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对小学语文自主阅读进行教学

庄宇 224分享

  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时期,他们的课程任务较轻,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外阅读。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小学抓起。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自主阅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一)制定合理明确的教学目标

  首先我们应明确在教学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主导作用。因此学生的活动不应该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而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其次,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要强并且可以预测结果。对于教学目标的表述应落实到具体的活动上,最好少用“感受、体会”等词汇,因为这对于小学生来说不清楚要如何达到目标。最后,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符合学生发展需要。

  (二)学生自己制定合理的阅读目标,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教师给与学生恰当的学习任务,即在学生最近发展区内的,学生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任务。其次,大胆放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定阅读目标、自定阅读步调,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最后,注意对学生的个别指导,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三)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朗读是提高阅读水平的重要途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践:第一,学习生字,初读课文。在新授课时,一定先解决生字问题,扫清阅读障碍。这样学生才能轻松地阅读。第二,能够正确流利地大声朗读。学生能够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前提下,将课文读准确,不多字少字,不读错字,并且能够流畅地进行阅读,语速合适,读长句时能够做到不顿读。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感情地朗读。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情景,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第四,教师要加强范读指导作用。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对于朗读更多的是对教师朗读的模仿。所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示范朗读,边读边对学生进行指导。第五,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及时评价。在学生朗读完成后,要及时评价,充分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在充分肯定的前提下抓住学生的不足,提出一些好的建议。评价切忌模糊,要做到具体、有针对性。

  (四)确定自主阅读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对语文阅读教学效果至关重要,优质的教学内容能为成功开展阅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在开展阅读教学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生活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整合,精选出能吸引学生兴趣又能促进学生未来发展的阅读材料。首先,将课本中有价值的内容筛选出来,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然后围绕这个核心将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现实生活相联系,开拓学生视野;最后,对内容进行整合,成为阅读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更加积极主动,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实现自主学习,达到自主阅读目的。

  (五)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自主阅读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相应教学。首先,教学方法趣味化。可以通过学生喜爱的方式比如:故事法,有些阅读材料可以尽情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去编织成故事,为大家讲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画画法:有些阅读材料文字优美,令人充满想象,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用画笔来描绘。其次,内容不必完全理解,重在让学生快乐阅读。

  读一本书好似与作者进行对话,要细读细品,真正投入其中,逐渐就会茅塞顿开。因此,阅读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理解文本。但并不是让学生每一个字都会解释,每一句话都能理解透彻,只要学生能够对文本很感兴趣,快乐阅读足矣!

  (六)开放教学过程,鼓励学生个性化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学生会对同一文本有不同的理解。这是由于每个学生的经历、学识不同造成的。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开放教学过程,尊重每个学生的想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作品中与文本一起成长,体会阅读乐趣。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从他们的视角,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解读文本。

  小学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法

  一、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学会、会学,教只有通过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学过程最终应以学为归宿,教师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应当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二、阅读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重要,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和关键所在。合理的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过深会使学生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浅容易导致学生浮躁,产生厌倦情绪。因此,教学中应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

  一年级只要求学生能借助拼音读懂一句话,能用自己的话大体说出一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二年级要求学生不仅能读懂、读通一句话,而且要准确地读断句,有一定的感情,且能用自己的话较准确地理解一句话的含义;三年级要求学生要能把各句联系起来读懂一段话,甚至一篇文章,能够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能从句与句之中体会作者的感情……正是这样一步一个台阶,学生便能从读懂句子到读懂段意,再到理解全篇内容。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和培养。

  三、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意境

  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在阅读中播放合适的背景音乐,或者在阅读中创设特定的故事情景等等。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如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通过图片、音乐引导学生进入《月光曲》的意境,从而进行感悟、欣赏,使学生用整个心灵去感受美妙的《月光曲》,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四、注重激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从阅读心理看,阅读是期待产生,期待实现,同时产生新的期待这样一个不断推进的心理矛盾运动过程。学生进行阅读时。他要对内容进行询问、作出猜测、产生期待。正是这种询问、猜测、期待,成为阅读活动得以自主、自由进行的内驱力。教师有热情,学生才会被感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的煽情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让他们带头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同时,教师要适时牵住学生的情感纽带,引导他们去感受、去体验,学生情感的波纹必然会逐渐地涌动起来。

  五、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学习技能,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思考能力。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他们的提问和思考往往会停留在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疑是思维的开端,勇于质疑、勤于质疑、善于质疑是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

  一是根据课题质疑。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它或蕴含着文章的主要内容,或提示了文章的中心,引导学生据题质疑,不仅能培养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将相和》可以抓住“和”字发问,谁与谁“和”?为什么不“和”?为什么又“和”了呢?二是根据重点词句质疑。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就必须引导他们认真钻研重点词句,并将重点词句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比较。

  如教学《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抓住“抽泣”、“呜咽”、“啜泣”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阮恒为什么哭?为什么不大哭?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三是抓住延伸点质疑。在语言教材中有一些课文结尾“语虽止而意未尽”,往往会给人留有宽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因此,教学时可抓住延伸点引导学生质疑展开遐想。如《七颗钻石》这篇课文结尾是“从水罐里涌出一股巨大而新鲜的水流”,我引导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这股水流会给大地带来怎样的变化?人们会做些什么?由此学生大胆地展开了想象,描绘了久旱甘露的景象,语言和思维得到了训练。

    745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