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小学语文课堂的有效提问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在每天的教学中都是大量运用的,其有效性直接决定着教师教学的质量,但是很多老师并没能掌握相应的提问技巧,导致学生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一、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目的

  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的重点,突破难点是提问的关键环节,问疑的层次,数量都要在各课时合理布局,对问题的答案,学生的可能反应等都要有所考虑,问点要明确具体,要灵活应变。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面对几十个学生,他们的知识背景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除了提高学生个体参与的深度与有效率,也要考虑学生参与的广度。这就要求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优等生身上,还要考虑中等生的学习水平,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梯度,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所以我在设计问题时,都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考虑他们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和生活环境等问题。

  二、 讲究提问的技巧,增强提问的艺术性

  在选择合适的问题后,问法就变成了需要讲究的问题了。提问是一门高超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记得我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如果问“无赖”是什么意思,必然索然无味,而我绕道迂回,问:“小儿是个无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问在此,意在彼,使提问别具一格,新颖有趣,寓于启发性。

  促使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讨论,使学生理解了这里的“无赖”不是指“游手好闲,品质不好”而是“顽皮”的意思。

  三、 把握时机提问,增强提问的针对性

  课堂提问时机很重要,时机选的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大。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提问的时机应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也就是学生若有所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时,教师适时的抓住学生似懂非懂的时机及时提问,这样就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令他们带着高涨激动的情绪去学习,去思考,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我觉得提的问题一定要有针对性和层次性,问题一定要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紧密联系。

  反之,学生即时回答得再好、积极性在高,也是没有实际意义的。另外,我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同一课所提的几个问题,要针对全体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

  四、优化提问方式,增强提问的实效性

  教学一篇课文,一般要经历揭示课题·初读感知·精读理解·总结评价四个环节,每个教学环节都有不同的要求。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方法

  1.趣味导入,生成问题

  课程导入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之前,先以游戏、视频、故事等形式做“开场白”,然后再引入所要教授的内容。有效的课程导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消除其对即将学习的知识的隔膜感,提升其学习效率。

  因此,教师可以借助课程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自主生成问题,然后,让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引导下,进行课文阅读,从文章中寻求答案。

  就以《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为例,笔者在教学之前,从网络资源中选择了三幅图片,第一幅是长满嫩叶的绿油油的葫芦藤、第二幅葫芦叶上有几只小蚜虫,还挂了几颗小葫芦,第三幅是满藤的蚜虫后变黄掉落的小葫芦。

  学生们在看完这几幅画之后,必然会对其中发生了什么感到好奇,脑海中也会形成一个问题“为什么不及时地消灭蚜虫呢?”而这个问题正是课文学习的关键。

  2.举一反三,引出问题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教也”。因此,在语文课文的教学环节中,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而举一反三与问题教学之间又存在着天然的联系,教师可以利用一个问题来让学生引出其他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以三年级上册《家乡的红橘》教学为例,这篇文章是一篇按照时间顺序写景状物的文章,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描绘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红橘的特征。

  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完第一自然段后,提出了如下的问题:春天的红橘有哪些特征?学生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得出了春天的红橘具有旺盛、绿油油的特征。紧接着,笔者以此为基础上,让学生自主设想如下的问题,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出夏天、秋天以及冬天的红橘有哪些特征的问题,并在阅读全文之后指出夏天的红橘花朵绽放、香气扑鼻,秋天的红橘果实肥实、又酸又涩,冬天的红橘色红汁甜的结论。

  3.逐层递进,深化问题

  探索能力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对此,教师可以通过问题的层次性来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课文内容的思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探索能力与思考能力。

  就以一年级下册《老人与苹果树》的教学而言,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位老人栽种苹果树却不求回报的故事,因为,在老人看来,自己虽然可能吃不到苹果的果实,别人能吃着开心就很好了。

  对此,笔者分别设计了如下三个问题:第一、这篇文章讲述了什么道理;第二、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老人的行为;第三我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应该怎么去做?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其实就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道理;第二问题则要求学生从感恩的角度来看待老人的行为,换言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水不忘挖井人”;第三个问题则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将老人的这种信念坚持下来,养成无私奉献的良好品格。

  4.触类旁通,拓展问题

  在小学语文课文教学中,文章内部的不同自然段以及不同文章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比如写景文同样采用了时间顺序,又如文章结构同样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等,教师在问题设计中,要从文章的相似性出发,做到触类旁通,从而有效拓展问题的内涵,升华问题的教学效果。

    73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