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68教学资源网 > 学习宝典 > 历史 > 历史试题 > 高一 >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免费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免费

梦荧0分享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免费下载

期末考试要到啦,历史要背的知识点好多,同学们都复习了吗?做试卷也是复习的一种方式哦。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免费,仅供参考。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免费

高一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4.回答第I卷时,用0.5mm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4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1.在人类文明早期,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这主要得益于

A.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国家和文字的出现 D.阶级分化的加剧

2.图1为波斯帝国著名的《贝希斯顿铭文》。铭文大意是:在这些我(国王大流士一世)征服的国土上,容易相处的人,我善待之;虚妄的人,我惩治之。这些国土尊重我的法律,我所说的,他们遵办。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A.该铭文是二手史料 B.帝国实行君主专制

C.对外战争削弱国力D.国王注重法律教化

3.有学者在描述中世纪时说:“城市兴起的过程中,我们第一次在欧洲历史上写了‘平民的传记’,一个新社会集团出现了。”这个“新社会集团”是指

A.封建贵族 B.资产阶级 C.中间阶层 D.市民阶层

4.图2是某同学所做西欧社会8至18世纪某领域的变化情况示意图。该领域可能是

A.神权 B.议会立法权 C.王权 D.城市自治权

5.从16世纪起,大量的外国银元源源不断地流入漳州一带,品种多达近百种,主要为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墨西哥、日本、法属印度支那等国的货币。据此可知

A.中国传统手工业优势显著 B.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增强

C.西方殖民扩张的步伐加快 D.中外贸易不均衡性突出

6.1500-1800 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这一时期传染病流行的主要原因是

A.欧洲人传播病原体 B.自然气候急剧变化

C.当地轻视疫病治理 D.土著居民饮食习惯

7.17世纪初,在东亚海域商业活动中最活跃的应属葡萄牙人,然而他们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竞争,首先是荷兰与英国两国东印度公司的联合袭击。这反映了

A.东亚商业格局的变化 B.英荷殖民争霸的兴起

C.东方没落和西方崛起 D.新旧殖民国家的斗争

8.某一时期,欧洲建筑的主题由宗教走向人生,由寺院转变为宫室,古典柱式再度成为建筑构图中的主题。这一变化发生于

A.亚历山大帝国时期 B. 文艺复兴时期

C.法国大革命时期 D.工业革命时期

9.启蒙运动时期,“中国热”一度在欧洲流行。不少思想家在其著述中论及中国历史文化,伏尔泰还根据中国历史故事,编写了剧本《中国孤儿》。“中国热”的出现表明

A.中外交流开始触及文化领域 B.中国是启蒙思想的源头

C.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深远 D.中国历史文化领先西方

10.法国学者托克维尔评价(法国大革命):‘这场革命的效果就是摧毁若干世纪以来绝对统治欧洲大部分人民的、通常被称为封建制的那些政治制度,代之以更一致、更简单、以人人地位平等为基础的社会政治秩序。”这一评价

A.肯定了革命摧毁封建制度的彻底性

B.看到了革命顺应时代发展的进步性

C.全面客观解读了革命的历史地位

D.突破了所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11.先进工业企业不再满足于接受技术创新并利用它们,而是通过精心的有计划的实验来追求这种技术创新……以至于企业都开始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这一现象始于

A.16世纪 B.19世纪中期 C.19 世纪后半期 D.20世纪中期

12.

时间

法律

主要内容

1802年

第一部《工厂法》

规定车间的卫生条件、童工工作时间等

1848年

《公共卫生保障法》

地方当局确保有良好的污水处理排水、供水系统

1890年

《工人阶级住房法》

鼓励地方政府改善工薪阶层居住条件和革园路

表1中的社会立法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工人阶级的斗争

C.启蒙思想的倡导 D.政府职能的转变

13.图3反映了

A妇女社会地位提高 B.女性政治权利扩大

C.男女平等最终实现 D.人们文化素养提高

14.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发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伟大号召,积极促进工人阶级的国际联合。下列实践了这一主张的是

A.英国宪章运动 B.第一国际

C.俄国二月革命 D.巴黎公社

15. 表2西方列强侵略非洲

时间

历程

15世纪

开始侵入

19世纪中叶以前

19世纪中叶以后

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区

放弃奴隶贸易,转而全面的殖民入侵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侵占了几乎整个非洲

据表2可知

A资本主义发展加剧海外殖民 B.列强瓜分非洲进程迅速

C.非洲沿海地区经济最为发达 D.列强相互勾结瓜分非洲

16.列宁说,亚洲的觉醒和欧洲先进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斗争的开始,标志着全世界历史的一个新阶段。发生于这一阶段的历史事件是

A.太平天国运动 B.印度独立

C.伊朗立宪革命 D.苏丹大起义

17.英国史学家华尔脱斯认为:“国联不论在成功或失败的时候,始终以宪章的形式体现了人类向往和平和一个合理组织起来的世界的热望”。他意在强调

A.国联的进步性 B.国联维护了世界和平

C.历史的曲折性 D.战后人们的和平愿望

18.俄国革命家托洛斯基指出:“十月革命完成了一次历史的转换,俄国不再是资本主义的仿效者,而是世界历史的引领者。”这旨在说明十月革命

A.使俄国由专制走向民主 B.建立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C.沉重打击帝国主义统治 D.开辟了人类发展的新道路

