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战争与和平心得

柔纯 1172分享

  《战争与和平》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经典作品,它以九十年代初的俄国为背景,以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的军人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公爵与心直口快、易动感情、缺少实际活动能力彼埃尔·别素霍夫为两个主人公,描绘了战争与和平交织、残酷与温情并存的一幅幅画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范文,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

  在这个夏天最为燥热的时候,我的内心也达到了一年中最为烦躁的巅峰,时间的不自主,工作的不自主,肉体和灵魂好像都陷入了一种不为自己所掌握的失控状态。这个时候我意识到自己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内心的浮躁,也许读一读经典会是个不错的选择,不要说教,不要辩论,就好好地看一篇故事吧,于是就选择了托翁的《战争与和平》,也顺便弥补一下没有读过托翁作品的缺憾。

  一开始,我把它当做一篇小说来读,托翁,来,给我讲讲你们俄国人两百年前在战争下是如何恋爱的吧,就像他们美国人写的《飘》一样,来一打乱世佳人,后来,越读到后面,越读出它的深刻,这不是一本小说,它不止于描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它更讲述历史的不可预测,它描述整个国家的人民是如何面对战争又是如何看待和平的,它不为大人物立传,它是为人民著述受难和抗争的史诗。

  托尔斯泰的历史观是这样的:谁都决定不了历史的走向,谁都参与了历史的走向。拿破仑以为他决定了战争的走向,亚历山大以为他决定了战争的结果,将军巴克莱以为他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甚至一个营长一个连长都认为他的想法或策略能决定整个战争的成败。托尔斯泰说,不是这样的,你们膨胀的个人英雄主义只不过是战争中极小的一部分,因为最高统帅也不能阻止某一个士兵在炮弹飞到脚下时选择逃跑,也不能鼓舞某一个骑兵在子弹密集的战区中不惜生命奋勇杀敌。战争中还有自然,还有人性,还有随机性。所以,你们谁都决定不了历史的真正走向,而你们的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命令,融合在无数的随机事件中,共同参与了历史的发展。

  所以这场战争中,他只写了一个聪明人(库图佐夫),或者说他只颂扬或赞成了这一个聪明人的做法,那就是看清时势和顺应时势,其它的一切都教给时间和耐心。库图佐夫的“无为”,恰是以人民的利益为重而采取的行动指南。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思考战争的总司令,总比一切以个人英雄主义来思考战争的亚历山大一世更能赢得人民的爱戴,也更能赢得托翁的赞美。

  就像把人分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一样,托尔斯泰把贵族也分为陈旧一派和觉醒一派。陈旧一派的代表是瓦里西公爵和安娜·帕甫洛芙娜,不管是战争还是和平,该参加的舞会还是要参加,该举办的舞会一个都不能少,战争时,战争就是谈资,和平时,和平就是话题,得势时,拿破仑就是信仰,失势时,波拿马就是恶徒,库图佐夫是废物,库图佐夫是英雄……这是一派精神极度贫乏又固守陈规的老派无聊活动家,托尔斯泰对他们进行了犀利的讽刺;觉醒一派的代表是安德烈公爵,皮埃尔和罗斯托夫,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作者极力表达他们成长轨迹的一批人,这是一群在和平时期寻找个人乐趣在战争时期找寻生活意义的人,也就是,战争让他们觉醒,首先是从行动上,而后是在意识上。这是一派不满足于现状勇敢追求个人幸福和人民幸福的活动家。

  这些人物中,给我最多好感的是安德烈公爵,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娜塔莎。安德烈给人好感的原因是因为他天生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他一步步觉醒的过程中没有太多迷茫,他总是走在所有人的前面,他的选择和行动无可置疑,他有智慧,有能力,有勇气。他的自信和勇气可能源于天生的贵族身份,这一点不同于皮埃尔,皮埃尔由一个一无所有的私生子变成继承丰厚财富的伯爵,这和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不一样,导致皮埃尔从头到尾都对他所拥有的财富持冷漠的态度,更催生他思考生活的真谛。安德烈最该庆幸他这种贵族地位,因为这给了他很大的选择自由,不同于屈居人下的仆人和白衣,就算是在军中,他也因为这个高贵的身份而获得独立自主的资格。我们在以一个自由人的身份看待他时,潜意识中就会对他有所期许,期许他能洞悉战争的本质,期许他能争取和平,期许他能宽恕敌人,期许他能原谅自己,这些期许,都在他生命终结之前一一兑现,在战争中,他是唯一一个理解库图佐夫的人,在和平里,他获得了他的幸福和宁静,不管是在童山还是在罗斯托夫流亡的家中。他的幸运和不幸都是自由,他活着的时候有选择的自由,而面临生存和死亡的时候,这个自由就不属于他了,妻子的死亡,自己的终点,他无法选择,只能任凭命运给出唯一的选项,在他妻子死亡的时候,他是不甘的,无奈的,挣扎的,等到他自己面临死亡的时候,他放弃挣扎了,他坦然面对,在总结一生行程时,他认识到,这只不过是一场梦罢了,既然是梦,那就只能随它去了,死,就是梦醒时分。

