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经典英雄名著小故事分享

海愈 1172分享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且难以捉摸古今中外,英雄如天上星群,多不胜数。然最为特别者,皆寥寥可数,而终极完美者则放眼望去皆无,皆因没人达到上述之要求,即使宇宙再大,皆无长生不灭者。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几篇关于英雄的故事吧。

  俞大猷的故事

  明朝末年,东南沿海地区倭寇横行,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百姓苦不堪言。为了保家卫国,许多有识之士勇于承担重担。一时间,涌现出诸多的抗倭名将,俞大猷就是其中之一。

  俞大猷,福建泉州人,出身于武将世家,从小喜读诗书,也爱好舞刀弄剑。为了学得真本领,他拜当时的剑客李良钦为师,学习剑术和骑射。经过一番勤学苦练,俞大猷不仅赢得了“剑术天下第一”的美誉,射箭更是百发百中。

  1535年,俞大猷入京参加武举会试,获第五名,被授予正千户,奉命守卫金门。

  当时福建沿海常有小股倭寇出没,俞大猷目睹了倭患给百姓带来的灾难,痛心疾首。他上书监司,力陈如不及时铲除倭寇,将会后患无穷。不料监司不但不加理会,反而把他打了一顿,说:“你一个小小的校尉,凭什么上书?”俞大猷毫不气馁,又先后两次上书,陈述破敌方略,但均未被采纳。

  是金子总会发光。当时的兵部尚书毛伯温非常赏识俞大猷,开始提拔重用他。虽然这时俞大猷已年过半百,但他还 是满怀壮志,一到战场便如鱼得水。他率军转战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平定倭患,捷报频传,战功显赫。

  1562年,穷凶极恶的倭寇听说戚继光班师回浙江,又纠集了一万多人的兵力气势汹汹地来犯福建。倭寇一路接连攻破数城,直逼兴化城,气焰极其嚣张。

  浙闽总督府大堂内,一群人正在紧张地商讨抗倭大计。兴化城沦陷,朝廷震怒,责令速速退敌。在座众将慷慨激昂,义愤难平,纷纷请求出战,唯独有一老者,端坐不语。此人肤色如铁,脸颊泛着红光,目光炯炯,全身散发着武将和文人兼具的儒将风范。他正是威震敌胆,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的大明将领俞大猷。他刚带着俞家军从赣南日夜兼程赶来,支援平海卫。

  浙闽总督谭纶挥一挥手,示意大家静下来。随后,他极为恭敬地看着俞大猷,问道:“不知俞总兵有何高见?”

  俞大猷站起身来,礼貌地拱了拱手,朗声答道:“卑职认为,现在还 不宜与倭寇正面交锋!”此语一出,众人错愕。

  俞大猷接着说道:“倭寇此时气焰正盛,而我军劳师动众,远程来战,士兵疲惫。所以此时应当以守为攻,让士兵休整,之后以逸待劳,方有胜算。

  “最为关键的是,倭寇擅长陆地机动作战。每次来袭,登陆后深入内河,且速战速决,无论胜利与否,马上撤退,逃到远海。这样一来,战争的主动权在敌人手中,我军只能望洋兴叹。

  “我军的优势在于海战,而非陆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海防,在敌人必经的岛屿伏兵,以逸待劳歼灭他们;在沿海要塞和倭寇登陆的口岸驻扎陆兵,使其不得上岸,深入到内河;同时,在内陆招募熟悉地形的士兵,深挖壕沟,直通大海,在上面铺上遮板。如果敌人深入到内河,则围而不攻,等待戚继光大军赶来,南北夹击,一举歼灭倭寇,一劳永逸。”

  谭纶一听,觉得这样的部署层层设防、纵深防御,定能出奇制胜,便含笑赞同。于是俞大猷赶回秀山,进行周密部署和详细安排。期间,朝廷督战人员几番催促,众人非议不断,加上倭寇屡次前来挑战,俞大猷依然按兵不动,忍辱负重,等待良机。

  1563年4月,戚继光到达平海卫,三军合攻倭寇,战局完全按照俞大猷的战略意图进行。经过五小时的激烈战斗,歼敌两千余人,收复平海卫和兴化城,解救三千名被掳百姓,取得了福建抗倭斗争的最大胜利。

  郑成功收复台湾

  17世纪,荷兰崛起,成为“海上马车夫”,称霸海洋。之后荷兰开始扬鞭于中国,把魔爪伸向台湾。1624年,荷兰以经商互市为借口,将我国的台湾岛置于其统治之下。为摆脱荷兰的殖民统治,台湾和福建沿海人民奋勇反抗,最终在郑成功的领导下,收复台湾。

