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教研 > 教学反思 >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

舒洪0分享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4篇

在教学实践中对自己进行教学反思,可以批判地考察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情境的能力。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快来借鉴一下并自己写一篇与我们分享吧!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精选篇1)

有一次我在讲《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这一课后,原本以为是一个很简单的教学内容,不料课后学生却问了一个出其不意的问题,很有参考价值。这个问题是:

维护民族团结,以及中华民族,这两句话中的民族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如果不是,那么民族团结这个概念是就一个国家范围内呢还是包括不同国家的民族团结?这里有什么区别?

前一个问题还好说,中华民族中的“民族”不是指的一个具体的民族,而是中国所有民族的总称,这个学生也容易理解。维护民族团结中的“民族”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就我国而言)不仅包括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也包括各个具体的民族,只有各个具体的民族的团结,才可能有中华民族的团结。

问题在于后面一个问题,民族团结是就一个国家而言,还是可以跨越国家的界限呢?如果只是就一个民族而言,是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呢?如果是跨越国家的界限,又如何解释一些特殊的政治社会现象呢?如原伊斯兰教旨主义提出的大伊斯兰民族,这不成了民族分裂了吗?

这里涉及到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其复杂性源于民族与国家关系的复杂性。同一民族既可以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也可以分属于不同的国家。例如朝鲜族,在我国、朝鲜、韩国等都有这个民族,与此类似的还有蒙古族、哈撤克族、维吾尔族等多个少数民族。不仅是我国有这种情况,世界很多国家都有这种情况出现。

所以,在谈到民族团结的时候,不能孤立地分析这个问题,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国情和世界政治发展的特殊情况来谈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极容易陷入地区民族主义和大民族主义的概念中不能自拔。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精选篇2)

进入学校任教已经是第八个年头了,在这八年中,在反复的备课、上课和课后的反思中,我不断地成长。特别是每一次的大大小小的展示课、比赛,更是给予我进一步精细的研读课标、教材和学生的机会,让我的成长更快 。所以我更加珍惜这次比赛所给予的我有一个提升自己的机会 。反思本节课教学,我认为值得肯定的是主要有:

1、依据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认知规律理清线索《全民族的抗战》是岳麓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它既是着九、一八事变以来侵略与反侵略的全面爆发,也是侵略与反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本课包含四个子目:一是“七七事变”,二是“南京大屠杀”, 三是“血战台儿庄”,四是“百团大战”。经过对教材的研究和对课标的研读,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我把它作为是授课的第一部分;随着日军的侵华,在中国内部形成两条线索:一条是在国共两党的联手领导下,中国人民一起来抵抗侵略,另一条是日军在中国的滔天暴行,我把它们作为授课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

2、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突出重点,详略得当八年级的学生,知识面较广,求知欲较强,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归纳能力,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主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先将七七事变的内容变成相关的几个问题,然后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学,之后教师再强调: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开始的标志性事件,中华民族的危机加深,由此引出全民族的抗战从而使学生水到渠成的归纳出七七事变的影响。两个战场的抗战主要就是当时的重要战役,我首先出示学习战役的方法,之后通过视频和教材,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掌握。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全面了解了中国全民族的作战,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从记忆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中解放出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最后是情感升华,通过向学生们展示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再现历史画面,通过观看触目惊心的历史照片,情景烘托、营造氛围,学生热情高涨,主动参与,了解历史的真相,从而正确引 导学生理性爱国,服务现实。抓住了“以史为鉴”,学史的本质作用,挖掘其潜在深层的现实意义。历史终究是服务现实,促进学生自身的发展的。

教育学生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 这样,一节课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同时,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也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新课改中强调在课堂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但是我在实践中,可能还是历练少得缘故,见到学生不能马上响应我所提出的问题时,就急于将自己的知识倾倒给学生,也就减少了学生分析问题的时间。

2、在对待学生的见解中,我觉得自己的对学生的评价语过于贫乏,针对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对学生作出鼓励性的、正确的评价。

总之,课堂是我们教学的主阵地,要切实的提高教育教学效率,课堂就是我们的主战场。影响课堂效率的因素很多,但课堂教学因素占了相当的比例,我们只有理性地认识我们的课堂教学,客观地面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才能不断改进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有很多,除了课前的周密准备、课堂求真务实、不断改进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外,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与实践。我们遇到的困难也会不少,碰到的问题也会很多,教师要把追求课堂教学艺术的完美与课堂教学的高效作为自己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一定会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精选篇3)

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补充了一些短小精辟的历史资料,尤其注重历史地图的运用,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巧妙地凸显和较好地落实了学习重点,用辅助材料较简单地突破了学习难点。结构式板书的设计使本课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巩固训练的设计涵盖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但因过于注重教学的完整性,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每个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2、本课的教学设计比较个性。从资料上看,并没有完全按照教科书中设计的目来组织教学,而是适当整合了教科书的相关资料,突出了地理位置对古代埃及礼貌的重大影响。这样的设计能比较明确地突出礼貌发展的主题,突现礼貌发展中的地理环境因素,使学生更直接地领会人类礼貌发展中的重要资料。总体而言,教学效果比较明显。

但如此安排也可能带来不便,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如果教学过程处理不当,会感枯燥乏味。所以,教师在选用这种方式时就应谨慎。

