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进行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是很多老师经常运用的教学方式之一,但是并不是每个老师都能做到有效提问,这就是有没有掌握恰当提问技巧的区别。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对课堂问题做出科学设计

  语文这门课的学科特点很明显,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有很多,而且思维模式也要十分的开阔,这并不像数学学科一样,会有固定的答案和正确的解题步骤。语文的学习更多的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之后,学生能够运用自己的理解去感受这些文字所表达的情感,逐渐的摸索出语言的规律。

  很多的语文知识理论都是来自生活,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当教师在讲授课文时,但发现这与学生的理解无法进行适当的解释和调整时,可以适当地融入生活知识,加以解释,这样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时事、相关背景,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代入感。

  当然,问题的设计要结合教学的重点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能够让学生在做出适当的思考之后,得出正确答案。对于提问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针对教学内容的模糊点。这种内容模糊点很容易就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迷茫不知的状态,在易混淆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一定要根據这个点来展开。通过问题这把梳子,为同学建立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

  其次就是教学内容的盲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一些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如果学生对于其认知不太深入,就会导致学生遗漏这个知识点,成为整个知识系统的盲点。教师对于这种学生不易上心的地方要多做强调,反复复习。

  最后就是知识的发散点。语文学科很多内容都是有多面性的,而小学生心智发展还不是很成熟,对于这样的认知是不能够完全掌握的。因此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点拨,打开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自主探究出事物的多面性。

  这三点对于提问的设计是很重要的,一般的提问打破不了这个范围,教师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方式,结合学习内容,设计科学的提问,提高提问的有效性。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的课本中,有《揠苗助长》这一寓言故事,这个故事相对来说是很有生活气息的,但是显然小学生可能对于农作物一类都不是特别了解。

  所以教师就可以为他们讲述在老师小时候见过的插秧场景,为什么要插秧,这些与生活的实际都是很贴近的,并且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这样,教师就可以提问学生在听完故事以后,对于这篇文章有什么样的理解,在阅读文章后有什么样的感想。

  这样有助于学生简单理解文章,而提问又可以把故事之间形成一个联系的桥梁,学生能够从提问中逐渐理解这个故事的真正含义。

  二、 应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安排,科学提问

  当前很多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并没有进行问题的课前设计,而是想到什么就提问什么,这样漫无目的提问,对于学生来说是没有益处的。学生不能从问题中获得相关的知识要点,也不能够顺着正确的思维来回答问题,所以教师在对学生提问时,一定要结合教材来科学提问。

  教师在课前要对提问进行设计,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对于知识的掌握也很缺乏,因此教师即使是提升教学难度,其教学范围也不应该过多地超出教材的设定范围。小学教材的编纂都是专家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状况编纂出来的,其中涉及的范围和需要的学习能力都与小学生十分契合。

  教师在上课时要结合教材内容,提问更是要结合教材内容的重难点。虽然说在实际的教学上两者可能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别,部分小差别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差距过大,也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脱离学习的主线,一味地陷入苦思的漩涡,对教学效果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提问都要结合教材内容进行,科学设计提问能够让学生更加快速地掌握学习的重点。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进行对比性提问

  小学生社会阅历少、情感还不够丰富,很多时候难以理解文章中丰富的感情。这一类的问题可以采用对比性疑问解决。这种类型的提问需要让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回忆,通过已知了解未知,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

  比如在学习《卧薪尝胆》时,整篇文章讲述的是越王夫妇忍受战败之辱,在吴国为奴,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继而灭掉吴国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很强烈的思想,一是发愤图强,二是忍辱负重。现在的孩子面临着极大的压力,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激励其努力的因素,对发奋图强的理解不难。

  但同时,现在的孩子是家人的掌上宝,千般宠万般爱,极少受到委屈,根本理解不了忍辱负重是何等的感情。而文章中,也只是用“粗布衣”“石头房”“养马驾车”“舂米推磨”来形容越王夫妇的艰辛,情感表达严重不足。因此,要向他学生对文章感情有深刻了解,还需老师进行引导。

  此时,老师可以应用对比性的提问,比如“大家认为越王不做奴隶时是什么样的生活?现在呢?”“如果你和小朋友发生矛盾后老师只要你赔礼道歉,比如让你帮他打扫卫生,你是什么样的感觉?”这两个问题,第一个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前后生活对比来让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反差。

  第二个问题则是让学生以己度人感受主人公的委屈无奈。相信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能够对越王隐忍有较深的理解。

  二、进行引导式提问

  引导式的提问是老师利用提问的方式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了解文章,或者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领会文意或者隐藏较深的情感。在课堂的提问中,学生常常会做出离答案相差甚远的回答。

  如果发现自己多次回答失误,学生可能就会失去了继续回答的勇气,时间长久甚至会失去学习的兴趣。进行引导式的提问能够让学生的思路一直在正确的方向,学生容易得出正解,也能够对自己和老师多一些认同。引导式的提问有全文引导和疑难重点的引导。

  1、全文引导:比如在学习《哪吒闹海》时,老师可以接连提出这几个问题:小哪吒为什么要求闹海呢?小哪吒去闹海时为什么打起来了?打了几次?结果怎样?通过这几个问题,学生就能很清楚的了解整个事件的起因、经过与结果。进行全文引导能够让学生快速的掌握文章的脉络,可以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2、疑难重点引导:在课文的学习中,遇到疑难重点时老师也可以进行引导性提问。比如在讲述课文《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时,讲述的是小姑娘与爱因斯坦的几次相遇,通过两人之间的互动体现出了小姑娘的天真善良与爱因斯坦的和蔼可亲,立意是突出人的伟大在于人格的伟大。

  但是这个中心潜藏于文章全文,要让学生注意到,需要老师进行引导。在课文的讲解中,老师可以提出这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小女孩的爸爸妈妈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学生几乎都能回答出“是”,此时,老师就可以做出总结“你看,大人都认为他是个伟大的人呢”。

  然后接下来老师可以介绍一下爱因斯坦的事迹与成就,然后问学生“你们认为爱因斯坦伟大吗?”,学生的答案必然是肯定的。

  后老师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爱因斯坦在学术上是伟大的,可是他还有一个伟大之处,大家能发现是什么吗?”学生若能联想到人格则不必再提问,如果不能老师可以让学生思想“如果你是个很厉害的人,但是有人怀疑,你会不会不高兴?爱因斯坦有没有不高兴呢?这说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对此的回答多是“善良”等,善良是人格的一种,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至人格方面,让学生发现文章中心。

  三、在课文开始进行导入式提问

  在文章开始进行导入式提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对文章的兴趣,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比如在讲解《金子》时,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一般人都认为金子就是黄金,可是文章的主人公找到的金子和别人不同的呢?大家读完课文后能告诉我为什么吗”通过这个问题,强调文章主人公与他人寻找到的结果不同。

  然后通过让学生带着验证观点的目的去学习,比传统方式更有效。

  在提问时,需要注意的是要言之有物,不能提出诸如“大家认为这样好不好?”之类空洞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要有其明确的目的性与对应点。同时,提问的程度要符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问题的不能超出他们的认知。

    732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