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想象力是如何培养的

梓荣 1172分享

  音乐艺术思维是形象思维,其中不乏严密的抽象思维甚至精密的数学模型因素,而想象力是其灵魂,所以培养音乐想象力具有重要的意义。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写音乐想象力是如何培养的,一起来看看吧!

  关键词:音乐;想象力;合作;对比手法;听觉

  世界物理学巨擘、“相对论”的开创者爱因斯坦,一生都酷爱音乐,并且造诣深厚,他所钟爱的小提琴陪伴着他整个科学生涯,他曾这样说过:“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可以说正是一串串闪耀跳动的音符,点燃了物理学家奇异的想象力,引发了广阔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从而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开创了科学新纪元。究其实,音乐艺术思维是形象思维,但其中不乏严密的抽象思维甚至精密的数学模型因素,而想象力是其灵魂,所以培养音乐想象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音乐还可促进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培养人类的美育。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是人的教育。”揭示了音乐的本质所在。

  培养音乐想象能力,笔者认为主要应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融入情景引发想象

  就音乐的性质而言,它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语言形式,具有两方面重要的特质,即“模糊性”与非语义性。音乐,我们既无法看到,也无法摸到,只可意会无法言传,它需要我们欣赏者运用各种感觉来把握其内涵。它不同于绘画、雕塑等其他有形的艺术形式,不是靠直观形象来反映世界,音乐是运用旋律、节奏、和声、音色等表现手段,通过口中发出的声音,对人们的听觉器官形成有效地刺激,在听众的头脑中形成相关的联想和奇特的想象,由此获得听觉形象。不言而喻,这是一种人的心理作用的过程,因而这个“形象”不是真切的形象,而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的内在特征。另外,音乐作为一种声音的艺术,它又不像口头书面语言那样具有清晰而明确的语义,让人们听到后马上就能明了含义,也就是说音乐语言还具有非语义性的特点。

  正是因为音乐所具有的这两方面基本特点,因此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就难免会产生把握不住或把握不准的情况。这时我们常常会感到音乐作品太抽象、不易理解,甚至对自己的音乐理解力产生怀疑。其实大可不必,正是由于音乐作品具有的模糊性和非语义性的特点,才使得音乐这种艺术形式具有比其它的艺术形式更为广阔的联想与想象的空间,可以让人们神思飞扬,觉得充满了神秘感,因而更具有无穷的魅力,更令人无限向往和不断追求。但是,当我们的阅历和知识积累达不到一定的程度,接触的各种音乐作品数量较少、范围狭窄,如很多所谓音乐爱好者,在平时的音乐活动中,不过是限于听听流行歌曲罢了,对浩如烟海的中外优秀音乐作品却往往知之甚少,甚至听不来,乃至排斥。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对作品达到一般理解尚且不可能,更不用说深刻理解了。事实上,真正的音乐主流作品,恰恰不是流行歌曲所能代表的。

  如何成功跨越这道坎,真正融入到音乐作品中(当然是以高雅音乐为代表),融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中,必须根据音乐的这两方面特点,充分发挥我们的联想和想象力,依据音乐的要素,用自己的理解把模糊性和非语义性加以合理消解,进入一个真实的情景之中。要达到这一目的,初期需要我们搭建一座桥梁,即由虚到实的桥梁。在日常的学习与实践中,笔者认为合理有效地使用绘画、投影和多媒体等视觉手段,先把音乐作品加以形象化,然后通过形象化的画面来启发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这样学习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举例来说明,京剧作为我们的国粹,历史悠久,唱腔优美,富于变化,但现代年轻人则不太能够接受,倘若借助优美的画面就能比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如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时,如果播放舞台演出录象,一边欣赏雄浑豪放的演唱,一边看演员豪壮威武的表演,既感受了音乐的节奏及韵律美,同时通过视觉感受又加深了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轻松愉快又收获多多。我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适当地运用一些生动的画面来创造一个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更容易进入音乐的意境之中,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二、积极合作强化想象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如果学习者只是被动接受,即使很努力,也往往效果不理想。因为作为学习主体的能动性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潜能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整个思维完全处于接受应付的状态,这是学习的大忌。陶行知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由此我们可知,在任何学习中,作为学习者,我们在心态上应当是与教授者处于平等地位的,而不是把教师课堂上讲的一切都奉为真理,不敢越雷池一步,压抑自己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做的结果只能墨守成规,永远也不可能培养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

  我们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把教师看做朋友,看做我们学习的帮助者、领路人,积极认真思考老师说的每一句话,运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方式,从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难。同时注意与同学的沟通、交流,讨论研究中思想的碰撞才能激起心灵的火花。在这种合作学习中,由于营造了一种独立思考与合作互相结合的和谐氛围,情绪放松,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得到了强化,思想得到了彻底解放,潜能得以激发,因而能更好地发挥丰富的联想,从而使想象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譬如在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我们如果之前广泛地查阅与“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有关的背景材料和背景知识,在学习前先有目的地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协奏曲,在欣赏过程中,把自己不能完会理解的地方或者是自己有独到的见解之处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到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就自己对作品的初步感受和疑问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出对作品的理解和看法。对其他同学提出的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通过交流讨论,加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过的有关乐曲的结构、旋律、节奏等特点,进一步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这种学习活动,使每个学习者都积极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这种通过自身努力获得知识的方法,使我们在主动接受美的教育的同时,又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三、比较分析扩展想象

  对比的手法是各种文学作品中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各种形象自身的特点更加鲜明,欣赏者可以从中更准确地领悟作者的意图。在许多音乐作品的创作中,作对比的手法也是被经常使用的,特别在一些器乐体裁中,对比是其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比如经常见到的三部曲式结构,就是对比性原则运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音乐作品中大多数都是既有乐段的对比又有乐句的对比。因此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对音乐情感、音乐形象的感知,往往都需要在比较中进行。

  在音乐学习中,运用比较法的方法进行鉴赏,能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清晰地辨别声音效果,培养自己丰富的想象力。通过比较,我们会感觉对作品的理解不再抽象和漫无边际,而变得即具体又生动形象,因而增强了对音乐的兴趣,提高了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例如学习《江河水》时,我们在欣赏作品时对比乐曲的三个乐段在旋律、节奏、情绪等方面的变化,并以此为纽带联想音乐中主人公在每个乐段中的复杂心情,用心感受作品的曲调、速度、力度及乐曲意境在音乐进行中的繁复变化。在分析乐曲旋律进行特点时,感受把握“下行”“平缓”“上行”等曲调的变化,及“慢速、时断时续”“宽节奏”“快速、紧密”等节奏的变化,“凄凉、悲伤”“忧郁、回忆”“愤怒、激愤、无奈”等情绪的变化。在对比分析的同时,对主人公悲剧产生的原因及作品表达出的思想内涵加以深入细致地思考。通过这样的比较分析,我们自然而然地就可以抓住音乐的主题形象,理解作品的主旨所在。用比较法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使我们在对比中加强对音乐的节奏、旋情感等诸多要素的理解,加深对作品形象的认识和记忆,更多更好地积累优秀的音乐作品,从而不断提高综合音乐素养,提高音乐想象力。

    热门标签

    595520