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小学语文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

庄宇 224分享

  在语文教学中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自身素质,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培养学生独立地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也就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形成“爱学”、“会学”、“主动学”的现代学法。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些小学语文自学能力培养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模式

  一、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

  课堂教学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其关键是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教学是师生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学习小学语文《小木偶的故事》这一课时,我指导学生采用角色扮演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在各自的小组中扮演宴会中的角色,这样能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增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其次,要关注学生。教师要把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关注的对象。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乐知者。

  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不展?学生对学科的学习的信心是强还是弱?这一切都要求教师必须关注。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与学生共同交流、探究,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脉搏与他们的共同跳动,从而产生共鸣,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每个创新火花,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赞赏和肯定。

  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对学生来说,兴趣是掌握“双基”、培养能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的前提,也是帮助他们探究知识、自主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来帮助学生们实施“自主学习”,诸如巧设导语激发兴趣;创设和谐化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有兴趣学习;使用形象化的教具激发学生学习等等。在教学过程中争取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更浓;课结束,趣犹存。使每个学生自始至终保持自主学习的积极状态

  二、鼓励质疑问难,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可以使教师的教更具有针对性,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怎样去获得知识信息,怎样掌握科学的方法,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发现问题相结合,构建体现学科特点的符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自主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科学知识的探究者。让他们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多设计几个“怎么办”。在学生独立思考后,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来解决问题,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勇质疑、勤思考,由一个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一个主动的探究者。

  三、注重学法指导,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

  如果说学习是“知识财富的积累”,那么知识就是金子,而科学的学习方法就是“点金术”,达尔文说:“最重要的知识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根据他数十年的实验研究提出一个论断:只要学习得法,百分之九十七到百分之九十八的学生都能达到优等水平。可见,加强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是何等重要。为此,教师只有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科特点及学法规律,制定切实可行的有层次有重点的学法指导计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渗透学法指导。如指导学生学会预习和复习有机结合的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使学生终生受益。

  四、引导学生交流合作,深化自主探究的内容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指在独立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与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学生学会倾听老师与其他同学的意见,同时能够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勇于表述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方案与大家交流,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培养学生相互交流的习惯,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其中,让民主的氛围充满课堂。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们收获、疑问,帮助他们解决疑难问题。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交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调控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互学、互动、互补中更深刻地进行探究。教师还要适时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加以点拨,及时、准确的对学生的发言给予评价,对回答问题新颖、独特、别出心裁的学生要给予充分的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另外,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时,可采用小组讨论对抗辩论,竞赛演讲、专题讲座等丰富的形式。无论哪种形式,都要面对全体学生,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激发兴趣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素质为最终目标。

  小学语文自主学习方法

  1、主学习在课堂实施

  1.1 创设教学情境,唤起学习兴趣。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学习心理和需要出发,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资源,创设情景,激起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并使之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纽带,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从“新”、“奇”上去引导学习兴趣,吸引他们去追求、探索。“新”就是注重知识从内容到形式上给学生一种新鲜感;“奇”就是提出让学生觉得稀奇的问题,使学生对新事物产生好奇心理。

  1.2 列举自学提纲,激励主动探究。教学中,激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主动发现问题,大胆地提出质疑,积极思考探究。使学生在不断地发现、解决疑难中,获取新知,体验成功的快乐。但小学生在认知水平和分辨能力上尚存在着差异,他们分析能力和质疑能力都还难以具备较强的针对性,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前设计一些提纲,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框架。当然,这一框架应该是粗线条的,既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有所提示,还不能过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习是丰富多彩的,课堂是瞬息万变的,教师只能从学生的现状作出多种假设,拟定一个大致的框架、轮廓或者是学习的最佳途径,以供学生选择,并在运用中随时得到调整。为此,需要我们教师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学习课文时,教师提出问题,并不急于解答,而是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同学们有的上网,有的去图书室查找资料,有的阅读原著中的有关章节,有的结成小组边读课文边讨论,还有的围在一起编演课本剧……学习方式灵活多样,学习兴趣盎然,效果极佳。

  1.3 开拓学习空间,发展思维空间。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超越文本和课堂的限制,或者阅读相关资料,或进行专题辩论,或开展对课文的鉴赏与批判,或根据课文情景展开联想和想象。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无拘无束地学习语言,表达情感。如学习《向命运挑战》一课,鼓励学生带着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或围绕一个问题展开讨论,或去图书室、登陆网络搜集有关信息资料,并提出要求:可以几个人结成小组,分工合作,做好讨论记录和资料的摘记、整理工作。由于任务明确,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了很多资料。同学们异常兴奋,都争着把自己收集到的资料给老师看。教师看到时机成熟,抓住学生的兴奋点,组织他们在班上交流感受,展示资料。这时的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兴趣盎然中读懂了课文中,提高了认识,锻炼了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1.4 设计鲜活的练习形式。练习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必由之路。阅读中可让学生圈圈点点、勾勾画画,读读感兴趣的内容,抄抄喜欢的词句,阅读后背背喜欢的段落,写写读后的感受。将乏味的抄、背、写融于灵活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读写实践中陶冶情操,发展语言,锻炼思维,提高语文能力。

  2、自主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2.1 师生关系的重新确立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必要条件。自主教育思想认为,只有承认教师与学生分别是教学过程中不同方面活动的主体,才能既明确教学的责任,又把教师和学生放在真正平等的地位上,使双方的积极性都得到发挥。在双主体的协同活动中,教师负责整个教学活动情境、内容、方式、条件等的设计与安排,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不是通常所见的对教师提问的一种简单应答,而是有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比如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进程,选择自我管理的方式等。教师不再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做,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出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的情境、内容、方式以及教学活动的进程,而不是完全按照教案的既定设计,一竿子到底。

  2.2 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我们承认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但绝不能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训练”不同于“练习”,跟通常在语文课上看到的刻板的字、词、句“操练”也不是一回事,“训练”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训练”是教学过程中作为“训”方的教师和作为“练方”的学生相互合作的一种必要的形式。真正以“训练”的要求教读一篇课文,教师需着眼于指点阅读的门径,学生则致力于自求理解,自致其知。

    73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