  如果说安德烈是一个思想上的智者,那么娜塔莎就是一个情感上的强者。小时候迷恋鲍里斯,后来爱安德烈,然后堕入阿纳托里的爱情圈套,最后爱上皮埃尔,她的爱情总是如飓风一般,摧枯拉朽,不留余地,这在她与皮埃尔结婚之后得到进一步证实,如果我爱你,你就是我的全部,我就是你的唯一,我会为你牺牲一切,也会珍视你的一切。她的感情如此充沛,如此不可置疑,她爱皮埃尔,爱玛利娅,爱罗斯托夫,爱索尼娅,爱母亲,爱家庭,爱孩子,不夹杂着一丝虚伪,她愿意为他们牺牲,这种发自内心的自我牺牲胜过玛利娅的宗教约束(玛利娅对索尼娅的情感复杂,宗教并没有帮她解决这一点),胜过索尼娅的自欺欺人(她的牺牲多半是做给人看的)。如果有什么感情可以用崇高来形容,那就是她的这种无畏的自我牺牲精神了。再放大一点,从她劝说妈妈留下马车给伤员中可以看出,她的这种自我牺牲不仅仅是对家庭的,而是对整个俄国社会,甚至整个人类的,这是她人性中的光辉。

  在父母眼中年少不知世事的别佳则是自我奉献的另一个代言人。也许他不懂成人世界的规则,也许他只有满腔热情需要释放,也许他只是想像一个成年人一样承担责任,也许他只是不想被当一个孩子看待。最终,他成就了他自己,他成了英雄,一个最没有贵族气的英雄,一个为了任何人都甘愿牺牲自我的英雄。他喜欢做好一切准备,服务于任何人,他的善意和慷慨,他的坦诚和热忱,都让人赞叹。

  至于罗斯托夫和皮埃尔,和平不会永远持续,战争还会到来,在下一次战争与和平中,他们大概又会分别代表两类不同的贵族阶层,只不过就算是不同,也比最初的与他们相反一派的贵族进步很多,历史总会慢慢证明谁是落后者。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2

  在拜读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一部著作——《战争与和平》,我觉得列夫·托尔斯泰不仅仅只是一位作家,从书中我仿佛也看到他对军事、哲学、历史等也有高度的透彻,对他的喜爱与崇拜使我对这本家喻户晓的著作有点感想。

  小说从1805年奥斯特利茨战役写到1821年俄国专制加强潜伏危机的时刻,以法国和俄国之间关系恶化,战争一触即发为主线。但内容并不全是以战争为话题。故事的主人公青年公爵安德烈为了心中的信仰投身到“硝烟四起”的战争中去,把怀孕的妻子交给父亲与妹妹玛丽亚照顾,在军中担任库图佐夫将军的副官,他期望这次战争能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而主人公二彼埃尔,他是安德烈留学归来的好友,身份高贵,由于继承了伯爵身后的全部遗产,也是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居心叵测的监护人拉金公爵看上了彼埃尔的这一点,便计划把相貌美丽但品行不端的小姐爱仑嫁给了他。而同一时间在奥斯特里茨战役中战败的安德烈不幸受了重伤,身心也受到重创的他只好静静养伤。另一边的新婚后的彼埃尔,在不久后就发现妻子爱仑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若有若无的暧昧关系,他为了卫护自己的名誉最终与爱仑分居,内心陷入了纠结当中,直到认识了互助会的领导后慢慢开始找到了新的信仰。而在战场上的安德烈回到家的那一晚,妻子正好产下一名男婴后逝世,这让安德烈顿时感到人生已走到尽头,直到遇到活泼漂亮,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塔莎,可父亲的强烈反对,使得安德烈出国和娜塔莎无奈分开一年,娜塔莎最终奈不住寂寞与爱仑的哥哥阿那托尔私奔。后直到1812年的一次战争,娜塔看到了将死的安德烈,她向他谢罪并热诚地作文https://Www.ZuoWEn8.Com/照顾他,可安德烈最终还是和死亡一起走了。彼埃尔化为农夫刺杀拿破仑却反被俘虏,其妻爱仑在这战火连连的环境下依旧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几番奋战后,俄国最取得胜利。像每个故事完美结局一样,大家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战争,充满着杀戮,为了所信仰的去战争,不去管生命的高贵。的确,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我记得书中有这么一句话:“我倒下了么……我只知道,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这就是战争,我想大概没有人喜欢战争吧,它不能与一切美好的事物相提,战场不过是洒满鲜血的修罗场。帝王永远是冷漠无情的,战争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事关国家利益和荣辱的“打架”。