  郑成功,福建南安人,出生于明末清初的战乱时代。

  1646年,郑成功起兵抗清,成为当时最主要的抗清力量。眼看大清统一大陆已成定局,郑成功从全局考虑,打算收复台湾,作为抗清根据地,并解救生活在水生火热的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各族人民。

  于是,郑成功一方面派人到潮州沿海筹集粮草,另一方面传令修理战船、兵械,等待时机成熟后渡海伐虏,收复台湾。

  一切准备就绪,郑成功在金门举行隆重的誓师仪式。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领将士浩浩荡荡地从金门料罗湾出发,横渡台湾海峡,第二天就抵达澎湖岛。休整几天后,郑成功率军继续扬帆东进,不料,行进到中途遇上了大风浪。海面突然刮起暴风,黑云遮天,狂风怒吼,卷积着乌云,风越来越大,浪也越来越高,无奈之下他们只能退回澎湖岛。

  在攻打台湾之前,郑成功已经派人探明了敌情,由鹿耳门外海入港,共有南北两条航道可攻入荷军驻守的据点——台湾城和赤嵌城(今台南市西安平)。其中南航道口宽水深,船比较好进入,但有重兵和重炮防守,比较难突破;而北航道,即鹿耳门航道,道窄水浅,军舰只能在涨潮时才能通过,荷军根本就没有派兵把守。

  郑成功因此找到了破敌大计——选择从鹿耳门航道突袭进入,出其不意,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而军舰要想从鹿耳门航道进入,就必须掌握潮汛的规律。当然,从小生活在海边的郑成功深谙此道。每月初一、十六两日大潮,鹿耳门港的水位要比平时高五六尺,这样军舰就可以悄无声息地驶入。

  眼看初一就要到了,粮草已所剩无几,大风仍在肆虐,郑成功不顾众将的坚决反对,当机立断,下令强渡。

  在与暴风雨搏斗了一夜之后,郑成功终于率军在拂晓抵达鹿耳门港外。

  郑成功一面亲自勘察地形,一面等待海水涨潮。不出他所料,中午,鹿耳门港海水大涨。郑成功一声令下,大小战舰鱼贯而入,顺利进入鹿耳门港。

  当荷兰人正享受着腐朽的殖民生活时,郑成功的军队如天神般从天而降,敌人吓得几乎跌倒在城墙上,只得匆忙组织反击。但由于布防失误,只在南航道派重兵把守,从北航道进入的郑军在大炮的射程之外,荷兰军发现自己的坚船利炮根本派不上用场。

  郑成功率军顺利登陆。台湾各族人民闻讯赶来,惊喜万分,激动不已,争先恐后地帮助郑成功的大军登陆。不多时,郑成功的主力成功登陆赤嵌城以北的禾寮港(在今台南境)。

  登陆后,郑成功审时度势,立即包围了荷兰军的军事据点之一——赤嵌城,切断了其与另一军事据点——台湾城的联系。郑军与荷兰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荷兰军被打得抱头鼠窜,落荒而逃。赤嵌城内的荷兰军眼看援兵无望,孤军难守,经过郑成功的劝降,终于决定弃城投降。

  赤嵌城的荷兰军投降之后,郑成功大为振奋,集中全军包围台湾城,希望一鼓作气,攻下荷兰人盘踞的最后堡垒。郑成功写信督促荷兰军总督揆一投降,他在信中义正词严地写道:“台湾是中国的土地,长久以来被你们荷兰人占据,现在我们要收回我们的领土,你们理所应当归还 给我们。”

  但顽固的揆一却不是这样想的,一方面他寄希望于荷兰海军的强大作战力,派出王牌舰队应战;另一方面,他还 在幻想有援兵增援,负隅顽抗,拒绝投降。

  鉴于台湾城堡垒坚固,于是郑成功转变策略,在所有通向城池的街道都筑起防护堡垒,采用挖壕沟的战术,围困荷兰军。

  漫长的包围终于使荷兰人失去了斗志,1662年2月1日,荷兰人在弹尽粮绝、援军无望、无法扭转颓势的情况下,最终向郑成功投降。

  至此,宝岛台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结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虽然郑成功收复台湾五个月后,就因积劳成疾不幸逝世。但他披荆斩棘、收复失地的雄才伟略,反对外来者入侵,捍卫民族利益和领土完整的不朽功绩,永远载入史册,被百姓千古传诵。

  悲情英雄丁汝昌

  1894年7月,日本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中日甲午战争。战争历经平壤之战、辽东之战、丰岛海战、黄海海战和威海卫之战,历时九个月,最终以清政府的惨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

