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预习要怎么进行

庄宇 224分享

  预习是学生课前的一种自主认知活动,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课文预先进行理解、质疑、思考的求知过程。学生坚持课前预习,并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将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增强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预习的方法

  1.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对预习作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生才会认真深入地进行预习,从而高质量地完成预习作业,才能达到预习的最大效率。小学生处在非常感性阶段,其学习如何从“要我学”,转到“我要学”,是需要教师的引领。

  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间

  学生的接受、理解力和学习基础不相同,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预习要求。特别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单独提出预习要求,而在上课时,要注意与他们预习情况相结合,尽量创造机会,让他们能表达预习的一点所得,及时给予表扬,同时对于他们不会的地方,提醒他们注意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对成绩较好的学生要提出一些较高的、力所能及的预习要求。

  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根据课文的不同类型进行相应的预习,在此提供几条高效预习的方法原则:

  第一,勤动手。徐特立有一句名言,叫“不动笔墨不读书。”所谓“动笔墨”有以下几种做法:一是预习时要指导学生用符号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问”;二是要随时将课本或其它学习资料中的精彩之处摘抄下来;三是利用日记或片断作文经常写一写心得体会,其中第一点尤其不容忽视。做笔记时如果是课本则用铅笔,以便改正,并用统一的符号以便检查。圈点的过程,就是搜索筛选信息、提炼重点的过程,就是咀嚼品味,加深理解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二,眼、口、心“三到”。末代著名学者朱熹说过:“读书有三到,谓眼到、口到、心到。” 预习中,应把握这“三到”;这“三到”之中,关键是“心到”。预习时要做到眼看、口念、心想,加之上述所讲动手圈画(或写),既有助于发挥多种器官并用的作用,又可保证精力集中,从而有效地提高预习的质量,保证预习达到好的效果。

  第三,要勤思多问。有的学生预习时往往提不出问题 ,但是提不出问题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 ,爱因斯坦说得好:“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在预习中提出问题,是自学能力增强的标志之一。善于提问要建立在勤于思考的基础之上,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而不问则止”。预习时,一定要开动脑筋,拓展思维,质疑问难,多问几个为什么? 做到勤思之、多问之、善学之。

  第四,学会使用工具书。在预习中要解决那些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除了向老师、家长或同学请教外,还要学会使用工具书,如字典、词典及其它相关的参考书。会用、善用字典等工具书,才能提高预习效果,保证预习质量,消化学习成果,提高自学能力。

  第五、多阅读。阅读教材是预习的中心环节,方法有两种,即粗读或者是细读,粗读指从头到尾浏览一遍,目的在于初步了解教材的内容,把握文章的概貌,粗读要求尽可能找出疑难问题。细读指阅读教材要细致深入,对含义深刻的句子要下工夫反复阅读。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预习策略

  一、预习内容恰当,忌过多、过难

  对于小学生来说,预习的度是一个比较难以把握的问题。预习内容过少、过于肤浅,则预习意义不大;内容过多、过难,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预习兴趣和预习质量。所以对于预习作业的设计,教师要在认真研究教材、掌握学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在预有所得的原则下编排,要抓住本节教学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少而精,切忌面面俱到、好高骛远、舍本逐末。另外,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内容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也要有所不同。

  二、预习明确具体,忌模糊不清

  小学生独立完成学习的能力较低,而预习又大多是在学生独立状态下完成的,假如老师布置预习作业时的目标、要求不具体,语言模糊不清,那么带来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粗糙完成;家长无法很好地协助;教师检查评价也模糊不清。所以在布置预习时,目标应尽量清楚明确,从而增加预习的有效性。

  比如,我们常常布置的预习作业之一:“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改成“放声把课文流畅有感情地读三遍,最后一遍请读给家人听”。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读课文的标准清楚明白,学生做起来有章可循,家人、老师评价起来也有据可查。

  三、预习应从长计议

  做事不仅要立于当下,还要有长远打算,预习有时候也需要如此。“明天学习,今晚预习”的预习属于最常态化的预习方式,但有时候也需要我们从长计议。因为有些预习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就的。比如:在学西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回忆鲁迅先生》这一文章时,就可以提前几天布置,让学生多看一些有关鲁迅先生事迹的文章或书籍,多方面了解鲁迅先生。这样在课堂交流“你对鲁迅先生还有哪些了解”时,学生就可以随手拈来,侃侃而谈。如此,在活跃、多姿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收获也自然多多。

  四、预习应模式化、规范化、多样化

  (一)预习应模式化

  预习模式是学生预习的“方向盘”。所以,学期初要根据年级课程标准的要求,对学生要达到的水平制定一定的预习模式。预习模式是操作性较强的常规性方式方法,比如:字词的预习;阅读课文的预习;理解、概括课文的预习;课后习题的预习;查阅课文相关资料、丰富课后资料袋的预习;等等。等到学习新课时,教师再根据具体课文增减相应的预习内容。这样,就避免了每次布置预习作业时师生不断重复的麻烦,而且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对预习将会形成一种习惯。

  (二)预习方法应规范化

  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很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察必须认真。”所以,教给学生切实有效的预习方法,决定着预习和课堂的效果。语文的预习可概括为“字词的预习+课文的预习”。下面以中、高年级为例来谈一谈我们的做法。

  1.字词的预习

  ①默读课文。用笔圈出文中的生字和生词。

  ②自学生字。借助字典把圈出的生字词反复读一读,达到会认;抄写两遍,达到会写;借助字典或其他方式给生字组两个词。

  ③理解词语。借助词典等工具书理解文中的生词,并领悟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课文的预习

  课前预习要有相对稳定的方法和程序,这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由此,我们对学生预习提出了“读、注、思、画、查”的要求。

  读:初读课文(小声或默读),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再读课文(要求诵读),把课文读流利、读出感情味。对课文的阅读,要求学生“素读”,即先不查阅、不借鉴、更不依赖于任何教辅资料,独立自主地预习,从而教会学生“读出自己、读出问题”。素读,是研读的先声。相信没有“素读”中个体的真正独立,就没有后面探究环节中群体讨论的价值基础和思维的发展。

  注:在课文中批注自己读书的感受或相关的疑问甚至是不同见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创新正是在质疑的基础上产生的。

  思:思考并尝试解决课后练习题或老师提出的问题。

  画:画出经过努力仍不能理解的词语、句子,并打上“?”;画出课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句段。

  查:为了培养学生自身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可以在预习中布置学生搜集、查阅相关的课外资料,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有些资料在课文链接和资料袋里就有,有的则需要学生借助课外资料或网络寻求。

  另外,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教师可以上几节预习指导课,通过教师具体的引导,学生会逐渐掌握独立预习的方法,为课堂高效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预习方式应多样化

  语文的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语文预习也应呈现色彩缤纷的局面。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教材,布置多样的预习。

  读一读:除了读课文,还可以要求学生读一读作者的其他作品,读一读同主题的其他文章。

  写一写:对于中、高年级学生来说,预习内容中除了让学生抄写生字词、在重点地方做批注、体会外,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教材甚至质疑作者。质疑能让课堂升华,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会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探究中,课堂也因此而精彩纷呈,活力四射。

    相关文章

    740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