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知识

金凤1141分享

我们说,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在这样一个寄托哀思、乍暖还寒的清明时节,人们应该注重调节饮食、起居和情绪。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清明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知识

清明节各地的饮食习俗

晋南人:

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分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

上海人:

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清明饼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芦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在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浙江人:

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到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山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几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养生常识

一、饮食搭配清补主导

在清明的时候,是强冷空气与空气更替之际,此时大家会发现,天气一会儿阳光明媚,一会儿阴雨连绵,身体方面可能会有四肢麻木,大家在调养的时候,除了要芳香化湿外,也要适度滋补,此时大家需要益气养血舒筋活络,以饮食搭配清补主导。

二、换衣服不适合太早

清明节气的时候,由于气侯变幻无常,早晚的温差是比较大的,所以大家在外出的时候,需要准备随时能够脱掉的外衣。特别是对于上班族们来说,在出门工作时穿一件大衣,注意保暖,下午感觉比较热的时候,可脱下,夜里下班回家再穿上,这样能够很好的预防流感。

人们在平时说的春捂也是这个意思,一直到了清明节之后,四月中下旬才能换春款。不过大家需要知道春捂的全过程也应因人而异,大家需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决策衣服裤子调整。人们在这个时候,需要根据气候的变化,随时随地调整衣服裤子,留意防冻保暖。

三、留意防患于未然

而变化多端的气温非常容易让人着凉感冒,产生扁桃体炎、支气管炎、肺炎;这时也是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如白喉、猩红热、百日咳、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脑膜炎等的多发性时节,因此要用心留意天气变化,调整衣服裤子,及其尽量避免进出公共场合,尤其留意防患于未然。

四、忧伤切莫过多

清明节是关键的祭拜传统节日,根据拜祖和祭扫活动来悼念先祖,寄托哀思。当见到家人的墓牌,很多人 免不了触景生情,哀痛十分。这时此情此景,每个人都有那样的体会。但是,忧伤过多对身心健康的影响是很严重的,尤其是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的人更应调节情绪,防止旧疾复发。此外,春天也是多种多样精神类疾病的多发期,再再加清明节扫墓非常容易让人心情低落、抑郁症,引起精神类疾病。因而,清明前后大家不必过度忧伤,要长期保持的心态和舒适的情绪。

清明节的饮食文化

在古代,清明这一天有吃“饧大麦粥”的习惯。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寒食“禁火三日,饧大麦粥”。此粥的做法是,先将大麦磨成麦浆,煮熟,再将捣碎的杏仁拌入,冷凝后切成块状。吃的时候浇上糖稀即可。“饧(tang)”就是糖稀。这是有记载的最早的清明节食品。

北魏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也介绍了一种清明节冷食,叫做“寒具”,其实是一种甜面饼。“以蜜调水溲面,若无蜜,取枣煮汁。牛羊膏脂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饼脆美。”这也是一种冷食,吃起来香甜酥脆。

到了五代时期,除了一般的冷食粥饼以外,还加上了制作“艺术”鸡蛋的习俗。清明节“艺术”蛋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画蛋”,就是在蛋壳上染上各种颜色,类似今天的“红鸡蛋”,不过颜色不同而已。另一种则是“雕蛋”,在蛋壳上雕镂成画,这需要高超的技术,这种蛋仅供赏玩。

时代演变到今天,清明节被称为寒食节,原因是此时人们所吃的食物多是冷食。“寒燕”是寒食节的传统面食,相传是因为要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三天不许烧火做饭,人们就做这种冷食吃。“寒燕”又叫做“子推燕”,至今还可在北方民间见到其踪迹。《东京梦华录》记载:“用面造枣锢飞燕,柳枝穿之,插于门楣,谓之子推燕。”这种食物在山西等地的做法是,将面粉合水,捏成燕子形状,上笼蒸熟,放冷以后吃,所以叫做“寒燕”,并在清明那一天,用柳条穿起来,悬于门楣,以示纪念介子推。

山西南部还有一种叫做“子福”的面食,是在一只大馍(大馒头)中插一只鸡蛋,或者核桃,再用面捏出蛇、蝎、蜈蚣等形状,绕在鸡蛋旁边,造好型之后,上笼蒸熟。在清明节那一天人们将“子福”用作上坟的供品祭祀祖先。祭祀之后,大家分食。据说,吃“子福”能给后代带来幸福。

山西霍县和山东胶东地区一带,有一种面塑食品叫“蛇盘盘”,将面捏成单头蛇或双头蛇,蒸熟后放凉,祭祖时拿到祖先墓前作为供品。祭祀时,人们拿着“蛇盘盘”先绕坟头转上一圈,祭祀后就可以吃了。吃时要先咬掉蛇头,意是“灭毒头,免灾祸”。

枣糕和馓子也是北方清明节的食品,过去叫做“子推饼”。做法先把面粉发酵,揉成面团,做成各种各样形状,如燕子、老鼠、蛇、或者干脆是圆饼,上笼蒸熟,也是冷食,以纪念介子推。

南方一般以糯米粉制作清明节食物。在浙江临安人们常用嫩莲拌糯粉,做成狗的形状,蒸熟叫做清明狗。家里有几口人就做几只,每人吃一只。民谚曰:“吃了清明狗,一年健到头。”也是图一个吉利。在苏州、上海一带,则有吃青团的习俗。《清嘉录》云:“市上卖青团、熟藕,为居人清明祀先之品……今俗用青团红藕,皆可冷食,犹循禁火遗风。”如今青团一般是用蔬菜榨取绿汁,染绿糯粉外皮,内有豆沙等馅;或用青艾和粉,蒸成艾团子,也叫青团。青团流传至今,仍魅力依旧。

人们今天不仅在请明时用它扫墓祭祖,甚至在一般的日常节日或婚丧嫁娶时,都可以见到这种食品。今天北京稻香村糕点店,每到清明也有这种“青团”出售。四川成都则以炒米做团子,以线穿之,用色点染,称为欢喜团。过去,在成都北门外至欢喜庵一带,有许多商店、摊点卖欢喜团。清人《锦城竹枝词》有诗云:“欢喜庵前欢喜团,春郊买时百忧宽。村醪戏比金生丽,偏有多人醉脚盆。”这应该是对欢喜团的生动写照。


清明节的饮食习俗及养生知识相关文章:

2022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及养生知识

2022清明节的传统食物及养生原则

2022清明节的来历及养生知识

2022清明节的风俗活动及养生食物

2022清明节的习俗及养生食物

2022清明节的传统活动及养生知识

2022清明节的食物及养生原则

2022清明节的活动及养生知识

2022清明节的风俗活动及养生技巧

    301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