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

文浩0分享

学习与坐禅相似,须有一颗恒心,静下心来,将心思投入到学习当中去,解决更多的考试难题。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的高考考生。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1

考点: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1)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要求废除封建地主阶级所有制。根据“凡天下田,天下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不论男女,按人口平均分配土地。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规定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的产品分配原则。他们试图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平均分配土地的办法,不符合实际,《天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

(2)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主张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这是先进的中国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由于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以及当时处于战争环境,《资政新篇》未能真正施行。

考点: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1)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①三个团体: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

②时间、地点:1905年日本东京。

③建立者:孙中山。

④性质:中国近代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考点:武昌起义

①时间:1911年10月10日。

②参加力量: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党人。

③影响:成立湖北军政府,各省纷纷响应,清朝统治土崩瓦解。

考点: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

中华民国的成立:1912年元旦在南京成立。以中华民国纪年,民国元年为1912年,五色旗为国旗。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

考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颁布: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主要内容:

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等权利。

②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3)性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

(4)意义:具有反封建的积极意义。

考点: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①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辛亥革命_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③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考点:五四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遭无理拒绝。

(2)过程:①1919.5.4-6月初,中心北京,主力学生,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②1919.6初开始,中心上海,主力工人。

(3)初步成果: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的职务,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性质意义: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考点:中共的“一大”和“二大”

(1)中国共产党“一大”,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召开。

主要内容:①大会规定党的任务是_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②会议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中国共产党“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①时间: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②主要内容:党的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_军阀,_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③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考点:国民_

(1)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1924年初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

(2)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1927年初,占领南京、上海。

(3)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及原因:

①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国民革命失败。

②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

(3)国民革命运动的意义:国民革命运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考点:南昌起义

①时间及: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革命军在南昌起义。

②意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_的第一枪。

考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建设

①1927年秋,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10月,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地区,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在革命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土地革命。土地革命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的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作战,努力发展生产。

②1931年冬,在江西瑞金宣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

考点:红军长征

(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长征意义:①红军长征粉碎了国民党“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红军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宣传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考点:遵义会议

(1)召开:1935.1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2)意义:①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②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妥善处理了党内长期存在的矛盾和分歧,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标志。

考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时间地点: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召开。

(2)内容:党的工作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报告确定了全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以及中国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任务。

考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奴役中华民族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做主,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建立起一个统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有力地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力量。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2

1、国家发改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2010年10月9日至2010年10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调研借鉴国内外经验,并广泛听取专家学者、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消费者协会以及地方价格主管部门、电力企业意见的基础上,研究拟订了《关于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并通过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等渠道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征求意见稿》指出,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制度是指将现行单一形式的居民电价,改为按照电力消费量分段定价,居民用电越多,支付的电价水平呈阶梯状逐级递增的一种电价定价机制。居民阶梯电价将城乡居民每月用电量按照满足基本用电需求、正常合理用电需求和满足较高生活质量用电需求,划分三个档次,电价实行分档累进递增。第一档电量按满足居民基本用电需求确定,电价维持较低价格水平;第二档电量反映正常合理用电需求,电价逐步调整到弥补电力企业合理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水平;第三档电量,体现较高生活质量用电需求,电价反映资源稀缺状况和环境损害成本。居民阶梯电价的电量分档标准,以省(区、市)为单位,按照覆盖一定居民用电户的比率确定。

《征求意见稿》就电量档次划分提供了两个选择方案。第一档电量分别按照覆盖70%或80%的居民家庭的月均用电量确定,电价分别为保持基本稳定和每度电提高1分钱;第二档电量分别按照覆盖90%或95%居民用户的电量设置,每度电提价不低于5分钱;第三档为超过第二档电量,每度电提价不低于0.20元。国家发展改革委将同有关部门,根据本次征求意见情况,在进一步修改完善方案后,印发指导各地。各地阶梯电价具体实施方案,由省(区、市)人民政府按照指导意见确定。

截至本次征求意见活动结束时,通过网络、传真、信件等方式共收到各类意见21794条。参与提出意见的居民范围非常广泛,充分体现了广大群众对阶梯电价制度的关心。从反馈情况看,参与征求意见的群众中,61%表示支持阶梯电价机制和改革方向,认为在当前能源供需矛盾突出、环境污染压力巨大的情况下推进居民阶梯电价,从机制上增强全民节约能源意识,对于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节能技术进步等方面都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对《意见》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有34.5%的群众表示反对,主要是担心征求意见的阶梯电价方案会增加部分老百姓负担。另外,还有4.5%的群众只是对方案提出疑问,未明确表明态度。

