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在教学中要怎么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庄宇 224分享

  兴趣作为一种心理特征,是人们力求认知某种事物与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集中表现为人们对于上述事物与活动的选择态度及情绪反应等方面。不难看出,兴趣亦是刺激并推动人们去探求知识与开展学习活动的内在驱动力。兴趣可以促使学生萌生并获取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在此欲望的驱使下,能够最终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进而成为“乐学”的飞跃与转变。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语文学习兴趣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动机

  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及热情。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为消除并避免学生畏难情绪的出现,应一方面在整体上积极营造兼有和谐轻松,互助协作与愉快竞争特质的课堂氛围,一方面应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并使其乐在其中。

  当然,教师还应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及不同时机具体创设出不同风格的教学情境,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如创设创新情境、美妙情境、竞争情境、问题情境等。以创设问题情境为例,笔者为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低年级开始,便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以促使其在预习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进而带着问题学习,鼓励学生积极运用逆向思维并学会善于从多角度来分析思考问题,以使其最终在与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共同研讨与交流中解决问题。例如学生在预习《穷人》一文后,提出:为什么桑娜家中并无一件像样的家具,连船用的也是破帆,却还说她的家中温暖而舒适呢?且桑娜一家即使连自己都难以养活,又为何在其邻居西蒙死后,能够毫不犹豫的报其两个孩子回家抚养呢?对于学生提出的上述问题,笔者并未给予直接回答,而是鼓励学生认真仔细阅读课文,适当给予点拨,并在同学间开展交流讨论,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最终由学生自己找到答案所在。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对问题的逐步探究,一方面深入理解了文章的内涵,另一方面也提升了自身思维的创造性与深刻性。不仅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得到了合理调动,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亦得到有效培养。

  由此可见,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还能培养学生课堂上的主体意识。学生在其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被调动的同时,不仅学会了尊重自己思维,还明白了坚持自己正确见解及批判吸收相悖观点中可采性的重要意义。

  二、让语文学习与生活相融合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其中“综合性学习”要求的提出,旨在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教育家陶行知也曾有言:“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显然,若要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不仅要注重课堂的情境创设与气氛调动,更要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在生活中感受语文的无处不在。这既要求教师尽可能使语文教学切实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一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再现生活场景与画面,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应用课堂所学知识与思维方式去感悟生活点滴,品味世间百态,切实实现语文与生活的完美融合。

  小学语文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不是要帮助学生掌握一个由若干概念、规则、原则、原理构成的理论系统,也不是要系统的传授有关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的知识。而是读写听说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在教学《小狮子爱尔莎》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的神奇和人们保护生态环境及利用自然造福人类方面所坐的努力,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受到大自然美的熏陶和感染,促使学生自己想保护环境的意念,并谈出自己保护环境的想法,付诸于行动,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口语交际“如何保护周围的环境”。这样让学生从生活中实践,谈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不仅是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能力得到发展,并使学生在熏陶和感染中,思想意识得到提高和升华。通过介绍环境的美和感人事件,让学生走进社会,发现社会的变革,引导学生把心目中的某些想法与感受给自己远方的朋友或亲戚以书信的方式去交流或面对面的交流,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中运用书信的能力,还提高了学生书信语言和口语的组织能力及表达能力。

  三、期待与鼓励并用

  激发并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热情,不仅要求教师对课堂教学的重视与对生活实践的融合兼而有之,更要求教师注重在贯穿始终的细节之处下功夫,而在这细节之处的土地上播下的最美好的种子又莫过于期待与鼓励的并存。

  一方面,如果教师对学生抱有热切而合理的期待,并被学生感知,那么学生必然会反馈出积极向上又喜悦乐观的正面情绪。例如在每次课后及每周的小结中,教师应在观察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可塑性的基础上,因材施教的对其提出有针对性的更高一层次的期待;又如在批改作业时,亦可在学生的本子上写上肯定与激励的话语。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教师关切的眼神与期待的话语,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应充分理解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比其他年龄段人们更强烈也更急切的希望被肯定与被鼓励的渴求。所以这便要求教师尽量戴着“放大镜”去观察学生的点滴进步,用心观察,认真留意,并对学生予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例如在每周的班会上,笔者会对进步突出的学生予以表扬,并将“进步小明星”的照片张贴到“评比台”,由其担任下一周的“背书小督导”,还当众奖励其封面印有“奖”的练习本等小奖品,并让大家报以热烈掌声以资鼓励。

