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语文的课堂提问

庄宇 224分享

  课堂提问是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教学效果,一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的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策略

  一、狠抓契机,连贯提问

  1、抓“题眼”进行提问。

  有的课文中某一关键词足以提契全文,沟通文脉,我们便称这个关键词为文眼。显然抓住文眼惊醒课堂提问,有助于阅读教学的展开。如:我在教学《盘古开天地》一文时,教师一出示课题后即刻启发学生寻找题眼,抓住题眼“开”字设置疑问:盘古为什么开天地?盘古怎样开天地?盘古开天地的结果如何?由于一下子抓住题眼发问,学生想读书的欲望油然而生。

  2、抓“关键句”进行提问。

  课文中有的关键句可以点明中心,起警策全文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抓住这样的警句,可令孩子们“令其善诱,诱于审问”。如教学《香港,璀璨的明珠》时,围绕“香港,真是我国南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这个关键句可以提问:什么是璀璨无比?为什么说香港,真是我国南

  海之滨一颗璀璨无比的明珠?连贯地进行一系列的追问,把整个文本的内容融会贯通,然后可以引导学生围绕以上问题深入阅读课文。

  3、抓“细节”进行提问。

  有的课文中的细节处的变化不仅暗示文章的发展,还有可能显示了课文的主线。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细节处提问,则能领出文本,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学会概括,自我抓住要领的本领。

  二、激励学生,有效提问

  如:教《陶罐和铁罐》这课时,师:对于寓言故事,我们以前了解得不多,读了《陶罐和铁罐》的故事,我们接触到了两个罐子:陶罐和铁罐,老师不知道这两个罐子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结合课文有关词句谈一谈吗?

  生1:我认为陶罐非常谦虚、有礼貌、友好、还很善良呢。你们看,当铁罐傲慢地问“你敢碰我吗?陶罐子1时,陶罐却谦虚有礼地回答“不敢,铁罐兄弟。”;许多年代过去了,被铁罐奚落的陶罐被人们在宫殿的废墟中掘出来了,而这时善良友好的陶罐还是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

  生2:我觉得陶罐它很有价值。虽然陶罐在荒凉的场地上饱经风霜,但是它被人们掘出时却还是那样光洁,朴素,美观。又如:“多美的陶罐1一个人说,“小心点儿,千万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

  生3:我讨厌铁罐。它是那样的骄傲、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尽管陶罐处处忍让,但铁罐还是咄咄逼人,无休止地奚落陶罐。

  语文学科要以学生为主体,在进行语言的积累、语感的训练和听、说、读、写方面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的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即重视语文的工具性又体现人文化性,语文课如能真正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便使我们向课堂提问的有效迈出了一大步。

  三、分层设计,化难为易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师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的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的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乐于接受。如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可采用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提问:(1)商人丢失的骆驼有哪些特点?(2)老人是怎么知道骆驼的这些特点的?(3)商人为什么会找到骆驼?(4)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如此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文本重、难点的教学容易攻克。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对策

  一、精心设计,抓住问点

  1.提问要抓学生兴趣点。所谓兴趣点,就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理解的知识点。由此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时,在出示课题后,我告诉学生,这是父母对我的同一件作品的不同评价,你们想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吗?这样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的时候也特别投入。例如,一堂看图写话课,课一开始,我出示了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学生购物图,问道:“你猜他们要去干什么?”“你会买东西吗?”“买东西需要什么?”这一连串的提问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使学生的求知欲达到亢奋状态。这也为接下来的教学过程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因素。

  2.提问要抓思维发散点。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具有更特别的任务。例如: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除了商人所说的顺着骆驼的脚印去找可以找到骆驼,你还有什么方法?通过对多种答案的讨论,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在课堂上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

  3.提问要抓知识疑难点。学生学习的疑难点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抓住疑难点提问,就是要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特别要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疑。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还是以《“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为例,让学生围绕“我的同一首诗,父母的评价为什么会截然不同?”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很多同学认为父亲太严厉,甚至有点不尽人情。于是再让学生细细体会写父亲的句子后,学生才发现父亲这样也是一种爱,只不过他的表达方式不同。

  二、优化环境,促进思维

  设疑、解疑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实现智力和知识中的“现有水平”向“未来的发展水平”的迁移,因此,问题总有一点难度,这就造成部分学生的畏难情绪。激发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思维,首先要消除他们的畏难情绪。一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跳一跳,摘果子”的求胜心。二是热情鼓励。在提问时适当运用“说说看”、“勇敢地谈谈自己的看法”、“说错了没关系”等鼓励性语词,消除学生回答问题的一些心理障碍,诸如害羞、畏难等。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丑菊》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看了作者眼中的丑菊,你喜欢吗?你喜欢它的什么?”一问既出,他环视四周,不少学生的脸上都带着些许疑惑,但鲜有人举手,他没有急于让学生回答,而是再一次让学生细细地研读文本,并适时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老师也参与其中,见时机成熟便开始交流。生:我喜欢丑菊。因为作家伯伯说它只有铜钱大小、娇小、美丽。它是黄色的,又是铜钱一般大小。师:喔,它的颜色、形状深深地吸引了你。生:我不喜欢丑菊,我觉得丑菊长得太小气了,不像那些荷花一样长得那么大气。生:那不叫小气,而叫“娇小”。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觉得娇小的话才美。师:是的,其实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生活中处处皆是美:娇小有娇小的美,大气有大气的美。生:我觉得丑菊很自傲,不美。因为它面对太阳就开花,迎着太阳转。师:迎着太阳转就是自傲吗?生:我不同意。丑菊的心一直面向阳光,它将微笑送给太阳,就像在感谢太阳送给大地温暖,从不面对黑暗的一面,我觉得从这里可以看出它不仅是外表美,它的心也美。生:我也有同样的感受。你看每当晚上时,丑菊有点冷了,缩成一团,让花心躲在里面睡觉,每当白天,太阳出来了,丑菊就伸展花瓣,展开笑颜。师:听了你们的感受,老师很感动。你们和丑菊一样,心里藏着阳光,用你们美好的心将咱们的丑菊都想活了。

  在这则案例中,教师抓住了学生争辩中生成的教学资源,即喜欢与不喜欢丑菊,这是一个很值得研究探讨的话题,也是一个能激发学生思维火花的好机会。于是,教师抓住这一契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之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展开辩论,在争辩中使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教师则适时地“煽风点火”,使争辩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在争辩的深入中,学生的思维、智慧产生共鸣和撞击,与作者的心灵交流融合,从而将整个课堂推向高潮。

    73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