  我厌恶战争,帝王永远是历史的奴隶。但在战争中我看到了俄国人民同仇敌忾,战争,必定会有牺牲者,为了和平,他们甘愿为保卫国家、人民流血。书中也有多处描写在战争这样的环境下,人丑陋的欲望是多么令人厌恶,像放荡的爱仑,示财权如命的拉金公爵,他们的时代终将过去,迎来的只会是和平。

  和平的到来,是用铺满鲜血的花朵迎接,战争不会永远,因为正义存在。在这本书中,人间的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从生下的啼哭婴儿到白发老人的一生阶段,这本书中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曾这样评价。我喜欢安德烈的单纯坚忍,娜塔莎的活泼善良,彼埃尔的温和并不懦弱……他们都不完美,各有各的人性欲望,但上帝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特别多的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人。

  结局,和平的年代真正来临,婚礼,生育,就像小尼古拉说的:我所能做的,只不过是令爱的人都感到幸福。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3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这是战争的固有属性。政治往往要比战争理智精明的多。而战争本身往往是充满偶然性的,暴力的。其中人的感情是关键的因素。

  在现实中消灭敌人的军队和意志力往往要考虑自己的消耗,要考虑自身是否会被敌人消灭,还有当敌人的防御强于进攻时产生的间歇,这样战争也不会向极端发展。综上考虑由于自身的顾虑和客观的情况可能会使战争进程充满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好像使我们以前的分析失去了意义。实事也说明在很多的情况下真正的战争(即是两方的真实的撕打)并没有发生。应该认为战争中进行的军事行动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为真正的战争进行的所有的准备,包括军事动员,物资运输,军队的调整集结。二是真正的战争,真正的撕打。可以知道在两方的力量相差悬殊时,当一方认识到对方的军事力量远远超出自己的力量时,就自动的放弃抵抗。这也是所谓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实战争进程已经开始了。

  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与战争的目的即使敌人无力反抗矛盾。因为当一方不为消来敌人做准备或决心不进行决占而对方抱有积极的目的时刻消灭对手时,这一方在战争中必然会处于不利的局面,因为他在战争中在没有判定出对方不进行决战的情况下做出了消极的不决战的决心,这样在战争中他必然处于慌乱并且不能集中力量,最大限度使用力量。这样的结果必然是可悲的。

  所以使敌人无力反抗,消灭敌人军事力量,摧垮敌人的意志力这个战争目的虽然不是每次战争都要达到的目的,但是它自战争一开始就存在于所有的军事行动中,只是由于政治目的或其它原因缓和或是遏制了。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4

  对于《战争与和平》我设想这样一个结局;娜塔莎因为与阿纳托利私奔弄得身败名裂,罗斯托夫家面临破产,玛丽娅与尼古拉结合可财产却给了她的侄子,小尼古拉公爵。最后玛丽娅因患重病,在丈夫的怀抱里安详的去世了。皮埃尔将自己的钱财施给农民,将土地归于农民,与海伦离婚,最后,跟娜塔莎,与她结合。在上层社会看来,这是一对堕落人的结合,事实上却是两位天使的结合。索尼娅因怕再给这家庭添麻烦,便离去了,在某一庄园做家庭教师。安德烈公爵去世了,他所留下的只是一个模糊的印象------。

  妈妈说这个结局悲惨,对我说;你为什么都希望他们不好呢?我认为妈妈这次错了。在我看来这是十分美好的结局。娜塔莎与皮埃尔,他们将会幸福(虽然以后说不准,说不定他们抵抗不了社会的偏见)。玛丽娅虽然去世,但她已经得到家庭的温暖,在丈夫的怀抱中去世,她将十分幸福,她可以不再去经受全家的贫困和饥寒。索尼娅的结局完全是依照我的意愿。我同情她,她身无分文又无父母兄弟。母亲同情娜塔莎,玛丽娅,可我觉得索尼娅更可怜,从来没得到片刻的温暖,其余两位有财产,有地位,可她什么也没有。索尼娅是那么高尚,那么温顺(我最恨这一点),我希望她能独立,可我明知道她不可能离开罗斯托夫家的。对于尼古拉,姥姥说他是个本本分分,忠于职守的青年,妈妈说他有责任心,我也同样这么想,可是我觉得他缺乏勇气和胆量。他与娜塔莎都是蜜水里长大的,我对他们有财产与地位的人是十分怨恨的,正如妈妈所说的,我拿钱财来衡量一个人,我是有点,这我承认。