  当然,期待与鼓励的话语的适当性及合理性事先也要经过细心考量,实际应用时还要注重尺度的把握,学会期待得合情合理与鼓励得适时适度,同时注意避免“期待过高”或“厚此薄彼”等消极情形的出现。

  小学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起来。

  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自主学习的原动力。要想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

  1、让学生在游戏中快乐地学习。在教学中,教师要组织适当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如复习课中让学生玩“闯关”的游戏:森林之王把森林里的许多动物都抓住关了起来,我们要去“营救”他们,在“营救”过程中,学生们只有闯过一道道难关,才可以“营救”成功。每一道难关都是他们要复习的知识点,学生们在轻松愉快而又紧张的游戏中复习知识,不需要教师的提示,孩子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快乐的学习。又如猜字游戏、摘苹果游戏等都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在快乐中学习到的知识,效果比死记硬背、机械抄写不知要强多少倍。

  2、让学生在实践中快乐地学习。“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深化认知”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从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学的要求出发,用绘画、唱歌、表演、采访等实践活动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创编多种多样的课本剧,尽情让学生“乐”。如果把有待扩展,有待扩大的语言信息创编成多种多样的课本剧,不仅能提供给学生一个轻松的表演舞台,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而且这种方法可以打消书面语言的固有束缚,学生能酣畅淋漓地发挥,有利于培养他们对语言进行梳理的能力。教师创设情境,为学生搭设快乐学习的平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动机,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把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融合,让学生们“动”起来。

  生活中的语文更鲜活,更丰富,更具生命力,更能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应拓宽语文学习和应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老师鼓励同学们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来丰富生活,并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境,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习收获、个性特长,使他们在自我展示中,真正“动”起来。例如:

  1、动手画。

  学习课文时,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动手画一画,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新能力。如教学《美丽的丹顶鹤》时,在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让学生动手画图,学生就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丹顶鹤的美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2、动手做。

  课程标准强调:课堂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走向生活,把课堂上学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如秋天到了,可以带学生到大自然支收集各种各样的落叶,认识他们,了解他们的形状、颜色等,然后把自己喜欢的树叶贴在纸上,写上名称或者写上一个自己喜欢的描写树叶的词语或句子。或者用树叶镶一幅画,再给画取个好听的名字,给画加上文字说明等,然后展出、评比。这既是一幅由学生亲自创作的艺术,也在这一实践活动中识字、学词、学句,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我也经常让学生亲手做一做,亲身体验一下,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因为学生喜欢活动,特别是到野外去观光、体验,更让学生心情愉悦。通过这些活动,也实现了学生情感体验,把语文学习变成了学生情感需求。这样,学生心中涌动的是努力后的快乐和自信。

  三、运用激励性评价,让学生“笑”起来。

  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课改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发现学生的潜能,发展他们的特长,让他们建立起自信,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这就要求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用欣赏的眼看待每一个学生,睁大眼睛寻找学生的优点,及时捕捉他们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闪光点,对他们进行肯定和赞扬。可以以激励性的语言、动作、多样的激励标志、有趣的图案、有意义的奖赏等方式,让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中产生兴趣,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越学越想学。

  1、语言激励。由于小学生年龄特点的限制,学生的自制力差,上课做小动作是常有的事,如果老师批评他,其他同学会不以为然,甚至有的同学会因此而分散了注意力,而教师如果以表扬某个同学来提醒那个同学,其他同学会做得更好,这就是语言激励的作用。

  2、体态激励。在人的信息交流中,体态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小学生把教师视为权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不难从学生的言行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所以,当学生有了点滴进步,教师不妨送给学生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竖起的拇指,一个赞许的眼神,你会发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要远远大于你的严厉批评。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体态语来激励学生,让学生知道老师无时无刻不在关心着他,鼓励着他,这将成为学生前进的动力。

  3、批语激励。在小学的语文教学中,努力使作业的批阅成为师生情感联系的桥粱,成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条有效途径,如在给学生批改作业时,我时常给学生加上一句工整且带有激励性的批语,如:“你的字进步可真大!”“老师相信你会比这一次写得更好!”……这样一来,孩子们的作业就会一次比一次认真,那些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明显减少,从而有效地提高作业质量。


相关文章:

1.小学四年级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技巧

2.小学语文教学有什么方法可用

3.适合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介绍

4.小学语文实用小技巧 这四种方法家长孩子必看

5.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有哪些

    7518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