  虽然清政府战败了,但在陰霾、屈辱的历史天空下,仍然涌现出许多熠熠生辉的英雄人物,他们有硬汉的铮铮铁骨,有英雄的坚贞不屈,他们是那个时代的悲情英雄,虽败犹荣。在这些人物当中,就包括甲午海战的悲情英雄——丁汝昌。

  丁汝昌,安徽庐江县人,出身贫寒,虽然只上过三年私塾,却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为此,他积极投身军旅,转战南北。参加淮军后,跟随刘铭传立下战功,后升任提督。

  19世纪60年代,李鸿章掀起洋务运动,创建北洋水师,丁汝昌被调往北洋水师任职。1888年,北洋水师正式组建军队,丁汝昌出任海军提督。他治军有方,对北洋水师的建设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北洋水师培养了诸如邓世昌等将领。

  1894年朝鲜东学党起事,清政府应朝鲜政府请求派兵镇压,日军也趁机开进了朝鲜,并蓄意挑起战争。至此,中日甲午战争正式打响。在与日军的激战中,清军节节败退,前线告急。清政府命令丁汝昌于9月16日率北洋水师主力护航运输船,装运士兵到朝鲜增援。

  9月17日拂晓,大东沟外海,天气晴朗,海面风平浪静。丁汝昌率领的北洋水师完成护送任务,正处于返航途中。指挥舰“定远”舰上,丁汝昌和士兵们一样,早早地起床,到甲板上巡视。他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他深知,一旦与日军的主力舰队相遇,将不可避免要决一死战。丁汝昌很清楚,北洋水师连年经费不足,武器设备陈旧,舰艇装备落后,航速奇慢,一旦开战,将如“纸老虎”般一戳就破。可是即便如此,他也要率领北洋水师与日军展开殊死搏斗。

  让丁汝昌担心的事情还 是发生了。中午12点,“镇远”舰瞭望手发现涂装成白色的日本军舰。丁汝昌闻言,知道一场恶战已经不可避免。他立即下令,让北洋舰队准备开战。闻名中外的黄海海战即将拉开序幕。

  北洋舰队一字排开,“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居中。战舰早已是临战状态,舰上的官兵斗志昂扬,充满了战斗的激情。特别是水兵,一个个都盘起大辫子,挽起袖子,迫不及待地站立在甲板的火炮旁,准备与日军决一死战,为丰岛海战中牺牲的“高升”号官兵报仇雪恨。

  紧张的情绪弥漫在风平浪静的黄海海面。突然,一枚炮弹呼啸着从日军舰队上空飞过,继而一声巨响,在舰队的左边船舷落入海中,顿时腾起数丈高的冲天水柱。是“定远”号发出了第一发炮弹,向全队发出进攻的信号。紧接着,日军开始还 击,激战开始。

  不幸的是,“定远”舰上的飞桥被日军炮弹打断,丁汝昌身负重伤。重伤后的丁汝昌没有丝毫退却,仍然不顾危险,坐在主炮后方的甲板上鼓舞士气。众官兵看到主帅如此英勇顽强,信心大增,士气高涨。可是,“定远”舰上的信旗装置被日舰炮火击毁,整个北洋水师失去指挥,各自为战。

  海战持续到下午,日军旗舰“松岛”“赤城”“西京丸”等舰受到重创。但北洋水师损失更为惨重,“超勇”“扬威”两艘舰艇被击沉,继而,“致远”号被敌军击沉,舰长邓世昌壮烈殉国。

  经此一役,北洋水师遭受巨创,损失六艘战舰,死伤官兵无数。丁汝昌也因为在战前没有确定代理指挥和代理旗舰,以致完全丧失了自己的指挥职能而自责不已。

  1895年1月,日军海陆两军偷袭威海卫(今山东威海)炮台,而李鸿章避战求和,致使威海卫失守,北洋水师被困刘公岛,陷入绝境。丁汝昌边指挥北洋水师顽强抗敌,边等待救援。

  日军见战局已定,便劝丁汝昌投降,但丁汝昌不为所动,决心誓死抵抗。此时的清政府被打怕了,打算议和,全然不顾丁汝昌等人的生死,迟迟不发援兵。丁汝昌手下的几个将领也贪生怕死,希望他投降。内外交困,势单力孤的丁汝昌已无法挽回败局,无奈之下,他于2月12日自杀殉国。

  虽然北洋水师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了,但以丁汝昌为首的爱国将领身上表现出来的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的民族气节却永远不会被湮没。

    977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