2、推行居民阶梯电价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中国对居民电价采取低价政策。近年来中国能源供应紧缺、环境压力加大等矛盾逐步凸显,煤炭等一次能源价格持续攀升,电力价格也随之上涨,但居民电价的调整幅度和频率均低于其他行业用电,居民生活用电价格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从而造成用电量越多的用户,享受的补贴越多;用电量越少的用户,享受的补贴越少,既没有体现公平负担的原则,也不能合理体现电能资源价值,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了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引导居民合理用电、节约用电,有必要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

中国整体电价改革会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目前很难期望大范围的电价改革。有明确针对性的居民递增式阶梯电价应当是下一步居民电价改革的重点,用经济手段来鼓励全社会节约用电,是居民电价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3、实施居民阶梯电价遵循的原则

一是补偿成本与公平负担相结合。居民用电价格总体上要逐步反映用电成本,同时,兼顾不同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用电少的居民少负担,用电多的居民多负担。二是统一政策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国家制定阶梯电价政策总体框架和指导性意见,各地结合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和用电水平等情况,确定具体实施方案。三是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阶梯电价近期应着力于建立机制,保证大多数居民电价基本稳定;长远目标要逐步反映电力资源价值,引导居民节约用电。

4、国家发改委的有关要求

(1)对居民生活用电实行阶梯电价,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省(区、市)价格主管部门应予以高度重视,组织专门力量,会同有关部门积极稳妥地制定本地区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方案。

(2)各地在制定居民阶梯电价实施方案过程中,要充分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对阶梯电价的实施范围、档次划分、户数认定等方面进行认真论证。实施方案形成后,应按《政府制定价格听证办法》规定进行价格听证后实施。

(3)各地要加快对居民用电"一户一表"改造,电网企业要提高抄表到户率,按时抄表计费,为推行居民阶梯电价创造条件。"一户一表"改造过程中,电网经营企业不得再向居民用户收取电表改造费用。

5、实行阶梯电价的影响

(1)居民用电实行阶梯电价,既可以使居民电价能够逐步反映合理的供电成本,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又兼顾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承受能力,保障大多数居民用电价格基本稳定。只有少数用电量多的居民家庭电费支出会有所增加。总体而言,实行阶梯电价对通货膨胀影响不大。

(2)电价调整增加的收入不会完全留给电网企业,而主要用于三个方面:一是弥补节能减排等环境成本增支因素,主要用于补偿电力企业脱硫成本;二是用于居民用户电表改造支出;三是弥补由于燃料成本上涨增加的电网企业购电成本,缓解发电企业经营困难,保障电力正常供应。

(3)阶梯电价令家电使用成本增加,电越用越贵。消费者会更加留意产品耗电量,节电家电渐成主流,电磁炉、电热水器等耗电产品可能受冲击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3

一、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1、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

2、结果:使齐国强盛,齐桓公确立霸业。

二、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评价

1、以法律形式废除了井田制,确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商鞅实行的严刑酷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秦朝产生消极影响。

4、商鞅主张的法家思想,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略)、后周周世宗改革(略)、庆历新政(略)

四、王安石变法(1069年,宋神宗时)

1、内容与作用

①理财措施

A、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B、募役法→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

C、农田水利法→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

D、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E、市易法→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增加。

②军事措施

A、保甲法→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抵御辽和西夏进攻主,减少了军费开支。

B、将兵法→加强了军队训练,充实了边防力量。

③教育措施

A、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律令、断案等。

B、整顿太学,重新编纂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做官。

2、成效

政府的财政收入大为增加,各地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不少荒地辟为良田,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3、失败原因

①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②新法在一定程度上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

③宋神宗后期的动摇和去世,改革失去了重要的支持力量。

4、评价

①变法是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的地主阶级改革运动,在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但不可能使北宋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王安石能针对统治积弊大胆改革,这种面对封建统治危机勇于改革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王安石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五、张居正改革:实行一条鞭法(1581年)。

1、目的:为了缓和阶级矛盾,增加政府收入,挽救统治危机。

2、内容

①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征收银两。

②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

3、意义: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


高三年级历史知识点整理相关文章:

2021人教版考生必读高三历史知识难点归纳

高三上册考生必读历史必背知识点2021

高考历史全新知识点清单整理2021

高三高考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复习资料2021

历史高考必背知识点总结2021

高考历史知识点小结2021

历史高考必背的知识点总结2021

高考历史知识点三个精编

文综高考历史知识点归纳大全

2021高考历史复习必备知识点总结

    130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