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教育之芬兰教育的看法(2)

春燕 1172分享

  而芬兰人在1917年奋力争取独立之前,有将近800多年是夹处于瑞典和俄罗斯两大强国之间。建国后的内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两次对抗苏联,让芬兰民族认清了要建立坚实的国力,不能让邻国看低、欺压自己的唯一方法,就是了解自身的环境与条件后,从各方面不断的找寻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借着原本就十分重视教育的理念,以更加平实的态度去逐步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建构国力的基础人才。

  不躁进、不求速成,只有埋首用心用力去做。能支撑着芬兰走过百年以来的挣扎求生,以致当今在国家竞争力、国家清廉程度、信息科技能力、教育成就等各项评比上成为全球瞩目赞誉的焦点,实在不是仅凭借着森林与湖泊等天然资源,而是一直深深信仰:唯有“教育”才能延续、发展自己民族的生命力!

  芬兰国会的提何能(Paula Tiihonen)博士对我说:“二次世界大战时,我们这么小的国家,必须一起肩并肩作战,我们无法去区分彼此、区分贫富贵贱。”她接着十分语重心长的说:“也就是这样,唯有人人都有好教育,我们的国家才会有世世代代的人才,整个民族的前途,才会有希望。”

  赫尔辛基一所中小学校长尔雅(Erja)谈起二次大战后的艰困,在我面前眼眶泛红的说:“当时,我们很穷,教育又不是完全免费的;我们家的教科书,都是三个姐弟们轮流共享。”

  芬兰虽然从1917年独立的前后,就已经深深觉得教育的重要性,但1918年内战结束到苏联1939年入侵的短短廿年之间,所辛苦建立起来的微薄基础国力,被二次世界大战所耗尽。战后芬兰为了偿还苏联所要求的战债赔偿,必须在重建家园的同时,挤出大量重工业产品送往苏联抵债。但刻苦、自律的芬兰人,从1945年二战后的百废待举、破败劳苦,在短短7年之间,不仅在1952年完全还清了苏联要求的战债,还在同一年举办了夏季奥运会,更赢得了第一届环球小姐选美。

  这种戏剧化的民族自信重振,固然让芬兰一举走出被列为战败国和割地赔款的屈辱,但芬兰却在此时再次确信,国力的基础唯有靠自己建构,也唯有“教育–”才能使芬兰社会重生、国力重建,并走出一条自己的路。

  不过,当时二次大战后的芬兰教育,曾经实行德国式的10岁分流制,也就是所谓的学、职双轨制。所谓的10岁分流,是在孩子读小学四年级时,就必须决定自己的前途是升学还是职技?这两条“人生”轨道自此开始即无交集之处。那时芬兰的社会民主党派开始推动改革这种自幼分流的社会风潮,在此同时,左邻的“大哥”瑞典却已经开始重大的教育改革,芬兰一如以往,选择再次向瑞典跟进。这在当时的芬兰社会兴起各种声音:

  “为什么一定要学瑞典?”“瑞典的改革也出现错误缺失。”

  “难道,我们非得犯下一样的错误才行吗?”

  此起彼落的质疑声浪不断,但芬兰推动教改的决策1964至1968年萌芽与融动,将旧有双轨式“菁英”与“职工”自幼即分流的体制,逐渐取代成为现代化的九年一贯基础教育。

  我对于芬兰当年推动教改的历程特别有兴趣,因为历史沿革、教改过程、教育理念落实等等的背后故事,绝对比目前光鲜亮丽的数据,来得更具说服力与精彩动人,也更让人省思。然而,这些过往,并不会在演讲会中听到,所以我和国家教委会的处长轻松谈起时,她意味深长,却又很芬兰的说:“是啊,我们蛮幸运的,因为我们小心翼翼的避开了瑞典教改大部分的问题。”

  这个曾紧跟着瑞典大哥身边的小弟,果真知道要走出自己的路!教改中,芬兰注入了独特的重视平等、均衡价值观,而一路走来的平实灌溉,在半个世纪之后,让少有机会登上国际新闻版面的芬兰,却也因着优质、平衡的基础教育成果,在国际社会上享有高度的盛名!

  作者|陈之华

  公众号:少年常春藤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热门标签

533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