  下面再谈我所喜爱的唯一人物(是暂时的),多洛霍夫,他聪明,勇敢,活泼,具有一颗高尚的心(我认为),可就有一点,太浪荡。说实在的,他若是不浪荡,那还叫什么多洛霍夫?他岂不和尼古拉一样了吗?在上层正派社会,容不得他的这些高贵品质,他对她母亲,姐姐那么好,孝顺,他鄙视一切,除了那些他认为高尚的人外。他若是和索尼娅结婚,那该多么美妙呀!可索尼娅拒绝了他。其实他们并不配,可我始终相信多洛霍夫结婚后会对索尼娅非常好,因为索尼娅具有一颗高尚的心灵。

  另外我一直不理解娜塔莎,并不喜欢她。大概是因为她的结局太好,但更重要的是她是女主人公,我并不感兴趣。特别是当娜塔莎上当受骗以后,她觉得她的美好的青春生活已经过去,她的大好年华在虚度,她的精神好似进一步升华,对上帝的诚意,对她的仇敌祷告,这又似乎与玛丽娅公爵小姐相似。我十分不清楚,娜塔莎怎么会觉得美妙的青春生活远去了呢?她心目中的完美形象已经让她失望了,应该万分悲痛才是嘛!我曾经问过妈妈,她说是因为我的年龄还小不能理解,等我再大一点的。可我已经13岁了,也不过比娜塔莎小3岁而已。妈妈说一个年龄一个想法,以后你会理解的。但愿如此,我现在暂时不去想。原先我以为娜塔莎对安德烈,完全是一个少女初开情怀,不甘寂寞,对外界充满好奇而成的。当安德烈离开她时,她便因此失去了所有乐趣,为他空守感情而苦恼。而后遇到了阿纳托利,自然便为他着迷,当阿纳托利使她失望时,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这几点让我理解了点。但后来便使我有些迷茫了。

  再谈多洛霍夫,妈妈说,他像叔叔,样样好,就是不能有家。我听了有些气愤,但表面还是笑了笑。妈妈的这几句话使我对他的好感减了大半,似乎觉得妈妈是对的,我好像对整本书都失去了兴趣,我不再指望看下去会使我有何高兴的。现在我是在勉强的看,唯一想看的只是关于战事方面的,这确实是全书的精华,它比另一部分有意思多了,至少在看了托尔斯泰关于战事的介绍和描写后,我脑子里便出现一幅作战图;“左翼……右翼,……散兵线……。。”使我脑子里有些可想的东西,实在是件好事。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5

  从小说的写作方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在人物刻画方面,小说善于设置矛盾冲突来展现人物性格。《战争与和平》中刻画了两种人物,借用哈代小说的说法,一种就是灵肉性人物。比如娜塔莎;还有一类肉性人物,比如艾伦。这两类人物,在平静的生活中展现人物性格仍远远不够,在激烈的矛盾冲突中,更能浓墨重彩地展现人物性格并展现当时社会文化特点。小说通过这种渐进的过程给读者的冲击更加强烈,就像平静的海洋亲眼见到波浪时,还是会被那壮阔的景象所深深折服。

  第二,小说善于描写恢弘的场面,给人以壮阔之美。和《德伯家的苔丝》相比较,我们就可以发现,《德伯家的苔丝》描写的故事情节属于半封闭状态,似乎与外界的联系很少,无论是某个小说人物遭到非议什么的,都是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对其产生非议,而不是所谓的“当时社会上”的人。这就有种不太真实的感觉。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或多或少会引起其他社会上的人的反应,而不是单纯地只是几个人在那里发议论。我认为这是《德伯家的苔丝》在叙述中出现的不足。因为作者他已经将故事情境和人物遭遇做了较为真实的处理,而单单在社会环境这一方面处理成与世隔绝的状态,显然有逃避现实之嫌,就像在编织一个梦一般的童话。在《战争与和平》中,作者将人物的一举一动放到“当时的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去,在给人真实感的同时,也是作品的意义更加特别。据说,俄国人是喜欢《战争与和平》的,因为他里面塑造了别佳、安德烈等几个安国人物形象,他们为他们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使得“战争”时期向“和平”时期过度,为当时的社会稳定作出了卓著的贡献,宣扬了爱国主义思想。但是我觉得,爱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都应该有的,而且,引申开来,小说这种渐进的叙述方式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信息: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看看小说中的人物别佳,他不在战争的场面中时,更多展现为是一个关心周围人的人。当他请求参加军队时,当他冲锋陷阵时,他展现出的更多的是爱国主义。我就在想,如果只会空谈爱国主义,是无法达到使被教育者真真正正地培养出爱国主义思想的。只有在孩子小时候就教育他关爱周围的人,在他们长大后,自然而然会热爱他们的祖国。


    93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