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运用兴趣来激发灵感,自主演绎灵动

梓荣 1172分享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怎么运用兴趣来激发灵感,自主演绎灵动,一起来看看吧!

  一、心中有目标,更要心系学生

  拿着预先制定好的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的教案走进课堂,就一定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我看也未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解教材、分析文本也应该包含“理解与分析”学生。他们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决定了对同一文本会有各种不同的感悟和吸收。作为教师,必须知其所想之处、明其了解之处、解其不惑之处,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在一次教学《古诗两首》(《池上》《小儿垂钓》)时,我有意没有打开教案。闭上眼睛细想,如果没有教案,我该如何来上这节课,才不会浪费宝贵的时间,学生又能学有所得。一番思考之后,我决心从检查学生的预习开始:

  1.通过预习,你了解了什么?学生在预习古诗时,一般会关注其作者、理解诗意,但对作者的了解、诗意的理解达到了怎样的程度呢?通过检查,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杂乱无章的思绪,获得完整的认知,清楚学生哪些诗句的意思已经掌握了。例如:关于白居易,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更是流传千古的名作。他的诗质朴自然,大都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这一点《池上》这首诗就能很好地说明,它浅显易懂,无需多讲,学生基本上都能理解。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检查朗读,及时正音,使学生能正确、流利地读好这两首古诗。读后追问: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进而把握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小儿垂钓》,它是两首诗中相对来讲较难的一首,学生对于诗中的“垂纶”“莓苔”“不应人”不甚理解,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遥招手”的“遥”,学生在默写过程中经常会把它写成“摇手”的“摇”,主要还是不理解诗歌内容。教学时抓住这几个关键之处,就不会在过分简单的地方纠结,既做到了重点突出,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又使教学的节奏自然而然做到了前紧后松。

  3.学生比较两首诗的异同点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后进生也做到了当堂背诵。再让学生积累其他描写儿童生活的唐诗,学生更是兴趣盎然:《村居》《所见》《观游鱼》《舟过安仁》……读得津津有味。

  对照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任何一项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没有花哨的设计,没有教案的牵制,但教师对于教学的内容早已了然于心,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在教学时随生所动,游刃有余,学生学得有劲,教师教得快乐,才能更加灵动地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二、以学生为主体,精心设计教案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确定合适的教学起点与终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优化地安排,形成教学方案的过程。它以教学效果最优化为目的、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宗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共同配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前准备活动、课堂教学活动、课后延伸教育活动。这与教师精心设计教案是不矛盾的,只有心中想着学生,才能使设计的教案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记得一次要进行《灰椋鸟》(第一课时)的教学,课前的教学设计我力求做到抓住关键,关注基础性目标的达成,体现年段的特点,尽量落实到全体学生。例如,对于文中的生字,对五年级学生进行教学时,和低中年级显然是有明显区别的,但同样不容忽视。“扑棱棱”的“棱”字,在这一词语中读第一声,在“棱角”“没在石棱中”读的都是第二声,“棱”字的右半部分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出错,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一起书写一遍,以加深印象。“互相应和”的“和”字读音很多,但如果在课堂上把它的读音都拿出来讲,学生学习时会感到有压力,反而会造成混乱。另一方面,时间也有限,便把重点放在了“hè”这一读音上,引导学生交流,它还在哪些词语中也读这一个音,同时积累“一唱一和”“附和”“和诗”等词语。

  一篇课文中可教可学之处很多,但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教师只有深度钻研教材,精心挑选,找出最基本、最重要的目标,找出对学生能力发展最有用、影响最深刻的内容,才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教学中有的放矢,适时引导,深入展开,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较好地达成各项教学目标。

  三、心中有设计,不能脱离目标

  教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是语文教学的独当之任。但采取怎样的形式来教,一千个老师有一千种不同的教学方法。我以为有一点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任何一个教学设计都应该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为目标服务,切忌带有随意性,更应该杜绝想当然。

  如一节研讨课《猴子种果树》,教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一找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猴子没有耐心?让学生说一说猴子果树没种成,是什么原因?教师直接说出了猴子没有耐心,第二个问题学生就没有思考的价值了。在教师眼里简单的道理,学生不一定就全明白了。即使学生明白了,教师也不可以越俎代庖代替学生说出来。我们应该准确把握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实际,以适合儿童的方式传递适合儿童的思想,正确引导孩子的精神成长。

  再如在《书本里的蚂蚁》导读课教学中,教师就选取了《会走路

    热门标签

    5947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