19.列宁认为,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直接……同个人利益的结合,靠经济核算,在这个小农国家里先建立起牢固的桥梁”。为此,苏俄实行了

A.农业集体化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西 20.图4是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宣传画《集体农庄幸福快乐的少女》,该作品旨在

A.赞扬女子的劳动热情

B.彰显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C.宣扬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

D.肯定和维护农业集体化

21. 1918年,阿根廷第一个在拉美组建了共产党,到1934年,绝大多数拉美国家都有了共产党组织,并积极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这反映了拉美地区

A.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B.民族民主意识开始觉醒

C.社会主义政权的建立 D.资产阶级改良之路失败

22.1929年,桑地诺在给胡佛的公开信中提到:“美国银行每向我国输出一千美元,尼加拉瓜就有一个人送命;我们的母亲、我们的姐妹和我们的妻儿子女就要沉浸在悲伤的泪水之中。”他批评的是美国推行的

A.金元外交 B.大棒政策 C.门罗主义 D.冷战思维

23.第二次世界大战经历了从局部战争到全球战争的过程。“局部战争”开始于

A.七七事变 B.意大利入侵 C.九一八事变 D.德国闪击波兰

24.图5为某学生整理的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图反映的是

A.雅尔塔体制的确立 B.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C.美苏的斗争与合作 D.多极化趋势开始出现

25. 1955年,29个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了万隆会议,由此诞生了“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A.增强了亚非地区的经济实力 B.促进了亚非国家的团结

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 D.消除了亚非国家的差异

26.  1946年,印度海军起义。英国首相艾德里对内阁成员讲:把过去的公式用于(印度)目前形势是没有用处的,1946年的气温不是1920年、1930年”。这表明

A.英国要改变对印度的统治政策 B.印度自然气候变化

C.英国要放弃在印度的殖民利益 D.印度已经获得独立

27.图6、图7、图8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拉美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B.非洲殖民帝国瓦解

C.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 D.非洲独立意识觉醒

28.二战后,美国极力倡导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近年来却不断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甚至威逼打压他国,大打贸易战。这一变化表明

A.美国经济优势减弱 B.区域经济集团化发展

C.全球化向纵深发展 D.南北经济的差距拉大

29.据有关数据显示,美国国家安全局至少于2008年起,向全球近10万台计算机植入专门软件,监听各国社会动态。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全球化推动信息共享B.资本主义阵营瓦解

C.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D.信息安全存在风险

30.  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宣言》指出: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集体对话框架,谋求和平与发展是中国和非洲国家的共同目标。这一宣言

A.有利于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B.冲击了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C.说明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完全解决

D.标志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

第I卷(非选择题 共55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个题,31题12分,32题12分,33题13分,34题18分,共55分。)

31. (12分)世界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世界文明发祥地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其成因。(4分)

(2)材料二反映了哪国人的商业活动状况,并说明判断依据。(4 分)

(3)分析材料二中商业活动对文明发展的影响。(4分)

32.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3 14-20 世纪部分历史事件简表

序号

时间(年)

历史事件

1353

薄伽丘《十日谈》创作完成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762

卢梭《社会契约论》出版

1785

瓦特改良蒸汽机成功

1789

法国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1848

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

1861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二一-九法令”

1868

日本开始明治维新

1871

巴黎公社政权成立

1876

贝尔试用世界第一台电话

11

1917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

从上表中提取三条相互关联的信息,写出序号,拟定主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解释。 (12分)  (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33. (13分)某学习小组围绕战搜集了以下资料,并展开研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里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 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 表4欧洲列强军费军备情况表

国家

1904- 1914年军费增长比例

31%

27%

40%

16%

21%

25%

1914年常备军人数(万人)

75.4%

75.4

76.7

150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材料三 如果意大利未有  直接挑衅行为而受法国进攻,不论其理由为何,其他两缔约国必须以它们的全部军队给予被攻击的一方以援助。如果德国未有直接挑衅行为而遭受法国侵略,意大利也担负同样的义务。

——1882 年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材料四 法国不干涉英国在埃及的行动,英国承认法国在摩洛哥有维护安宁和协助改革的权力。

——1904年英法协约

划定波斯(今伊朗)东南部为英国势力范围,北部为俄国势力范围,两者之间的地区为中立地带,对英俄两国平等开放;俄国承认阿富汗在自己的势力范围之外,并承允英国代管阿富汗的外交。

——1907年俄英协定

(1)材料一、二为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哪些视角?(2分)

(2)材料三、四能否说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争斗有所缓解?为什么?(5分)

(3)你认为还可以补充哪些新的视角研究一战的起源问题?(至少两个)(2分)

(4)在研究历史事件原因时,应该遵循什么原则? (4分)

34. (18分)以主题为引领的情境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基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情境一,在C处填写一项相应内容 ,并说明理由。(8分)

(2)根据情境二,谈谈你对二战后美国内外政策的认识。(10分)

高考历史答题思路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的答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

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的方法: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饿观点。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怎样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反动、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第三,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1)生产力标准(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3)阶级的观点(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5)不要以偏概全(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情色彩(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839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