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能力有哪些方法

庄宇 224分享

  在传统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通过阅读文本后来听教师分析文本,自主阅读能力差,理解也是基于教师的理解基础上进行的。要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需要进行自主阅读教学。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1.转变教师角色

  教师要由传统的教材的复制者转变为创造者;由金口玉言的"师皇"转变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由知识仲裁的法官转变为靠智慧和人格赢得人心的组织者。这样.教材的呈现方式就不再是"圣经",而是"剧本";课堂就不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教师就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就不再是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而是生机勃勃、气象万千、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思想活跃的智慧者。作为处于教改背景下的老师,让我们都记住以F五条"戒律"吧:(1)学生自己能看懂的,教师就不讲;(2)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就不教;(3)学生自己能探索出结论的,就不"操心";(4)凡学生自己能做的.就不"代劳";(5)学生自己能说的.就"免开尊口"

  2.引导学生自主探求,放飞个性驿站

  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应尊重多元性,张扬读者个性。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无畏感走进一个个文学"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鼓励学生对文本中自己有疑惑的部分作出反映,确认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问题,作出富有想像力的反映,甚至是"突发奇想"。当然,学生创造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但毕竟比那些老生常谈、人云亦云的观点要好得多。培养他们不懂就问的好品质。在教师的表扬鼓励下,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氛围是那么宽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全行动起来了,这不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体现吗?

  3.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获得独特的体验

  语文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无论你打开哪一篇课文.都像进入了一段特殊的历史环境.进入了一所"精 神家园",进入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教师只有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才能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可能。教师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感悟、对话交流,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使他们获得知识的收获、思的启迪、美的熏陶、情的感染、能力的发展、语文素养的提升。引导学生与文本中的李白、杜甫、自居易进行 "高尚、淡泊、豁达"的对话,与文本中的邱少云、萤存瑞、李大钊进行"不屈、坚强、爱国"的对话,与神秘莫测的大自然进行 "好奇、神往、探究"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文本中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自己变了,变得比昨天更复杂也更单纯.更聪明也更天真了。个性自然也会得到张扬。

  4.解读文本,创造学习的乐趣

  现代教育观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把获得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而主体性的确立.离开了自主选择就难以成为可能。因 此,在小学语文新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编人"你喜欢读哪几句"的类似练习题,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

  选择喜欢的那部分内容进行阅读,学生的"自主"权得到体现如我教学完<桂林山水>一文时,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并要求他们在反复吟读中。读出韵昧.说出为什么喜欢。教师让学生自主学习,创设让学生充分发展的机会和空间,由于是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通过学习,总是能表现得兴致盎然。说得头头是道,气氛相当热烈。如此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给学生以心灵自由。

  5.带着疑问读,以问带读

  每学一篇文章,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比随意读效果要好得多。教学前。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如:《春蚕》一课.初读课文.让学生思考:"课文哪些段落是写母亲养蚕,并能说明养蚕的辛苦?"这样,学生会通览全篇。因此.读问结合,是学生读懂课文的关键,教师让学生在读中想.在想中画,从而找出问题的答案。以问带读,以问促读。学生就能把全身心投人到读中,养成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要精通地读一篇课文,重复机械地读是必不可少的,但这样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时间长了,学生就失去阅读的兴趣。多读。并非一遍又一遍地重复地读,这样,读是读了,其收效不大。故语文课上应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和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男女生轮流读.找出说明某一个问题的关键词,理解词语后再读,体会就大不一样了。所以说,形式多样地读就能激活学生学习的兴趣。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指导策略

  一、读前问,引发思考

  在传统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是基于教案或其他资源阅读后的指导,从理论上讲,这是教师教学的一般流程,但其中弊病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限于教参或其他参考资料的限制而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指导也就有了限制。从阅读角度来说,阅读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具有个性化的行为。小学高段学生在阅读方法上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能力,如果限制过严,对学生的理解势必有所影响。因此,在自主阅读中,提倡学生在读之前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去阅读文本。

  首先,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当然,有的教师会想,学生还没有阅读课文怎么提出问题呢?其实不然,对不同的文体都可事先提出问题以便读的过程中能更好地了解文本的内容、主题等。以记叙文阅读为例,文本中的主人公是谁?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文本的线索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顺序描写的?在表达方式上侧重于哪一种?诸如此类的问题,如果实现做到心中有数,读起来也就显得更加胸有成竹。

  其次,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在阅读过程中,教师是以指导者的角色出现的。阅读教学不能少了教师的指导,因为学生受知识基础、经验、理解能力等限制,必然要教师做出一定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紧紧扣住文本的主题、内涵等来提出具有探究性的问题。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以《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阅读教学为例,学生阅读前教师提出的问题如“爱因斯坦是谁?小女孩是个怎样的人?他们俩是怎么认识的?世界著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从中又可看出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这样的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抓住主人公来对事件进行分析。

  二、读中说,交流积累

  传统阅读教学更多的是教师在说,而学生则听和记教师讲的内容,过于被动,对文本的理解也是基于教师的理解而进行的,缺乏个性化理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关键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体验,如果交由教师代替,体验从何而来。引导学生在读中说,就是要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将自己的感受、体验、遇到的问题等表达出来,和其他同学形成交流互动,在互动中不断深入地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多角度、多侧面地来理解文本。

  当然,交流讨论是在基于对文本的充分阅读基础上进行的。首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感受。以《海伦・凯勒》的教学为例,阅读中要让学生真正体会海伦・凯勒的不屈不挠是较困难的。为此,教学中,教师可勾画出相应的句段,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对“她不分昼夜,像一块干燥的海绵吮吸着知识的甘霖。她拼命摸读盲文,不停地书写单词和句子。她是这样地如饥似渴,以致小小的手指头都摸出了血”一句的感受,有的学生说,“不分昼夜”说明海伦・凯勒的勤劳,“像干燥的海绵一样吸着知识的甘霖”是个比喻,说明海伦・凯勒很爱学习,“拼命”是写她的努力,“不停地”也可看出她对知识的渴望,“手指都摸出了血”是多么可怜啊……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文中哪个词语最能体现海伦・凯勒的这种精神,学生很快就找到了“不屈不挠”。不难看出,讨论是基于阅读后的感受的碰撞,通过讨论,学生对句段的理解会更加深入。

  其次,在讨论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和鼓励。就引导而言,是要让学生抓住重点来进行理解。很多时候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可能会偏离主题,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进行引导。如在《爱如茉莉》中对“妈,那你说真爱像什么?”一句的理解就可能偏离主题,此时教师就要用“爱如茉莉”这一比喻来引导。

  三、读后写,应用拓展

  当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有了一定的体会,写就显得尤为重要地。很多时候学生在阅读中都会有自己的感悟,而当时间一长,这种感悟就会慢慢地淡化,写就是让让学生将读中的感悟和体验以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这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积累素材、提高写作能力也有较好帮助。

  在阅读后的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求不应太高,而要紧紧围绕学生在阅读中的感悟来进行,内容上可就文中的人物特点进行总结,可就故事情节进行归纳,可就其中的某一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结合文本内容和生活实际来进行感情抒发,但凡学生有体验之处,皆可入文。在字数上,也不一定非得有限制,而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来进行引导。当然,学生在写作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所写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指导。同时,对学生的积极评价也是极为重要的,在自主阅读中,评价以鼓励为主。试想,我们为何又要以成人的观点来看待学生呢?如果那样,学生也就显得一无是处了,置异地而思之,其实学生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教师去鼓励他们的,这样也才能让他们拥有更多的兴趣去阅读,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74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