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骄纵宝宝的有效教育方法

书奇 1172分享

  不少孩子有骄横的行为,对待长辈不礼貌、对其他小朋友也态度恶劣。那么面对形成骄纵性格的孩子,应该怎么教育?小编为大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接下来就让小编带大家一睹为快!

  应对骄纵宝宝的有效策略有哪些

  一、公开羞辱不恰当

  会不会让他站在交通繁忙的公路边,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我是小恶霸。如果你讨厌恶霸,请按喇叭。”事实上,这正是来自德克萨斯的一位父母,发现读四年级的儿子期负小朋友时,做出的举动。

  这位老爸表示他别无选择,除了以这样的方式让儿子知道羞愧。因为这个小家伙已经反复多次的出现类似的恶行,尽管他也被教育了很多次!所以,让他自己亲身感受,公开被别人羞辱的感觉实在很不好。

  该父亲被指控为不良父母,并且接受了处罚。尽管如此,他声称对儿子的处理方式是有效的。根据美国国家广播公司报道,他的儿子后来向被自己欺负的小朋友道了歉。

  专家贾斯汀库尔森博士分析:尽管这位父亲的处罚,让儿子向对方道了歉,可是孩子也许还是没有能够从这样的错误中有所学习。事实上,有一些方式可以阻止孩子盛气凌人,而不必通过公开羞辱自己的小孩。

  二、以身作则是关键

  在改善孩子行为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莫过于父母在发现孩子的盛气凌人后,别跟随自己的第一反应来处理。否则,等于将潜在的愤怒和暴力传递给孩子。所以,专家建议父母不妨与孩子坐下来冷静、平和的谈一谈,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会伤害、欺负以及惩罚他,而是希望听到他的一个解释。

  三、纪律政策而非严厉惩罚

  库尔森博士指出,有证据表明,父母使用强制性权利的滥用,并将此作为纪律,其实是无效的。

  父母该做的是教育孩子,而不是严惩。惩罚从来就不是好老师,所有的惩罚不过是用来吓唬孩子罢了。往往当父母使用这种策略时,无疑破坏了亲子关系,同样也破坏了信任感,往后无论教孩子什么,似乎都更加困难。

  四、培养并鼓励同情心

  父母不妨问问孩子这几个问题:

  你觉得,在你盛气凌人的对小朋友时,他们会怎么想?

  你觉得,当小朋友的爸爸妈妈发现时,会是什么感受?

  你觉得,小朋友一想到明天还要带学校,还会见到你,是什么心情?

  父母问孩子这些问题,目的不是在于引发小家伙可怕的内疚感,而是鼓励他们站在对方的立场来思考,并感受,进而更直接的让孩子明白:他到底做了什么。

  一旦孩子实现这类感悟,对他们今后的行为管理将起到极大的积极推动。当然,这一策略更好适合于年龄相对较小的幼儿及孩童。

  五、别放弃孩子

  你们的坚持,不但能让孩子丢掉骄横,学会乖巧,而且还可以帮助娃娃的健康成长。因此,坚持下去,不要对他说放弃。

  宝宝任性的原因是什么

  父母过分娇宠、纵容的结果

  现代家庭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呵护倍至,对孩子的要求诚惶诚恐。无节制、无原则地对孩子有求必应,生怕照顾不周让孩子受一点点委屈,孩子自然会得寸进尺。

  隔代喂养

  这很常见,也极具中国特色。祖辈不仅溺爱孙子,也不敢严加管教。现在尽管许多年轻的爸妈都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弊端,但由于双方都得上班,又信不过小保姆,因此只能把隔代喂养进行到底。上述的朗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小恒很调皮,经常有些磕磕碰碰的事情发生。每当这时,奶奶就会紧张地抱怨爷爷没把小孙子看紧点,摔着了不好向儿子儿媳交代。

  父母缺乏耐心

  孩子一不听话,爸妈开始还坚持原则,可当孩子继续为所欲为时,爸妈觉得烦,认为“反正教了他也不会听”、“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大了自然就会好的”,而不再坚持。这些父母其实不知道,幼儿的自制力还没有觉醒,他们大多都希望照着自己的意思去做。

  因此父母必须坚持原则。一个“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基本道理很简单:假如在孩子尚小的时候不尽教导的责任而是一味妥协,就不要期待孩子将来自动会“变”好。

  “再富不能富孩子”的错误

  其一,有违“常理”。“为子孙造福”,是中华文化中源源流长、代代传承的一种幸福观。在这种深深扎根于民族潜意识中的幸福观作用下,不管是那一代上辈人所作的努力、拼搏和奋斗,实际上都是在为子孙后代造财富、谋幸福。既然一代一代的上辈人都是“为子孙造福”,都是为子孙后代创造财富,那么,过半数的民众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显然就有违“常理”。因为上辈人所创造的财富总不能自己偷着吃光花尽或带到坟墓里去吧。

  其二,有违“常情”。“再苦不能苦孩子”,是所有为人父母都认可并坚持的一种观点,也是最大的人之常情。笔者虽然没有做过调查,但我敢说,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的父母宁愿自己多吃点苦,也不愿意让孩子多吃苦,这是一种“常情”。既然大多数父母都坚持“再苦不能苦孩子”,那么,过半数的民众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显然就有违“常情”。

  三有违“常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正常规律。在这种正常规律的作用下,不断富裕起来的中国家庭,首先要改善的就是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这也是一种正常规律。既然富裕起来的家庭首先要改善的就是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那么,过半数的民众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显然就有违“常规”。

  其四,有违“常态”。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很“常态”的现象就是孩子生活在家庭生活中,随着家庭的不断富裕,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总是伴随着家庭不断富裕而不断提高的。比如,餐桌上丰盛了,孩子吃得好了;家庭买了新车,孩子会跟父母一起坐车;家庭买了新楼,孩子肯定要告别旧房;家庭有钱了,孩子穿的、用的也相应地会比不富裕家庭的孩子好一些……这种“常态”的现象,实际上是“再富也是富孩子”。既然如此,那么,过半数的民众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显然就有违“常态”。因为富起来的家庭总不能让孩子生活和游离于家庭生活之外。

  综上看来,过半数的民众认为“再富不能富孩子”的结论,无论于情于理、于规于常,都是不能成立的。因此,我们应该像说“再苦不能苦孩子”那样,理直气壮地说“再富也不要怕富孩子”。因为富起来的家庭最终都会落脚到“富孩子”上来的。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越来越多的孩子会伴随着家庭的富裕而成为“富孩子”,这是不容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至如说富起来的孩子,将来会因富而累,不思进取,不能吃苦,坐吃山空,或当“败家子”,那就不是“再富能不能‘富孩子’”的问题了,而是富起来的家庭如何对“富孩子”实施家教问题了。正如中国科学院心理诊所对近千名学生的调查结果所显示的那样:超过2/3的家长被孩子认定为“不合格家长”。不合格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过分保护型,家长包办代替太多,有这种倾向的家长比例占到总数的30%左右。二是过分干涉型,其表现是喜欢画框框、定调调,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愿去生活。这种家长也占到总数的30%左右。三是严厉惩罚型,占总数的7%~10%。看来,富起来的家庭不是“再富能不能‘富孩子’”的问题,而是富起来的家庭对富起来的孩子施教问题。

    热门标签

    465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