东济南,出生于北京,回族。1968年清华附中毕业后,在内蒙古乌珠穆沁牧区插队。

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专业,1981年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历史语言系硕士学位。曾长期从事中亚、新疆、甘宁青回族区的历史宗教考古调查。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先后游学日本、西班牙、摩洛哥、古巴等国家和地区。现为自由撰稿人。

《北方的河》一文中的片段:

她惊呆了。她愣愣地瞪着徐华北,觉得这年轻人深邃的黑眼睛正洞察着她的五脏六腑。打碎的彩陶罐,她在心里喃喃地说。真厉害,这家伙。 谁知道是谁照的,一张破静物呗。 她说。她不服气地打量着这位食品厂的小秘书,她不相信有人能理解这帧画面。这样平淡无奇的画面,它的完全隐藏的内涵,只有当人们听说作者是一个伟人之后,才会牵强附会地去大事发掘。难道你能看透我的心?呸!

徐华北推开其他照片,把那幅静物移到阳光晒不到的地方。 苍凉古老的黄土高原。生的欲望强烈得逼人的一片树林。端庄、美好、宁静的陶罐子,可惜它碎了。

她听着徐华北低沉的嗓音。他的嗓音很好,低沉浑厚,她想。他们都有这样的嗓音。 它是碎的,不可弥补地残了一大块,哦,我觉得,这简直就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 徐华北沉思着,斟酌着词句说。

不仅仅是我们, 她怯生生地插话道, 这就是生活。


《北方的河》范文读后感1000字相关文章:

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谈美》读后感范文1000字高中5篇

《童年河》中学生读后感1000字五篇

《活着》读后感心得感悟1000字优秀范文10篇

鞋狗读后感1000字5篇

《西游记》读后感1000字作文范文10篇

《镜花缘》读后感范文1000字读书心得

《老人与海》读后感范文1000字心得体会

《寻觅中华》读后感优秀作文1000字10篇

《围城》读后感1000字范文五篇

    25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