4、本课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基本达成教学目标,其中比较成功的是:透过对摩亨佐·达罗遗址复原图和照片的比较分析,提高了学生利用图片提取历史信息的潜力,并使其明白第一手材料对于历史研究来说更有价值;透过“各抒己见”中婆罗门神话的教学,使学生懂得了包括神话传说在内的口传史料包含着必须的历史信息。上述两者都以潜力培养为抓手,使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学习方法都得到了较好的提高。

教学实施中,较难处理的是教学时间安排,一课时相对紧促,两课时游刃有余,如何协调?相信这一问题能够透过更细致地课前准备加以解决。

6、本课的教学过程,核心是对古罗马礼貌从城邦出现到帝国灭亡的过程进行线索整理。古罗马礼貌的发展进程,其线索比较清晰,教科书中交代比较完整,有利于教学设计的实施。当然,本教学过程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历史事物的发展,从时序上把握历史进程,从而培养其整理历史线索的潜力。虽然这种潜力的培养,学生以前有过多次训练,但由于历史发展并非完全线性,故教师应充分体现其引导作用,以免在教学中出现问题。

8、本课的资料分为两大块:查理曼帝国、庄园和城市。为了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中世纪西欧社会,我把本课资料整合成了四个板块,即主要国家、政治特点、经济状况、城市发展,透过对教科书的充分利用,辅以教师的补充讲解,师生、生生在互动中较好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感到不足的是:受条件(主要是自身知识根基)限制,没有找到更好的适合学生的材料来突破难点问题。看来只有平时多积累和整理教学资源,才能在往后的教学中得心应手。

9、中世纪西欧社会都深深打上了的烙印,教科书以点带面地阐述了会的发展和其在中世纪西欧的地位及影响力。

本课设计的成功之处在于:一是帮忙学生理清了一条学习的主线,即以教会的发展为切入点,从教皇国的建立和教皇为首的西欧统治者的远征中,认识了教会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其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力,从而认识对中世纪西欧礼貌的作用。二是图片和文字材料的选取较好地辅助了学习,到达了突破难点的目的。

本课的不足之处是:教学密度的安排有些问题,在前两目的学习上用时过多,造成第三目的学习不够充分到位。另外,要注意课堂语言表述的精确和适时适度地引导。

11、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补充了一些短小精辟的历史资料,尤其注重历史地图的运用,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从而较好地达成了预设的三维目标。在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巧妙地凸显和较好地落实了学习重点,用辅助材料较简单地突破了学习难点。结构式板书的设计使本课知识要点一目了然,巩固训练的设计涵盖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也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但因过于注重教学的完整性,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时间。如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潜力的关系,尤其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如何激发其学习兴趣,使每个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12、在东亚的发展过程中,中华礼貌的影响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把中日、中朝的文化交流作为教学重点。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图潜力和阅读史料的潜力,我采取了以历史地图的解读和史料的分析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兴趣较高,甚至提出了一些有深度的问题,例如:朝鲜、日本学习中国的制度是否存在局限性、日本是怎样步入世界先进国家行列的等等。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我只能对上述问题简单地做答。看来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维持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奋点、如何挖掘教材的深度以及从整体上把握教材值得研究。

13、阿拉伯帝国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也以经商闻名,它由此承担着贸易往来和文化使者的主角。据此,我把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构成作为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力图透过材料的引入和图片的运用到达激发学生兴趣,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

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现来看,我在课前预定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材料降低教学难度,以帮忙其掌握基本知识的目的已经到达。值得注意的是:学生阅读、分析材料、解读地图的潜力还参差不齐,多数学生在分析材料时需要教师进行超多的提示。可见,以后的教学中,应有目的地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和指导。

14、蒙古的扩张对于被侵略地区来说是一种灾难,但是从蒙古自身的发展和世界文化进程的角度思考,它在客观上又起到了沟通东西礼貌促进东西方礼貌交流的作用。由于年龄关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容易理解战争的破坏作用,而不能理解它在沟通东西礼貌,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中的客观作用。所以,我把蒙古的对外政府及其影响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入了文学作品材料,透过对金庸所著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片断资料的分析,使学生能区别文学艺术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差异,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会了对同一资料的不同史料进行鉴别的方法,较好地贯彻了史学方法。

八年级历史第二教学月工作反思(精选篇4)

教学目标达成状况:

1.了解并掌握洋务运动的时间、代表人物、口号、资料、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等历史基础知识。

2.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和戊戌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3.透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潜力;透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潜力。

4.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建立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5.透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资料,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潜力

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洋务运动的评价是难点。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创办近代工业,尽管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但在客观上迈出了中国近代化重要的一步,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大机器生产。

2.解释维新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才能激发其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职责感。

教学中的体会:

1.指导学生运用比较方法,了解社会各界对变法的不同反应,从而理解变法的失败。中学生由于学习潜力的限制,容易停留在现象上比较、低层次上比较,或在枝节上比较,难以切入事物本质。

2.学习历史要注意对历史知识的比较和联系。兴中会创立和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可指导学生制成简表进行比较分析,以探求较好的学习方法。可从名称、时间、地点、建立人、纲领(誓言)、性质几方面归纳。

    71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